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作者投稿(新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期刊电子书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曾用刊名: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主办:西南石油大学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60年
ISSN 1674-5086
CN 51-1718/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上一期
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专刊
序言
周守为
2025, 47(1): 0-1.
摘要
(
77
)
HTML
(
1
)
PDF
(163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石油大学深海油气地质理论与技术研发情况介绍
2025, 47(1): 2-1.
摘要
(
46
)
HTML
(
2
)
PDF
(126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水浊积砂岩油藏高效开发策略及关键技术
王光付, 张文彪, 李发有, 陆文明, 李蒙
2025, 47(1): 1-1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31.04
摘要
(
87
)
HTML
(
3
)
PDF
(57761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开发投资大、方案编制资料少、一次井网成功率要求高、高速采油力争最大采收率等问题,开展了浊积砂岩储层特征分析、地球物理预测、建模数模一体化、高效开发策略等研究。研究表明,深水浊积砂岩水道可划分为大型浊积水道、分支水道和朵叶体等微相;形成了地震平点识别浊积水道油藏原始油气界面、振幅属性刻画浊积水道展布、地震剖面划分多期水道切割关系、波阻抗反演预测砂岩厚度、四维地震监测流体前缘变化等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油藏-井筒-管网-FPSO一体化的开发指标和生产参数优化技术;探索出浊积水道砂岩油藏不规则井网、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经济界限、大井距边缘或缘外早期注水等效益开发策略。上述关键技术和开发策略应用于安哥拉18区块P油田开发实践,实现了少井、高产、高投资和高回报的目标,实现了10余年未动用深水边际储量高效开发,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了借鉴。
构型模式约束下深海水道连续性定量表征
刘飞, 赵晓明, 冯潇飞, 曹树春, 卜范青
2025, 47(1): 16-2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28.01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
(393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海水道是沉积碎屑物质向深海盆地的重要运移通道及沉积场所,是深海沉积环境下主要储层类型。针对水道内部砂体结构样式及分布规律不明晰、储层连续性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开展了深海水道型储层连续性定量表征方法研究。研究以深海水道构型模式及表征结果为约束,将砂体横向与垂向叠置比例乘积倒数作为连续系数,并综合连续性与曲率的耦合关系,实现深海水道储层连续性分布模式的定量评价。研究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区单一水道构型分孤立型(Ⅰ型)、接触型(Ⅱ型)及嵌入型(Ⅲ型)3类,横向叠置比例区间分别为>1.00、0.85~1.00、<0.85,垂向叠置比例区间分别为>1.00、0.80~1.00、<0.80;连续系数区间为0.96~1.34、1.37~1.67以及1.67~2.56,Ⅰ型曲率分布在1.00~1.11,Ⅱ型分布在1.02~1.28,Ⅲ型分布在1.10~2.28,连续性随曲率增加而减小。研究量化了不同构型样式的连续系数及曲率分布范围,定量表征了单一水道砂体间的叠置关系,对于深海水道储层高效生产与精细开发有着重要的地质指导意义。
深海水道迁移模式及成因机制
梁诗琴, 吴伟, 向威, 赵中会, 随雅萍
2025, 47(1): 27-4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31.02
摘要
(
28
)
HTML
(
2
)
PDF
(1243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为单向迁移水道(上游迁移型和下游迁移型)和多向迁移水道(顺流迁移型、侧向迁移型和障碍迁移型);可依据水道深泓线变化对水道迁移特征进行具体表征,单向迁移水道发育伴随深泓线整体变化,多向迁移水道则主要为局部变化;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控制单向迁移水道的沉积建造,此外自身环流以及上升流作用也影响水道的沉积演化,多向迁移水道则受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构造运动、古地形与水道自身沉积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未来深海水道迁移模式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1)积极开展多尺度的定量化研究;2)深入探究各种动力学因素耦合关联的水道迁移机制;3)加强对水道迁移模式与储层开发的关联研究。
坎波斯盆地ABL区块水道化朵叶演化模式
阴国锋
2025, 47(1): 42-5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9.04.01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
(9302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海底扇沉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水道和朵叶体受到了沉积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两者之间过渡部分“水道—朵叶体过渡带”以及其所对应的“水道化朵叶体”的研究却尚不充分。以巴西坎波斯盆地深水区ABL区块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钻测井资料,识别出了砂质水道、泥质水道及席状朵叶等不同沉积单元,进而明确了工区内水道化朵叶体的广泛发育;在此基础上,对水道化朵叶体的总体沉积特征以及内部沉积构型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最终建立了它的发育演化模式。ABL区块内水道化朵叶体的总体沉积特征在不同位置表现出明显变化,近物源一端朵叶体的水道化程度明显较高。整个水道化朵叶体可以划分为3个朵叶单元,按照时间顺序从北向南依次发育。朵叶单元1在次要物源的影响下发育大量分支水道,使其水道化程度相对较高;朵叶单元2在主物源影响下沿着主供给水道展布,受地形坡度向下游逐渐变缓的影响,其水道化程度向下游逐渐变弱;朵叶单元3主要受到主供给水道中重力流活动的影响,在主供给水道的一系列弯曲带处,重力流从主水道中剥离出来并发生快速沉积,从而形成了水道化程度较弱的朵叶单元3。
英国北海“三元”水道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卜范青, 杨莉, 曹树春, 杨宝泉, 吕文睿
