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6-20
    地质勘探
    测井曲线识别层序边界的方法探讨
    王卫红 姜在兴 操应长 鄢继华
    2003, 25(3):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1
    摘要 ( 978 )   PDF (185KB) ( 5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序边界的识别,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常应用地震、岩心和测井资料来识别层序边界,但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以及岩心取芯段的限制,需要大量测井资料,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介绍了4种应用测井曲线识别层序边界的方法:(1)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识别法;(2)声波时差识别法;(3) TOC识别法;(4)累计倾角识别法。应用实例验证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利用K-L变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周洁玲
    2003, 25(3):  5-7(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2
    摘要 ( 1592 )   PDF (269KB) ( 4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K—L变换的基本数学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K—L变换压制噪声,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一些理论模型进行了试算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K—L变换去噪的效果与地震记录上同相轴的空间相关程度及所选取的特征值的个数有关,对于同相轴空间相关程度较好的记录,只要将特征值个数选取在其曲线拐点处进行变换便可达到目的;反之,需选取的特征值个数不易准确确定,从而影响去噪效果。
    铜锣峡构造中南段长兴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蔡正旗 刘其明 张廷山 冯万奎 冯青平
    2003, 25(3):  8-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3
    摘要 ( 1346 )   PDF (231KB) ( 4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铜锣峡构造中南段长兴组沉积时处于深缓坡至浅缓坡环境,长兴组地层上部发育有点礁,但未发现礁组合。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局部溶蚀孔、洞及构造裂缝相对较发育,非均质性较强,储层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储层质量及发育部位受多因素的控制,通过采用地震速度块反演及有限元应力模拟等方法对储层进行综合预测,发现储层横向上呈点团状分布,具有沿小断层发育的趋势,相对而言研究区北部储层更发育。另外,在明月场及天口场潜伏圈闭上存在两块有利的储层发育区。

    吉格森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梁官忠 彭仕宓 吴书成 毛志刚 郭亚俊
    2003, 25(3):  12-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4
    摘要 ( 800 )   PDF (222KB) ( 4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构造格局研究、沉积相及储集特征研究、储集层预测评价、储集层分布发育特点、油气水分布聚集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吉格森构造带面向生油洼槽,良好的沉积砂体、发育的构造圈闭与之相匹配,使之成为额仁淖尔凹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据此指导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寻找出数百万吨地质储量,使构造带成为千万吨级大油田。

    彩南油田九井区人工裂缝系统研究
    代金友 张一伟 王志章 陈勇
    2003, 25(3):  16-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5
    摘要 ( 960 )   PDF (384KB) ( 6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彩南油田九井区储层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为了形成产能进行了整体压裂。整体压裂造成地下人工裂缝发育,储层含水急剧上升,油水关系复杂,产量递减快等现象。为了弄清人工裂缝系统的分布状况及发育程度,在对全区人工裂缝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压裂资料进行了人工裂缝系统评价,提高了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的认识,对油田注采调整措施起指导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韦2块低渗-特低渗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技术
    马欣本 蔡刚 王志云
    2003, 25(3):  19-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6
    摘要 ( 969 )   PDF (516KB) ( 4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韦2块平均渗透率为(6.1~13.5)×10-3 μm2,是一个较为整装的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通过采取合理的开发井网,实施注采同步,不断完善注采井网,以及加强注采调控和储层改造等技术,投入开发后油田保持良好的高产稳产态势,连续5年采油速度稳定在1.9%~2.0%,综合含水控制在18%以内,各项开发指标明显好于开发方案。在此重点介绍了韦2断块保持高速高效开发的作法及效果。
    各向异性双重介质两相非达西椭圆渗流
    邓英尔 刘慈群 刘树根
    2003, 25(3):  22-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7
    摘要 ( 835 )   PDF (1888KB) ( 4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各向异性双重介质油藏中垂直裂缝井两相非达西椭圆渗流数学模型,用有限差分法求得了解,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吸渗使前缘推进速度减慢,使油井见水晚;非达西流使前缘推进速度加快,使油井见水早;注入率越大,前缘推进速度越快,油井见水越早,注水开发这种油藏时,见水前注入率不能太大以充分发挥吸渗作用,见水后可适当增大注入率以减弱非达西流的影响。这对水力压裂垂直裂缝井注水开发致密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有重要指导意义。

