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0
    专家论坛
    阿根廷库约和内乌肯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潜力
    童晓光 琚亮
    2011, 33(3):  1-7. 
    摘要 ( 733 )   PDF (1958KB) ( 6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阿根廷中西部地区的库约盆地和内乌肯盆地是南美次安第斯盆地群南段的两个较独特的弧后前陆盆地。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二者岩石圈及冲断带构造的不同。两个盆地经历了相似的4 个盆地演化阶段: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前陆期。库约盆地发育一个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以上三叠统富有机质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主要以三叠系河流相砂砾岩为储层,盖层为三叠系层内盖层和白垩系区域盖层,圈闭形成和油气生成高峰在新近纪。内乌肯盆地发育1 个已证实的和3 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除裂谷期上三叠统源岩外,其余下—中侏罗统、凡兰吟阶—巴列姆阶、提塘阶—凡兰吟阶的源岩均发育在裂谷后沉降单元内,储层范围从二叠系至新生界,最富产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和灰岩储层,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新近纪。海陆相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烃源岩质量的巨大差异,直接体现在其成藏组合中赋存悬殊的油气资源量;各阶段中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环境造成了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的差异。
    地质勘探
    中国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有效性评价
    杨德彬 朱光有 苏劲 刘家军 张斌
    2011, 33(3):  8-17. 
    摘要 ( 814 )   PDF (11803KB) ( 6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油气输导单元入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断裂、不整合、输导层和裂缝的产状、性质是影响输导油气能力及其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在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的成藏系统框架下,划分了12 类油气输导体系,指出油气输导具有不一致性和非均质性,不同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特征和演化是控制输导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总结了断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不同构造位置输导体系的发育特征,指出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成藏时期和位置。提出原型盆地的输导体系类型和有效性控制因素,筛选了输导体系时空有效性评价参数,评价了输导体系能否有效地为圈闭输送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量。研究表明,断陷盆地的断拗转换期形成的输导体系、海相克拉通的台缘相的断裂和台地相风化岩溶输导体系、前陆盆地的前缘斜坡和冲断带输导体系是3 类盆地的最有效输导体系,为研究各盆地的成藏有效性,以及含油气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靖边气田东侧马五1-2 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何刚;卢涛 雷卞军 兰义飞
    2011, 33(3):  18-26. 
    摘要 ( 1763 )   PDF (2705KB) ( 6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马五1-2 亚段为陆表海蒸发碳酸盐潮坪相,靖边气田储层主要由含溶孔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构成。有利于形成储层的岩相是潮上带(含)石膏结核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和潮间带上部含石膏晶模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准同生期白云石化和石膏化作用奠定了储层的物质基础;表生岩溶期淡水选择性地溶解白云岩中石膏结核和晶体建立了储层的轮廓;溶孔中各种矿物(渗流粉砂白云石、自生石英、亮晶方解石、亮晶白云石和高岭石等)的充填作用和埋藏期溶解作用,决定了早期溶孔能否保存和储层的最终状况。将马五31小层划分为3 类共8 个成岩作用区。储层变化总体趋势是,从西往东马五31小层沉积微相有利条件逐渐变差(即沉积期白云岩中(硬)石膏含量逐渐减少),溶孔充填程度增高,孔隙发育程度变差;从北到南不同区块储层发育情况差别较大。
    川东北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盘昌林;刘树根 马永生 郭旭升 郭彤楼
    2011, 33(3):  27-34. 
    摘要 ( 745 )   PDF (2635KB) ( 6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勘探和研究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中浅层已经成为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藏条件优越、气源充足,而储层发育是控制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须家河组储层岩性特征、岩石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沉积相是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和构造裂隙作用对储层发育有重要影响,元坝西北部须二段发育大型相控型孔隙砂岩储层,物性较好,是川东北中浅层将来增储的主要地区。
    塔河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
    马晓娟 张忠民 陈占坤
    2011, 33(3):  35-40. 
    摘要 ( 535 )   PDF (6595KB) ( 6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岩芯、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将塔河南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划分为SQ1、SQ2 两个三级层序,主要为障壁滨海—浅海沉积体系。层序SQ1 低位体系域(SQ1–L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为中潮坪(混合坪)沉积,海侵体系域(SQ1–T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中段,主要为浅海陆棚沉积,高位体系域不发育;层序SQ2 仅保留低位体系域(SQ2–L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主要为低潮坪(砂坪)沉积。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乌石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杨海长 梁建设 胡望水
    2011, 33(3):  41-46. 
