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842年11月—1844年8月〔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5.
〔2〕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2版.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19.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05.
〔4〕 张中原.“五育融合”的人性化审视: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3):1-9.
〔5〕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基础教育,2008,5(9):64.
〔6〕 钱穆.学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4.
〔7〕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重庆与世界,2018(4):5-10.
〔8〕 李森,郑岚.“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及其教学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3):4-1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2.
〔10〕 杨柳,宁本涛.以“五育融合”重塑教育的完整性〔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Z2):87-93.
〔11〕 新华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J〕.学会,2021(7):5-13.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伦理学研究,2020(3):2.
〔13〕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李松林.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五育融合教学的框架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64-69.
〔15〕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青海教育,2020(7):5.
〔1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17〕 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