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20
    地质勘探
    川西岩性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
    段文燊;吴朝容
    2011, 33(4):  1-6.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1
    摘要 ( 678 )   PDF (1958KB) ( 5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地震勘探是支撑川西地区岩性气藏储层预测和井位部署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川西拗陷侏罗系岩
    性气藏勘探地震采集、 处理、 解释、 储层及流体预测 5 个方面的研究, 研制、 总结了采集设计和野外质量控
    制的 2 个关键环节, 做好保幅处理, 坚持 “整体、 自动、 精细” 3 个基本解释准则, 储层预测中依靠振幅资料,
    流体预测中充分利用频率和吸收参数等物探关键技术和控制点。这些技术在 10 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 部
    署并实施了勘探开发井 60 余口, 支撑了约 500×108m3探明储量的提交。
    构造活动对雪峰山邻区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
    杨 鑫;;刘兴旺;王亚东;刘燕红;郑建京
    2011, 33(4):  7-12. 
    摘要 ( 617 )   PDF (11803KB) ( 5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厘定雪峰山活动带大地构造属性的基础上, 据湘鄂西地区和湘中地区原始油气地质条件及后期破
    坏、 次生成藏特点, 探讨了显生宙以来雪峰山活动带对邻区海相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研究表明: 加里东
    运动和燕山运动是雪峰山地区最强烈的两期陆内造山事件, 构造变形的区域不均一性导致两侧邻区海相油
    气地质特征和分布各异。湘鄂西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烃源岩均已高过成熟, 以干气为主, 主要聚集
    在复向斜内封堵条件好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内; 而湘中地区海相油气赋存在上组合内, 烃源岩处于成
    熟—过成熟阶段, 龙潭组煤系盖层以下古背斜及相邻向斜内的次级背斜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刘太勋;查 明;吴孔友
    2011, 33(4):  13-19.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3
    摘要 ( 536 )   PDF (2705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 分析这些不整合在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 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
    埋藏史, 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 乌—夏地区的三套烃源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达
    到成熟并排烃。佳木河组烃源岩在中晚二叠世成熟, 风城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 下乌尔禾组烃源
    岩则在侏罗纪末开始生烃。不整合输导的模拟表明, 靠近烃源岩层的不整合在油气运移中的贡献远大于远
    离烃源岩层的不整合, 油气在不整合中沿着风化淋滤带和底砾岩层中微构造的脊部运移, 形成优势运移通
    道。风化淋滤带中的油气横向运移距离短于底砾岩层中油气的横向运移距离。同一不整合中, 油气容易在
    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 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不但是油气输导体系, 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川西上三叠统生物礁群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杨荣军;刘树根;吴熙纯;孙 玮
    2011, 33(4):  20-26.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4
    摘要 ( 559 )   PDF (2635KB) ( 5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硅质海绵生物礁沿龙门山带出露, 前人已对其岩性、 化石、 分布及控制因素作了一
    定研究。将出露礁体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与欧洲硅质海绵礁对比, 进一步结合全球海绵—珊瑚礁的演化特征和川西地
    震剖面中似礁的丘形隆起现象, 认为川西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发育硅质海绵—珊瑚礁系列, 其中硅质海绵礁发育在较
    深水环境, 现今部分被后期龙门山冲断带推覆至地表; 含珊瑚的礁体发育在相对浅水、 高能环境, 现今位于川西凹陷
    中; 硅质海绵礁的展布范围受北面秦岭古陆的碎屑物注入影响, 沿龙门山方向向北逐渐变小; 高能礁体发育在川西拗
    陷至川中古隆起的过渡带上, 远离北面物源。对于揭示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到碎屑岩的转变过程及马鞍塘组的油
    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琼海凸起珠江组砂岩钙质层成岩模式探讨
    陈金定;周晓林;钟国楼;郑淇元;胡胜辉
    2011, 33(4):  27-32.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5
    摘要 ( 516 )   PDF (6595KB) ( 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层序地层与成岩作用的关系入手,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的结果, 对文昌 13–1/13–2 油田珠江