    摘要 ( 541 )   PDF (7859KB) ( 6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石凹陷是一个受南北两条控凹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7 号断层控制东洼,南断北超,6 号断层控制西洼,北断南超,东西洼之间是以堑背斜来转换两洼之间地势差的构造转换带。乌石凹陷发育两种具叠加特征的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包括古新世长流期伸展,始新世流沙港期强伸展和渐新世涠洲期弱伸展,有半地堑型、堑垒型、复式(半)地堑型、正向断阶和反向断阶型等多种正断裂组合样式。反转构造样式集中体现在东洼中央反转构造带,且东西两侧反转特征差异明显。乌石凹陷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凹陷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的形成和类型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在已发现的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两类油气藏中,它源开放型油气藏的成藏与断裂活动更紧密。
    海拉尔塔木察格复杂断陷盆地地震地层对比
    应丹琳;潘懋 李忠权 陈均亮
    2011, 33(3):  47-52. 
    摘要 ( 1047 )   PDF (8626KB) ( 5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陷盆地研究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地层对比,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内各凹陷之间所追踪的地震反射层位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区域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从地震层序的成因出发,划分出构造(TE、TK2、TK1n、TK1t 和TJt 地震反射层)和沉积(TK1y1、TK1d2 和TK1d1 地震反层)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建立了区域构造—地层格架的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在盆地构造格架搭建上,提出了成因地震地层对比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构造和沉积层序界面难以把握的难题。
    塔河南部奥陶系海西早期岩溶的发现
    严威 王兴志 丁勇 吕海涛 刘存革
    2011, 33(3):  53-60. 
    摘要 ( 1264 )   PDF (3357KB) ( 5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前人认为,桑塔木组泥岩隔水层控制了海西早期岩溶的分布范围:北部的桑塔木组缺失区是海西早期岩溶的发育区,并对先期的加里东中期岩溶产物加以全面改造;而南部的桑塔木组覆盖区则仅保留了加里东中期岩溶。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地震学等研究表明,海西早期岩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桑塔木组的限制。桑塔木组的覆盖仅仅改变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形式,即由裸露风化壳型岩溶转变为覆盖承压型岩溶。指出了与主体区相连的断裂带才是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区带,而孤立的、不与主体区相连的断裂带,岩溶作用不发育。该岩溶作用的发现,对于在塔河油田南部、西部桑塔木组覆盖区寻找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凯里地区油源对比及油气成藏史分析
    彭金宁 刘光祥 罗开平 吕俊祥
    2011, 33(3):  61-66. 
    摘要 ( 528 )   PDF (2057KB) ( 6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油苗样品实测数据,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和甾萜烷生物标志等技术,对凯里地区油苗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探讨了凯里地区油气成藏史。研究认为:虎47 井原油、洛棉上青山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油苗、凯棠翁二段油砂、沥青砂的源岩为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炉山大风洞二叠系油苗主体为自生自储,并渗混有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成烃的信息。加里东晚期构造运动使烃类大量排出,而且形成适时的圈闭捕获油气成藏。尽管后期沉积盖层的叠加,下寒武统烃源岩在三叠世末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至燕山期构造隆升前,红花园储层经历的最高温度仍小于175 ℃(Ro<1.3%),油相对得以保存。晚燕山期以来的逆冲推覆作用导致深、浅构造不协调,部分二叠系烃源岩再次深埋,与下古生界混源。
    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南阳凹陷油气成藏模式
    蔡佳 王华; 罗家群
    2011, 33(3):  67-73. 
    摘要 ( 1252 )   PDF (4195KB) ( 5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容易形成的油藏类型主要有低位和高位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油藏,水下扇砂体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湖侵域砂体超覆油藏;深凹区发育处于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和高位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北部弯折带发育低位时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及断背油气藏,高位体系域时期的断鼻、断层–岩性油气藏等,湖侵体系域中还可能存在地层超覆油气藏。结合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南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
    气藏成藏模式,将凹陷内的油气聚集带划分为3 类:北部弯折带内低位扇油气聚集带;南部砂砾岩体油气聚集带;轴向三角洲油气聚集带。北部弯折带内的低位扇砂岩体油藏的特点有中—短距离运移成藏、中—小断裂和微裂隙作为疏导体系、向心状和垂向油气运移;南部砂砾岩油气聚集带内砂砾岩体垂向连通横向连续,油藏封堵条件差;三角洲砂体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或断裂–透镜状砂体油藏。
    粘土矿物演化与莺琼盆地天然气成藏关系
    刘景环 王瑞丽
    2011, 33(3):  74-78. 
