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12-20
    地质勘探
    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性比率预测方法
    牟中海 崔炳富 浦世照 陆廷清
    2002, 24(6):  1- 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1
    摘要 ( 775 )   PDF (240KB) ( 5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际工作中,井间或无井区目的层岩性比率的预测需借助于地震速度资料来实现,这对碳酸盐岩地层来讲更是如此。通过对速度谱资料进行倾角和地震—声波速度系统差校正,从而得到了可靠的地震原始层序层速度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预测的地震层序层速度模型及高、低速层压实模型、地质模型、等效模型、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对研究层中高速层的岩性比率进行了定量预测。最后在对研究层进行细分层的基础上,根据钻井统计的不同岩类的多少,将地层岩性简化为二元结构进行计算并校正,从而得到对应于高速层的碳酸盐岩的岩性比率。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石炭系地层中,预测效果良好。
       
    鄂尔多斯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李凌 王兴志 方少仙 侯方浩
    2002, 24(6):  4- 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2
    摘要 ( 1459 )   PDF (220KB) ( 6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有太2 、山2 、山1 、盒8 、盒7 五个气层组。对盆地东部佳县—子洲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孔隙型、裂缝—孔隙型碎屑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为主,孔隙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残余孔、粒内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较为发育的微裂缝对储层的储集性影响不大,主要改善储层的渗滤性。影响储层储渗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粗粒度和高成熟度的储层具有相对好的物性;压实作用、硅质胶结和高岭石胶结充填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埋藏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构造破裂产生的微裂缝亦对储层起到一定的改善。
      
    沾化凹陷东北部沙四上亚段—沙三段沉积相研究
    董兆雄 张有瑜 蔡正旗 王雪松
    2002, 24(6):  7- 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3
    摘要 ( 1108 )   PDF (396KB) ( 6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沾化凹陷是济阳坳陷东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沙四晚期—沙三时期发展成为北陡、南缓的箕状断坳盆地。沙四晚期,沾化凹陷东北部为东西两个湖盆;相应地,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膏盐湖及湖泊等(亚) 相沉积,并基本呈环带状分布。沙三段以半深湖—深湖亚相、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沉积为主,基本不发育三角洲相;半深湖—深湖亚相分布最广并略偏北,滨浅湖亚相主要见于南部诸凸起北缘,扇三角洲相主要见于凸起边缘;湖底扇相有两种类型,即:普通湖底扇和槽型湖底扇;普通湖底扇见于南部孤岛凸起北缘地区,槽型湖底扇分布于义和桩凸起和埕子口凸起等的陡岸坡脚地带。沙三中亚段,湖底扇有较大发展,分别源于埕子口凸起与孤岛凸起的两个湖底扇在Y115 井一带交汇,并因受孤西断裂带的隔挡而形成向西突出的形态。
       
    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配套技术研究
    李跃纲 廖仕孟 杨跃明 李宗银
    2002, 24(6):  11-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4
    摘要 ( 1498 )   PDF (226KB) ( 7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侏罗系浅层气丰富,属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构造—岩性圈闭次生气藏。储层以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砂体小而多呈透镜状、敏感性和非均质性强,单井自然产能低,属非常规致密型气藏。经反复试验、攻关,深化了气藏内在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勘探配套综合技术:即以岩性识别、油气水判识为核心的测井评价技术;以地震有井约束反演为主的砂体、含气砂体定性—定量的储层预测技术;减小伤害、保护油气层的欠平衡钻井技术;旨在提产增效的低温破胶压裂液体系的加砂压裂储层改造技术等。此套技术用于白马庙蓬莱镇气藏,使气井成功率从40 %提高到80 %;用于川西侏罗系浅层,3 年钻井61 口,获气井44 口,成功率77 % ,发现了白马庙等两个气田和5 个含气构造;提交探明储量268. 72 ×108 m3 ,控制加预测储量1 463. 31 ×108m3 。在储层改造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井产能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
    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何建国 盖东玲 张加友 刘红磊
    2002, 24(6):  15- 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5
    摘要 ( 696 )   PDF (322KB) ( 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东濮凹陷,洼陷的勘探有利目标应在烃源岩,中央隆起的勘探有利目标应在盖层之下。因为在洼陷处无断层、地层连续、油气横向运移,如遇有利圈闭即可聚集成藏;若有断层,则有可能向上运移至高部位,在圈、运、保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地方聚集成藏。以主要接受前梨园洼陷(区内最大的生油洼陷) 供油的白庙构造油气藏为例说明,生油岩是前梨园沙三3~4地层,油气在邻近生油洼陷的前8 块中首先富集,然后顺断层向白庙构造高部造运移。正是这种运移成藏式作用,形成了白庙地区油气藏在构造高部位以中浅层富集为主,构造低部位以中深层油气藏分布为主的油气藏分布格局。
       

