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2-20
    专家论坛
    有杆抽油系统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
    刘清友 何玉发
    2008, 30(1):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1
    摘要 ( 1424 )   PDF (811KB) ( 5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有杆抽油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为基础,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考虑悬挂系统弹性的直井和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诊断模型,研究了基于B/S(Brower/Server)模式的有杆抽油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利用Internet技术和Web技术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 通过浏览器即可实现对有杆抽油系统快速、准确的故障诊断,并给出了诊断算例,诊断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基于B/S模式的有杆抽油系统故障诊断对避免井下作业的盲目性,提高系统效率,降低采油成本,实现油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油井的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勘探
    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杜秀娟;刘月萍;郭莉;郑亚斌;孙建平
    2008, 30(1):  5-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2
    摘要 ( 947 )   PDF (363KB) ( 8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侏罗系J1s2是莫西庄油田岩性圈闭的重要储油层系。利用测井解释、沉积相分析、油源对比等手段,对莫西庄地区J1s2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J1s2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隔、夹层分布与储层物性变化带。二叠系烃源岩是莫西庄地区油气的主要来源,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J1s2的主要储集砂体,J1s1泥岩、J1s2与J1s22上下砂岩层之间的隔夹层泥岩是油气成藏的区域、局部盖层。
    川东南嘉陵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
    王长城;施泽进;张光荣 韩小俊
    2008, 30(1):  8-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3
    摘要 ( 1018 )   PDF (444KB) ( 7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较大的特点,以嘉陵江组一段为例,在地层对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波阻抗反演工作,并结合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JP〗征确定波阻抗反演结果解释方案,进行储层解释,预测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依据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成果,优选相关地震属性,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预测储层孔隙度平面展布。最后综合地质、储层预测、孔隙度预测的结果提出有利勘探目标区。结果表明,该套方法比较适合对研究区的地质解释,效果良好。
    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低的介质条件探讨
    谢明举 邱楠生
    2008, 30(1):  11-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4
    摘要 ( 1140 )   PDF (763KB) ( 6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牛38 井和王35井中Ro都出现了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具有相似的沉积背景、有机质类型和成分。其中牛38井处于超压背景,王35井处于正常压力背景。从无机介质条件出发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除异常压力对有机质的抑制作用外,有机质所处的无机地球化学环境是影响有机质热演化进行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实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2口井目的层段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相似,具有一致的无机介质环境,钙含量和Sr/Ba比值与Ro具有负相关,表明酸性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热演化,盐度较高的条件下,形成的有机质更加富氢,不利于有机质热演化,在热演化过程中Ro会受到抑制,而且会出现异常偏低。
    盐岩在库车拗陷中的作用
    万桂梅a;b;c 汤良杰a;b;c 金文正a;b;c 余一欣a;b;c
    2008, 30(1):  14-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5
    摘要 ( 894 )   PDF (234KB) ( 8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拗陷的勘探实践表明,盐层与油气密切相关。通过对2条地震测线的分析发现,盐层、盐上地层、盐下地层变形看似孤立,实际相互影响。盐层构造变形一般发育在古隆起上部,盐上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盐枕构造的翼部,无盐地区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膏盐层可以延缓盐下地层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可以改善盐下储层的储集性能;膏盐层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油气储集层;膏盐层具有形成超压封闭和物性封闭的双重封闭机制,对盐下油气藏的保存极为有利;膏盐层的塑性流动特性,使得盐下构造圈闭在强烈的构造挤压中得以保存。

    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研究流动单元
    郑红军 苟迎春 张瀛 颜其彬 师永民
    2008, 30(1):  18-2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6
    摘要 ( 1409 )   PDF (2151KB) ( 7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提出了一套利用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定量研究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有效地划分储集层宏观流动单元和微观流动单元,并为二者的划分提供参数依据;在储集层沉积微相研究和层组逐级细分对比的基础上,从取芯井入手,通过聚类分析优选参数,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划分流动单元类型,应用储集层随机建模中的分形随机模拟方法预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集层井间流动单元,从而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效果较为理想。
    红车断裂带断层封闭性的地球化学研究
    陈世加 冉乙钧 路俊刚 吴恩伟
