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01
    地质勘探
    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
    苏丕波1,2,梁金强1,2,沙志彬1,2,付少英1,2
    2014, 36(2):  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16.01
    摘要 ( 283 )   HTML   PDF (798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控制因素,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为重
    点研究对象,在基础调查资料和相关钻探成果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
    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神狐海域浅层400~1 200 m 以内具备良好的适合微生物成因甲烷气体生成条件,生物气生
    气潜力巨大;(2)深部古近系文昌组湖相和恩平组煤系两套成熟烃源岩,亦以生气为主,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热解气
    补充之;(3)深部成熟热解气通过纵向断层或底辟通道垂向运移至浅层海底,在浅部与微生物气一起侧向运移至天然
    气水合物稳定域内形成混合型天然气水合物藏。

    中国边缘海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张伟1,2,何家雄1,颜文1,张景茹1,2,李晓唐1,2
    2014, 36(2):  9-2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8.22.01
    摘要 ( 237 )   HTML   PDF (1189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边缘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其中,南部边
    缘海盆地尚受南海裂解扩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断拗双层结构不同类型伸展型或伸展、走滑、挤
    压复合型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古近纪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
    纪拗陷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受区域地质背景影响,边缘海盆地地壳性质及厚
    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逐渐递变的特点;盆地沉降沉积中心亦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导致其大地热流及地热场
    向洋盆区逐渐升高增强,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的相互耦合配置,最终控制了边缘海盆地油气
    分布富集规律。

    建南地区长兴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演化
    杨巍1,2,胡明毅1,2,高炎3
    2014, 36(2):  24-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4.02.01
    摘要 ( 214 )   HTML   PDF (2170KB)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建南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沉积相与储层精细研究的需要,通过对关键层序界面的
    识别,并综合测井、岩性信息进行高精度的四级层序划分,将研究区长兴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5 个四级层序,明确
    了建南地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内长兴期储层纵向发育部位及沉积相横向分布规律。将单井四级层序地层标定到地震
    剖面中并建立地震层序,通过引入地层等时切片技术,以四级层序格架内体系域为作图单元进行沉积相演化研究。结
    果表明,建南地区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经历了3 次海平面下降,高位体系域(HST)为主要的生物礁滩发育时期;上部
    三级层序主要以白云岩暴露滩体发育为主,规模明显小于下部三级层序,其分布范围有向研究区中部迁移趋势。

    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裂缝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马中远1,黄苇1,任丽丹1,尚凯1,张洁2
    2014, 36(2):  35-4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0.29.02
    摘要 ( 164 )   HTML   PDF (1485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顺西区块位于卡塔克隆起西北倾末端,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储层以裂缝–溶蚀孔洞型为主。研究表明,工
    区内裂缝可分为构造缝和非构造缝两类,其中构造裂缝可分为垂直裂缝、斜交裂缝(高角度裂缝、低角度裂缝)和水
    平裂缝;非构造缝有压溶缝合线缝与成岩缝;构造裂缝中斜交裂缝相对发育,垂直裂缝和水平裂缝欠发育,斜交裂缝
    走向以NW、NWW 向为主,次为NE 走向;构造缝可大致分为3 期活动,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
    支—燕山期。进一步分析表明,工区内构造应力场、断裂、岩性、物性和层厚与裂缝密切相关,局部构造高点、枢纽部
    位,转折端、断裂的交汇处、脆性岩性、物性和地层厚度等控制了裂缝的发育。工区内裂缝具有十分重要的石油地质意
    义,它不仅自身可作为良好的储集空间,而且是储层发生岩溶作用的有利通道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岩溶作用范围;
    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裂缝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油气“倒灌”的物理模拟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王永诗1,单亦先2,劳海港3
    2014, 36(2):  45-5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02
    摘要 ( 220 )   HTML   PDF (521KB) ( 6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勘探实践证实,车镇凹陷存在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现象。物理模拟实验也证实,油气运移过程中,存在以断
    裂为运移通道和以骨架砂体为运移通道的两种油气“倒灌”类型。以断裂为运移通道的油气“倒灌”,断裂是油气“倒
    灌”的重要通道,而分子置换是油气“倒灌”的形成机制,其所形成的油气藏规模较小;以骨架砂体为运移通道的油气
    “倒灌”,压力差是控制油气向下运移的重要动力,油气“倒灌”所需的最大压力取决于与其相关的砂体物性,可形成规
    模可观的油气藏。油气“倒灌”的物理模拟为含油气盆地扩大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