    石油工程
    多孔介质中油气体系相平衡规律研究
    张茂林 梅海燕 李闽 孙良田 李士伦 吴清松
    2002, 24(6):  18- 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6
    摘要 ( 801 )   PDF (306KB) ( 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体系和储层多孔介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储层中同时存在气、液、固(指岩石) 三相。在多孔介质中,由于孔隙半径小,因而毛细管压力应予以考虑。在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的相平衡计算模型之后,针对二个凝析气藏,一个黑油油藏和一个挥发油藏,分别对其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并总结出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规律。
    SZ36-1 油田水源水混注对储层损害的实验研究
    李洪建 陈一健 钟双飞 王淑娣 王庆华 王选奎 石明杰 沈献良
    2002, 24(6):  22- 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7
    摘要 ( 952 )   PDF (340KB) ( 6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结垢趋势及结垢类型分析,对八种阻垢剂进行了筛选及最佳用量评价。用激光粒度仪对用最佳与最差配比配制的的混合水样在常温(20 ℃) 和地层温度(60 ℃) 下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两种配比的混合水样的固相浓度、固相粒径等均发生了变化。对两种配比的混合水样在常温和地层温度下及在投加阻垢剂与未投加阻垢剂条件下对储层岩芯的损害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最佳配比的混合水样对岩心的损害较最差配比混合水样小;同一种配比的混合水样在常温下对岩心的损害较地层温度下小;投加阻垢剂后两种配比的混合水样对岩心的损害均比未投加阻垢剂的小。
    双孔复合储层中井底压力的求解分析
    黄炳光;李顺初;李兴训;王怒涛
    2002, 24(6):  25- 2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8
    摘要 ( 813 )   PDF (363KB) ( 6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双孔复合储层模型,研究了两种内边界条件下、变流率问题的无因次井底压力的Laplace 空间解,在深入剖析了解的结构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与常见的复合、双孔、均质储层井底压力间的相互关系,并简要地引导了相应的应用。该研究无疑是对试井分析理论的一种完善,其试井分析软件更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
     
    煤岩坍塌的特殊性及钻井液对策
    梁大川 蒲晓林 徐兴华
    2002, 24(6):  28- 3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09
    摘要 ( 883 )   PDF (392KB) ( 7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煤层气钻井中,煤岩坍塌造成接单根困难、起下钻遇阻遇卡、蹩泵等事故和井下复杂。通过煤岩力学性能测试和结构构造特征分析,分析了煤岩失稳的特殊性及钻井液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确定了煤层钻井的钻井液技术对策,优选出钻井液体系及配方,应用表明钾铵聚合物钻井液能有效地防止煤岩井壁失稳。
     
    裸眼完井下的大位移井裂缝起裂研究
    周代余 郭建春 赵金洲 邓燕
    2002, 24(6):  32- 3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0
    摘要 ( 964 )   PDF (406KB) ( 6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大位移井数量的增加,大位移井压裂逐渐成为油气藏的一种重要增产技术手段。大位移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直井、普通定向井有显著差别,其起裂模式不仅与井眼轨迹(井斜角、方位角等) 有关,而且还与地应力方位密切相关。以往的斜井裂缝起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位移井压裂设计的需要。考虑作业条件、压裂液渗滤效应和孔隙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大位移井井筒周围应力场分布模型,提出了裂缝起裂压力和起裂方位预测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构造应力范围对大位移井压裂裂缝起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完全适用于大位移井压裂设计的需要。
     