    2008, 30(1):  21-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7
    摘要 ( 625 )   PDF (273KB) ( 8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在油气运移及成藏中起双重作用,如何评价断层,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根据断裂带南、北段储层中油气的组成差异,研究该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作用。指出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使红车断裂带南段和北段的受力强度不同,存在非均衡性,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相同。相对而言,断裂带南段封闭性更好,对天然气的保存更为有利,从而形成白垩系气藏,而北段存在天然气散失作用,使本该形成的凝析气藏因天然气散失变为轻质油藏。
    滨北地区烃源岩排烃特征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王明a;b 庞雄奇a;b 李洪奇c 王继平 张长好
    2008, 30(1):  25-2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8
    摘要 ( 1072 )   PDF (1469KB) ( 9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分析发现松辽盆地滨北地区虽然有机质丰度高,但有机质的成熟度偏低,而且该区地层普遍欠压实。应用排烃门限理论,使用生烃潜力法对滨北地区中浅层的烃源岩排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该区有效烃源岩的层位、排烃门限深度和有效烃源岩分布面积以及排烃量的大小。结合滨北地区实际成藏地质条件,以油气成藏体系作为评价单元,应用类比法合理选择聚集系数,对各成藏体系进行定量评价,从而预测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评价和资源预测
    刘成林 金惠 刘人和 朱杰 范柏江
    2008, 30(1):  30-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09
    摘要 ( 1536 )   PDF (371KB) ( 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统计分析、类比评价、区带地质评价等方法,对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与资源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天然气供烃条件、储集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与配套条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取值标准;计算了刻度区天然气资源丰度,并对刻度区天然气资源丰度(y)与地质评价系数(x)进行回归分析和拟合;根据区带地质条件的差异,对松辽盆地深层区带进行级别划分;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徐家围子、庙台子等断陷中。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
    姚泾利;赵永刚 雷卞军 郝海燕
    2008, 30(1):  33-3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0
    摘要 ( 1357 )   PDF (4195KB) ( 5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sq7、Osq8和Osq9层序,以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可划分为19个三级层序,其中的马家沟组包含了8个三级层序,而且大多数属于Ⅱ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海侵、高位体系域构成。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域以中央古隆起出露海面成为规模较大的古陆为特色;海侵域以发育碳酸盐台地相以及出现碳酸盐陆棚、斜坡、海槽相为特征;高位域以云坪扩大、碳酸盐台地增生以及台内浅滩出现为典型特征。在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贺兰拗拉槽等组成的古构造格局以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下,该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为海槽、斜坡、陆棚、台地/古陆、陆架内盆地边缘等错落有序的相带展布格局。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东濮凹陷应用的认识
    黄中敏;孟凡冰 王莉 王伟 李传强
    2008, 30(1):  38-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1
    摘要 ( 1593 )   PDF (723KB) ( 7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濮凹陷断裂复杂,多断块、多套生储盖组合,叠后偏移成像效果不佳。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这一复杂断块区的应用可以改善成像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速度迭代为核心、地质信息为约束的求取偏移速度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偏移速度的精度;通过对偏移孔径、最大偏移角度、射线路径、去假频4个关键参数处理的分析,得出适合东濮凹陷地震资料特点的经验参数,减少了以后处理过程中的试验工作量和参数试验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处理效率。通过叠前时间偏移,提高了复杂断块地区成像精度,能够准确地落实断层位置和认识断块之间的关系,与井资料的吻合程度较高,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非零偏移距DSR叠前深度偏移
    刘文革 贺振华;黄德济 杜增利
    2008, 30(1):  43-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2
    摘要 ( 1039 )   PDF (20587KB) ( 5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非零偏移距域双平方根算子的叠前深度偏移法,该方法根据不同速度模型,通过精确正演模型数据,利用双平方根方程进行偏移,实现了偏移成像和动力学特性研究。研究认为:采用中点-半偏移距域的双平方根算子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适应横向速度变化,具有精度高、无频散、背景噪声弱、耗时短等优点。对岩性油气藏勘探有重要意义。
    镇泾地区地层异常压力与油气运聚关系
    吴永平 王允诚;李仲东;王震
    2008, 30(1):  47-5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3
    摘要 ( 1046 )   PDF (5559KB) ( 7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镇泾地区长6~长8层位油气运聚方向不明确致使该区油气勘探受阻的现状,采用异常压力研究的新思路来寻找油气勘探认识上的突破口。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制作近50口井泥砂岩压实曲线、计算每口井的压力系数,结合镇泾油田的地质背景,研究镇泾地区地层的压实特征及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条件和运移成藏过程之间的关系,并将各种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研究镇泾地区的成藏问题。对进一步论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的勘探潜力有重要意义。
    小波分析在测井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高伟 王允诚 徐静 伍国勇 冯雪龙