    组第一段和第二段钙质层进行对比, 分析了沉积体系对矿物离子的控制因素, 并结合岩石的成岩演化, 深入
    探讨了琼海凸起珠江组中钙质层 (即富含方解石胶结物和生物碎屑的砂岩) 的分布及成岩模式。研究结果表
    明, 珠江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钙质层的形成具有相同的主控因素, 即沉积体系域; 从珠江组第二段到第一
    段, 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
    新滩油田曲流河薄层砂体对比方法研究
    崔卫东
    2011, 33(4):  33-3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6
    摘要 ( 599 )   PDF (7859KB) ( 6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垦东 18+32 块 Ng5、 Ng6 为曲流河沉积, 单砂体对比困难。针对垦东 18+32 块曲流河沉积特点, 论述
    了曲流河的沉积模式和沉积特点。采取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划分层位, 以沉积旋回和等厚切片法划分时间
    单元, 以等高程对比法结合区域分析确定时间单元, 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砂体对比划分方案。在砂体的划分
    对比中, 充分考虑曲流河的沉积特点。对差异压实给剖面造成的影响、 河道充填沉积与正常砂岩沉积的对
    比, 厚砂岩叠加或下切的划分对比, 薄层砂岩的对比划分等均从曲流河沉积特点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最终建
    立了曲流河砂体的对比划分方法。精细的砂体对比与划分为进一步研究地质模型、 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析
    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黄龙场构造长兴组裂缝预测
    王时林;秦启荣;董海英;苏培东
    2011, 33(4):  39-43.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7
    摘要 ( 722 )   PDF (8626KB) ( 5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黄龙场构造长兴组主要为生物礁储层, 裂缝是影响单井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研究区
    构造成因及动力来源, 总结了研究区构造形成模式。结合石油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岩石力学和各种生产资
    料, 利用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 对研究区岩体的破裂程度进行预测, 然后计算出研究区岩体的破裂接
    近程度, 确定岩体破裂程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 确定裂缝发育级别, 对裂缝发育程度、 裂缝类型和产状进行
    综合预测。得到了黄龙场地区早晚期主应力的矢量方向, 并把裂缝发育分为 2 期、 4 级和 6 类。
    宜川—旬邑地区长 6 ∼ 长 8 油层组成岩作用特征
    田亚铭;施泽进;宋江海;吴晓明;高 翔
    2011, 33(4):  44-52.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8
    摘要 ( 783 )   PDF (3357KB) ( 5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芯观察, 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阴极发光、 碳氧同位素、 粘土矿物 X 衍射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分
    析指出, 宜川—旬邑地区延长组长 6 ∼ 长 8 油层组主要为灰色、 灰褐色、 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
    储集层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 胶结、 溶蚀和交代等一系列成岩作用。X 衍射分析显示该区常见的粘土矿物
    主要是伊利石、 伊利石/蒙皂石混层、 绿泥石等, 镜质体反射率测试 Ro为 1.03∼1.31, 结合包裹体测温及成
    岩现象等综合研究表明: 该区油层组砂岩主要进入了晚成岩 A2亚期, 部分已经达到了晚成岩 B 早期, 且厘
    定了该区的成岩作用序列, 指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长 6 长 8 油层
    组因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分别达 23.82%, 25.65%, 3.99% 和 3.31%, 溶蚀作用新增孔隙度分别仅
    为 0.84% 和 0.83%, 储集层砂岩绿泥石环边的生长与早期石英弱次生加大对原生孔隙的保存起到了极大的
    积极作用, 旺 9 井—旺 16 井区、 旺 6 井区及庙 38 井区为该区有利成岩相展布区域, 在平面上开展有利成岩
    相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该区优质储层的识别与预测, 为该区油气勘探服务。
    巴楚隆起寒武系层序格架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杨永剑;;刘家铎;田景春;孟万斌;祝 贺
    2011, 33(4):  53-5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09
    摘要 ( 672 )   PDF (4195KB) ( 5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 钻 (测) 井、 地震解释等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 将塔
