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1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1-02-20
    论文
    桂西北地区二迭系碳酸岩的生物组合与沉积相的初步研究
    何远苾
    1981, 3(1):  1-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1
    摘要 ( 762 )   PDF (2426KB) ( 5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其一定的生活环境;反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一定的生物生存,即有一定的生物组合。因此,可以利用生物组合来推测古代沉积环境。生物组合类型就应成为“相”的标志之一。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古代生物群面貌,我们在确定生物组合类型时,不单应用了大古生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应用了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化石碎片的资料,因为它们在碳酸岩中保存得最多,最好。 通过对桂西北地区隆林——田林一带四条剖面的生物组分的统计分析,初步划分出了13个生物组合类型。根据J.L.威尔逊的相模式,它们分别属于第5、6、7和8相带。
    桂西北二迭系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及其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林维澄
    1981, 3(1):  11-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2
    摘要 ( 825 )   PDF (2683KB) ( 4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直接和孔隙发育、油气分布以及成岩环境的恢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桂西北地区二迭系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类型,除了R·C·Lindholm所提出的纤维状—粒状和刃状—粒状两种外,还具有以下的四种类型:微粒状—粒状,纤维状—刃状—粒状,纤维状—柱状—粒状以及纤维状—泥晶—粒状,上述的胶结作用类型,可以归成两大类;即具有两个世代方解石的和有三个世代方解石的。不同的胶结作用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成岩环境。根据室内的鉴定,本区二迭系碳酸盐岩中发育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尤以原生的粒间孔隙为数最多。在那些亮晶方解石胶结的颗粒灰岩中,原生的粒间孔隙,有的高达33%,而绝大多数也不低于10%。但根据地表露头样品分析,已全部被方解石所胶结,几乎没有什么残留孔隙。大量的粒状亮晶方解石的沉淀充填,加上分散的白云石晶体和硅化作用,表明堵塞孔隙的成岩作用过程主要发生在地表下而不是原始沉积中。 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过程是有时间间隔的,各不同世代晶体间的大小和结晶习性上的明显差异,本身证明它的沉积和成岩作用是不连续的。
    碳酸盐岩中的压实作用
    侯方浩 方少仙
    1981, 3(1):  22-3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3
    摘要 ( 765 )   PDF (4105KB) ( 4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实作用是使沉税物的孔隙度降低或使其比体积减小的作用、碳酸盐沉积物在上覆层负荷压力以及侧压力作用下,首先发生颗粒的机械破碎和变形,伴随压力和温度的升高,将进入化学压实作用或压溶作用阶段。压溶作用是通过颗粒接触点上的溶解以及溶解物质进入孔隙液体而扩散的机制来完成的。
    铁氰化钾和茜素红S混合染色剂及其在碳酸盐岩研究中的应用
    强子同 兰光志
    1981, 3(1):  31-3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4
    摘要 ( 1397 )   PDF (610KB) ( 8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用于碳酸盐岩的染色方法甚多,但多以区分不同的碳酸盐矿物为目的。而且,它们各有所异,互有所长,较难一一述及。 本文不准备涉及更多的内容,只打算以铁氰化钾和茜素红S混合染色剂(以下简称混合液)及其早期碳酸盐研究中的应用为题谈谈我们的一些初步认识。
    裂缝-孔隙油藏中不稳定球向渗流问题研究
    吴玉树 葛家理
    1981, 3(1):  39-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5
    摘要 ( 617 )   PDF (659KB) ( 4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Warren和Root的裂缝-孔隙油藏模型,研究了这类油藏中球向渗流问题,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得了无限大地层和有界地层中各类工程常用解析解。通过精确解计算结果分析,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裂缝—孔隙油藏球向渗流特征。而且本文也补充了一种工程应用不稳定试井分析方法,提供了确定弹性容量和地层外边界半径的方法。
    趋肤效应及续流对裂缝-孔隙地层中不稳定渗流的影响
    栾志安
    1981, 3(1):  50-5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6
    摘要 ( 1539 )   PDF (310KB) ( 5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给出裂缝—孔隙地层中描述具有趋肤效应及续流影响井的压力动态的解析解。本文解与文献发表过的一些重要解的对比表明是相当一致的。这些解考虑了地层非均质性以及复杂的向井渗流条件,因而是更为一般性的。
    酸在裂缝中流动有效作用距离的计算
    任书泉 赵碧华 陈冀眉 李联奎 袁子光 张大用
    1981, 3(1):  59-7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7
    摘要 ( 597 )   PDF (1262KB) ( 5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在裂缝中流动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L有效),是预测酸压增产效果和科学地进行酸压设计的重要参数。 本文采用数学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定常情况下酸在裂缝中流动时的有效作用距离。 采用平均滤失速度为常值的流动反应模式(图1),建立描述酸沿裂缝流动时浓度分布的数学规律,即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1);我们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方程(1),给出电算数值解和确定灰岩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实用图版。 我们采用预先在酸液中高压加入CaCO_3的办法,模拟酸压时酸岩反应的同离子效应,作出有效传质系数和酸浓度的关系曲线D_e=f(c),使所计算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更符合实际。 本文在处理试验数据时,采用抛物线流的数值解,代替了文献[1]使用的柱塞流的解析解。因此,计算出的D_e值更准确。
    超深井泥浆设计原理与应用
    黄林基
    1981, 3(1):  73-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1.01.008
    摘要 ( 646 )   PDF (1469KB) ( 5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超深井是指深度超过六千米以上的井。打超深井首先是为了勘探和开发深部油气藏。其次,因超深井钻穿的地层多,可为地球与地壳的基础研究搜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