    2008, 30(1):  51-5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4
    摘要 ( 781 )   PDF (1505KB) ( 7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井下裂缝发育层段识别的难点,提出了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解声波时差信号,使井下的岩性与微观结构特征信号、流体性质信号、裂缝响应信号和随机干扰信号互相分离,直接重构出反映裂缝发育的声波高频信号,从而避免许多声波低频信号的影响,正确识别裂缝发育情况。用同样的方法分解双侧向电阻率信号,重构出电阻率测井各个层段的低频信号,直观地反映深、浅侧向的差异情况,有效地识别裂缝发育层位。最后结合高频声波信号和低频电阻率信号,识别出裂缝发育层段。应用表明,该方法与岩芯观察有很好的一致性。
    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东营凹陷剩余资源量
    姜福杰a;b 庞雄奇a;b 姜振学a;b 武丽a;b 田丰华a;b
    2008, 30(1):  54-57(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5
    摘要 ( 835 )   PDF (802KB) ( 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未发现的剩余油气资源越来越少。如何准确预测高勘探程度即成熟探区的剩余油气资源,成为石油投资者和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详细探讨了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油气资源的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剩余可探明储量以油气成藏体系为评价单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剩余可探明储量约为17.03×108t,仍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并且主要集中在东营中央背斜带和东营凹陷北坡两个油气成藏体系内。实践证明,由于油藏规模序列法合理回避了油气成因机理问题,减少了资源评价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轮南地区三叠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特征
    庞雯 浚茂
    2008, 30(1):  58-6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6
    摘要 ( 1084 )   PDF (308KB) ( 7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分布广泛,对砂体展布及储层特征的详细研究对该区的精细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层序格架基础上,应用露头、测井、录井资料,分析三叠系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总结该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该区三叠系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展布,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储集砂体主要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集空间为粒间孔、粒间溶孔,储层孔渗性好。平面上物性自北向南逐渐变好;垂向上向上物性变差。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发育,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圈闭及油源条件。
    BP神经网络技术在声波测井曲线重构中的运用
    杨志力;周路 彭文利 郑金云
    2008, 30(1):  63-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7
    摘要 ( 974 )   PDF (518KB) ( 6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神经网络的曲线重构法是提高声波测井曲线质量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神经网络技术的非线性算法,在声波曲线与自然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多条测井曲线之间建立一种非线性关系。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综合了自然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多条曲线的信息对声波曲线进行重构,以此增加曲线重构的信息量,为曲线重构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通过在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的运用,证明该方法能大大提高受井壁垮塌影响的声波测井曲线的质量。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注气开发驱替前沿的离散渗流模型
    彭小龙 杜志敏
    2008, 30(1):  67-69(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8
    摘要 ( 1068 )   PDF (430KB) ( 6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气开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驱替前沿是一个气油交替的突变界面,在数学上是一个间断界面。常规的Muskat分相渗流模型只适用于连续介质的油藏,根据气驱毛细管中的驱替现象,将通过前沿界面的产气量分解为2部分,即气驱油和气驱气产生的流量,以渗流微元为对象,建立了离散形式的渗流模型。通过实例可以发现,分相驱替加权法模型预测的注气饱和度的分布更为合理。
    稠油油藏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技术研究
    曹仁义 程林松 柴利文; 李晓林 金兆勋
    2008, 30(1):  70-7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19
    摘要 ( 1039 )   PDF (263KB) ( 7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水驱开发稠油油藏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顶部注水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技术。在水平井注水室内评价实验基础上,分别从纵向和平面上分析了稠油油藏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的驱油机理,认为侧向重力水驱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注入水和底水能量,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同时加大油藏的水驱波及系数和局部驱油效率。以某底水稠油油藏为概念模型,对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注采井网和生产层位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最优的注采井网形式、注采井距和水平段走向,获得不同底水体积大小和韵律特征下生产井无因次避射高度优化图版和无因次射孔井段长度优化图版。为指导同类油藏实施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井网设计和纵向射孔层段设计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界面特性对聚合物驱油时驱替速度的影响分析
    夏惠芬a 张承丽a 宋国亮b 王刚a;马文国a
    2008, 30(1):  74-7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0
