全年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Vol.2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构造石炭系东河砂岩储层碱敏损害机理
    沈明道 唐洪明 康毅力 熊友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1
    摘要899)      PDF(pc) (320KB)(765)    收藏
    钻采过程中,进入地层的流体与储集层敏感性组分不配伍常常导致地层损害。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油田下石炭系东河砂岩储层与高PH值工作液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采集该储层岩样品200余块,进行岩相学分析和敏感性实验表明:PH值越高,地层损害程度越大;而高PH值的工作液不仅引起粘土矿物的分散、运移,而且还导致部分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沉淀,使渗透率大幅度下降;同时,碱敏损害程度亦与盐度和流速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吐哈盆地巴喀油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研究
    赵志刚 李明 赵小军 芦玉社 黄奇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6-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2
    摘要832)      PDF(pc) (364KB)(690)    收藏
    巴喀油田中侏罗统砂岩产层,基质岩块平均渗透率为0.3×10-3μm2,发育有四种裂缝类型。地面调查和岩芯统计分析等表明:该油田砂岩裂缝与灰岩裂缝相比,具有规模小、充填剧烈、低渗透等特点;裂缝分布主要受岩性、层厚、地应力等影响;产层中裂缝是主要渗透通道,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基质岩块形态取决于裂缝类型及组合,尺寸取决于裂缝频率。最后提出了储层裂缝分布网络的概念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储层应力的二次分布及其对储层的损害
    段玉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11-1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3
    摘要1611)      PDF(pc) (202KB)(679)    收藏
    储层打开后,由于原地应力平衡的破坏,井眼周围应力将重新分布。当储层胶结强度较低时,近井带存在塑性区。由于塑性区的存在和钻井过程中泥浆滤液及固相颗粒侵入的双重作用使近井带的渗透率很低,并将地层分为具有不同渗透率的三个带,即损害带(含塑性作用)、塑性带和弹性带。在测试、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流体的流入将增大塑性带宽度,从而加剧对储层的损害。临界流量与损害带的渗透率、地层的胶结强度成正比,与产出流体的粘度成反比。塑性带的宽度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胶结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关于储层分类方法的改进
    魏勇 李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16-2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4
    摘要1627)      PDF(pc) (188KB)(668)    收藏
    指出了在地质数学群分析理论中认为比较完善的δ逐次形成分类系统的方法,仍然具有许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一个既与序号无关,又严格受控于给定分类标准,且能形成分类系统的新分类法。并通过新方法应用的实例验证,新方法确实避免了δ逐次形成分类系统的方法的缺陷。最后给出了分类是否适当的定量判别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开地区油气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评价
    钟大康 陈景山 林维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21-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5
    摘要969)      PDF(pc) (185KB)(724)    收藏
    分析了辽河油田新开地区沙一段和沙三段不同相带、不同地区、不同埋藏深度的储层物性参数特征;研究了这些参数与岩石组分和结构、沉积相带以及埋藏深度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物性条件、不同相带、不同地区、不同埋深的储层铸体薄片进行了选择性观察。研究认为:影响该地区储层物性的因素有溶蚀作用、充填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沉积条件。在这几个因素中,溶蚀与胶结作用是最主要的,对该地区储层物性起了决定性控制作用;压实作用次之;沉积条件只在一定程度上对储层物性有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油气勘探开发综合信息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陈明强 李允 黄纯国 晏永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25-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6
    摘要1487)      PDF(pc) (277KB)(688)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已带给各种企业领域显著的效益。石油天然气工业是技术、资金、人才密集的行业,计算机应用已普及到各个生产与科研环节。针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需求,应用软件的开发正向综合、集成、智能的方向发展。根据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给出了基于YHCSBroker集成中间件,运行在分布、异构、开放特性的分布式Client/Server网络模型环境的油气勘探开发综合信息系统集成方案与实现步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吸附对气藏及凝析气藏储量的影响探讨
    郭平 孙良田 孙雷 李士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29-3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7
    摘要998)      PDF(pc) (323KB)(758)    收藏
    将化工中的可动吸附模型[1]应用于气藏工程中,建立考虑吸附的原始地质储量的理论模型。首先对化工中分子筛上的单组分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在此基础上对双组份吸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预测,通过和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然后采用Clark[2]在砂岩及砂岩-粘土多孔介质中测得的单组分吸附实验数据和单组分吸附延伸扩展方法,获得了其它单组分的吸附扩展实验数据和基础吸附参数,应用此参数分别对实际的天然气和凝析气在不同多孔介质中的吸附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说明不同介质及不同体系组成的气藏在原始条件下考虑
    吸附对常规地质储量产生的影响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松辽盆地大安-新肇地区天然气聚集成藏条件研究
    罗群 白新华 张树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34-3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8
    摘要855)      PDF(pc) (318KB)(779)    收藏
    分析了大安—新肇地区天然气分布在形式上受构造因素控制而集中在各个鼻状构造的高点或轴部,但不同的鼻状构造上探井天然气显示的不均匀性暗示着本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复杂性,实际上,控制本区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是断裂与砂体展布,鼻状构造倾没方向和断裂走向以及砂体变薄与尖灭方向三者的匹配关系决定了本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难易程度、规模、类型和分布,而断层倾向盘的天然气聚集效应是本区断层控制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重要表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陆相有机质演化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李耀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38-4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09
    摘要1002)      PDF(pc) (293KB)(907)    收藏
    介绍了四川盆地区域地质概况;采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论述了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特征和成油气史;研究了生、运、聚与油气成藏关系;指出位于生油中心西南侧的早期古隆起圈闭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划分及其沉积体系配置
    胡受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42-4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0
    摘要1539)      PDF(pc) (367KB)(666)    收藏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三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三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对应的三个构造层序,其界面皆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沉积总体样式分别为冲积扇—洪水-漫湖沉积体系组合、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冲积平原—砂-泥坪-滨浅湖沉积体系组合。泌阳断陷湖盆沉积充填主体为构造层序Ⅱ(即下第三系),共可划分为七个地震层序,各地震层序具有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层序,其界面或为沉积相不连续面,或为沉积相转换面,少数为陆上侵蚀面或沉积间断面。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Ma、1.40Ma、1.02Ma的三个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具四分性,一个典型的特定体系域有其特征性的小层序组堆叠型式,并具有特征性的沉积相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相关技术在随钻地震中的应用
    韩继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49-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1
    摘要719)      PDF(pc) (299KB)(775)    收藏
    随钻地震技术采用钻井期间钻头产生的振动作为井下震源,使钻头产生的连续信号记录于安装在钻柱顶部的参考传感器和布置在井轴附近已选好位置的检波器上。通过参考信号和检波器信号进行互相关实现了两个目的:1)建立了互相关函数—钻头振动通过地层传播到地面检波器的旅行时间减去钻头振动向上经钻柱到参考传感器的旅行时间的一种量度,即使钻头振动是连续的,在互相关函数中它们仍被压缩成脉冲信号;2)互相关过程加强了弱反射钻头能量。互相关既可计算钻头波传播的时间;也可减弱不相干噪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ASP三元复合体系宏观流变特征研究
    陈铁龙 董范 尤冬青 成燕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53-5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2
    摘要1586)      PDF(pc) (281KB)(752)    收藏