    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评价的地化录井方法
    蔡东梅
    2014, 36(2):  51-5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0.11.03
    摘要 ( 220 )   HTML   PDF (624KB) ( 5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评价一直是困扰油田开发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应用地化录井资料开展水淹层评价是储层地
    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可为油田二次开发寻找剩余油开辟新的途径。在深入分析油层水淹机理的基础上,从岩石
    热解和气相色谱实验入手,结合密闭取芯井资料,通过计算孔隙度、含油饱和度、驱油效率等评价参数,建立砂岩储集
    层水淹层评价模型和解释图版,形成一套具有适用性的定量计算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评价方法。应
    用该方法,对A 盆地B 油田C 区D 层砂岩储层进行了7 口井水淹层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地化录井方法评价砂岩水淹
    层,经试油结果验证,符合程度较高,达到95% 以上,说明该方法适用性强,为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方案的调整和采收
    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多信息融合分级裂缝建模
    薛艳梅1,夏东领1,苏宗富2,邬兴威1,汲生珍1
    2014, 36(2):  57-6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11
    摘要 ( 361 )   HTML   PDF (875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裂缝型油藏来说,裂缝既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流通道,但裂缝发育情况复杂,具有很强的非均
    质性,常规的地质建模方法并不适用于裂缝建模。以中东地区某裂缝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为例,融合地质、测井、地
    震、动态等多种信息,将裂缝分为断裂破碎带、中等级别裂缝和小级别裂缝3 个级别,首次提出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裂缝储集相模型,在其约束下建立各级别缝的发育强度体,最后通过离散裂缝网络(DFN)模拟和参
    数场等效,得到各个级别缝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裂缝属性模型,探索了一套针对复杂裂缝型储层的多信息融合的分
    级裂缝建模方法。