    摘要 ( 1210 )   PDF (943KB) ( 5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界面特性(界面流变特性、界面张力特性、润湿性)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油藏孔隙介质简化成具有相继收缩和扩张的波纹管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波纹管中聚合物溶液驱替时的界面特性参数和驱替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研究了界面粘度、界面张力、润湿角变化对聚合物/油界面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湿性变化影响界面的驱替速度,当界面的曲率方向与驱替方向相反时,无因次界面张力和无因次界面粘度的增加都使无因次界面轴向速度降低,且界面轴向驱替速度关于孔隙单元中心不对称。
    从端部到跟部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
    李伟超 吴晓东 刘平
    2008, 30(1):  78-8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1
    摘要 ( 1470 )   PDF (622KB) ( 6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端部到跟部注空气(THAI)技术是一项开采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THAI技术的成功应用实例,分析了THAI技术的作用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将THAI技术与其他常规稠油油藏开采技术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该技术的优势及特点,THAI避免了传统的火烧油层(ISC)工艺中使用垂直注入井与生产井过程中驱替距离长的缺点,有效地提高了采收率。讨论了点火温度、注气强度、注入压力、布井方式等主要工艺参数对THAI技术的影响,为各参数的优化设计打下了基础。
    水平注水井和垂直采油井联合井网产能计算
    刘辉 何顺利 尚希涛 顾岱鸿
    2008, 30(1):  81-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2
    摘要 ( 1782 )   PDF (215KB) ( 4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长庆低渗油藏,水平井从单井开发逐渐转为水平井和直井联合井网开发中直井产能研究较少的问题,从实际开发需要出发,以水平注水井和垂直采油井联合五点井网为例,运用保角变换、镜像反映法以及复势叠加原理,理论上推导出联合井网中直井的产能方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联合井网的直井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将理论计算公式和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引入修正系数对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方程修正后计算值和油田实际产能基本一致。同时研究了水平井长度对井网产能的影响。对水平井联合井网开发油田有一定指导意义。
    节点分析法在分层注采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秦国伟 罗明良 蒲春生 李玮 徐文波
    2008, 30(1):  85-8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3
    摘要 ( 455 )   PDF (3436KB) ( 5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二层油藏分层注采实际情况,在分析水平管流、垂直管流、配水嘴嘴流等沿程压降的基础上,基于节点分析原理,建立了二层油藏分层注采系统节点分析数学模型,考虑了层间、注采井间相互作用,大大提高了节点分析的可靠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确定了分层配产配注量和注入压力,使注采系统处于平衡生产状态,并对多层油藏的节点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理论意义。
    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及产能评价方法探索
    贺洪举 张树东;邱泉 齐宝权;赵植萍
    2008, 30(1):  89-9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4
    摘要 ( 901 )   PDF (245KB) ( 7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评价以及产能预测一直是测井分析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和偶极声波测井等资料分析了非均质储层特征,通过核磁共振测井分析了孔径大小及其与渗透率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利用POROSPECT计算结果来描述原生、次生孔隙度,并研究了成像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定量描述非均质储层的方法,较好地探索了孔洞缝发育程度、总孔隙度、次生孔隙度、渗透率、孔径大小与产能的关系以及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评价产能的适应性,效果明显。
    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赵良金;王军
    2008, 30(1):  93-9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5
    摘要 ( 1300 )   PDF (538KB) ( 5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官984区块储层射孔液配方实验研究
    李洪建 王小勇
    2008, 30(1):  96-9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6
    摘要 ( 955 )   PDF (360KB) ( 5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射孔完井作业中,射孔液质量的好坏与油气井产能有直接的关系。根据X-衍射与地层流体分析的结果,结合射孔液对储层的损害机理,对射孔液的防膨性、防腐性、射孔液对储层岩芯渗透率的损害程度以及与地层流体、压井液、压裂液间的配伍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线性膨胀实验表明该射孔液体系的防膨率大于94%;防腐性评价实验表明该射孔液体系的腐蚀速率小于0.076 mm/a;岩芯渗透率损害实验表明射孔液对岩芯渗透率的最大损害率为13.76%,平均损害率为11.14%;综合实验表明该射孔液体系抗高温,与原油不会形成乳状液,与处理剂配伍性良好。通过上述各项评价实验研制出适合大港油田官984区块的无固相射孔液体系,满足了施工作业和储层保护的要求。
    气中水含量对气藏流体相态与渗流的影响
    樊建明 郭平 邓垒 张广东 李明军
    2008, 30(1):  100-10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7
    摘要 ( 1069 )   PDF (431KB) ( 7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地层水的蒸发对烃类气藏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研究认为,从地层到地面过程中,气中水蒸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有3个阶段:近井区域的气-水两相平衡阶段;井底附近的未饱和阶段;井筒中某一点到地面的非平衡的“过饱和阶段”,也就是凝析水的产生。同时考虑到由于井底附近压力的降低,地层水的再蒸发,还可能对井底附近的储层造成盐堵,从而降低其渗透率对生产造成影响。当烃类气的组分含量变大时,平衡时其饱和水蒸汽含量相对较大;考虑实际地层中水蒸汽存在时,无论从实验室还是相平衡计算的结果来看,都使凝析气的露点压力有所降低。
    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
    魏兆亮 黄尚军
    2008, 30(1):  103-10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8