    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划分为 3 个二级层序, 14 个三级层序, 其中二级层序均为 I 型层序, 主要发育海侵
    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在寒武纪, 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的交替沉积, 其水体深度西北缘相
    对较大, 东南部相对较浅。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体系域发育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生储盖发育特征及时空配置规
    律, 共发育 1 套烃源岩、 3 套储集层、 2 套盖层, 烃源岩为 SS1 海侵体系域, 储层分别为 SS1 高位体系域、 SS2
    海侵体系域、 SS3 高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 盖层分别为 SS1 高位体系域和 SS2 高位体系域, 组成了两套较
    好的生储盖组合。研究区内野外剖面和钻井岩芯资料显示: 白云岩多数经历过热液改造, 在热液改造强烈
    的地方溶蚀孔洞较为发育, 因此, 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 热液通过断裂运移对原岩进行溶蚀和改造, 易于
    形成较好的储层, 进而形成较好的油气藏。
    测井资料在南堡 35–2 油田出砂预测中的应用
    梁 丹;;曾祥林;房茂军;
    2011, 33(4):  59-63.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0
    摘要 ( 750 )   PDF (723KB) ( 6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渤海南堡 35–2 油田主力储层明化镇组的出砂机理, 应用测井资料 (纵波时差、 横波时差、 伽马
    和密度等) 建立了黏聚力、 内摩擦角、 弹性模量、 泊松比和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岩石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 并在
    此基础上应用出砂指数法、 斯伦贝谢法进行出砂预测以及临界生产压差的计算。根据出砂预测方法和临界
    生产压差的计算模型绘制了储层出砂指数剖面和临界生产压差剖面。计算结果表明, 明化镇组储层开采过
    程中出砂的可能性极大, 开发时应采取防砂措施。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区块及附近区块油井出砂界定提供了
    准确的量化依据, 可为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
    Curvelet 域蒙特卡罗估计的随机噪声衰减
    张恒磊;刘天佑
    2011, 33(4):  64-6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1
    摘要 ( 533 )   PDF (20587KB) ( 5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信噪比地震资料进行噪声压制时, 传统滤波方法容易损伤有效波。研究认为, curvelet 多尺度
    多方向的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分离随机噪声, 提出基于蒙特卡罗估计的自适应非线性阈值函数法衰减噪声能
    量, 实现在压制噪声的同时保持有效反射信息。模型算例及大巴山地区某地震资料的处理实例表明, 该方
    法能够有效地压制随机干扰, 同相轴连续性与剖面信噪比较传统小波方法显著提高,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常
    规滤波处理方法在压制噪声的同时对有效波的影响。
    利用弹性模量计算含气饱和度方法研究
    王 磊;王学琴;吴 胜;曹 睿
    2011, 33(4):  69-72.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2
    摘要 ( 576 )   PDF (5559KB) ( 6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弹性模量计算地层含气饱和度丰富了利用测井资料对储集层进行解释、 评价的手段, 提高了含气
    饱和度这一重要参数的解释精度。由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得到的纵、 横波速度信息以及密度信息可以计算出
    岩石弹性模量参数。根据 Gassmann 方程所描述的低频情况下岩石颗粒、 岩石骨架和流体体积模量与不同
    孔隙组分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含气饱和度与地层饱含气、 饱含水时岩石骨架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的
    关系方程, 从而得到基于弹性模量的地层含气饱和度计算模型。实际测井资料解释处理结果与试油资料符
    合, 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济阳拗陷深层隐蔽构造及其勘探意义
    夏 斌;;魏海泉;;;袁亚娟;;张永辉;;;万志峰
    2011, 33(4):  73-77.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3
    摘要 ( 633 )   PDF (1505KB) ( 6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构造本身的复杂性, 提出了隐蔽构造的概念, 认为隐蔽构造是指那些受勘探技术限制以及构造自
    身的复杂性而不能明确其特征、 性质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对于隐蔽构造的研究应以界面和变形标志的识别
    为基础, 地层结构的分析为核心, 以先进的构造思维和技术手段为保证。济阳拗陷深层发育有大型走滑断
    裂带、 反转构造、 构造转换带或过渡带、 底辟构造带、 潜山内幕构造、 复杂的断裂带、 隐伏断裂等隐蔽构造样
    式。对于潜山构造的勘探, 可以顺走滑断裂带进行勘探。隐蔽构造样式的识别对拓展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