    井震反演识别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
    徐立恒,郝兰英,刘江玉
    2014, 36(2):  64-7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08
    摘要 ( 154 )   HTML   PDF (771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开发井网依次加密,储层砂体分布趋势逐渐明确,在纵向上可根据测井资料准确地识别砂体,但横向上
    很难确定井间砂体的分布特征。针对连井剖面上进行单一河道识别任务重且存在多解性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井震结
    合反演技术来预测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边界,再进一步利用测井曲线特征对河道边界进行验证。基于该思路,在反
    演剖面上识别了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4 个典型标志,并依据地震反演属性平面图上的砂岩变差带发育位置,清晰识
    别出8 条同层不同期单一河道,且单一河道识别成果在完善油田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上见到良好效果,展现了较好
    的应用前景。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单井气水层识别模型研究
    庞河清1,匡建超2,3,蔡左花4,廖开贵4,王众2,3
    2014, 36(2):  71-7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8.30.01
    摘要 ( 170 )   HTML   PDF (852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气藏为典型的低渗致密碎屑岩气藏,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气水分布十分复
    杂,束缚水含量较高,气层、气水同层电阻率界限模糊不清,测井解释往往造成很大误判。针对这一难点,应用基于粒子群
    算法(PSO)的核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KPCA–SVM)模型进行气水层识别。模型先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进行
    非线性属性变量提取,再将提取的属性变量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变量,在识别过程中利用粒子群算法(PSO)寻
    优,最终实现气水层识别。将模型应用于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气水层识别,识别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孔洞型储层电阻率理论模拟及影响因素
    张兆辉1,高楚桥2,高永德3
    2014, 36(2):  79-8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14
    摘要 ( 184 )   HTML   PDF (508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储层导电机理复杂,电阻率影响因素众多,储层划分及流体性质识别难度较大。通过构建合理的孔
    隙结构物理模型,理论模拟储层电阻率,并对各种影响因素(喉道粗细、地层水电阻率、岩石基质电阻率、孔洞延展方
    向及大小等)逐一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各因素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较好地解释了电阻率异常层的成因。孔洞型
    储层电阻率随喉道直径增加快速下降,而随基质、地层水电阻率增加而增大;平行电流方向的孔洞延展对电阻率的影
    响高于垂直电流方向的孔洞延展,孔洞尺寸沿着电流方向增大,电阻率呈降低趋势。喉道直径对电阻率的影响高于孔
    洞尺寸;喉道直径对全含水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大于全含油,而岩石基质电阻率、地层水电阻率、孔洞延展方向及大小则
    相反。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白庙致密砂岩凝析气藏水平井优化设计
    马青印1,李才学1,毕建霞2,苏道敏2,蒋森堡2
    2014, 36(2):  85-9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05.02
    摘要 ( 367 )   HTML   PDF (861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庙气田具有构造复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凝析油含量高、地露压差小、地层压力高等特点,属于致密砂
    岩凝析气藏。气井压裂投产初期一般具有较高的产能,但随着凝析油在近井地带析出堵塞渗流通道,产量下降快,稳
    产时间短。投入开发以来,一直采用直井开采,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差。水平井开发机理研究认为,采用水平井开发
    可以提高气井产量及气藏采收率。针对该气藏地质特点,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特征,重新认识局部构造和储层展布规
    律,开展了水平井开发这类气藏的试验研究,先后优化实施了2 口水平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对合理开发致密砂岩凝
    析气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赵继勇,何永宏,樊建明,李书恒,王石头
    2014, 36(2):  91-9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5.03.01
    摘要 ( 253 )   HTML   PDF (1020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超低渗透油藏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直
    井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难度较大。针对超低渗致密储层特点,以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为目标,利用矿场实践、油藏
    工程和数值模拟综合方法对水平井井排方向、井网形式、水平段长度、裂缝参数组合型式和注采井距参数等方面进
    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布井的交错排状七点井网布井方式、哑铃型布缝、人工压裂缝密度2
    条/(100 m)、水平段长度在700∼800 m、注采井距700∼800 m、排距150 m 时,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
    产量约为8.0 t/d,达到直井平均单井产量的4 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以指导超低渗透致密油藏的经济、高效开发。

    低渗透油藏井间储量动用状况分析新方法
    孙来喜1,2,张宗辉3,王仕莉4,罗刚4,邓晴阳1
    2014, 36(2):  99-10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0.19.01
    摘要 ( 252 )   HTML   PDF (702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对油藏的储层动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储层越难动用。从低渗透油藏流体
    渗流机理上出发,采用现场早期束缚水条件下单相渗流的生产动态数据及试井解释资料,利用试井方法求得研究区的
    启动压力梯度,并建立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分析典型反九点井组内注水井与采油井井间的驱动压力梯度
    变化特点,据此确定井间储层物性与储量动用关系。通过对比实际储层的渗透率值与所得到的储层流体启动所需渗
    透率值的大小,从而判断储层内流体是否流动。该方法采用定量分析低渗透油藏井间储量动用状况,为同类油藏确定
    井间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参考。