    利用HAAKE RV-100旋转流变仪和TR-1加压式毛管粘度计,在10-1s-1~104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测定了不同配方的三元复合体系的流变特性。流变数据处理结果认为,三元复合体系流变性可用Carreau模型来描述。研究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条件下(碱浓度0.5%~1.5%、聚合物浓度800 mg/L~1200 mg/L、表面活性剂浓度800~1200 mg/L),三元复合体系表现出类似于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征,在低剪切速率和高剪切速率下,体系表现出牛顿流体特征;在中等剪切速率下,呈现剪切变稀的流变特性。随着碱、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三元复合体系的零剪切粘度下降,剪切变稀性能减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水平井九点井网产能研究
    李春兰 程林松 张丽华 郎兆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56-5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3
    摘要836)      PDF(pc) (299KB)(694)    收藏
    从基本的渗流理论(保角变换、镜像反映、叠加原理等理论)出发,推导出了三种水平井九点井网产能计算公式,并与电解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的需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连续油管柱振动分析
    蔡亚西 施太和 王幼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59-6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4
    摘要653)      PDF(pc) (208KB)(830)    收藏

    研究了连续油管柱内流体的液动压力对连续油管柱纵向振动的影响问题。建立了一个考虑流体液动压力的连续油管柱纵向振动微分方程,并给出了这种情况下连续油管柱纵向振动的频率方程,是探讨连续油管柱内流体对连续油管柱纵向振动规律影响的一个尝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测试井封隔器胶筒径向变形探讨
    邓雄 梁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61-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5
    摘要792)      PDF(pc) (156KB)(669)    收藏
    在摒弃胶筒体积不可压缩的常规假设基础上,利用拉梅公式及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弹性力学解,获得了胶筒的径向位移表达式,算例表明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大得多。实验测试发现,封隔器胶筒的弹性模量比现有文献给出的值要大一个数量级,但由此算出的深井胶筒径向变形仍比实际的值大。在此基础上,认为现有封隔器的设计计算中广泛采用的拉梅公式只可近似地用于浅井封隔器胶筒分析,不适用于深井封隔器胶筒。提出了浅井中两端受到限制的封隔器胶筒分析应采用弹性力学空间轴对称理论求解,进而应该考虑封隔器胶筒在深井中的物理非线性问题,由此
    可望获得该问题的较准确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采气井口装置主要零部件的失效分析
    陈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64-6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6
    摘要540)      PDF(pc) (400KB)(7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输油管道热力计算及程序设计
    梁光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75-77(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19
    摘要942)      PDF(pc) (277KB)(832)    收藏
    评价埋地热油管道的的热工状况,首要的问题是计算管道周围土壤的非稳态温度场。针对埋地热油管道的一般形式,以二维非稳定传热方程来描述输油管道的传热过程,建立了计算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在边界条件中充分考虑了地面温度的变化以及管径等参数对管路温降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数值理论对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并由此求得了热油管道的有关热工参数。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了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轻油部分循环对丙丁烷收率的影响及其应用
    诸林 尹平 邓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78-79(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0
    摘要1474)      PDF(pc) (244KB)(748)    收藏
    油田轻烃回收装置随着原料气气质、气量的变化,丙丁烷的收率普遍偏低。提高丙丁烷的收率成了许多浅冷装置急待解决的问题。轻油部分循环法是方法之一,该方法从脱丁烷塔塔底引一股稳定轻油循环至蒸发器前的管线中,从而对汽液平衡施加影响。本文考虑温度、压力和组成对烃类混合物相平衡的影响,选用SRK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研究轻油循环掺合比与丙丁烷收率的关系。经计算表明,在温度、压力一定时,只要有轻油循环,丙丁烷的收率就要提高,且随着掺合比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不尽相同。适宜的掺合比应根据经济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在油田气轻烃回收浅冷分离工艺的技术改造中运用轻油部分循环法可有效地提高丙丁烷的收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改进灰色预测在油田多目标规划决策中的应用
    练章贵 戴安礼 李洪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80-8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1
    摘要703)      PDF(pc) (269KB)(649)    收藏