    摘要 ( 1745 )   PDF (302KB) ( 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零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格技术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寻找这类剩余油分布的最科学、最实用的技术手段。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层系多、开采历史长、井况变化大,精细油藏数值模拟要求网格细、模型大、模拟周期长。应用流线法和并行算法可极大地提高模拟速度,缩短模拟周期。提出了分阶段模拟的必要性和方法,阐述了动态跟踪模拟的意义及其特点。

    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系列(Ⅱ)
    王怒涛 罗志锋 黄炳光 罗兴旺 姜军
    2008, 30(1):  106-10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29
    摘要 ( 1088 )   PDF (600KB) ( 6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在国内用得比较多的4种水驱特征曲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既简单又综合了甲乙两种类型关系的f wR*水驱特征曲线。将丙型与丁型结合提出新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和经典的水驱特征曲线完全等效的一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同时又能反映含水率-采出程度关系的多条曲线,对它的形状和性质作了一些研究,指出今后水驱特征曲线的研究方向是找出更简单、准确、实用的广义水驱特征曲线。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所建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实际数据拟合相关性更强,结果更可靠。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生化处理室内模拟研究
    王海峰 包木太 耿雪丽 李阳 王江涛
    2008, 30(1):  109-1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0
    摘要 ( 1066 )   PDF (349KB) ( 5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油田日益增多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从聚合物驱油的采油废水中分离到的一组混合菌株加入到生化池中,通过加入激活剂,活化加入的聚合物降解菌,并激活污水中原有菌群,将生化工艺用于含聚合物污水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经过菌群7d的处理,聚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从47.42mg/L降为5.78mg/L,含油量从13.5mg/L降为0mg/L,并有效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
    一种新型复合纳滤膜对污水的深度处理研究
    王娟;陈国华 侯继灵 孔祥平
    2008, 30(1):  112-1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1
    摘要 ( 1075 )   PDF (520KB) ( 5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了一种新型荷负电羧甲基甲壳素/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对污水(中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1.0MPa、30L/h、室温下,经纳滤膜处理后,溶解态总磷、硝态和亚硝态总氮及CODCr的平均截留率分别可达70%、83%和94%以上,而色度几乎可完全去除。纳滤膜出水CODCr为3.0~10.2mg/L,达到GB3838—2002地面水Ⅰ类水质标准;硝态和亚硝态总氮(以氮计)质量浓度为2.7~3.5mg/L,达到GB574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溶解态总磷(以磷计)质量浓度为1.0~1.7mg/L,已接近1mg/L的污水GB8978—1996Ⅱ级排放标准。提出,由于PO4 3-与水体中H+ 、Ca 2+、Mg 2+等阳离子较易形成缔合离子或络合离子,减弱了与荷负电的纳滤膜的库仑排斥作用,从而使其截留率小于NO 3-或NO 2- ;该纳滤膜适于油田采出污水处理、污水(中水)脱磷、氮和CODCr的深度处理及含磷废水的脱磷处理。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油田含油污泥
    荆国林 霍维晶 崔宝臣
    2008, 30(1):  116-1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2
    摘要 ( 969 )   PDF (617KB) ( 6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一套自设的简便实用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装置,对运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油田含油污泥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使用过氧化氢(H2O2)做氧化剂,考察了反应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pH值等工艺参数对含油污泥中原油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能有效去除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去除率可达95%,反应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是影响含油污泥中原油去除率的重要因素,随反应温度、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压力的增加,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去除率增加,pH值对去除率也有影响,但不大。对指导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生物酶与鼠李糖脂发酵液复配驱油实验研究
    赵力 孙杨 金艳方 沈玉江 王芳
    2008, 30(1):  119-1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3
    摘要 ( 1038 )   PDF (512KB) ( 5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生物酶在高渗透油层驱油应用中表现出的没有提高吸水指数的技术问题,通过模拟地层采油驱油实验和界面张力实验,利用鼠李糖脂发酵液中的大分子胶团具有调驱作用的机理,用质量分数0.8%的生物酶与鼠李糖脂发酵液复配制剂驱油,得出采收率并观察驱油时的阶段含水率、阶段压力、阶段采收率的曲线变化。通过驱油结果和界面张力对比,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发酵液与生物酶复配驱油不仅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而且在高渗透油层明显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石蜡的溶蚀特征及其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汪灵;乔峰 胡子文 王一鸣 翟云飞
    2008, 30(1):  122-1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4