    点坝内部构型与井网匹配性研究
    刘卫1,2,丁亚军3,宋智聪4,罗水亮5
    2014, 36(2):  105-11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14.02
    摘要 ( 205 )   HTML   PDF (979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
    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
    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水平井开发时,水平段与侧积层正交时将会取得最佳的开发效果。采用侧钻水平井挖潜
    时,水平井段与注水井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本次研究中,注水井和水平井之间相隔3 个侧积层且水平井段与侧积层成
    45 度角斜交时剩余油挖潜效果最好。根据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注采井网完善、水平井及侧钻水平挖潜3 个方面
    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涩北气田整体治水思路探讨
    曹光强1,2,李文魁2,姜晓华3
    2014, 36(2):  114-12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7.25.04
    摘要 ( 195 )   HTML   PDF (691KB)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涩北气田储层多而薄,气水关系复杂。近年来,气田出水加剧,水气比迅速蹿升,主力气层边水入侵十分严
    重,且水线推进极不均匀,导致部分气层内部被水分割,气田采收率面临重大影响。另外,由于气田出水,造成了气井
    的产能和产量大幅度下降,还加剧了气田的出砂,稳产形势十分严峻,仅靠对单井的排水采气工艺和堵水治理措施,已
    不能有效解决涩北气田面临的出水问题。从分析涩北气田整体治水的必要性、地质条件可行性出发,探讨了涩北气田
    整体治水的可行性,提出了“内控外排、高控低排、整单结合、排堵结合、水砂同治”的整体治水思路,其目的是结合气
    藏地质描述、气藏工程、排水采气、堵水等技术手段,从气田层面进行调整,使得边水均匀推进,有效阻止边水突进对
    气田内部区域的进一步伤害,最大限度解决气田产水问题,保障气田的连续、稳定开发。整体治水方案在气田部分层
    系进行了先导试验,效果良好。

    长时井下压力监测数据流动过程识别方法研究
    刘均荣,姚军,于伟强
    2014, 36(2):  121-12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6.01.01
    摘要 ( 194 )   HTML   PDF (404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长时井下压力计监测井下生产在提高油藏和油井管理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长时井下压
    力监测数据的解释过程中,准确地确定流动变化过程起始时间至关重要,但由于其庞大的数据量而使得手工划分和处
    理这些数据不切实际。基于小波模极值理论和噪声鲁棒微分算法,利用模拟的井下压力数据对比研究了长时井下压
    力监测数据中流动变化过程(突变点)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小波模极值方法的误识别率相对较高,对噪声比较敏
    感,在采用该方法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而基于噪声鲁棒微分算法的二阶导数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识
    别出流动变化过程,并且对噪声具有稳健性,可以在不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的情况下识别流动过程。研究结果为自动
    处理长时井下监测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特高含水期非均质油层动用状况评价方法
    穆文志
    2014, 36(2):  128-13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1.10.03
    摘要 ( 255 )   HTML   PDF (746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层间、井间动用程度差异大,需要通过注采系统调整与结构调整等挖潜措施提高薄差油
    层的动用程度。基于采收率与波及系数、驱油效率的关系式,引入了驱油效率系数这一概念,用于描述多层非均质油
    藏的动用状况,并建立了多层非均质油藏小层驱油效率系数与采收率的关系式,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每个小层
    的驱油效率系数。通过分析压裂、堵水、细分注水等结构调整措施前后的驱油效率系数累积分布曲线形态、驱油效率
    系数平均值与变异程度的变化,反映油层间动用程度的差异及高低。结果表明,措施后驱油效率系数累积分布曲线向
    右偏移、斜率变大、驱油效率系数的变异程度变小、平均值变大,说明非均质油层的动用程度和动用不均匀状况得到明
    显改善,实现了对油层动用程度的定量分析。为特高含水期非均质油层动用状况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理论依据。

