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25(2). [2] 黄兴涛. 新史学:第3 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 马其南.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论传承、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128-133. [4] 余江舟.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劳动精神的淬炼与传承[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22(1):1-7. [5] 黄燕.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弘扬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97-100. [6] 上官苗苗.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7):41-45. [7] 毛勒堂,郭亭. 新时代劳动精神:何以必需及如何可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5):42-46. [8] 张海燕.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唯物史观根基、主要内涵与发扬路径[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18-25. [9] 郑子君. 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J]. 人民论坛, 2021(7):82-84. [10] 李雨燕.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形成逻辑[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78-84. [11] 何云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尊重劳动的制度建设成就概览[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9(4):1-4, 8. [12] 常胜. 马克思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现实意蕴——兼论习近平的劳动观[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1):25-29. [13] 罗建文. 劳动是理解中国道路成功的根本"锁钥"[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66-72. [14] 上官苗苗,李春华. 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6):22-26. [15] 朱广军.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培育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6):156-160. [16] 何云峰. 劳动精神的主体性阐释[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6):10-15. [17] 赵荣辉. 论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3):21-26, 64. [18] 陈好敏,熊建生.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4):44-48. [19] 张晶. 当代青年的劳动价值观危及及破解理路[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1):98-103. [20] 邢亮,刘乾承. 新时代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山东工会论坛, 2022(4):93-100. [21] 刘燕.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2(2):85-90. [22] 乔东.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5):35-42. [23] 彭维锋. 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J]. 江西社会科学, 2021(5):208-217. [24] 韩喜平,郝婧智. 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规律性阐释[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2):41-46. [25] 刘向兵. 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新征程奋斗力量[J]. 红旗文稿, 2021(1):37-39. [26] 陈刚.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N]. 人民日报, 2022-04-27(9). [27] 宇文利.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弘扬[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1):104-113. [28] 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18(11):12-17. [29] 汤素娥. 习近平论弘扬劳动精神的三重意涵[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3-7. [30] 邓旭升,程娟. 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逻辑脉络、价值内核、困囿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3):60-66. [31] 贺善侃. 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J]. 广西社会科学, 2022(6):16-23. [32] 鲁满新. 论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4):134-137. [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N]. 光明日报, 2018-07-19(1). [34] 柳礼泉,汤素娥. 劳动实践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功能论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3):33-38. [35] 朱磊,孙杰远. 崇尚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11):62-69. [36] 赵浚,田鹏颖.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9):98-102. [37] 马志霞,黄朝霞.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0):60-66, 78. [38] 吴泽强.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思考与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Z3):15-17. [39] 冯天瑜,[日]刘建辉,聂长顺. 语义的文化变迁[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0] 陈红娟. 中共党史领域概念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思考[J]. 中共党史研究, 2017(11):35-38. [41] 黄兴涛.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史学月刊, 2012(9):11-14. [42] 王冠群. 概念史:近代中国自由思想研究的新路径[J]. 学习与探索, 2014(12):49-54. [43] 王锟. 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J]. 南京大学学报, 2005(2):119-124. [44] 方维规. 什么是概念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45] 张仲民"局部真实"的观念史研究.[N].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2010-05-23(5). [46]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M]. 周保巍,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7] 朱人求. 话语分析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J]. 学术月刊, 2016(9):38-48. [48] 郭若平. 概念史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野[J]. 中共党史研究, 2013(5):20-29. [49] 陈红娟,雷中华. 概念史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4):8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