2025, 47(1): 56-6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9.02.05
摘要
(
54
)
HTML
(
0
)
PDF
(14215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1) P油组发育于限制型U形峡谷内,垂向形成典型“三元”水道沉积模式。2)底部A和B砂组为粗粒沉积。最底部A砂组不发育,呈过路不沉积,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B砂组为夹杂塑性流的泥质碎屑流;中部C砂组覆盖于整个峡谷,储层品质最好;顶部D砂组为晚期沉积,以泥质天然堤为主。3)4油组物性具上下差、中间好的规律。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类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东非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马宏霞, 朱越越, 许小勇, 何云龙, 王红平
2025, 47(1): 67-7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28.07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22702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认识尚不全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深水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对海底峡谷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充填结构和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鲁伍马盆地发育10个峡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垂向上呈上游尖窄V形、下游宽缓U形特征,平面上呈孤立—合并—分散特征;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类型包括底部滞留沉积、滑塌及块体流搬运体沉积;峡谷外部可见漂积体、麻坑。结合研究区海底峡谷发育背景,认为其可能存在两种成因机制:一是由于下伏地层中天然气向上逃逸形成麻坑,造成地层薄弱易侵蚀,相邻麻坑串联沟通形成峡谷雏形,并在后期含沉积物流体改造与侵蚀下逐渐形成;二是由于下陆坡大型断层的活动导致下陆坡沉积物失稳,导致原始沉积层崩塌形成的重力流事件,在重力流侵蚀作用下而形成。
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水动力学机制
赵文楷, 许小勇, 田冬梅, 张颖, 吴佳男
2025, 47(1): 80-9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9.03.03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71232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可形成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前人建立了单向迁移水道的演化模式,但在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较为薄弱。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体系早期和晚期不同条件下的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开展沉积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下始新统沉积体系中,底流将水道内重力流顶部的细粒沉积物裹挟并向北漂移,在水道北侧形成不对称天然堤。沉积物长期在北侧集聚形成漂积体,不对称沉积使水道北侧变陡;水道南侧则由于两反向流体的碰撞侵蚀作用增强,使该侧限制性作用减弱并形成新的负地形。在该不对称沉积模式的长期作用下水道逐渐向南迁移。通过揭示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不同沉积时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过程,阐明了流体结构对水道的沉积—侵蚀机制,从流体动力学角度解析了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的成因机理。
深海水道在盐底辟型微盆地中的发育演化
穆柏雨, 赵晓明, 齐昆, 刘飞, 李发有
2025, 47(1): 95-10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28.05
摘要
(
21
)
HTML
(
0
)
PDF
(32859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盐底辟型微盆地内深海水道的发育演化特征不明确,阻碍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增加了深海油气的勘探开发难度等问题。以安哥拉陆缘深水区中新统某盐底辟型微盆地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分析了盆地内水道的发育演化特征和演化模式。研究认为,微盆地的构造发育控制着深水水道的发育演化,沿着微盆地短轴方向发育的水道C1、C2和C3主要发育溢出微盆地的模式,而沿着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的水道C4和C5主要发育充填微盆地的模式。水道在微盆地内发生充填还是溢出主要跟盐构造的活动时期与水道形成演化时期的先后关系、水道中重力流的侵蚀能力与盐构造活动速率的相对大小、微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和水道流向与构造走向之间的角度有关。水道C4和C5在重力流的作用下,沿着构造低部位流动,随着可容空间逐渐变大,水道末端逐渐开始朵叶化,形成朵叶沉积。
深水浊积水道隔夹层定量表征建模——以西非下刚果盆地G油田为例
徐睿, 李发有, 张文彪, 陆文明, 苑书金
2025, 47(1): 107-1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9.02.03
摘要
(
28
)
HTML
(
0
)
PDF
(13801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水浊积水道是深水沉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油气潜能,目前针对深水浊积水道定量研究多聚焦于水道储层,但隔夹层关注较少。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单一水道内部夹层对于剩余油预测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对隔夹层进行体系化研究。针对深水浊积水道内部隔夹层形成了一套表征与建模技术:首先,基于岩芯、测井、地球物理技术形成油藏范围内三级隔夹层构型级次和模式;然后,通过叠前高精度泥质反演形成泥质隔夹层识别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对隔夹层的几何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定量参数研究;最后,采用基于目标模拟—序贯指示模拟—多点统计学的多级嵌套方法,建立了单一浊积水道内不同级次的隔夹层沉积微相模型,实现了稀井网条件下深水浊积岩单砂体级次的定量模拟,经过后验井的对比验证,模型预测隔夹层岩性符合率达87%。该建模方法实现了浊积单砂体级次隔夹层定量表征,极大地提高了浊积储层表征精度,为剩余油精细预测和挖潜提供了重要指导。