    建立了S油田勘探、开发、炼化、机械、公用工程等多个部门和全局的非线性多级目标优化规划模型,应用关联分析、改进灰色预测、回归分析求取规划模型的约束方程并线性化;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使之快速预测和优化油田各部门“九五”各年的投资和产值;并将优化结果与油田过去或计划值加以对比,给油田规划决策带来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论油田开发经济寿命分析方法
    张斌 张明泉 雍岐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84-8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2
    摘要904)      PDF(pc) (269KB)(795)    收藏
    我国正面临两个根本转变,石油工业确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文中以我国后期开发油田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影响经济寿命的因素入手,提出了经济寿命的计算方法,并首次采用系统集成建模与仿真思想,建立了能反映后期开发油田生产规律的技术经济指标预测模型、经济寿命计算模型、采炼一体化黑箱模型、成本动态控制模型、措施优化模型,同时还结合油田实际情况,提出了延长后期开发油田经济寿命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方法研究
    刘险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88-9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3
    摘要1678)      PDF(pc) (292KB)(682)    收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尤其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更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这种信息化的趋势,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更多的是挑战。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需求各异的顾客,以及大量的信息,企业要想在世界大市场中自由翱翔,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新经营管理的观念,采用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趋势对企业管理组织形式的影响,提出了综合采用“企业再造工程”、“全成本管理”、“现代博弈论”等思想和方法,使企业能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跟上信息化的步伐,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二次极大p d子群为2-闭且p-幂零的有限群
    涂道兴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93-9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4
    摘要679)      PDF(pc) (245KB)(624)    收藏
    给出了二次极大pd—子群为2—闭且p—幂零的有限群的一个完全分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陈伟 段永刚 蒋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96-9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5
    摘要763)      PDF(pc) (234KB)(761)    收藏
    神经网络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何优化网络结构目前尚无理论指导,应用遗传算法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过程研究网络结构设计,实例表明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网络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接触力学中的变分原理
    张焱 孔祥安 陈平 施太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1): 99-10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1.026
    摘要1782)      PDF(pc) (337KB)(806)    收藏
    接触问题是工程结构、加工工艺中经常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石油工业中钻铤螺纹联接、钻柱与井壁的/接触、钻头与岩石的接触等;铁路工业中桥梁与混凝土基础的准静态接触,火车车轮与轨道的滚动接触等都是接触问题的典型例子。而接触问题中最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建立其变分泛函和求解的方法。介绍和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接触力学中变分原理发表的有关文献和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对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建立适合于石油钻铤螺纹联接的接触变分原理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提高探井钻井成功率的几点看法罗平亚
    罗平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1
    摘要537)      PDF(pc) (44KB)(69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当储层参数是分布函数时的储层分类方法
    魏勇 李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5-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2
    摘要1687)      PDF(pc) (314KB)(720)    收藏
    研究了当储层参数是分布函数时的储层分类方法,引入了分布贴近度、综合分布贴近度概念,并以此作为度量点与点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标准,获得了相应的新分类方法。如果储层参数的分部函数是通过纵向高密度取样而得,通过计算刻划储层参数变化复杂程度的量──吸引子关联维来分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油柱高度的储盖层组合评价
    刘堂晏 燕军 刘正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8-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3
    摘要755)      PDF(pc) (313KB)(775)    收藏

