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6-20
    专家论坛
    基于浓缩理论的大型压裂破胶优化技术及应用
    李 刚
    2008, 30(3):  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1
    摘要 ( 2099 )   PDF (287KB) ( 5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储层孔、渗条件很差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常规的破胶剂加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型压裂对破胶的更高要求,在考虑了压裂液在地层中由于滤失而产生浓缩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压裂液破胶优化技术。通过压裂施工裂缝温度场模拟,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破胶实验以及考虑液体滤失浓缩后的破胶实验,认为大型压裂施工现场破胶剂加量应该在常规加量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才能保证大型压裂的破胶效果,实现快速排液,降低伤害。该破胶优化技术在CX491井155.6m3大规模压裂施工成功应用,开井17h液体返排率达到了74.9%,且返排液破胶彻底,天然气测试产量从射孔后的0.2×104m3/d(敞井)增加到14×104m3/d(井口压力22MPa),目前该技术正在川西地区大型压裂施工中逐步推广。
    地质勘探
    声学各向异性介质中的S波
    王晓欢
    2008, 30(3):  4-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2
    摘要 ( 2074 )   PDF (377KB) ( 6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声学VTI介质是人为定义横波在对称轴方向的速度VS0的一种模型。传统理论认为当VS0=0时可以消除横波能量。论证声学VTI介质的存在,并讨论其特殊的性质,可以看到在声学VTI介质中SV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并不是恒为零。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不同的声学VTI介质模型进行全波场模拟,同时计算Vs0取不同值时的群速度和相速度x、z分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波现象:SV波在垂直方向传播时其极化方向是平行于P波传播方向的;由于邻近方向能量的聚集,在对称轴附近SV波的振幅会有较大的值;P波和SV波的群速度的值在某些方向上可以很接近甚至相等。
    塔中奥陶系原油的运移方向研究
    郭建军;陈践发;王铁冠;周学慧;李程善
    2008, 30(3):  8-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3
    摘要 ( 1583 )   PDF (1044KB) ( 4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的中1井区附近;另一个为塔中的最高部位,位于塔中断垒带东段的塔中1井附近。油源对比表明,塔中奥陶系的原油大多来自中-上奥陶统的源岩。结合古构造背景的特征,对源自中-上奥陶统原油的充注方向研究表明,塔中北斜坡至少存在两个方向的油气运移:一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东南部的较高部位运移充注,二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中1井区附近的较高部位运移;塔中南斜坡塔中52井、中4井的油气来自塔中南侧的塘古巴斯凹陷,并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运移距离,进一步证明了塘古巴斯凹陷中-上奥陶统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油藏规模探讨
    王显东;姜振学;庞雄奇;张 俊;
    2008, 30(3):  13-1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4
    摘要 ( 1430 )   PDF (658KB) ( 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有广泛的沥青砂岩分布,表明志留系曾经有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同时也说明志留系古油藏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弄清志留系古油藏规模的大小,对正确评价志留系的剩余资源量及对志留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志留系沥青砂岩分布特征、形成阶段及形成机理,建立了早期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志留系古油藏的形成过程,认为现今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是古油藏形成后遭受构造破坏的过程中以及油藏破坏后油气运移补充的过程中形成的;志留系古油藏并不是一个整一的特大型古油藏,而是仅分布于古构造局部相对高部位的多个大型古油藏。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湖底扇初探
    刘辰生;郭建华;朱 锐
    2008, 30(3):  17-1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5
    摘要 ( 544 )   PDF (554KB) ( 4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芯观察表明,研究区南部三叠系中油组沉积物的粒度较粗,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等粗粒沉积,这种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典型的基质支撑,发育鲍玛序列。综合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确定该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可识别出扇中、扇缘和下切水道亚相,扇中亚相是湖底扇的主体,沉积物粒度最粗,可划分出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扇缘亚相分布在湖底扇的最外缘,是湖底扇和盆地的过渡地带,发育鲍玛序列。下切水道亚相是湖底扇陆上物源的输送通道,主要为砂(砾)泥岩沉积,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两段下粗上细正韵律层,与湖底扇所反映的沉积特征相对应。湖底扇的物源来自研究区北部的辫状河流相沉积物,经盆地斜坡上的下切水道输送,在斜坡下部和盆底沉积,形成湖底扇。下切水道砂体和扇中砂体都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论文