富泥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分析
吕文睿, 曹树春, 卜范青, 管红, 肖鹏
2025, 47(1): 119-12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9.02.01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
(9427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非盆地南部Z油田储层薄、砂地比低,属于富泥型深水重力流沉积。针对Z油田存在沉积相变快,内部水道及朵叶刻画难度大、演化规律复杂的问题,基于岩芯、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相及地震平面属性,结合生产动态,刻画Z油田沉积相类型、构型边界及沉积展布特征,并总结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主水道、天然堤、主朵叶、朵叶侧缘、远洋泥和滑塌沉积微相。2)通过地震轴强弱变化、地震振幅属性、RGB分频融合属性刻画水道及朵叶边界。研究区发育限制性、弱限制性及非限制性水道-朵叶沉积。限制性水道以垂向叠置为主,弱限制性水道以侧向叠置为主,非限制性水道化朵叶平面展布范围广。3)研究区底部发育非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沉积,以朵叶为主;向上过渡为限制性水道沉积,单期水道规模大;再向上过渡为弱限制性水道沉积,平面发育多期水道,单期水道规模小。
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范玉海, 屈红军, 朱楠
2025, 47(1): 130-14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29.01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
(25259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深水区的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可采储量达3.8
×
10
12
m
3
,但该区资源发现率仅为13.1%,待发现资源潜力巨大,为此,在综合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烃源岩、储层、圈闭及运移等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生储盖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东非转换-伸展型陆缘盆地主力烃源岩以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潟湖相、局限海相页岩或灰岩为主;主力储集层为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新近系海相碎屑岩。2)油气沿断层做“垂向式充注”或“横向式充注”,沿不整合面或储层做“测注式充注”;受控于东非复杂构造演化作用,形成了以构造、地层岩性为主的圈闭类型。3)成藏条件以鲁伍马、坦桑尼亚盆地最为优越,有利勘探层位为白垩系—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索马里盆地三叠系Calub组砂岩具有较好勘探前景。随着勘探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盆地油气勘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发育演化定量表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汤智逸, 解习农, 徐俊杰, 吴佳男, 陈北辰
2025, 47(1): 147-16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8.28.04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
(144832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
α
、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
σ
、楔状体前缘长度
l
及楔状体前缘坡角
β
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三角洲主体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1)早期陆架三角洲发育阶段,形成斜交型进积楔状体;2)快速推进阶段,三角洲演变成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楔状体拐点轨迹呈中高角度迁移,
l
小但
β
大;3)稳定加积阶段,沉积中心迁移至陆坡处,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中角度上升,
l
与
β
基本不变。4)缓慢进积阶段,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低角度进积,
l
与
β
逐渐减小;5)晚期陆架三角洲进积阶段。气候条件、物源供给和海平面变迁影响可容纳空间
A
和沉积物供给速率
S
变化,最终共同控制古拉让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及其陆坡迁移。
琼东南盆地早渐新世—早中新世气候、植被演变及其对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丁文静, 李友川, 兰蕾, 杨树春, 刘海钰
2025, 47(1): 163-1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4.09.12.02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1508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渐新统—中新统海相泥岩是南海北部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其有机质富集机制是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勘探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选取琼东南盆地15口井400余个海相泥岩样品,分析其热解、总有机碳及代表井的孢粉和分子地球化学数据耦合规律。结果表明,下渐新统崖城组二段是崖城组泥岩的有机质富集段;孢粉对比分析认为,其有机质富集受较湿热的气候中热带—亚热带植物大量勃发影响。陵水组二段上部—三亚组二段泥岩中也发现有机质逐渐富集的规律。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孢粉记录结合区域气候对比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海相泥岩有机质富集与逐渐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区域植被大量勃发,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促进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扩大了植物碎屑的搬运量、搬运距离和分布范围,促进了海相泥岩中的陆源有机质富集。琼东南盆地海相泥岩有机质富集段的提出对三亚组二段烃源岩埋深较大的乐东凹陷、陵水凹陷的深水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