    从储盖层组合角度出发,应用储盖层的两方面特性及水动力活动等参数评价了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研究表明:储层物性决定了油藏的储集性能,而盖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油气的运移方向。评价实例指出,由于缺乏盖层特性数据可能引入评价误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神经网络的测井评价油层污染研究
    夏宏泉 廖明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12-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4
    摘要841)      PDF(pc) (276KB)(696)    收藏
    利用测井资料,在剖析传统的测井评价油(气)层污染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BP神经网络这一现代数理统计新技术来实现测井多参数评定油气层污染程度的方法和技巧;以华北二连油田实际资料为例,建立了测井判释油气层污染的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可行,对污染评价参数预测精度较高,对污染程度评价合理准确,可作为油(气)层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分形插值在储层参数预测中的应用
    练章贵 张绍槐 焦棣 张开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16-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5
    摘要792)      PDF(pc) (296KB)(702)    收藏
    岩心分析和测井分析表明,沉积岩的物性分布常常具有分形特征;文中用改进实验变差函数分析某油田X探区测井和取心的孔渗数据,得到在某些井中孔渗参数具有分形特征,并采用fGn分形插值技术,得到井间参数的空间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天然岩石裂缝表面形态描述
    张仕强 焦棣 罗平亚 孟英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19-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6
    摘要696)      PDF(pc) (277KB)(792)    收藏
    天然岩石裂缝的性质与其表面形态紧密相关,描述裂缝的表面形态是深入分析裂缝力学性质和导流能力的基础。首次利用光电三维面形自动测量系统,测量了五1块沉积岩裂缝的表面形态,通过频谱分析得出了描述岩石断面形态的两个参数:分形维数和比例系数C。在对裂缝合成表面的频谱分析时,得出了描述裂缝两表面相关性的参数:裂缝的特征尺度。这些参数在分析裂缝井下闭合规律中是不可缺少的参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气产量历史预测
    赵军 夏宏泉 刘红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23-2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7
    摘要1567)      PDF(pc) (274KB)(833)    收藏
    分析了常规油田开发模型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油气产量历史预测的可行性。油田实际资料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该法模拟预测精度高,效果好,简单实用,不失为油气产量动态预测的一条新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粘土矿物产状和微结构对地层损害的影响
    康毅力 罗平亚 沈守文 沈明道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27-2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8
    摘要1022)      PDF(pc) (160KB)(882)    收藏
    对120块岩样XRD、SEM分析结果表明,下二门油田纵向粘土矿物演化规律明显,浅、上层系以蒙皂石—高岭石组合为主,中、下层系为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组合,深层系为绿泥石—伊利石组合。发育七种粘土微结构类型,地层微粒的稳定性由占主导地位的微结构类型决定。微结构稳定性序列为层流状>绒球状>畴状>叠片支架状>絮团状>蜂窝状>支架状。预测碱敏、水敏、盐敏和出砂是最严重的地层损害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探井油层地球化学检测及实践
    戴鸿鸣 黄清德 王海 清林峰 王顺玉 孙洪斌 马常星 李明阁 潘秀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30-3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09
    摘要1466)      PDF(pc) (327KB)(707)    收藏
    以辽河盆地滩海地区海南构造上新探井海南8井为实例,详细阐述了利用储层沥青饱和烃色谱特征、储层沥青含量和族组成特征检测油层和预测原油物理性质的地球化学方法,达到了在钻探过程中经济、快速地发现油层的目的,这一方法具有耗时少、预测精度高和能在钻井过程中及时进行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内蒙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张尚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35-3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0
    摘要744)      PDF(pc) (203KB)(732)    收藏