    优选与评价有利油气富集区带, 以及进一步的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等, 均具有一定意义。
    川东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及成因研究
    唐 海;汪全林;彭鑫岭;李 力;黄德明
    2011, 33(4):  78-84.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4
    摘要 ( 723 )   PDF (802KB) ( 6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全直径岩芯、 薄片鉴定等资料, 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
    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
    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 水平裂缝、
    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 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 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
    造有关的裂缝、 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 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 扩张裂缝
    和拉张裂缝 3 种基本类型; 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 溶蚀裂缝、 收缩裂缝、 表生裂缝。生产实
    践表明, 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水力喷射压裂孔内压力分布研究
    曲 海;;李根生;黄中伟;刘祖林;石明杰
    2011, 33(4):  85-8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5
    摘要 ( 552 )   PDF (308KB) ( 5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喷射压裂工艺是集水力射孔和压裂一体的新型油田增产技术。在室内实验基础上, 运用流体力
    学计算方法, 对水力喷射压裂孔道内压力场进行计算, 得到了井下水力射流在地层孔道内的压力及速度分
    布, 揭示了喷嘴空间位置、 喷嘴数量、 孔道形状、 喷嘴压降和喷嘴直径对孔道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高速射流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喷嘴空间位置和喷嘴数量不会影响孔道内压力; 水力射流在不同形状孔
    道内产生的压力相同; 孔道压力随喷嘴压降和喷嘴直径的增大而增加。
    稠油油藏热力–化学复合驱开发规划研究
    陈民锋;范英彬;赵东锋;汪 震
    2011, 33(4):  89-95.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6
    摘要 ( 673 )   PDF (518KB) ( 4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稠油注蒸汽热采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物质, 可以提高热采的开发效果, 在油田现场已得到初步应
    用。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这种强化采油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稠油油藏热采添加表
    面活性剂复合驱过程中主要物理化学现象,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热力–化学复合驱数学模型。为提高热力–化
    学复合驱稠油开发的经济效益, 利用稠油热采注采关系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建立了稠油不同开发阶段生
    产动态的预测模型; 应用非线性规划理论, 对稠油前期蒸汽驱、 后期复合驱开发进行整体规划研究; 运用自
    适应遗传算法对具体稠油油藏复合驱开发非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规划后的稠油复合驱
    开发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多层砂岩油藏层内纵向非均质性表征方法探索
    耿站立;孙福街;田 冀
    2011, 33(4):  96-100.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7
    摘要 ( 687 )   PDF (430KB) ( 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基于拟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层内纵向非均质性表征方法。根据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岩芯规模的相
    对渗透率曲线计算出任意测井分度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基于层状砂岩油藏动力拟函数的思想, 计算出井
    点小层产层规模的动力拟相对渗透率曲线; 研究了岩芯规模的相对渗透率函数与产层规模动力拟相对渗透
    率函数之间的关系; 采用插值方法得到井间任意网格动力拟相对渗透率曲线; 最后采用等效含水率方法对
    油藏模型任意网格的原始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端点标定, 确定不同区域的动力拟相对渗透率曲线。采用上
    述方法对海上 M 油田 X 井组进行了历史拟合, 与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相比, 该方法历史拟合程度更高, 更能
    精确地描述非均质性储层综合驱替特征。
    煤层气多分支井形态分析
    张 辉;于 洋;高德利;郑江莉
    2011, 33(4):  101-106.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8