    阿克库勒凸起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及运移脊线
    李 坤;赵锡奎;张小兵;代寒松
    2008, 30(3):  20-2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6
    摘要 ( 774 )   PDF (1007KB) ( 5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47、T07、T06)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地质勘探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运移通道研究
    曲江秀;高长海;查 明
    2008, 30(3):  24-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7
    摘要 ( 2131 )   PDF (570KB) ( 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内主要有三种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的砂体和不整合面通常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断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通道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马东地区地层圈闭成藏条件的再认识
    尹太举;张昌民;汪立群;陈 琰;杨明林
    2008, 30(3):  29-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8
    摘要 ( 1016 )   PDF (743KB) ( 5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东1井的钻探使得对柴达木盆地尕丘凹陷周缘的成藏潜力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本区进行地层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经验教训。该井由于油源不足、圈闭落实较差而未达到预期的钻探目标。新的研究表明,尕丘凹陷烃源岩不发育、厚度小、分布局限,大大制约了圈闭的有效性。所钻圈闭顶板封堵性较差,有效性较低,且处于由路乐河组中部泥岩为底板的完全由下第三系地层构成的更为可靠的地层圈闭之外缘,因而其圈闭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圈闭因油源不足而难于成藏,地层圈闭目标应转向马海西缘和北缘油气运移通道上的有利油气捕获部位。
    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构造期次探讨
    苏培东;秦启荣;黄润秋;胡 明
    2008, 30(3):  33-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9
    摘要 ( 1099 )   PDF (657KB) ( 5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是该区最主要的产气层,由于对其构造形成期次不清楚而长期制约了赤水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在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储层构造是在四川盆地形成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其东西向构造形成时间早于南北向构造,早期的东西向构造是由于黔中古隆起向北的构造挤压力作用形成的;晚期的近南北向构造则是受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北西向构造作用力在南端的派生应力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特别是东西向大断层)在近南北向构造运动晚期,由于受南西西向构造应力作用而产生逆时针平滑剪切活动。
    赤水凹陷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谢刚平;夏 斌;王良军;胡东风
    2008, 30(3):  37-4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0
    摘要 ( 2003 )   PDF (824KB) ( 6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赤水凹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以区域石油地质研究为基础,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并着重从气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赤水凹陷及邻区中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该区下侏罗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志留系龙马溪组及二叠系龙潭组二者才是构成该区的主要气源;须二、须四及下沙溪庙气藏具有“多期运移聚集,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并最终成藏”的特点,为“古生新储”及“下生上储”型海相、陆相混源气藏;提出官渡—天堂坝及宝元—雪柏坪区带位于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带上,是赤水及邻区实施“上下一体、海陆兼顾、立体勘探”的有利区带。
    浊积岩的成因识别及沉积模式探讨
    马全华;
    2008, 30(3):  42-4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1
    摘要 ( 1319 )   PDF (331KB) ( 5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深水浊积岩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应用粒度判别函数及成因图解两种方法分析该套砂岩的沉积类型。应用粒度分析数据,依据设定的判别函数可以对沉积碎屑岩做出初步的沉积环境鉴别,而成因图解方法分析可以反映碎屑岩沉积过程中能量以及流动性的变化规律,二者结合则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沉积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应用此方法判定了欧利坨子沙三中段厚层砂砾岩沉积为浊流沉积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套砂岩的沉积模式。