    摘要 ( 1028 )   PDF (723KB) ( 6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与天然气在沉积岩中发生了运移、聚集事件,必然影响沉积岩的成岩环境,引起成岩矿物发生反应。采用粘土X 衍射、气体成分、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结合莺琼盆地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分析粘土矿物伊/蒙混层异常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莺琼盆地伊/蒙混层异常演化与天然气(烃气和CO2)热流体的运移和聚集有关,不同演化方式反映热流体运移路径、断层构造差异,而且气藏类型大小与伊/蒙混层演化方式有关。
    塔里木盆地西部康克林组层序地层学特征
    刘辰生;胡喜锋 郭建华;
    2011, 33(3):  79-82. 
    摘要 ( 1028 )   PDF (20587KB) ( 5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露头、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康克林组底部为侵蚀不整合边界,对应三级层序中的Ⅰ型层序边界。康克林组可识别出3 个体系域,分别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为侵蚀沟谷内的滨岸相沉积;海侵体系域主要为台地边缘浅滩相、生物礁以及局限台地相沉积;高位体系域主要为局限台地相和碎屑潮坪相沉积为主,但由于暴露剥蚀作用,该体系域发育不全。阿克苏地区厚层低位石英砂岩以及乌什县—巴楚县—霍什拉莆一线分布的海侵生物礁和台地边缘浅滩应是勘探目标区。
    塔里木盆地早中寒武世张裂构造及沉积响应
    高志前 樊太亮 尹微 张晓龙 王恩辉
    2011, 33(3):  83-88. 
    摘要 ( 1028 )   PDF (5559KB) ( 6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中下寒武统发育半地堑和正断裂,说明早中寒武世塔里木盆地为张裂构造环境;半地堑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纵向发育具有继承性;正断层的平面组合形态呈侧列式和雁列式,断层断距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张裂构造是离散大陆边缘形成时强烈拉张作用的产物,半地堑的形成与塔西南被动大陆边缘和塔东克拉通边缘拗陷的形成有关,受盆地东北缘三叉裂谷系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断裂体系控制着盆地的沉积格局和充填演化,盆地整体呈现台地相—斜坡相—半深海盆地相的沉积格局,而半地堑的走向呈NW—SE 向,与隐伏基底断裂走向一致,其沉积模式为灰岩—云岩—膏岩—盐岩—红层沉积。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探讨
    黄东 张健 杨光 石学文 汪华
    2011, 33(3):  89-95. 
    摘要 ( 1060 )   PDF (1505KB) ( 6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盐卤的层系之一,至今已探明3 个气藏并发现了大量含气构造,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勘探区块对雷口坡组顶底界面及地层内部划分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分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复查大量钻井资料以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厘定和明确了雷口坡组顶底界面特征,同时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电性特征、旋回特征对全盆地雷口坡组地层进行了划分方案和分层对比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盆地雷口坡组整体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关于二次开发与三次采油关系的探讨
    何江川 廖广志 王正茂
    2011, 33(3):  96-100. 
    摘要 ( 804 )   PDF (802KB) ( 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陆上油田开发实际,探讨了不同油藏类型在不同开发阶段主力采油方式间的典型组合模式。针对中国石油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油藏在二次开发阶段,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大小。提出了二次开发阶段应遵循的“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二次开发系统要担负起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的双重任务。依靠技术创新和开发方式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二次开发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标。
    超低渗油藏超前注水井网适应性研究
    张烈辉 曾杨 周志平 刘鑫 周源
    2011, 33(3):  101-104. 
    摘要 ( 547 )   PDF (308KB) ( 6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153 区长63 油藏属超低渗油藏,单井产量低、产量递减速度快、稳产困难,目前采用超前注水的开发方式,但是效果不明显,单井产量并未明显提高。利用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该区目前采用的井排距组合及井网类型,分析了超前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认为:目前井距过大,注入水只起到稳压并未起到驱油的作用,应适当加密调整;计算得到其合理井距为258 m,排距为152 m;井网类型建议初期选择方形反九点井网,后期调整为五点井网。研究为具有类似特征的油藏能够采用合理的井网井距进行有效开发
    提供了借鉴。
    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长岩芯实验研究
    赵春鹏;岳湘安
    2011, 33(3):  105-108. 