    摘要 ( 659 )   PDF (263KB) ( 5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井开采的第三阶段是煤层气井开采期限的主要部分, 前人研究表明可用真实气体拟压力法来
    精确描述这一阶段的渗流规律。因此, 根据镜像反映和压力叠加原理, 建立了上下封闭煤层气藏中煤层气
    多分支井压力分布方程。考虑多分支井沿程流动压降对产能的影响, 建立煤层气多分支井稳定渗流时的产
    能计算耦合模型, 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 分析了多分支井形态参数对煤层气多分支井产能的影响规律。
    变导流能力下压裂井生产动态研究
    焦春艳;何顺利;张海杰;刘华勋
    2011, 33(4):  107-110.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19
    摘要 ( 653 )   PDF (943KB) ( 6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裂缝长期导流能力随时间变化, 据此建立了考虑人工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变化的数学模型。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长期导流能力变化对地层压力场及流场分布和压裂井产能的影响。数模结果表明: 裂缝
    长期导流能力的损失, 会导致地层流体更多地通过井底附近的裂缝流入井底, 优化了裂缝内的流场, 减缓了
    压裂井产能递减速率; 其他情况相同时, 裂缝半长越长, 裂缝长期导流能力的损失对压裂井产能的影响越
    大。
    气顶底水油藏油井最佳射孔井段确定新方法
    何 巍;黄全华;管 琳
    2011, 33(4):  111-115.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0
    摘要 ( 574 )   PDF (622KB) ( 5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顶底水油藏兼有气顶油藏和底水油藏的特征, 开发难度大。油藏主要开采原油, 开发过程中通常会
    表现出先气顶气窜, 后底水锥进的生产特征, 使得油井稳产期短, 产量下降快, 油藏采收率普遍较低。若油
    藏在油气界面或油水界面处存在不渗透隔板, 则可有效减缓气顶气或底水的锥进速度, 延长油井稳产期。
    现有的该类油藏油井最佳射孔井段确定方法, 因考虑因素不全面或采用图版的近似方法, 且均未考虑油藏
    中存在隔板的情况, 故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对存在隔板的气顶底水油藏提出了一种确定最佳射孔井段的最
    优化方法, 并在实际生产中获得了验证。
    水平井置胶成坝深部液流转向数值模拟
    吕 静;刘玉章;王家禄;王 强;李宜坤
    2011, 33(4):  116-120.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1
    摘要 ( 686 )   PDF (215KB) ( 3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平井置胶成坝深部液流转向技术思路, 应用 ECLIPSE 数值模拟软件, 分别以二层二维、 韵律渐
    变的五层二维和四注九采复杂五层井网模型为对象, 研究了胶坝位置、 高度、 组合以及措施时间等敏感因素
    对胶坝改善水驱效果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对于正韵律厚油层, 水平井置胶成坝技术是一种有前景
    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胶坝位于注采井中部或是靠近油井的地方效果较好; 胶坝的高度越高, 改善水驱效果越
    好; 多个胶坝组合使用, 并且达到厚油层 40% 以上高度时, 增油效果更加明显; 采取措施时间越早, 改善水
    驱效果越好, 即使在油井高含水阶段开展措施, 仍可以显著提高油层水驱采收率; 多个胶坝结合使用或与
    堵水技术相结合, 可以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为高含水油田水平井置胶成坝技术的现场实施提供可行的参
    考。
    裂缝性油藏高效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 峰;
    2011, 33(4):  121-124.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2
    摘要 ( 685 )   PDF (3436KB) ( 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性油藏中天然裂缝的存在使得液体滤失量大, 人工裂缝延伸扩展规律复杂, 压裂施工砂堵率高,
    如何提高该类油藏压裂效果是油藏改造领域的重大难题。针对乾北—大情字井地区裂缝发育程度, 压裂引
    起的储层污染等进行分析并开展高效压裂技术研究, 基于天然裂缝分布规律分析和油藏两个水平主应力差
    值与裂缝延伸净压力的关系, 提出了实现支撑天然裂缝的条件和工艺技术措施; 综合分析了压裂过程的伤
    害因素, 研发出能有效降解压裂液残渣的中高温生物酶破胶剂。研究成果在乾北—大情字井地区 16 口井
    应用, 增产效果明显, 为裂缝性油藏压裂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高矿化度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弱凝胶驱油试验
    余光明;;高春宁;;武平仓;;李文宏;;李爱琴;
    2011, 33(4):  125-129.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3
    摘要 ( 698 )   PDF (245KB) ( 5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侏罗系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为对象, 总结了近年来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油试验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目