    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
    曹正林;邓毅林;石兰亭;张丽萍
    2008, 30(3):  45-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2
    摘要 ( 627 )   PDF (1113KB) ( 6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下扇岩性油气藏为近年我国中东部断陷湖盆岩性油藏新增储量主要代表类型之一,该类油藏受控于水下扇体的展布范围,具有范围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强等特点。以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岩性油藏为具体研究实例,探讨该类油藏从控制储量到探明储量勘探过程中,油藏评价研究的思路、方法等主要内容,为该类油藏合理、准确落实储量规模,降低评价勘探风险,提出了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其岩性油藏参数变化,对于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饱和度等关键参数,必须采取动态评价的思路,在动态储层预测研究基础上,对各参数进行动态评价。对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油藏采取上述思路和方法,已取得良好效果。
    天池铺构造石炭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李延钧;蒲洪果;付晓文;邓柳萍;冯青平
    2008, 30(3):  50-5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3
    摘要 ( 1251 )   PDF (443KB) ( 6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东部天池铺构造天然气为干气,具有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同时存在少部分后期高演化干酪根裂解气的贡献,原油为轻质油,油碳同位素偏重,是以汽油烃为主的凝析油,没有受到生物降解。通过对油气碳同位素、轻烃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的综合研究,指出天池铺构造石炭系油气为腐泥型成因,成熟度高,均来自下伏志留系源岩。天然气与上二叠统煤系气具有明显的区别,凝析油碳同位素偏重主要与原油热蚀变(热裂解)和反凝析作用有关。成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表明天池铺构造石炭系存在印支期古油藏,根据埋藏与热演化生烃史及古地温梯度计算可知石炭系已聚集的原油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热蚀变(裂解)而转化为含油气藏。系统阐明了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属于古油藏裂解成因,并为川东地区寻找原油裂解气提供了科学依据。
    卷积混合信号频域单源盲分离方法
    熊 英
    2008, 30(3):  55-5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4
    摘要 ( 995 )   PDF (268KB) ( 6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滑窗短时傅里叶变换将信号时域卷积混合形式转换到频域瞬态混合形式,这样可用瞬时混合模型中各种成熟的ICA算法进行卷积混合信号的盲分离。基于卷积混合信号频域盲分离算法,针对实际环境分离滤波器阶数较高的情况,在每个频率点利用一种快速收敛的单源算法即复数固定点算法,一次分离出一个源信号。为防止每次分离收敛于同一信号,采用抽气技术,把分离出的源信号从待分的混合信号中抽出,同时解决其存在的排序和幅度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卷积混合信号的盲分离。计算机仿真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套管井中子测井校正方法研究
    罗 利;孟英峰;刘向君;文泽军
    2008, 30(3):  58-6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5
    摘要 ( 940 )   PDF (392KB) ( 5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套管井测井是当前测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套管、水泥环胶结质量及厚度是影响套管井中子测井的主要因素。实际测井资料显示,套管井中子测井效果较好,能指示地层含氢量的相对变化,能用于储层识别。用图版校正法、一元回归分析法、多元逐步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对17.78cm套管和24.45cm套管中子测井进行校正。实际资料处理证实,BP神经网络校正方法精度最高,其它3种校正方法精度相当。17.78cm套管中子测井及其校正效果好于24.45cm套管。根据实际测井资料情况,推荐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在有井径和套管井中子长短源距离计数率资料情况下,选用BP神经网络校正方法对套管井中子进行校正;在没有井径资料的情况下,用一元回归校正法对套管井中子进行校正。
    测井资料在预测地层参数剖面方面的应用
    高成军;谌海云;卢青兰;姜 涛;王岩军
    2008, 30(3):  62-6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6
    摘要 ( 1008 )   PDF (231KB) ( 6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剖面上岩层的各种理化、力学及其岩石可钻性参数剖面对指导钻井工程的正常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简单、适用且易于在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方法,即根据岩石试验所得不连续且非等间距的理化、力学及其岩石可钻性参数,借助于传统的数理统计理论和新兴的灰色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技术,把剖面上不连续且非等间距的理化、力学及其岩石可钻性参数通过连续变化并能反映所测岩层各种性质的测井资料,拟合出反映钻井剖面上岩层连续变化的各种理化、力学等岩石可钻性参数剖面。
    三维地震资料高保真处理流程研究
    屠志慧;李 楠
    2008, 30(3):  65-6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7