    注水开发油田水质优化方法研究
    蒋建勋 王永清 李海涛 吴勇
    2003, 25(3):  26-2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8
    摘要 ( 593 )   PDF (568KB) ( 7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注水是保持一定地层压力水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保证油田正常注水,达到预期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对中低渗透砂岩油藏更是如此。大量研究表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注入水水质方案和操作与管理水平。在综合考虑油田注水水质的配伍性、水质处理工艺、注水井吸水能力、注入水增注措施、油田配注要求以及注入水综合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以经济评价为手段,以降低注水成本提高注水开发效益为目标,提出了全新的注水水质优化概念。这一水质优化技术思路和方法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利用神经网络预测不同开发期生产井的含水率
    唐洪 罗明高
    2003, 25(3):  30-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09
    摘要 ( 1793 )   PDF (735KB) ( 4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水率是研究生产井生产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是由Buckely-Leverett方程式来确定。但所得到的含水率只能代表某一时刻,而含水率是随着油田的开发深入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井网调整时,预测出油田范围内不同位置的含水率非常必要。结合现有井的动、静态资料,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含水率预测模型,对任意井位、任意时间的含水率进行预测,为加密井的设计提供依据。

    油田产量预报的多维时间序列神经网络模型
    胡泽 贾永禄
    2003, 25(3):  33-3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0
    摘要 ( 1285 )   PDF (529KB) ( 4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注水开发油田,提出一种新的油田动态研究模型,即油田产油量、产水量多维时间序列神经网络预测器。同时考虑油田增产措施和油田开发过程时变性,对各种随机干扰因素具有自适应性。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利用神经网络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构造了油田产油量、产水量的多维时间序列神经网络预测器。结果表明,该预测器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适合于油田各个阶段的产油量、产水量的动态预报。完善了油田产油量、产水量动态预报理论。最后给出了一个动态预报的实例。

    水驱气藏气水两相渗流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
    余进 李允
    2003, 25(3):  36-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1
    摘要 ( 1019 )   PDF (570KB) ( 6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水两相渗流属于多相渗流的范畴,它广泛存在于气田开发的中后期。气藏数值模拟和气井试井分析理论建立在渗流力学理论基础之上且它们都是渗流力学的具体应用。首先对气水两相实验渗流力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然后对气水两相渗流的具体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气水两相渗流及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这对于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及其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油气断块成本差异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赵祥春 陈武 陈光海 赵金刚
    2003, 25(3):  40-4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2
    摘要 ( 731 )   PDF (214KB) ( 4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油气断块的地质及成本特性和预算方法的研究,以及对构成油气断块的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生产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维护及修理费;原油处理费;工区管理费等的差异分析,提出了对油气断块生产运行过程的控制应包括:在总费用控制中,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先进行分类,选出所占总费用比重较大的可控项目进行重点控制,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在操作成本控制中,对所有油气断块主要单项费用总和的监控,对需要重点监控油气断块的运行监控。

    煤层气储层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
    付玉 郭肖 龙华
    2003, 25(3):  44-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3
    摘要 ( 842 )   PDF (801KB) ( 5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近多年来其研究和开发活动迅速增加。由于煤层气储层低孔、低渗特征,采用常规开采方法开发效果不佳。压裂技术和水平井技术是提高煤层气藏产量的有效方法。基于位势理论和叠加原理,建立了煤层气储层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考虑了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裂缝部分穿透储层、裂缝条数因素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煤层气产量与裂缝条数和穿透率成正比,每千米水平井段内合理的裂缝条数应不超过10条;裂缝穿透率宜控制在0.15之内,高于0.15煤层气井产量对穿透率则不敏感。
    孤岛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配套开发技术
    束青林 毛卫荣 周文胜 段新明 张本华
    2003, 25(3):  47-5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4
    摘要 ( 1728 )   PDF (225KB) ( 4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孤岛油田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储量动用不均、水侵影响加剧等主要问题和矛盾,降低含水上升率,提高稠油采收率。应用井网加密调整和泡沫调剖技术,改善了平面和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采取“用、排、停、堵、避”相结合的多种配套地质工艺措施,有效抑制了水侵速度;应用热采防砂、化学解堵等配套工艺技术,延长了生产周期,提高了油汽比,从而形成了适合孤岛油田稠油蒸汽吞吐的配套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稠油环蒸汽吞吐采出程度达到21.7%,采收率可达32.5%。该技术对于同类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中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较大的参考意义和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加密井网条件下的试井分析新方法
    吴洪彪 陈钦雷 毕艳昌
    2003, 25(3):  51-5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5
    摘要 ( 808 )   PDF (753KB) ( 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井网不断加密的实际特点,以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不同井网形状的试井分析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压力降落和压力恢复理论拟合曲线的绘制方法。实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试井分析新方法是科学可行的。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高效稠油降粘剂的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宋斗贵 朱桂林 曹嫣镔 唐培忠 王秋霞
    2003, 25(3):  55-5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6
    摘要 ( 736 )   PDF (1085KB) ( 5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超稠油区块进入多轮次吞吐后期普遍存在蒸汽驱替效率低、油汽比低、经济性差的问题。部分区块由于注汽压力高而导致无法正常注汽。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表明,伴蒸汽注入高效稠油降粘剂CY-2可以明显提高蒸汽的驱替效率、降低注汽压力,提高注汽周期的产量及油汽比。该项技术在滨南单家寺油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稠油超稠油区块注汽开发的效果及经济性提供新的途径。