    摘要 ( 1802 )   PDF (471KB) ( 6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非原油生产中石蜡从使用对象及其表面清除的问题,通过测定石蜡在几种常见试剂中的失重率、清蜡速度和溶解度等,研究了石蜡的溶蚀特征,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对溶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蜡对香蕉水、丙酮等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并具有优良的抗酸、碱腐蚀性能;汽油、松香水、乙醚等三种试剂对石蜡都有较好的溶蚀效果,其溶解速度在第一小时内最快,之后变慢,9h后逐渐达到饱和;它们的清蜡速度分别是1.0、0.9、2.9mg/(ml·min),溶解度分别是11.8、9.4、6.0,二者并没有呈现正相关关系;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试剂的溶蚀产物都是由石蜡和复杂含氧化合物组成,其中,松香水和乙醚两种试剂的溶蚀产物以石蜡为主,而汽油溶蚀产物以复杂含氧化合物为主;另外,溶蚀产物中复杂含氧化合物的熔点低于石蜡。
    AMPS抗盐弱凝胶的研究
    陈铁龙 庞德新 张元 赖年
    2008, 30(1):  126-1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5
    摘要 ( 1047 )   PDF (12848KB) ( 5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AMPS系列聚合物和活性酚醛交联剂,在总矿化度为1×105mg/L、二价阳离子Ca2+和Mg2+的质量浓度为2000mg/L以及温度为85℃条件下,通过室内弱凝胶成胶实验,研究了高矿化度下聚合物类型、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及总矿化度对弱凝胶成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MPS共聚物的磺化度是影响抗盐弱凝胶性能的主要因素,高矿化度有利于AMPS共聚物与酚醛交联剂形成弱凝胶体系;聚合物质量浓度越高,形成的弱凝胶粘度越高且稳定性越好;交联剂质量浓度过高,弱凝胶的稳定性有所下降。
    用于油水分离的聚结技术及其进展
    刘亚莉 吴山东 戚俊清 许培援
    2008, 30(1):  129-1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6
    摘要 ( 827 )   PDF (208KB) ( 6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处理油水乳化液聚结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聚结床类型与材料、聚结的过程以及影响聚结性能的参数。重点介绍了多孔聚结床、颗粒聚结床和纤维聚结床的研究与应用;总结了液滴聚结过程中的接近机理、粘附机理和释放机理;详细叙述了填料表面性质、尺寸和流速、聚结床厚度、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因素对聚结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研究者对影响参数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结论。根据其研究状况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其中聚结机理和影响参数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提出了聚结技术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抗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体系研究
    梁大川 汪世国 余加水 张毅
    2008, 30(1):  133-1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7
    摘要 ( 406 )   PDF (211KB) ( 5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抗高温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及应用工艺对超深井、深井成功钻探至关重要,国内外抗温200℃、密度达2.30g/cm3的水基钻井液体系的研究应用报道较少,且国外在此条件下多选择油基钻井液体系的问题。通过优选磺化类抗温处理剂、加入高温稳定剂等途径建立了抗温200℃、密度达2.30g/cm3的淡水钻井液体系和含氯化钾体系。该体系热稳定性优良,高温高压下流变性合理,具有一定抑制性。对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的选择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腐蚀介质中改性咪唑啉的缓蚀性能
    马涛 张贵才 葛际江 蒋平 汤达祯
    2008, 30(1):  137-1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8
    摘要 ( 1141 )   PDF (205KB) ( 6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油酸、多胺及改性试剂合成了4种咪唑啉衍生物。通过静态挂片失重法评价了咪唑啉缓蚀剂在不同矿化度的模拟盐水、饱和CO2的模拟盐水以及油田回注污水中对A3碳钢腐蚀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咪唑啉缓蚀剂可以抑制溶解氧的腐蚀,对CO2的腐蚀抑制效果更好,10mg/L缓蚀剂D缓蚀率达95.36%。腐蚀介质的矿化度对缓蚀效果有一定影响,矿化度在10000~70000mg/L变化时,缓蚀率波动在10%~15%。油田回注污水实验表明咪唑啉型缓蚀剂适合应用于现场,尤其是偏酸性水质,腐蚀速率满足小于0.076mm/a的油田标准。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井筒重力热管室内实验与矿场试验研究
    吴晓东 张玉丰 韩国庆 马春红 李伟超
    2008, 30(1):  140-1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39
    摘要 ( 1718 )   PDF (307KB) ( 6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重力热管的高效传热特性,将其应用在井筒流体加热过程中,分析了重力热管加热效果的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条件下,利用深部流体能量提高井筒上部流体的温度,能起到均衡井筒温度场的作用,进而改善井筒温度分布剖面。室内实验表明:工质类型、工质充液率、真空度对重力热管的传热效果有很大影响。矿场试验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将原油温度加热到原油凝点以上,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井底抽油杆载荷,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重力热管加热过程受井底温度、热管下入深度、油井产液量以及原油物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井底温度、热管下入深度、油井产液量的增加,重力热管的传热效果变好。
    螺杆泵螺杆纳米掺杂陶瓷涂层显微结构研究
    王戎 李春福 宋开红 朱泽华 王斌
    2008, 30(1):  143-14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0
    摘要 ( 1419 )   PDF (300KB) ( 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APS),在7.5m螺杆泵螺杆基体表面上制备纳米掺杂30%AT13(Al2O3+13%TiO2)陶瓷涂层,采用Philips XL-30型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和Philips X-port型X射线衍射仪(XRD)等现代分析手段对纳米掺杂AT13等离子喷涂粉末及螺杆表面等离子喷涂涂层的显微组织、物相进行了观察测定。结果表明:纳米掺杂等离子喷涂粉末结构呈微米级粒子表面包覆纳米粒子的麻团状,尺寸在50~70μm内,流动性好,适用于大气等离子喷涂。纳米掺杂使等离子喷涂涂层元素分布均匀性提高,孔隙度降低,涂层内出现(Al2O35.333与斜方晶态的Al2TiO5物相。涂层断口分析证明:在纳米掺杂30%的涂层中,出现大量直径约为10nm的蠕虫状晶须,断裂方式变为韧性的穿晶断裂,为纳米掺杂螺杆使用寿命成倍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沟槽面在湍流减阻中的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王树立 史小军 赵书华 刘强 王海秀
