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继科.违法性认识体系地位争论之否定——兼谈违法性认识功能定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3-43. [2] 王皇玉.刑法总则[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 [3] 劳东燕.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问题[J].中国法学,2008(03):150-166. [4] 周光权.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要素[J].中国法学,2006(01):165-175. [5] 巩寒冰.刑事裁判心证的闭环:推论与解释——兼对“印证”的解释学分析[J].学术交流,2022(09):65-77. [6] 樊崇义,吴光升.论犯罪目的之推定与推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02):101-113. [7] 王全玉.不法意识的要素与不法认识的判断[C]//春风煦日论坛编辑小组.刑事法与宪法的对话——许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寿论文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7. [8] 林东茂.禁止错误的刑法评价[J].东海大学法学研究,2017(52):49-81. [9]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刑法总论教科书[M].蔡桂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 克劳斯·罗可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1] 松原芳博.刑法总论重要问题[M].王昭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12] 川端博.刑法总论二十五讲[M].余振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3]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4] 约书亚·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纲要[M].姜敏,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15] 江溯.美国判例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16] 杰瑞米·侯德.阿什沃斯刑法原理[M].时延安,史蔚,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17] 屈学武.中国刑法上的免责机制反思——从违法性认识错误切入[J].法治研究,2018(01):60-77. [18] 王俊.违法性认识理论的中国立场——以故意说与责任说之争为中心[J].清华法学,2022(05):72-87. [19] 陈家林,姚畅.违法性认识理论的本土化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21(12):140-148. [20] 童德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立场重置与功能再构[J].法学家,2022(03):146-159,195-196. [21] 柏浪涛.违法性认识的属性之争:前提、逻辑与法律依据[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6):18-30. [22] 张旭.中国刑法学研究:现状梳理、问题分析与发展前瞻[J].当代法学,2020(06):78-87. [23] 张旭,陈凯琳.无违法性认识减轻处罚之证成[J].社会科学辑刊,2022(03):121-127. [24] 闻志强.明知、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J].北方法学,2019(02):54-66. [25] 黄源盛.从当代刑法论唐律中“错误”规范及法理[J].政大法学评论,2012(126):1-56. [26] 阮玉婷.禁止错误之避免可能性——兼论不法怀疑[D].台北:东吴大学,2016. [27]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8] 李涛.违法性认识的中国语境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9] 姜涛.刑法总论入门笔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30] 贾宇.刑法学:上册·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1] 储陈城.罪刑法定原则出罪功能的体系性构造[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04):99-118. [32] 曾文科.犯罪故意概念中的“危害社会”:规范判断与归责机能[J].法学研究,2021(05):159-174. [33] 陈荣飞.酌定量刑情节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34] 舒登维.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司法判断研究[J].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2(02):132-144. [35] 张斌峰.法律推理新探——语用学与语用逻辑地视角[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36] 张明楷.犯罪故意中的“明知”[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3(01):38-54. [37] 陈兴良.违法性认识研究[J].中国法学,2005(04):131-141. [38] 陈山,李昊.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冲突型违法性认识错误及其处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5-32. [39] 克劳斯·罗克辛.德国最高法院判例·刑法总论[M].何庆仁,蔡桂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0] 余振华.刑法总论(修订三版)[M].台北:三民书局,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