    A26 水平井完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熊友明 岳江河 邓建 刘向君 刘良跃 王新强
    2002, 24(6):  36- 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1
    摘要 ( 901 )   PDF (390KB) ( 6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QHD32O6 油田A26 水平井的设计水平段长度达1 100 m ,实际水平段长度为842. 9 m。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隙度大、渗透率高。根据现场观察法、经验法及力学计算法等防砂判据综合判断,油井出砂将成为贯穿开发生产过程的主要问题,防砂则为开发生产及油层保护的重点和核心。A26 水平井采用绕丝筛管完井防砂。针对QHD32O6 油田A26 水平井的具体参数,分析了影响天然产能的几个因素,还分析了影响绕丝筛管完井产能的几个因素,对指导该井
    的投产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虑井壁径向流入的大位移井井筒压降计算
    曾祥林 林玲 杜志敏 何冠军
    2002, 24(6):  40- 4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2
    摘要 ( 989 )   PDF (400KB) ( 5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大位移井井筒流动特征,应用质量守衡、动量守衡原理建立了考虑井壁流体径向流入的任意倾角的大位移井筒压降计算模型。普通水平管内单相液流压降模型和Dikken 的压降模型是所建模型的特例。在井筒为单相层流、紊流的情况下,对考虑了井壁流体流入的摩擦系数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不同井长和井产量用实例分别计算了单相流情况下井筒的压力分布和压降。计算结果表明,在井筒较长、井产量较高时,不能忽略井筒压力降。
    双渗渗流数学模型的精确解
    唐丽萍 李其深
    2002, 24(6):  44- 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3
    摘要 ( 820 )   PDF (367KB) ( 7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双渗油藏的渗流特征,在两渗流层之间存在流体的交换;以往的双渗油藏并没有考虑流体之间的渗流,仅仅将两层之间的流体交换作为源和汇;在此考虑了两层之间渗流耦合的微分方程及压差对两层的影响,对方程采用无因次化,而将方程简化。通过正交变换获得该模型的精确解,该解对理解双渗油藏的渗流规律和试井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用GIS 技术辅助油藏管理
    舒能益
    2002, 24(6):  47- 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4
    摘要 ( 1648 )   PDF (313KB) ( 7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藏开发涉及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内部状态变化的复杂问题,信息系统是支持油藏管理的基本手段。传统油气藏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基于表格形式表现对象属性,无法反映描述对象的空间联系和系统的空间分布模式。地理信息系统( GIS) 能够有效描述二维空间问题,将GIS 技术引入油气藏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将极大地扩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描述能力和表现形式,但是对于油气藏开发这类特殊的三维问题还缺少描述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传统的油藏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油气藏开发管理GIS 系统的体系结构、目标设计和功能设计,讨论油气藏开发管理GIS 系统的技术路线、信息组织方式、表示方式以及开发模式,指出需要研究更完善的三维空间描述方法和表现手法,结合油藏描述技术及其成果,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开展空间分析,将会使油气田开发中的GIS 技术更加完善。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荧光探针对HAWSP 的聚集数的测定
    陈洪 徐鹏 韩利娟 罗平亚
    2002, 24(6):  50- 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5
    摘要 ( 746 )   PDF (253KB) ( 7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芘作为荧光探针,在三条理想化假设基础上,测定了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丙烯酰胺2丙烯酸钠2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与丙烯酰胺2丙烯酸钠2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 在水溶液中的疏水微区基团聚集数。结果发现,疏水侧链上的碳原子数目是影响聚集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研究
    李晓明 蒲晓林
    2002, 24(6):  53- 5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6
    摘要 ( 1560 )   PDF (390KB) ( 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是近年来国内外推出的一种新型低密度钻井液体系,它克服了普通泡沫钻井液因气量大而导致泵上水不好,不能连续重复使用,造成工艺上附加设备多,使用上处理剂浪费大和因排放而可能严重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微泡沫体系的形成与稳定性理论分析出发,提出了可循环微泡沫的物理化学模型,对该模型的形成条件、稳定条件、应用条件等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满足以上各种条件的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该体系具有稳定性高,密度可调(0. 5~0. 9 g/ cm3) ,滤失量小,抗盐、抗钙、抗温性能较好等优点。
      
    一种新型Gemini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韩铁柱 胡星琪 刘福梅
    2002, 24(6):  57- 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7
    摘要 ( 734 )   PDF (303KB) ( 8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子表面活性剂( Gemini surfactant) 是由两个单链单头基普通表面活性剂在离子头基处通过化学键联接而成,因而抑制了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过程中的头基分离力,极大地提高了表面活性。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相比, Gemini表面活性剂是概念上的突破,被誉为新一代的表面活性剂。利用叔胺的烷基化和多异氰酸酯与含活泼氢物质的质子转移反应合成一种新型Gemini 表面活性剂,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测定了其表面活性。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结构独特,临界胶团浓度略低于离子头基联接相同碳原子数链的普通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活性,可以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叶仲斌 施雷庭 杨建军 罗平亚
    2002, 24(6):  60- 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8
    摘要 ( 858 )   PDF (343KB) ( 7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和改进的测定方法,测得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结果表明,聚表二元体系表面层的流变性不同于它与油相之间界面层的流变性;提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界面流变性的无因次界面粘度,它排除了体相粘度的干扰;聚合物浓度显著影响界面流变性,当聚合物浓度位于其临界聚集浓度两侧时,聚表体系的无因次表面粘度和无因次界面粘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