    2008, 30(1):  146-1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1
    摘要 ( 939 )   PDF (280KB) ( 7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长输管道中存在的能源消耗问题,分别从湍流边界层流动特性、拟序结构、条带结构、转捩等方面归纳了沟槽面湍流减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沟槽的几何形状和尺度、流场压力梯度、沟槽面放置方式对沟槽减阻效能的影响。对沟槽面的减阻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如PIV等图像处理手段,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湍流边界层的瞬时流场进行研究,以找出沟槽面湍流减阻的机理。数值模拟了在平板中部横向布置的下凹沟槽的流场情况,得到了一种小涡流动结构,同时验证了这种结构在减阻中的作用,阐述了对减阻的另一种认识,并对沟槽面湍流减阻技术及其工业利用进行了展望。
    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理论研究
    刘先涛 罗坚 周超 何静
    2008, 30(1):  151-15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2
    摘要 ( 1516 )   PDF (156KB) ( 5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项目决策科学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评价趋向于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评价,强调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由此提出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能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及时进行调整,纠正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分析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含义的基础上,指出其阶段性、预测性、时间、规模、反馈性、技术要求、评价内容侧重性等特点,研究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目的,对其评价方式、应用条件进行了界定,指出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瞬态质量流量脉冲监测天然气管道堵塞
    田园 谢英 袁宗明 贺三 刘雪梅
    2008, 30(1):  154-15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3
    摘要 ( 1070 )   PDF (216KB) ( 6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温、高速流动、搅动的影响使天然气在管道中易形成水合物而堵塞管道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管道入口处人工产生的质量流量脉冲在堵塞的天然气管道中的传播特点,采用时间分裂算法和TVD/Godunov混合格式对非完全堵塞管线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管线入口处的压力波动历史曲线来确定天然气管线的堵塞位置、堵塞长度、堵塞强度。为在管道堵塞的初期精确检测到堵塞的位置和长度,制定正确的清管操作方案,降低管线完全堵塞的风险提供了方法技术。对油气储运具有重要意义。
    有限宽裂纹板受一对集中剪力时弹塑性解
    张伯虎;刘庆义 董事尔 徐小敏
    2008, 30(1):  157-16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4
    摘要 ( 977 )   PDF (278KB) ( 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运用断裂力学传统方法进行裂纹尖端的弹塑性应力场分析均为小范围塑性区的假定,不能准确反映塑性区应力情况的问题,利用裂纹线场分析方法,对理想弹塑性材料的有限宽平面板在裂纹面受到一对集中剪力作用时裂纹线附近的应力场及弹塑性边界进行了分析。不采用小范围塑性区的假设,直接通过将裂纹线附近弹塑性边界上弹性应力场与塑性应力场的匹配,获得了裂纹线附近弹塑性应力场的解析解以及弹塑性边界上单位法向量的表达式。用裂纹线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裂纹附近的弹塑性应力分布,该种方法的应用将成为断裂力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石油天然气构造应力分析、材料力学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基础理论
    石油企业中求分派问题最优解的最小增量法
    钟仪华 张高亮 丁虹
    2008, 30(1):  161-16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5
    摘要 ( 1321 )   PDF (189KB) ( 6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制、储运、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纵向企业内部存在的任务分派、成本核算及效益最大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求分派问题最优解的新方法——最小增量法。在成本分派矩阵中选中每列的一个最小值,如果每行只有一个值被选中,则获得最优分派方案;如果某行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值被选中,则找出该行所选值所在列的次小值、次次小值……,在不违背每行只有一个值被选中的条件下,按照最小增量或最小增量之和进行改选,调整相应的行,最终使得成本矩阵每行只有一个值被选中,每列也只有一个值被选中。由此获得满足条件的最优分派方案。方法比较分析与实例验证表明:它简单、易懂,不失为任务分派、成本核算的替代方法。
    博导论评
    保山盆地羊邑组二~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彭军a 汪彦b 张齐b;游李伟 赵冉b
    2008, 30(1):  165-16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6
    摘要 ( 1184 )   PDF (605KB) ( 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精细划分对比地层、深入分析层序结构、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了保山盆地的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在羊邑组二~三段内识别出了3类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根据划分出的各层序界面将羊邑组二~三段细分为9个中期、31个短期、66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重点讨论了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2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类型。进一步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格架构建中的应用。
    探讨与争鸣
    岩石应力敏感曲线机制分析
    李传亮 叶明泉
    2008, 30(1):  170-17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7
    摘要 ( 1562 )   PDF (206KB) ( 6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固体力学的有关知识,研究了岩石应力敏感曲线测试过程中的机理问题。岩芯应力敏感曲线测试时因封套的塑性变形,使得加载曲线与卸载曲线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也夸大了岩石的应力敏感程度。实际上,应力敏感测试时,岩芯只产生弹性变形,而不产生塑性变形。加载时封套有塑性变形,卸载时封套和岩芯都无塑性变形。卸载曲线的应力敏感程度,包含了封套的弹性变形部分。扣除封套的变形因素,岩石自身的应力敏感程度极其微弱。
