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春宏.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 2010(3):70-80. [2] 王仕勇. 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5):7-12. [3] 田贵森,孙建民. 语言变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5(3):99-103. [4] 江淑娟,戴卫平.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J]. 广西社会科学, 2006(11):159-162. [5]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4(2):92-97. [6] 张薇,王红旗.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1):25-28. [7] 唐玉环. 网络新词"晒"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41(5):130-133. [8] 谭丽亚,陈海燕. 试论叠音词在低龄儿童动画片中的运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6):79-83. [9] 罗昕如. 湘语"滴"的多功能用法[J]. 汉语学报, 2007(3):9-15. [10] 吴海娟,邹小青. 网络语言变异及其规范探究[J]. 语文建设, 2016(5Z):83-84. [11] 胡凌,刘云,杨传丽. 网络语言二十年发展综述[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136-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