    CO2 混相驱的可行性评价
    汤勇1,尹鹏1,汪勇2,孙博1,侯大力1
    2014, 36(2):  133-13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22.03
    摘要 ( 237 )   HTML   PDF (402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2 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实现温室气体埋存的双赢举措,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展CO2 混相驱
    可行性评价是CO2 驱矿场实施的重要基础。基于文献和矿场经验,分析了CO2 混相驱的不利因素,指出了CO2 混相
    驱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提出CO2 混相驱可行性评价主要包括:油藏筛选、室内实验评价、油藏
    数值模拟、经济风险评价、先导试验等环节,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可行性评价还需要考虑CO2 注入
    过程中对储层、扰流或气窜、腐蚀、钙质与沥青质沉积等的影响,指出CO2 混相驱成功的重点是保证油藏中较高的混
    相程度和CO2 波及效率,在油藏方案和工程方案基础上,通过经济效益论证才能保障CO2 混相驱的可行性。

    长岩芯驱替中不同位置的相渗曲线计算
    孙雷1,闫成海1,潘毅1,陈亮2,李士伦1
    2014, 36(2):  139-14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20.01
    摘要 ( 221 )   HTML   PDF (539KB) ( 5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渗透率是一个解释多相不可压缩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复杂影响的重要参数,以便校正达西单相流动
    方程。但是影响相对渗透率的因素很多,如:流体饱和度、岩石物性、润湿性、历史饱和度(滞后效应)上覆压力、黏土
    及颗粒含量、黏度、温度、表面张力、束缚水饱和度、驱替速度和末端效应等。利用桓冠仁、沈平平的均质岩芯一维渗
    流相渗推导结果,考虑长岩芯驱替室内实验中一维岩芯排列的非均质性和长岩芯逐级调和排序的特点,利用Matlab 软
    件拟合出逐级调和平均渗透率与岩芯累计长度的关系,并反求出绝对渗透率倒数与累计岩芯长度的关系,将关系式由
    离散模型转化成连续模型,并代入一维均质相渗模型,利用WC 油田长岩芯驱替实验数据计算出长岩芯驱替过程中不
    同位置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油气化学工程
    橡胶O 型圈耐CO2 腐蚀测试及适用性评价
    曾德智1,李坛1,雷正义2,曹大勇3,施太和1
    2014, 36(2):  145-15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11.05
    摘要 ( 341 )   HTML   PDF (734KB) ( 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含CO2 油气田作业中,橡胶O 型圈的适用性对油气田的生产安全具有一定影响。以往橡胶O 型圈的相
    关研究只是在自由状态,而在实际工况下,橡胶O 型圈通常处于压应力状态。为此,自行设计了一种检测承压状态下
    橡胶密封件耐腐蚀和密封性能的装置,在压力为35 MPa、温度为140 ℃、气相组成为5%CO2 和95%N2 的环境中,对4
    种橡胶材料的O 型圈进行了耐CO2 腐蚀实验。通过比较它们在腐蚀前后物理性能和形貌的变化,对其在此环境中的
    适用性做出了评价。研究发现,腐蚀后O 型圈的物理性能下降;在承压状态下的腐蚀程度比自由状态下弱,并且,在
    承压状态下,液相腐蚀比气相腐蚀弱,而自由状态下则相反;腐蚀后O 型圈发生溶胀老化等现象,引起密封失效。此
    项研究为高温高压高含CO2 油气田上油气井橡胶密封件的选材和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多相混输体系析蜡热力学研究进展
    杨文,曹学文
    2014, 36(2):  152-15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4.23.03
    摘要 ( 217 )   HTML   PDF (462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底多相混输体系析蜡问题,开展了蜡热力学预测模型及析蜡实验测量方法的研究。通过对Won 模型、
    Ji 模型等析蜡热力学预测模型的分析,认为热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需考虑到液相描述一致性、固–固转变、纯组
    分热力学性质、Poynting 修正项处理以及活度系数计算等问题。并对可用于多相体系析蜡实验测量的激光法、超声波
    法、声共振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以及高压微差示扫描量热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石英晶体微天平法因其较高的
    灵敏性,高压微差示扫描量热法因其简便、耗样量少、再现性好且测试过程中基本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
    应用前景。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气体钻井牙轮钻头井底流场特性分析
    温杰文1,熊继有1,梁红军2,于静3,王国华1
    2014, 36(2):  159-16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23.01
    摘要 ( 223 )   HTML   PDF (671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FD 技术,通过建立井底流场计算模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气体钻井的三牙轮钻头井底流场进行
    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喷嘴侧倾角、前倾角和后倾角对井底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喷嘴不同侧倾角设置比相同侧
    倾角设置更利于井底清岩;三喷嘴复合前倾角比复合后倾角的井底清岩能力更强,但对牙轮切削结构的清洗效果较
    差;在不改变气体排量的情况下,通过三喷嘴混合复合前倾角和后倾角的方式,可以在保证一个相对较好的井底清岩
    能力的情况下,提高射流对牙轮切削结构的清洗能力和环空的携岩能力。分析结果为气体钻井系列牙轮钻头的设计、
    评价以及现场气体钻井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滑坡带埋地管道力学强度分析
    练章富1,李风雷2
    2014, 36(2):  165-17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18.02
    摘要 ( 333 )   HTML   PDF (434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西部某滑坡段埋地管道的实际工况环境,开展了滑坡段埋地管道受力的理论分析,由于滑坡带的埋地管
    道受力非常复杂,因此,用有限元法建立了滑坡段埋地管道与土壤互作用的有限元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方便和准确
    地模拟埋地管道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以及管道不同工况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应力和变形。根据该模型,详细地分析和
    研究了不同斜坡角度和不同滑坡长度下管道内的最大应力、应变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西部某段埋地管道的斜坡角度为
    20℃时,管道内的最大应力随滑坡段长度的变化关系,为安全滑坡段长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可以在类似的
    斜坡地段埋地管道中推广应用。