    HPAM 溶液驱油过程中弹性作用的探讨
    祝仰文 张以根 刘坤 韩仁功
    2002, 24(6):  64- 6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19
    摘要 ( 788 )   PDF (236KB) ( 6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PAM 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如果流速达到某一临界值,由于分子结构的特性,将会表现出弹性,使有效粘度增加。但是从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流动过程中,流速是不断变化的,其弹性作用的有效距离及对驱油的贡献有多大,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该文研究了注入速度对常规HPAM 溶液弹性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没有弹性的黄原胶分子、甘油与常规HPAM 的驱油效率,最终确定了HPAM 在地下驱油过程中弹性作用的有效距离。
    用于压裂液的胶囊破胶剂性能评价
    吴敏 叶艳
    2002, 24(6):  68- 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20
    摘要 ( 930 )   PDF (234KB) ( 9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囊破胶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破胶技术。它是以一种或多种常用的破胶剂为囊心,表面裹上一层防水的囊衣材料而形成的微小胶囊,具有延缓释放破胶剂的特点,在压裂作业中可高浓度使用而不影响其它流变性能。简述了胶囊破胶剂技术的现状、类别、特点,并选用国内外的部分胶囊破胶剂样品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实验。
    水溶液中苯酚在阳光下催化氧化降解的初步研究
    陈集 饶小桐 赵波 丰敏 李志铭
    2002, 24(6):  71- 7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21
    摘要 ( 906 )   PDF (221KB) ( 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以加碳焙烧法改性的膨润土作载体,用溶胶O凝胶法制备的新型TiO2
    OAg 复合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在阳光下对水样中苯酚的催化氧化降解条件、影响因素和降解率。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在通入空气的条件下,对pH = 4. 0 ,浓度为5 mg/ L 的苯酚水样处理3 h ,其苯酚去除率可达98 %左右。该催化剂性能稳定,易于沉降分离,回收后经高温活化,可反复多次使用,为高效、经济地利用日光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高含有机硫炼油废碱液的治理研究
    郭川梅 唐晓东 孙刚 刘波
    2002, 24(6):  74- 7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22
    摘要 ( 1625 )   PDF (230KB) ( 8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的废碱液酸化O空气汽提治理工艺流程,将部分硫磺回收装置用压缩空气(9. 5 %) 引入废碱液汽提塔,作为汽提空气,汽提出来的H2S、RSH 又随空气去回收硫磺,不仅解决了装置汽提能耗,而且完全回收了硫资源,消除了高含有机硫炼油废碱液对环境的污染。对我国炼油厂加工中东高含硫原油,治理含硫废碱液具有重要意义。最佳试验条件为:98 %硫酸用量84 ml/ L ,酸化pH = 4. 5~5. 5 ,汽提温度90 ℃,汽提时间2. 5 h。汽提处理后废碱液用于生产硫
    酸钠或去工程车间稀释排放,排放水总硫< 1 mg/ L 、pH = 7 ,达到GB8987 - 1996 一级排放标准。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油田地面注水系统规划技术研究
    梁光川 赵金洲 郑云萍 郭建春 高爱华 蒲宏斌
    2002, 24(6):  78- 8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23
    摘要 ( 852 )   PDF (362KB) ( 6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地面注水系统是油田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对于油田地面注水系统的规划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分级优化的策略,将整个系统的规划问题分解为注水支线管网的规划和注水干线管网的规划两部分。在注水支线管网的规划中,提出了以系统投资和系统可靠性为目标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针对注水干线管网的特点,通过对注水站站址的优选、主干线的走向及干线与支线交点的确定,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实现对注水干线管网的优化。使管线费用达到最少。
    圆管分层层流的流动规律
    贺成才
    2002, 24(6):  82- 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6.024
    摘要 ( 934 )   PDF (302KB) ( 8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流体力学中NOS 方程出发,建立了圆管两相分层层流流动的数学模型。通过两相分层层流的相互作用的流体力学分析,提出了两相流动界面的耦合条件,从而得到了一组完整描述两相圆管分层流的数学方程,再通过数值求解分层流的数学方程,得到了对工程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的流动规律。应用圆管两相分层层流的流动规律,可以实现高粘流体的高效率输送, ,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