    摘要 ( 534 )   PDF (518KB) ( 5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了多测点物理模拟装置,利用整体压制的特低渗长岩芯,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超前注水开发的压力传播特征、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和采油井合理开井时机。实验结果表明:为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合理地层压力应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10%_120%,合理的油井开井时机为压力传播到油水井间距的30% 左右时。压力传播速度沿岩芯长度逐渐减小,建议注水强度与压力传播速度相匹配,初期适当增加注水强度,有利于尽快建立驱替压力系统,后期适当降低注水强度,保持温和注水,以获得最佳的注水效果。
    苏丹P 油田注水时机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王黎;饶良玉 李薇 李捷
    2011, 33(3):  109-114. 
    摘要 ( 1078 )   PDF (430KB) ( 5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型高凝油藏地层能量变弱、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结合海外油田高产稳产及高凝固点、高含蜡和高地饱压差等特点,建立了实际地层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采用不同渗透率的岩芯,模拟不同驱替压力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注水时机是脱出气体尚未形成连续相之前。采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转注时机和采油速度,提出在合理利用天然能量的前提下,地层压力下降到3.4 MPa 为最佳的注水时机,合理的采油速度是2.2%。注采井组试验结果表明:适时注水可较好地保持地层能量,提高产液量,改善开发效果。
    低渗透储层产能预测的测井优化建模
    刘晓虹 林畅松 刘俊 杨洪 刘春慧
    2011, 33(3):  115-120. 
    摘要 ( 524 )   PDF (263KB) ( 5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影响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原因入手,依据岩芯和试油资料,充分考虑岩石粒度、分选性、孔喉半径大小、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碎屑物含量以及岩石的亲水特性等对产能的影响,将简单的砂泥岩储层模型细化为粉砂—细砂—中砂—泥岩模型,在储层精细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产油概率的概念,利用叠加的方法编制相应的软件对单井单层的油产能指示累计和水产能指示累计进行计算,最终计算出油水产能比及产油概率,建立油水两相流的产能预测模型、解释模版及解释标准。正确评价储层产能有助于落实油气勘探成果和科学地指导油气田合理开发,从而使测井技术真正成为地质家和油藏工程师的眼睛。
    半封闭边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孙全力 冯文光 姚昌宇
    2011, 33(3):  121-124. 
    摘要 ( 706 )   PDF (943KB) ( 6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河油田437 块Ⅱ 4–6 层系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边水油藏,边水活跃,目前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单元采出程度45.82%,综合含水率高达97.8%。根据储层地质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双河油田437 块Ⅱ 4–6 层系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成果,结合储层地质特征、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油藏生产动态资料,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目前双河油田437 块Ⅱ 4–6 层系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富集区域,为开发方案调整,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低渗透储层酸预处理降低破裂压力机理
    邓燕 薛仁江 郭建春
    2011, 33(3):  125-129. 
    摘要 ( 495 )   PDF (622KB) ( 5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压、高温、低渗透等难动用储层安全高效压开的问题,从岩石力学性质因素研究入手,分析酸化过程中酸与矿物的反应,从微观结构上阐述酸化预处理降低破裂压力的机理,结合酸预处理后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的微观实验和酸预处理前后的宏观力学性质测试结果,阐明了酸预处理降低破裂压力的机理。迪那地区过酸前后岩石力学的实验和破裂压力的计算结果表明:酸化预处理能够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并有效降低破裂压力,为这类储层开发提供技术思路。
    钻井过程中暂堵剂颗粒尺寸优选研究
    张凤英 鄢捷年 李志勇
    2011, 33(3):  130-132. 
    摘要 ( 683 )   PDF (215KB) ( 4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果钻井液能够在井壁上形成渗透率近于零的泥饼,则具有更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因此需要依据暂堵剂粒径与储层孔隙尺寸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寻找一种更合理的暂堵剂优选方法。应用颗粒堆积效率最大值原理,提出了一种利于储层保护的暂堵剂优选新方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得出不同粒径的暂堵剂产品之间的最佳配比组合。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更高的岩芯渗透率恢复值,能够更有效地阻止固相颗粒和滤液侵入油气层,利于保护储层。现场试验证实,利用新方法可取得理想的储层保护效果。
    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机理与携砂性能研究
    李曙光;郭大立;赵金洲;曾晓慧
    2011, 33(3):  133-136. 