    前国内外聚合物弱凝胶驱油技术进展, 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 研制出适用于侏罗系高矿化度
    低渗透油藏的聚合物弱凝胶驱油体系, 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现场试验表明: 聚合物弱凝胶体系适用于高矿
    化度低渗透油藏, 能有效减缓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 降低含水, 提高采收率。
    多层油藏调剖效果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冯其红;;张安刚;姜汉桥
    2011, 33(4):  130-134.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4
    摘要 ( 727 )   PDF (538KB) ( 5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调剖效果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调剖作用机理, 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 “多油层”
    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 建立了多层油藏调剖效果预测解析模型。首先, 根据封堵率的变化评价各理
    想层的吸水指数, 进而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各层吸水量; 然后, 根据油、 水井间水相渗流阻力和油井井底流压
    计算不同油井方向的平面分配系数, 计算注水井在不同油井方向上的层内分水量; 最后, 根据油井动态开发
    数据计算各个油井的分层含水率, 计算油井的受效效果。对一个实际井组的调剖效果进行了测试, 表明预
    测结果可靠, 有现场应用价值。
    粘弹性流体驱替残余油微观力计算
    王春生;杨树人;刘丽丽
    2011, 33(4):  135-13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5
    摘要 ( 621 )   PDF (360KB) ( 5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探索聚合物的弹性对残余油的驱替机理, 选取上随体 Maxwell 本构方程, 建立粘弹性流体在
    微孔道中的流动方程。在应力张量理论基础上, 计算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水平偏应力差。分析、 对比不同
    流变性流体、 油膜宽度及压力梯度对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水平偏应力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油田生产实
    际平均压力梯度为 0.02 MPa/m 的情况下, 水、 幂律流体 ( n = 0.6 ) 、 粘弹性流体 ( We= 0.3) 三者作用于残余油
    膜上的水平偏应力差的比值约为 1:10:25, 即粘弹性流体 ( We= 0.3) 驱油时对油膜的驱动力大约是水驱的
    25 倍。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粘弹性流体能够提高微观驱油效率这一结论。
    稠油油井出砂监测室内模拟研究
    刘 刚;贾宗文;金业权;牟哲林;于姣姣
    2011, 33(4):  139-143.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6
    摘要 ( 576 )   PDF (431KB) ( 5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上稠油油井出砂监测装置进行了研究, 设计了一种室内稠油出砂监测实验系统, 并研制了易于
    传感器感受出砂振动信号的一次仪表装置, 研发了出砂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出砂监测过程中利用压电加速
    度传感器识别砂粒撞击一次仪表引发的高频振动信号, 采用动态信号处理方法对出砂信号进行时域和频域
    分析等。在实验室条件下, 进行了不同含砂量的稠油 (黏度大于 100 mPa·s) 出砂监测实验, 取得了非常好的
    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在砂样粒度、 携砂流速等固定的条件下, 随着含砂量的增加, 出砂振动信号的均方根
    值、 功率谱幅值、 方差值等信号特征值不断增大。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二元泡沫流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刘宏生
    2011, 33(4):  144-14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7
    摘要 ( 677 )   PDF (302KB) ( 5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性能, 考察了发泡剂和聚合物 ( HPAM) 浓度、 气液比、 渗透率和注
    入方式等对提高岩芯波及系数、 降低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泡沫在岩芯中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
    系数均随发泡剂及 HPAM 的浓度增加而增加, 发泡剂、 HPAM 浓度大于一定值后, 泡沫的阻力系数、 残余阻
    力系数增加缓慢; 泡沫在不含油岩芯中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是含油岩芯中的 3 倍以上; 适当增加气
    液比有利于提高泡沫的流度控制能力, 但过大的气液比会出现气窜; 同一泡沫体系并不适合改善所有不同
    渗透率岩芯的流度控制能力, 可以通过改变泡沫体系配方来改善泡沫流度控制能力, 提前发泡方式注入的
    泡沫流度控制能力最佳, 交替方式注入泡沫的流度控制能力随交替段塞增加而降低。
    空气低温氧化体系对稠油组成的影响
    唐晓东;;苏 旭;崔盈贤;;杨 凯;郑存川
    2011, 33(4):  149-152.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8