    摘要 ( 1836 )   PDF (354KB) ( 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地震勘探目标复杂程度增加、目标变小、隐蔽、类型多、精度要求更高的特点,鉴于三维地震勘探能提供比二维勘探更丰富、精细的地下信息,能满足对目的层高精度处理和储层预测的需求,对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为了保证资料处理的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原始资料情况针对目的层组织一个好的处理流程。三维地震资料高保真的处理流程研究成果应用于四川盆地充西三维地震资料全三维处理模块进行试验,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工区三维资料高保真处理方案,处理效果较好。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
    赵永军;傅晓宁;杨雯雯
    2008, 30(3):  68-7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8
    摘要 ( 2078 )   PDF (437KB) ( 8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是一项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有关空间信息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GIS逐渐地向WebGIS系统、ComGIS系统、OpenGIS系统、时态GIS系统、虚拟GIS系统、三维GIS系统以及3S集成等方向发展。在地质领域中,GIS主要在地质制图、地质灾害的预测、石油勘探资料的管理、矿产资源的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技术的发展使得GIS在地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领域也更加广泛;但由于专家知识的不可忽视性,在开发GIS系统的基础上需要考虑专家系统,这也正是地质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完井方式对适度出砂井产能的影响研究
    单高军;杜志敏
    2008, 30(3):  72-7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9
    摘要 ( 1158 )   PDF (334KB) ( 6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完善近几年提出的海上稠油油藏开采新模式中的部分技术——以钻井压裂、适度出砂、电潜螺杆泵为主的钻采工艺配套技术体系,根据不同完井方式(包括裸眼完井、射孔完井、筛管完井等)下钻井压裂井的表皮系数模型和产能模型,研究了不同完井方式下不同技术参数对钻井压裂适度出砂井的产能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参数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井筒周围的出砂带物性,进而影响油井产能;在用适度出砂方式开采时,要严格评价完井方式及其技术参数对出砂带物性和产能的影响。
    花岗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
    赵 峰;唐洪明;孟英峰;李 皋;王自力
    2008, 30(3):  76-8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0
    摘要 ( 2211 )   PDF (548KB) ( 6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岗岩储层由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敏感性矿物特征与常规储层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其损害机理也与常规储层不尽相同。本次研究利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手段,系统分析了花岗岩储层的损害机理,并对其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储层主要的损害机理为固相侵入、应力敏感性损害和水锁损害,“五敏”损害中水/盐敏、碱敏损害较弱,主要为酸敏和速敏损害。研究认为欠平衡钻井技术是开发花岗岩储层的最佳选择,将欠平衡钻井与非直井工艺相结合可穿越储层中多条裂缝,获得更佳的产能;低压屏蔽暂堵技术虽然难以解决储层中宏观缝、大缝的封堵问题,但可以有效封堵储层中小于50μm的裂缝,使部分产能得到保护
    丰深1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研究
    周伦先;褚小兵
    2008, 30(3):  81-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1
    摘要 ( 2052 )   PDF (337KB) ( 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丰深1凝析气藏是济阳拗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藏的首次发现。通过对地层流体组成分析、恒质膨胀和定容衰竭实验,及井下温度、压力连续测量,对丰深1凝析气藏相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丰深1凝析气藏为高温、高压不饱和凝析气藏,无油环;地层流体中间烃、重烃含量高,凝析油含量为606g/m3,属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该凝析气藏地露压差6.70MPa,衰竭式开采地层压力下降快,6mm气嘴生产时,生产初期近井地层压力就降到露点压力以下,出现反凝析现象,反凝析损失严重,重质组分采收率低,油气两相流动造成渗流阻力增加,使单井产能下降。相态研究为丰深1含油气砂砾岩体储量评估和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依据,对济阳拗陷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双河Ⅴ层系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实践
    徐学品;李治平;黎锡瑜
    2008, 30(3):  85-8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2
    摘要 ( 1357 )   PDF (1489KB) ( 5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河油田Ⅴ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5.21%,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分析了Ⅴ层系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油水井井距大,井网不完善,注水利用率低,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利用油水井测井测试资料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潜力分布。指出下步的调整方向是油层边角部位、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富集区和剩余储量高的部位。提出了井网完善调整、调剖封堵大孔道、三次采油等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形成了一套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有借鉴作用。