    摘要 ( 1165 )   PDF (3436KB) ( 6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手段,结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基础理论,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内外在宏观与微观关联性质的分析,研究并基本认清了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成胶机理和破胶机理;论证了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以弹性携砂为主的机理,提出了用悬浮切力来表征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携砂性能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100 s&#1048576;1 的剪切速率下,胍胶压裂液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最低携砂黏度分别为100 mPa·s 和30 mPa·s,在同样剪切速率下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最低携砂黏度比胍胶压裂液小得多。
    煤层气窜流扩散过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石丽娜 杜庆军 同登科
    2011, 33(3):  137-140. 
    摘要 ( 535 )   PDF (245KB) ( 6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煤层气的赋存和运移规律,综合考虑煤层气从煤基质中解吸,并以扩散和窜流方式进入煤层割理,通过渗透和扩散方式从割理流入生产井筒的过程,将煤层气在微孔中的非平衡吸附模型与气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建立了双重介质煤层气藏拟稳态渗流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研究了窜流和扩散机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窜流和扩散对开发后期产气量的影响较明显,窜流因子或扩散系数越大,后期产气量越多。
    数值试井与不稳定试井结合计算物性参数
    周克万 黄炳光 罗志锋 陈文龙
    2011, 33(3):  141-144. 
    摘要 ( 522 )   PDF (538KB) ( 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数值试井的地层压力与不稳定试井结合的数学模型使用径向网格求解,介绍了一种新的应用方法。利用数值试井和不稳定试井各自的优点进行优化,该方法可以利用数值试井获得地层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同时利用压力变化获得单井控制储量,利用不稳定试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单井的物性参数,并且应用该方法对塔里木克拉2 气田进行了分析。
    油藏各向异性对鱼骨状分支井产能影响分析
    安永生;
    2011, 33(3):  145-148. 
    摘要 ( 490 )   PDF (360KB) ( 5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油藏各向异性对鱼骨状分支井产能的影响,基于空间变换理论将各向异性渗透率空间转换为各向同性渗透率空间,并应用鱼骨状分支井渗流模型进行产能预测。结果表明:油藏各向异性会导致鱼骨状分支井等压线分布发生明显偏转,各向异性程度越大,偏转越明显;水平面内垂直于主井筒方向的渗透率对鱼骨状分支井产能起决定作用,水平面内平行于主井筒方向的渗透率起次要作用;当水平面内渗透率各向异性较为明确时,应选择主井筒方向与最大渗透率方向垂直;当水平面内渗透率各向异性不明确时,选择的分支角度越大,越能消除水平面内渗透率各向异性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油气化学工程
    耐温抗盐驱油用化学剂研究进展
    韩玉贵
    2011, 33(3):  149-153. 
    摘要 ( 1014 )   PDF (431KB) ( 5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耐温抗盐驱油用聚合物和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果,驱油用聚合物研发主要通过耐温抗盐功能单体共聚的方式或特殊分子结构控制的方式提高其耐温抗盐性能,已开发出缔合型、两性离子型、嵌段结构、星型结构、交联结构等系列聚合物;驱油表面活性剂研发通过合成原料优化和分子结构改进的方式已有甜菜碱型、阴非两性、挛连型等系类产品的报道和应用。深入分析了不同新型驱油用化学剂产品性能及应用前景,提出了我国耐温抗盐驱油剂的下步主要攻关方向。
    Dawson 型磷钼钒过渡金属盐催化氧化苯制苯酚
    李贵贤 陈光;高云艳 马建军 张雪梅
    2011, 33(3):  154-158. 
    摘要 ( 507 )   PDF (302KB) ( 6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采用酸碱中和法制备了一系列Dawson 型磷钼钒过渡金属盐MH6P2Mo16V2O62(M=Mn、Co、Ni、Zn),用IR、TG、XRD 对杂多酸盐进行结构物相分析,并将其用于苯氧化制苯酚的反应中,系统考察了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类型及用量对苯羟基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395 g(5 mL)苯在催化剂NiH6P2Mo16V2O62 用量0.176 g,溶剂乙腈25 mL,10 mL30% H2O2,65 ℃条件下回流反应6 h,经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苯的转化率达到47.3%,苯酚选择性为91.69%。
    酚醛树脂冻胶流变性及粘弹性研究
    于海洋 张健 王业飞 纪文娟 王所良
    2011, 33(3):  159-164. 