    气-液-沥青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毕建霞 李闽 张茂林 郭平 刘武 梅海燕 王朝霞
    2003, 25(3):  58-6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7
    摘要 ( 860 )   PDF (713KB) ( 4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中含有大量的高分子有机固相物质,因此,要准确地描述油气体系相平衡,必须对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进行研究。目前,人们对高分子有机烃类沥青沉降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大的交互作用系数可以描述沥青与原油中轻烃不相容性的程度。根据对油气烃类混合物体系的一般性认识与提出的沥青组分特征化方法,导出了与之相应的有其自身特殊性的气-液-沥青三相相平衡物料平衡方程组。用考虑沥青沉降三相闪蒸数值算法,该方法能对沥青沉降进行有效的量化模拟计算。此外,结合实例分析,给出了沥青质参考逸度的计算、饱和压力和沉降量的拟合方法。

    储层多孔介质表面凝析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研究
    杜建芬 李士伦 孙雷 何江川
    2003, 25(3):  62-6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8
    摘要 ( 1021 )   PDF (205KB) ( 4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藏流体处于地下多孔介质中,由于多孔介质具有巨大的比面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吸附现象,从而对气藏储量计算、相态模拟计算以及油气井产能计算等气藏工程问题产生影响。为此,根据气—固吸附的基本理论,在分析研究储层条件下凝析气藏流体在储层多孔介质表面的吸附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凝析气混合物在储层多孔介质表面吸附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凝析气混合物在储层多孔介质表面的吸附量及吸附相的组成。结果表明,凝析气体混合物在储层孔隙介质中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在同一孔隙介质中,当温度压力相同时,重组分含量相对较高的凝析气体系,其吸附量相应较大。最后得出结论,凝析气体混合物在储层多孔介质表面的吸附量的数量级为10-2mol/kg,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可低估。

    光催化氧化降解染料中电子转移体的选择
    丰敏 陈集 饶小桐 牟丹 罗建生
    2003, 25(3):  66-6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19
    摘要 ( 1244 )   PDF (171KB) ( 4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了不同光源和不同电子转移体时光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和工业染料的实验。用O2作为电子转移体时,催化剂降解效果很低;但以H2O2作为电子转移体时,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仅需20 min左右就可使甲基橙的降解效果达90%,对浓度为100 mg/L的实际工业染料,可达50%~60%的COD去除率和接近完全脱色的效果。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电子转移体对电子的有效转移对光催化氧化过程的重要性,并评价出H2O2是比O2更有效的电子转移体。

    基质酸化中考虑圈闭效应的泡沫分流模型
    陈冀嵋 王仪 黄颖辉
    2003, 25(3):  69-7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20
    摘要 ( 885 )   PDF (209KB) ( 4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质酸化中,泡沫因其污染小且有助排的作用而成为一种很好的酸液分流剂。通过对泡沫分流机理的分析,结合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以及泡沫控制流度的机理分析,考虑分流前后气相饱和度的差异,引入圈闭因子的概念,提出了考虑圈闭效应的一种新的泡沫分流数学模型,可以通过此模型来预测泡沫的分流效果。并通过计算实例给出了计算方法,得出两条结论:泡沫注入量有一最佳值;圈闭因子是影响泡沫分流的最重要的参数。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盘式钻头齿面强化试验
    黄本生 刘清友 李西萍
    2003, 25(3):  73-7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21
    摘要 ( 800 )   PDF (162KB) ( 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球状烧结碳化钨取代粒状铸造碳化钨,加入一定量的自熔性合金,自制薄管焊条,分析了焊条的组成、性能和耐磨性。并对盘式钻头进行齿面强化试验。研究表明,自制薄管焊条流动性好,耐磨性高;盘式钻头齿面强化后,台架试验证明钻井效果明显。

    输油管道各加热站输油温度的优化计算
    徐严波 赵金洲 李长俊 周守信 徐严义
    2003, 25(3):  76-7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22
    摘要 ( 1543 )   PDF (929KB) ( 4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节能降耗为目的,以热力费用、动力费用之和最小为衡量指标,建立了输油管道优化运行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运用MDCP法对各加热站的输油温度进行了优化计算。该计算方法速度快、准确度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结果。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注水管道腐蚀程度
    喻西崇 赵金洲 邬亚玲 胡永全 纪禄军
    2003, 25(3):  79-8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3.03.023
    摘要 ( 933 )   PDF (189KB) ( 4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管道腐蚀机理研究,需要进行注水管道的腐蚀程度评价。对腐蚀地面注水管道的腐蚀程度定量评价,能全面了解注水管道腐蚀情况基础,同时也是对注水管道剩余强度评价、剩余寿命预测以及可靠性分析的关键,为水质处理流程、缓蚀剂、杀菌剂和防垢剂等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注水管道进行腐蚀程度评价的具体方法,通过应用示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