    稠油油藏开发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徐会永;覃青松
    2008, 30(3):  89-9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3
    摘要 ( 1498 )   PDF (355KB) ( 6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的欢127油田,研究了全区水侵量、水侵速度及水淹方式、原因等特征,认为水淹以底水锥进为主,其次为顶水下窜、断层水侵入,不同部位,油井水淹规律和水淹程度不同,边水未造成油层水淹;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动态测试方法研究了该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厚度大、原始储量大的部位,剩余地质储量依然较大;有效厚度相对比较大的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大;油藏边部及生产效果差的局部井区剩余油较多。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李葵英;陈 辉;杨东明;朱岸昌;杨玉玲
    2008, 30(3):  93-9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4
    摘要 ( 1472 )   PDF (880KB) ( 7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利油区蕴藏着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大多具有活跃的边底水。在注蒸汽吞吐长期降压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下降导致边底水推进,水淹井区含水急剧上升,水侵范围不断扩大,水侵区控制储量占总动用储量的70%左右。为了提高边底水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提出将单井乙型水驱特征曲线用于稠油油藏,并结合水侵现状将整个油藏划分为不同的井区:强水侵区、弱水侵区、无水侵区和外层水侵。运用稠油渗流的知识,分析了不同井区的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同井区暴露的开发矛盾不同,根据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案,效果显著。
    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在普通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杜玉洪;吴行才;陈 洪;曾庆桥
    2008, 30(3):  97-1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5
    摘要 ( 2234 )   PDF (1064KB) ( 8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蒙古林稠油油藏粘度高,注水开发后含水上升快,产量迅速递减的实际,提出了应用可动凝胶调驱技术。介绍了蒙古林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开发条件下开展的从实验室到矿场实施、到效果评价的可动凝胶调驱先导试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概况,说明了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同时具有剖面调整、储层深部液流转向以及驱替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驱替方式有效解决非均质性较强的普通稠油油藏后期水驱开发问题。矿场先导试验实施5年来已累积增油5.88×104t,获得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复杂小断块油藏水平井井网开发效果研究
    谢晓庆;丁美爱;姜汉桥;陈民锋;罗从勇
    2008, 30(3):  102-10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6
    摘要 ( 1212 )   PDF (991KB) ( 6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等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水平井与直井夹角、渗透率、有效厚度、水平井段长度、油水粘度比、直井完井井段等因素与注采井距的关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和直井采油、水平井注水2种组合井网的开发规律,找到合理的井网组合形式。研究证明,油藏的采出程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水平井段的增长、油水粘度比的减小而不断提高,有效厚度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采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组合井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直井和水平井的双重优势,极大地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的采收率。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气井产量递减
    梁 斌;张烈辉;李 闽;魏 纳;徐家年
    2008, 30(3):  106-10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7
    摘要 ( 1978 )   PDF (282KB) ( 6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数值模拟软件的单井模拟器,建立了异常高压气藏气井和正常压力气藏气井产量递减的单井模型,得到了异常高压气藏气井和正常压力气藏气井的产量递减数据。根据这些产量递减数据,由两种产量递减自动拟合模型分别计算了异常高压气藏气井和正常压力气藏气井的产量递减参数、地层物性参数(kgh、kg/Φ)及地质储量。为了提高计算精度,采用根据拟稳态的产量递减数据(去掉不稳定的递减数据)来反求地层参数和地质储量,并根据自动拟合模型的检验标准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由两种产量递减自动拟合模型计算的产量递减参数和地质储量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非常吻合,再次证明了这两种产量递减模型的适用性。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ASS-1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体系的实验研究