    考虑腐蚀的环空带压井生产套管安全评价
    张智1,黄熠2,李炎军2,张超2,曾春珉2
    2014, 36(2):  171-17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23.02
    摘要 ( 270 )   HTML   PDF (955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含腐蚀性流体(CO2、H2S 等)高温高压高产气井,一旦油套环空出现环空带压现象,封隔器以上生产套管
    将暴露在腐蚀环境中。受腐蚀、环空带压的相互作用,生产套管的服役寿命面临巨大挑战。研究了最大允许环空带压
    值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验室套管材质腐蚀速率测试数据,开展了考虑腐蚀缺陷的套管安全服役寿命评估。同时,研究
    了环空带压、环空带压与腐蚀相互叠加工况下套管的安全服役寿命。通过服役寿命设计,评估给定开采周期油套管剩
    余强度及安全状况,在有限的开采周期内,既要保证井筒本质安全,又降低开采成本。对于高温高压含腐蚀性气体的
    气井,一旦油层套管采用碳钢材质,则需要关注环空保护液的腐蚀测试,优选环空保护液体系,强化环空保护液的安全
    监管,避免由于套管的过度腐蚀而遗留安全隐患。

    博导论评
    高渗砂岩油藏水平井储层保护钻井完井液
    康毅力1,刘燕英1,游利军1,牛晓2,罗发强2
    2014, 36(2):  178-18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4.05.01
    摘要 ( 272 )   HTML   PDF (963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储层为中孔中–高渗储层,孔隙结构呈强非均质性,潜在固相侵入、微粒运移、出砂、流体敏
    感性损害严重,水平井完井投产后自喷、气举困难,甚至没有产量。原井浆粒度分析、动态损害评价实验表明,原井浆
    对渗透率100 mD 以上的储层保护能力不佳,返排恢复率低于50%。根据屏蔽暂堵原理对原井浆进行改性,并开展了
    改性浆粒度分析及动态损害评价;利用FEI Quanta 450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原井浆及改性浆的滤饼结构,借助分形几
    何理论分析了滤饼孔隙率、孔径和分形维数等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改性钻井完井液能形成致密的滤饼,有效封堵储
    层孔喉,返排恢复率达90% 以上。将改性配方应用到工区水平井钻井现场试验,投产后实现了开井高产自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