    摘要 ( 728 )   PDF (600KB) ( 7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辽河稠油进行低温氧化模拟实验, 考察了不同体系氧化反应前后气相组成、 稠油组成及性质的
    改变情况。结果表明: 稠油与空气发生的低温氧化反应属于吸氧反应, 催化氧化反应使气体中氧气含量下
    降到 2.71%, 消耗了空气中 87% 的氧, 氧化使稠油酸值及黏度增大; 加水催化氧化使稠油中胶质含量降低
    13.95%, 沥青质含量上升 4.81%, 胶质、 沥青质总含量降低, 重组分降解了 17.94%; 环烷酸盐催化剂体系对
    稠油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促进了稠油氧化和裂解; 水在稠油空气低温催化氧化过程中起到了促进重组分裂
    解的作用。
    腐殖酸钙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研究
    杨 莉
    2011, 33(4):  153-156.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29
    摘要 ( 670 )   PDF (349KB) ( 4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作业对钻井液处理剂的抗温性要求越来越高, 原有钻井液体系已无法完全满足深井及超深井的
    钻探需要。根据腐殖酸钙抗高温作用机理, 采用钻井液高温滚动、 流变性、 失水造壁性等实验与评价方法,
    分析了不同 CaO 和膨润土加量对钻井液体系性能的影响, 选用 CMC、 SMP、 FV-2 等抗高温降失水剂, 提出
    了一套抗高温 180 ℃、 抗盐 30% 的腐殖酸钙钻井液体系。结果表明: 最佳的腐殖酸钙钻井液体系配方为
    0.3% CaO+7.0% SMC+5.0% 膨润土原浆 +5.0% SMP-1+0.3% FV-2, 抗高温抗盐效果良好。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含凹陷管道的完整性评价
    焦中良;帅 健
    2011, 33(4):  157-164.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30
    摘要 ( 750 )   PDF (520KB) ( 6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凹陷引起的管道应力集中问题, 基于深度的评价准则已不能满足工程应用, 提出包含内检测、 噪
    声处理、 几何插值和应变求解的基于应变的评价流程。单纯凹陷对管道的剩余强度影响不大, 但与焊缝、 裂
    纹及划伤等其他种类缺陷联合作用时, 则可能加快管道的断裂失效, 可以采用弹塑性断裂理论对含裂纹和
    划伤凹陷进行剩余强度计算, 当凹陷位于焊缝时, 建议直接修复或替换。在内压波动影响下, 无约束凹陷的
    疲劳问题较为严重, 提出采用雨流计数法对管道的压力历程进行循环计数, 根据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确定管
    道的疲劳寿命或检修周期。通过对目前国外主要标准的分析和比较, 结合凹陷的自身特性, 提出了更加合
    理的管道凹陷完整性评价体系。
    基于小波变换的钻头实验信号降噪方法
    史革盟;李 斌
    2011, 33(4):  165-168.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31
    摘要 ( 580 )   PDF (617KB) ( 6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钻头破岩实验中存在钻头对岩石的周期性动载冲击, 同时受实验设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动态
    信号中存在着大量噪声, 无法获得准确的测试数据, 实验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的特性和规律。基于
    小波变换的浮动阈值方法, 建立了一套用于钻头破岩实验测试信号噪声压制方法, 通过对实验和实测数据
    的处理和分析, 证明了方法有效性, 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AT21X 井 177.8 mm 尾管固井技术研究
    陆长青
    2011, 33(4):  169-172.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32
    摘要 ( 576 )   PDF (512KB) ( 4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阿探区块的 AT21X 井采用 177.8 mm 尾管固井, 由于含盐、 井深、 井底温度高, 氯根离子含
    量高, 井身结构特殊等原因, 固井作业困难。在井段采用两凝体系固井液, 在水泥浆中加入 2.0% 微硅和
    0.2%TAS153, 很好地解决了盐膏层固井遇到的高温、 高盐、 易窜槽和易失水的问题, 改善了水泥浆的性能,
    提高了固井质量。经检测固井合格率 100%, 其中优良率达到 90%, 固井质量综合为优秀。
    博导论评
    基于不确定理论的压裂压后综合评估技术
    郭大立;祝 凯;陈超峰;张天翔;计 勇
    2011, 33(4):  173-176.  DOI: 10.3863/j.issn.1674 – 5086.2011.04.033
    摘要 ( 525 )   PDF (471KB) ( 5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压裂是油气藏增产的重要措施, 压裂工艺技术发展、 应用至今, 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既经济又准
    确地评估水力裂缝。针对现有各种评估技术 (直接诊断技术和间接诊断技术) 评估结果具有多样性、 不确定
    性以及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性等不足, 探索了压后综合评估技术; 对有关压裂参数 (裂缝长度、 裂缝宽度、 裂缝
    高度、 压裂液综合滤失系数、 裂缝导流能力、 裂缝闭合压力等) 提出了基于不确定理论的综合评估模型及求
    解方法。由于综合了各种技术的评估结果 (确定、 模糊和灰性的信息) , 最终可获得客观的评估结果。实例
    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和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