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更多
当期目录    期刊电子书
2025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01
上一期   
能源发展研究
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的“六个必须坚持”意蕴探析
朱慧, 张阔
2025, 27(1):  1-9. 
摘要 ( 84 )   HTML ( 10)   PDF (677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更好满足人民能源需求,打造能源安全“同心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品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安全理论的新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有效防范化解我国能源安全领域风险隐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基本方法,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格局,为世界能源安全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六个必须坚持”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对新时代进一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与管理
邻避风险治理模式的有效选择——以包容性治理为视角
张春敏
2025, 27(1):  10-17. 
摘要 ( 52 )   HTML ( 10)   PDF (619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益频发的邻避风险事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的邻避风险治理存在着主体单一、手段脱嵌、过程失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着邻避风险治理绩效。包容性治理作为一种兼具全面、理性、可持续和价值关怀的治理范式,具有主体多元、过程协商、行为制衡、利益共享等基本特质,对于提升邻避风险治理中的民主真实性、政策合法性和社会韧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我国邻避风险治理模式变革的有效选择。在包容性治理视域下,可以从构筑多元主体的共治网络、推动治理手段的双管齐下、优化邻避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建立良性的长效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邻避风险治理路径,助推我国邻避风险治理走向善治之路。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治理的新态势
田淑慧
2025, 27(1):  18-26. 
摘要 ( 49 )   HTML ( 5)   PDF (651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代表性技术,它由于算法设计与数据选择的意识形态倾向、自主学习与计算生成新内容的意识形态性以及对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使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因为数据偏见与算法歧视,增加意识形态渗透风险;产生劳动主客体异位,导致意识形态撕裂风险;带来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意识形态退化风险。因此,要着重从自主研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入手,坚持伦理先行,内嵌主流价值观念,以“中国话语”破解“西方话语”。
感知同事职场排斥对员工向上逢迎的影响——以上下级默契作为调节变量
余璇, 杨贸婷
2025, 27(1):  27-36. 
摘要 ( 71 )   HTML ( 4)   PDF (748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场排斥现象在各类组织中都普遍存在,其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都会产生巨大影响。2008年,Ferris等学者对职场排斥提出了可靠的测量方法后,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与探讨。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自我表现理论,探讨感知同事职场排斥对员工向上逢迎的影响以及上下级默契的调节作用。以高技术服务行业的480名知识型员工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利用MPLUS和SPSS软件,采用层级回归方法以及Bootstrap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感知同事职场排斥对员工向上逢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上下级默契在感知同事职场排斥和员工向上逢迎之间起调节作用。
政治与法律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价值逻辑及其实践指引
张莉
2025, 27(1):  37-45. 
摘要 ( 49 )   HTML ( 3)   PDF (65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命状态,与劳动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样态。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构建美好劳动生活与美好休闲生活成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关键。深入解读并挖掘马克思休闲思想,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劳动与休闲的关系、探索解决劳动与休闲面临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休闲思想坚持以人民性立场为逻辑内核,以追求正义、和谐、审美、幸福为价值目标,在实践中注重引领休闲主体树立科学的劳动休闲观、正确的生态消费理念以及共建的生态休闲责任意识。为此,应完善休闲供给三方协同联动的机制,通过高质量的休闲供给、有效的休闲教育、刚性的休闲制度约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休闲观,在休闲实践中实现对人自身生命意义的观照。
“互不挖角协议”反垄断法规制的困境及对策
吴太轩, 于辰旭
2025, 27(1):  46-63. 
摘要 ( 30 )   HTML ( 4)   PDF (1167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之后,我国首次针对“互不挖角协议”开展反垄断执法活动。“互不挖角协议”所引发的竞争损害显著,反垄断法对其规制不仅匹配制度逻辑,更契合国内外实践趋势。然而,当下反垄断法规制仍存在价值取向上忽视劳动者利益保护,行为认定上偏重横向垄断协议路径与执法过程上缺乏事前合规监管的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亟须坚持保护竞争过程以调适价值理念,构设双重规制路径以改进行为认定,建立事前合规制度以前迁执法过程,从而不断完善“互不挖角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涉违法性认识案件的阶层处理思路
孙继科
2025, 27(1):  64-79. 