    科学人生
    刘宝珺“治水”
    本刊编委会
    2008, 30(1):  173-17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048
    摘要 ( 536 )   PDF (483KB) ( 4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水圈不仅形成了广袤的地壳沉积岩,而且也养育了人类。人类认识水首先是因为需要水,其次是因为害怕水,第三是更高层次的研究需要。我国古时大禹治水无疑只是针对水体自身的运动,其“治”体现在对局部水体的“堵”与“疏”上,而现在刘宝珺治水则体现在对全球水体所承载的沉积物以及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更高境界的研究上。沉积岩早称水成岩,刘宝珺先生因为研究水成岩的高深造诣获得了业界与国民及政府的首肯,在年逾古稀之时,刘宝珺院士仍关心国家的进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地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为中央及四川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等十分重视。刘宝珺先生关于水的研究与关心终于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简介—徐僖
    2008, 30(1):  200-2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100
    摘要 ( 1628 )   PDF (362KB) ( 3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僖院士,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油田化学》期刊主编。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高分子材料分支主编。
    徐僖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高分子力化学、油田化学、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即致力于高分子力化学的研究。力化学是化学与力学交叉的学科,高分子力化学一般较多研究应力导致高分子材料性能下降与结构破坏,他则着重研究应力对高分子材料的正效应。美国著名力化学家R.S.Porter在其专著《Polymer Stress Reaction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9)》中摘录了徐僖教授20世纪60年代的全部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徐僖教授和他领导的科研群体通过超声作用合成了18种难以从其单体合成的嵌段/接枝共聚物,可用作不相容聚合物的增容剂,油、气田勘探开发用的化学品和金属冷加工润滑剂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成果“在超声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徐僖教授在他长期从事的研究领域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撰写出版著作、译著4本,获国家发明专利28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等。曾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徐僖教授早已年逾八旬,却仍然辛勤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他说:“我没有风烛残年之感,也没有仅能发挥余热的凄凉。我想到的是如何与国内同行、海外华人共同努力,树立我们中华民族在国际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他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本期导读
    走向舞台中央
    2008, 30(1):  201-20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1.101
    摘要 ( 1609 )   PDF (302KB) ( 2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龙昂首,中国年。北京举办奥运,中国全面崛起。
    当世界开始全面接受我们,我们开始全面融入世界,国人、校友、同学,你、我、他(她),我们应该如何展现自己?
    过去的2007年,我刊实现了全彩色印刷,开始了网络办刊,实现了单期容量的大提升,办公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期刊编校质量有了实质性措施的保障。正如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所说,“2007年,世界发生了新变化,中国也取得了新进步”。
    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对西南石油大学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国家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校将迎来建校50周年华诞。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们学报也步入了而立之年。如果说“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是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确定的目标与方向的话,“努力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繁荣我国科技文化事业,反映我国科学技术前沿,作为高校知识输出系统,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则是我刊而立之年的美好心愿。
    2008年,我们将以围绕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继续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主旋律,坚持科技创新导向,服务读者,贴近作者,推动刊物内容、形式的改进与创新。
    ——情系读者,关注作者。为了更加提高刊物的内容质量、给读者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原创性的文章,我们从今年起将报道的视角进行了适当调整,希望这种调整能够得到读者与部分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改进创新报道内容,增强刊物的可阅读性与收藏价值。从本期起,我们增设了“科学人生”栏目,重点关注那些在科技探索中做出了成绩的部分成功人士,希望用他们的事迹激励后来者,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欢迎读者与作者能够向我们推荐本栏目的报道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欢迎舆论监督。从2007年第5期起我们即参加了由中国期刊协会发起的“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我们深感这一承诺的压力重大,为了一诺千金,我们新增了8名助理编辑,在编校程序上也作了重大改进。读者的利益就是期刊的生命。尽管为此我们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但刊物中一定还存在不少差错,诚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进行监督,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
    我们的2008,要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上认真做好我们自己。宽于待人,严于律己,诚信面对世界,向读者提供真实的信息;无剽窃,无抄袭,无生造,无浮躁,共同营造洁净的学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