    陈在君;金祥哲;杨 斌
    2008, 30(3):  110-11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8
    摘要 ( 1262 )   PDF (363KB) ( 5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现场实际钻井过程,在实验室模拟ASS-1钻井完井液体系对储层岩芯进行动、静态伤害,岩芯渗透率平均恢复率可达到89%,经高压气体反向驱排之后恢复率可以提高到93%,滤饼的脱落压力小于1.0MPa,表明该体系只对储层产生轻微伤害,暂堵颗粒与储层孔隙直径相匹配,变形材料与暂堵剂、储层等配伍性良好,还可以通过储层自身压力实现解堵;岩芯从伤害端切除长约1cm后,岩芯渗透率的恢复率大幅度上升,平均可达137%,表明钻井液对岩芯的伤害深度在1cm以内;最后对岩芯不同部位通过电镜扫描,发现岩芯内部孔隙或喉道内没有任何固相颗粒侵入,进一步证明ASS-1体系的暂堵保护只发生在岩芯表面。研究认为,ASS-1钻井完井液体系选用适当粒度级别的碳酸钙作为暂堵剂是合理的,暂堵只是在井壁表面,达到了保护储层的目的,并且进一步拓宽了ASS-1体系的使用范围。
    TiO2颗粒表面包覆SiO2纳米膜及其表征
    何文森a;朱嘉林b;罗浩文a
    2008, 30(3):  113-1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9
    摘要 ( 1240 )   PDF (492KB) ( 5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iO2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在石油化工方面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煤基合成油和超深度脱硫中的优越性受到注目。同时TiO2还是重要的白色颜料,为了提高TiO2的应用性能,对TiO2颗粒进行了SiO2纳米膜的表面包覆改性。采用精确控制pH值的连续法在TiO2颗粒表面包覆了SiO2的纳米层,并进行了TEM、HRTEM、EDS、XPS、ICP和光学性质表征。证明了SiO2在TiO2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连续的纳米膜,厚度大约为3.5~4.0nm,SiO2凝胶纳米膜比较致密,没有未包膜上的絮状物,而且TiO2是单颗粒分散,没有发生多个颗粒被包膜在一起的现象。XPS证明SiO2凝胶在包膜后的TiO2颗粒的表面为物理包覆。用SiO2包膜后,样品的光学性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改变了样品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性质,在水性介质中分散性能提高到93.0%。这种表面处理后的TiO2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用于煤基合成油和超深度脱硫中。
    提高粉煤灰低密度水泥体系早期强度的研究
    杨振科a;郭小阳;李早元;丁玉杰b
    2008, 30(3):  116-1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0
    摘要 ( 2218 )   PDF (396KB) ( 5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粉煤灰低密度混合材水泥的早强问题展开研究,用实验方法分析探讨了粉煤灰低密度混合材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能够适用于低温低密度体系的早强剂DY,使得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早期强度得到显著的提高。粉煤灰混合材低密度水泥在低温下早期强度的提高,主要通过水泥与粉煤灰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正反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水化反应使早期释放更多的Ca2+和OH-,引发了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从而促进了粉煤灰混合材水泥早期强度的发展。该产品有望在低压井、易漏井、长封固段井等复杂条件下使用。粉煤灰混合材水泥能够满足复杂井固井作业的要求,并且具有可观的经济、环保效益。
    干法脱硫剂的优选及在地下储气库的应用
    王京博
    2008, 30(3):  119-1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1
    摘要 ( 1689 )   PDF (622KB) ( 5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验研究了几种氧化铁型脱硫剂和活性炭脱硫剂的工作特性及各种工艺参数对其穿透硫容的影响。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对这两种干法脱硫剂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氧化铁脱硫剂以EF-2为最佳,活性炭脱硫剂以3018为最佳;评价认为3018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和安全性,更加适合现场应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18浸渍改性活性炭脱硫剂的影响因素,并在大庆油田喇嘛甸储气库进行了应用。应用表明,3018改性活性炭脱硫剂效果较好,天然气净化后H2S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煤油络合吸附脱芳的实验研究
    崔盈贤;唐晓东;王焕梅;胡星琪;周 丹
    2008, 30(3):  123-12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2
    摘要 ( 1480 )   PDF (691KB) ( 6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脱芳方法存在能耗高、污染环境、脱芳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络合吸附脱芳新工艺,通过采用AlCl3-HCl络合剂,对高芳烃煤油进行脱芳研究。实验表明,在AlCl3浓度为0.8mol/L、HCl气体浓度为1.05mol/L、络合吸附温度60℃及吸附时间25min的操作条件下,对煤油进行络合吸附脱芳,效果明显,精制煤油芳烃含量(质量分数)降到0.68%,脱芳率达到91.1%,完全满足无芳煤油质量要求;且络合物可进一步解络,回收芳烃。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研究进展