摘要 ( 18 )   HTML ( 1)   PDF (752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立法缺失的背景下,应当构建涉违法性认识案件的阶层处理思路。对于行为人提出的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抗辩,应当沿着“事实判断—规范判断—分层细化判断”的路径逐次展开。应当综合案件的主客观事实,运用推论的方法确认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对于事实上能确认违法性认识存在的,应直接确认为无效抗辩。在存在错误的场合,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与特殊场合下的出罪事由。欠缺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时应当认定为无罪过事件,法官可以通过援引意外事件条款或者期待不可能、对法律的忠诚出罪。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认定时应区分明显地带与模糊地带。明显地带可以运用刑事推定中的基础事实进行判断,而模糊地带则需要对知法的预见性、知法的障碍性、行为合法信赖的基础逐次展开精细化审查。
中国法院援引宪法裁判说理的条件与限度
陈旭东
2025, 27(1):  80-90. 
摘要 ( 78 )   HTML ( 1)   PDF (70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允许在裁判说理中援引宪法,但尚未阐明各级法院援引宪法说理的条件规范。对此一阙失,学者们或是提出必要性原则,或是提炼实践经验,或是在民事裁判领域构建具体事实条件。这些探索虽然细节丰富,但缺少能将彼此串联的逻辑主线。从本质上看,援引条件是阻却技术,其功能是筛选适合案件从而决定宪法资源投入与否,故应当在结合宪法的公法与根本法属性的基础上,围绕这一核心功能构建援引条件。未来,我国法院在判断案件争议是否适格时,可以采用“事实-规范”的双重审查结构:先在事实层面审查作为公法的宪法能否介入相关争议,再在规范层面审查适用根本法的条件“已经穷尽法律救济”是否满足。此外,若当事人在其诉求中援引宪法,法院也应当援引宪法回应当事人。
理论探索
试析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结构
周明鹏
2025, 27(1):  91-102. 
摘要 ( 24 )   HTML ( 2)   PDF (73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美好生活的精神之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为人民群众的存在和发展赋予意义感、获得感、归属感的生命实践活动,深刻反映主体的高品质生活内涵和高层次精神需要。科学揭示和深入阐释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结构,是进一步准确回答大学生精神生活是什么、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怎么办的基础性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立足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差异和大学生的群体特性,大学生精神生活内容结构可以划分为逻辑关系明晰且相互渗透的三重基本样态:处于感性层次的是外部感受与内在体验相互贯通的心理生活,处于理性层次的是情感欢娱与精神陶冶深度交织的文化生活,处于超越层次的是引领方向和支撑发展同步发力的信仰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研究的出场、回溯与前瞻
陈圣军
2025, 27(1):  103-114. 
摘要 ( 22 )   HTML ( 1)   PDF (702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研究,既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话语表达创新诉求的应然之举,更是应对西方错误社会思潮话语的诘难与挑战的应有之义。回溯过去,学术界取得了一定成就: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本质与特征;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遭遇的困境;提出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建议。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基础理论尚未明晰、体系构架尚未落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深化理论命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弥合史论缺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整体性研究,以建构系统框架,继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泛娱乐化环境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异化与消弭路径
张思军, 李倩
2025, 27(1):  115-124. 
摘要 ( 17 )   HTML ( 1)   PDF (742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演进中,娱乐元素在各领域的过度渗透和泛滥,导致明显的泛娱乐化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现实表现是:人们倾向于以娱乐化的心态审视周遭一切,并将娱乐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尺。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在尽情享受网络便捷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泛娱乐化环境下精神生活的异化危机,其具体表征为泛娱乐化使主流价值观认同弱化、泛娱乐化使理想信念受到冲击、泛娱乐化使道德意识的形成受到影响、泛娱乐化使审美观念出现不良发展等四个方面。泛娱乐化环境下的娱乐失真、娱乐过界、娱乐至上和娱乐低俗是大学生精神生活异化的主要原因。需要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夯实校园文化建设根基、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四方面着力,以消弭异化风险,助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回归本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