    摘要 ( 1266 )   PDF (600KB) ( 6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 和酚醛树脂预聚体YG103 交联得到了酚醛树脂冻胶,研究了酚醛树脂冻胶的流变性和粘弹性,并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酚醛树脂冻胶的粘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酚醛树脂冻胶成胶过程可分为缓慢诱导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酚醛树脂冻胶的剪切应力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滞后特性,在外力作用一段时间后冻胶的应变可较好地恢复。与聚合物溶液相比,酚醛树脂冻胶具有更宽的线性粘弹性区域和更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在低频率下该冻胶的储能模量比损耗模量大,随着频率的增加,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加;随着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冻胶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
    均增加;随着矿化度的增加,冻胶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出现先降低—增加—降低的过程。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炉内燃烧场数值模拟研究
    艾志久 蒋静 吴昌 常宏岗 陈昌介
    2011, 33(3):  165-168. 
    摘要 ( 836 )   PDF (349KB) ( 5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硫磺回收装置中主燃烧炉的燃烧情况,参照现役结构建立了燃烧炉的三维实体模型,依据忠县天然气净化厂燃烧炉的实际运行参数对炉内组分及入口条件进行了设置,采用realinzable k _ " 双方程湍流模型及EDC 燃烧模型对炉内燃烧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炉内燃烧情况;现役燃烧炉结构可促进气体间对流换热,实现炉内气体的强力混合;燃烧器是制硫反应的关键区域,单质硫在燃烧器内增量最快,提高燃烧器内气体混合效果有助于反应进行;气体在燃烧炉出口处速度分布不均匀,贴近炉衬处流速较大,说明现役花墙结构及布置有待改进。
    低渗透气田经济极限储量界限研究
    罗洪群 陈武
    2011, 33(3):  169-172. 
    摘要 ( 638 )   PDF (520KB) ( 5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盈亏平衡分析,结合天然气开发企业的特点,考虑了收入、成本费用、投资等经济参数,建立了天然气经济极限储量评价模型。利用模型,通过试算得到了在一定内部收益率的条件下,天然气价格、井深与经济极限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不同内部收益率下的经济界限值。选择了某低渗透气田的10 个井区进行了实例分析,把这10 个井区根据经济效益的好坏分成了3 类,最后利用这10 个井区的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得到了含气面积与经济极限储量成幂指数关系的结论。因此,根据一个井区的井深和含气面积就可以粗略的估算经济极限产量和经济极限储量,为天然气经济效益储量评价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水平管内油流携水系统特性分析
    徐广丽 张国忠 赵仕浩 王帅华
    2011, 33(3):  173-177. 
    摘要 ( 683 )   PDF (617KB) ( 4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油水两相动量方程以及油相连续性方程,对水平管道油流携水系统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油流状态为层流时,在剪切作用下水平管道中水相厚度的分布模型,对油流携水系统形成水塞所对应的临界水相厚度以及水相厚度在流动方向上的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管径、积水厚度、油相流速以及物性等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界水相厚度取决于管径、油相流速以及两相密度,其中前两者的影响较大;水相厚度的分布则取决于管径、初始积水厚度、油相流速及物性参数。
    博导论评
    中等胶结储层气井出砂临界流量实验测试技术
    邓金根 王利华 李萍 曹砚锋 冯永存
    2011, 33(3):  178-182. 
    摘要 ( 1067 )   PDF (512KB) ( 5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等胶结砂岩气藏储层出砂危害极大,气井的出砂临界流量确定尤为重要。克服了以往确定出砂临界流量的现场试验方法成本高及理论计算精度低等不足,研制了测定气井出砂临界流量的实验装置并制定了测定气井出砂临界流量的实验方法。进行了裸眼完井条件下的室内气井出砂临界流量模拟实验,测定了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气体流量及出砂量,确定了气井出砂临界流量。并利用临界流量反推地层条件下的出砂临界生产压差及产能,形成中等胶结储层气井出砂临界流量的实验测试技术,在南海某气田进行了成功应用。结果表明:该实验测试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