    吕 鑫;张 健;姜 伟
    2008, 30(3):  127-13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3
    摘要 ( 1876 )   PDF (714KB) ( 7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特点出发,综述了聚/表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的实验室研究现状以及在胜利油田孤东七区54-61进行的矿场试验情况。聚/表二元复合驱是在聚/表/碱三元复合驱的基础上去掉碱所形成的低浓度的驱油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物的粘度和弹性,减少乳化液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弱由于碱的存在引起的地层以及井筒结垢的现象。通过国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在20%左右;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克服三元体系的缺点,作为一项新的驱油方法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用于低渗透油田的腐殖酸高温堵剂研究
    高子东a;李 晶b;何小娟b;王 博b;孙华岭b
    2008, 30(3):  131-13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4
    摘要 ( 1113 )   PDF (938KB) ( 6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研究了一种耐高温体系,该体系由腐殖酸钠、甲醛,增强剂和0.02%的HPAM溶液四部分组成,考察了腐殖酸钠质量分数、甲醛质量分数、pH值、矿化度的变化对堵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堵剂的最优配方并对该配方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堵剂基液初始粘度为10mPa·s,易于输送和泵入,成胶时间18h,成胶后的强度为0.087MPa,最佳适用的pH值范围为7~9,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能力、长期稳定性、封堵性能及廉价等优点,在高温低渗透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三牙轮钻头滑动轴承失效分析
    黄志强;王晓凤;涂小芳;李 琴;谭 力
    2008, 30(3):  136-13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5
    摘要 ( 1348 )   PDF (261KB) ( 6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牙轮钻头轴承的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钻头的寿命。为了弄清三牙轮钻头轴承的失效形式、原因及机理,进一步提高三牙轮钻头轴承的寿命,分别对现场失效的三牙轮钻头轴承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密封系统失效是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轴承所受载荷过大且分布不均,温度过高导致材料表面金属强度和耐磨性降低,以及轴承与牙轮之间配合间隙过大,工作时晃动导致受力不均等原因也是造成牙轮钻头轴承的快速失效的主要原因。
    套管抗挤强度分析及计算
    申昭熙;冯耀荣;解学东;杨 鹏
    2008, 30(3):  139-1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6
    摘要 ( 1491 )   PDF (486KB) ( 9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套管挤毁压力预测精度,应用统计方法对213根套管全尺寸挤毁试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研究了外径不圆度、壁厚不均度、残余应力等因素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径厚比、屈服强度是套管抗挤强度的主要因素,不圆度、壁厚不均度、残余应力等因素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呈随机性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外径不圆度、壁厚不均度和残余应力的不同位置组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数值相同的外径不圆度、壁厚不均度及平均残余应力组合不同时,套管的挤毁压力相差很大。最后提出了一个套管抗挤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
    以应变为基础的管道设计准则及其控制因素
    刘 冰;刘学杰;张 宏;
    2008, 30(3):  143-14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7
    摘要 ( 1026 )   PDF (328KB) ( 6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数现行的管道设计方法都是以应力为基础的,但它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管道强度设计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地面变形等位移载荷控制下的情形。从国内外管道设计标准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出发,对处于极限状态的椭圆化、拉伸和压应变极限的现行基于应变的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管道应变极限的多种控制因素,明确了多种影响因素对于管道应变极限的控制。面对国际上对管道强度在特定载荷作用下基于应变的设计趋势和我国西气东输及其二线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提出了我国进行相关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油水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牛贵锋;艾志久;刘春全;贺会群
    2008, 30(3):  148-15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8