    从赛汉塔拉凹陷的形成、演化及构造特征出发,探讨了凹陷构造发育的石油地质特征,阐述了凹陷油气赋存、断裂与油气的关系,指出:断裂活动的摩擦热以及岩断裂的火山喷发活动使该区地温梯度升高,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通过以遥感资料、地球物理(重、磁、电)资料、地球化学资料三者相结合的遥感化探新方法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性,评价了各含油气区块的含油气级别,进而明确了有利的含油气远景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低压欠平衡钻井—勘探钻井技术发展新动向(待续)
    罗平亚 孟英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39-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1
    摘要1531)      PDF(pc) (429KB)(746)    收藏

    从世界石油经济和供求前景分析出发,得到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必须重视难拿储量、重视改造挖潜、重视增产增效、重视提高探井水平的结论。从这些必须要重视的技术领域出发,分析了地质特点、储层特点和经济技术特点,指出了完成这些艰巨任务必须要采用低压欠平衡钻井技术。最后介绍了国外低压欠平衡钻井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西南石油学院近7年的储备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低压欠平衡钻井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长庆油田提高固井质量与套管防腐技术研究
    郭小阳 张玉隆 杨远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47-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2
    摘要1664)      PDF(pc) (335KB)(799)    收藏

    论述了长庆油田固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产难题—水泥返高不足和注水泥井段胶结质量不理想;分析了影响固井质量的主要因素—水泥浆体系质量较差、井漏、长裸眼井段顶替效率不高、水泥浆凝结过程中油气水侵;提出了提高全井封固质量的技术对策、提高天然气井注水泥质量的主要工艺技术以及套管防腐技术。这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低温易漏井段和油气水活跃产层的注水泥质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硅酸盐钻井液稳定井壁机理分析
    梁大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53-5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3
    摘要803)      PDF(pc) (352KB)(814)    收藏

    以硅酸钾或硅酸钠为主要处理剂的硅酸盐钻井液体系近年来应用较多,该类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井壁能力和环境相容性,其稳定井壁机理不同于其它常用水基泥浆体系。文中在介绍该类泥浆体系及应用情况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稳定井壁机理,认为有四个方面:①快速在近井壁堵塞孔隙和微缝,阻止滤液进入地层,减少压力穿透;②抑制页岩中粘土矿物水化;③硅酸盐和粘土矿物发生反应;④其它无机盐的协同稳定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深井钻井的压力平衡研究
    钟兵 施太和 方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56-6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4
    摘要817)      PDF(pc) (350KB)(702)    收藏

    深井钻井具有高温高压及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间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极为狭窄的特点,这为在深井钻井过程中保持井眼系统的压力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针对深井钻井的特点,运用流变学、传热学和物质平衡的基本原理,建立钻井液循环和静止状况下的钻井液温度分布模式及高温高压密度模式和高温高压流变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和地层流体的PVT特性对一些实钻深井的溢流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眼水力系统流体热力学模型对深井、超深井的压力平衡控制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油田现行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及分析
    张宗达 邓维佳 胡海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61-6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5
    摘要1092)      PDF(pc) (298KB)(936)    收藏

    各种方法计算的递减率值,虽然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产量的递减,但含义有所不同,不能当作相同指标来引用和对比。根据递减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不同递减率表达式基本含义的认识,研究了不同递减规律下递减率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推导出了年产量递减率、年产能递减率、月递减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上述关系式及其递减规律,能够快速而简捷地进行递减率指标预测,从而确定年度分月产量运行安排或开发生产规划安排,能有效地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采油气工程师助手OGPEA的研制
    蒋建勋 古发刚 郭建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0 (2): 66-6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8.02.16
    摘要1681)      PDF(pc) (182KB)(743)    收藏

    PDA(个人数据助理)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机电子产品。为便于采油气工程师在生产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和决策,我们以掌上电脑为依托,开发了这套“采油气工程师助手OGPEA”。它属于国家863项目“PEPDA(石油工程个人数据助理)系列产品研究和开发”中的子课题。在OGPEA中,将采油气工程专业内容分为工程计算、操作规程、设备规范、生产管理四大部分。文中简要介绍了这四部分专业内容,同时还介绍了采油气工程PDA的开发背景、系统目标及OGPEA所具有的其它辅助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