    摘要 ( 1926 )   PDF (333KB) ( 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中的雷诺应力模型(RSM)对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采出液在进口处的相互流动干扰对油水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带有空间阿基米德螺旋线进口流道和导流螺旋的油水旋流分离器。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表明:空间阿基米德螺旋线进口流道和导流螺旋实现了平滑过渡,从而得到较稳定的流场和较高的分离效率。
    石油网格数据挖掘新技术研究
    肖基毅a;胡 蓉a;王以群b
    2008, 30(3):  152-15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9
    摘要 ( 1041 )   PDF (158KB) ( 6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石油勘探开发中很多TB级和PB级的数据集在许多情况下分布在一个组织的不同地点或不同组织的多个数据源被集团内所有用户共享的特点,用网格数据挖掘数据集成技术和网格数据挖掘本体技术,作为石油勘探开发行业业务工作流程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以满足石油工业对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持续需求。提出了Web service与网格技术融合、网格与数据集成技术结合和本体与Web service合成,给出了基于Globus Toolkit 4、开放式网格服务体系结构和Web服务的技术实现方案。研究表明:网格计算中的任务管理、任务调度和资源管理等服务可以为分布式数据挖掘提供极大的便利。
    基于行为过程的城市加油站营销绩效评价研究
    刘鸿渊;余晓钟;史仕新;颜俊梅
    2008, 30(3):  155-15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40
    摘要 ( 942 )   PDF (272KB) ( 5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市场竞争模式下,城市加油站的绩效由销售行为创造,而销售行为的产生由消费者认知、消费者行为、竞争环境、营销创新等要素构成, 营销绩效是由销售行为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这一认识,以导致销售行为产生的消费者认识、购买行为、市场结构、创新等构成要素为总体指标,并根据主体指标的内含体系对主体指标进行分解,构建了影响城市加油站营销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的层次性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选用具体的加油站,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满意度、忠诚度和认可的服务质量对加油站的营销绩效有重要影响。
    基础理论
    月度自然递减率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肖 武;张孝天;丁 利
    2008, 30(3):  159-16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41
    摘要 ( 1255 )   PDF (269KB) ( 7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递减率是反映油田产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以往凭经验预测的结果精确度不高的现状,推导出了指数递减、双曲递减和调和递减规律下的月度阶段自然递减率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基于大量的现场数据,提出了一套月度自然递减率经验公式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简单快捷的预测月度自然递减率,合理确定年度部署分月的产量运行、工作量安排,可以作为开发生产动态趋势预警的重要参考。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有效地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管理。
    博导论评
    钻进过程中井壁稳定性动态分析
    练章华;刘 昕;房 皓;杨 斌;肖 洲
    2008, 30(3):  163-1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42
    摘要 ( 557 )   PDF (337KB) ( 6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有的井壁稳定研究大多都属于静态的研究,并且将岩石近似为力学性质恒定的各向同性体,所得出的结论相对于钻井工作这一动态过程中所出现的真实情况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根据Mohr-Coulomb强度准则推导出的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计算公式,得到了适用的钻井液密度安全范围,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中的单元生死技术,模拟了钻井工程中井眼延伸和钻井液向地层渗透进而形成泥饼和污染带的过程,并将模拟得出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出的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相结合,研究了在动态条件下更符合真实钻井过程的井壁应力变化规律。
    探讨与争鸣
    启动压力其实并不存在
    李传亮 杨永全
    2008, 30(3):  167-1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43
    摘要 ( 590 )   PDF (261KB) ( 6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储层存在许多研究误区,启动压力梯度便是其一。低渗透储层孔隙欠发育,渗透率低,产能也较低,压力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施以压力梯度之后,产量的响应需要较长时间。实验过程将微弱的流量误认为是0,因而导致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假象。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数值太高,对油气生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中高渗透储层没有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储层也不应该有。固体和流体都不存在启动压力,油气也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