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20
    专家论坛
    天然岩芯化学驱采收率机理的一些认识
    王德民 王刚 夏惠芬 杨树人 吴文祥
    2011, 33(2):  1-1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2.001
    摘要 ( 920 )   PDF (1958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牛顿流体驱替一定的均质多孔介质系统结果显示,驱油效率由驱替液的毛管数决定。用化学液驱替天然岩芯时,除毛管数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驱油效率。天然岩芯,即使在宏观上是均匀的,在微观上也不均匀;驱替时所得到的效率一般被称为驱油效率,实质上是微观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的乘积。牛顿流体没有弹性,驱替时,体系的润湿性不发生变化,不出现渗吸作用,不形成乳液,孔隙的几何形状不发生变化。但是,用化学液驱替天然岩芯时,由于化学液为粘弹性,体系有润湿性的改变,会出现乳化现象,渗吸作用也会出现。上述因素都会影响驱油效率,尤其是当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分析了极限采收率和经济采收率的区别。很多文章都论述极限采收率,但经济采收率对油田的作用更大。化学驱应考虑上述因素,这对设计、开发、筛选化学剂以及确定驱油体系会是有益的,将深化我们对化学驱机理的认识,促进这方面更深入的研究。

    地质勘探
    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叠系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王斌; 吴明 王绪龙 张越迁 曹剑
    2011, 33(2):  12-2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2.002
    摘要 ( 774 )   PDF (11803KB) ( 8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莫深 1 井三叠系暗色泥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与岩石学分析,研究了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评价了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三叠系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为 0.17%~9.11%,平均值 1.62%,达到了高丰度有机质标准;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类型为 II2 到 III 型;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演化阶段;三叠系可能是潜在的烃(特别是气)源岩系。鉴于已有工作对三叠系的生烃潜力研究较少,所以本文认识为区域油气深入勘探提供了基础参考新信息,并可供国内外同类研究作对比参考。
    碎屑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岩性解释方法
    陈恭洋 周艳丽 胡勇
    2011, 33(2):  21-27.  DOI: 10.3868/j.issn.1674-5086.2011.02.03
    摘要 ( 683 )   PDF (2705KB) ( 7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碎屑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分析,认为地震纵波速度变化主要受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导致地震波阻抗在纵向及横向上的有规律变化。沉积作用主要表现为岩石粒度、分选和泥质含量等的变化;成岩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等的强度。采用传统的分层波阻抗单一门槛值法仅能解决纵向上的阻抗变化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的“门槛值体”法。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对反演得到的波阻抗体进行准确而精细的岩性解释,尤其是对于解决因沉积作用造成的阻抗平面变化而引起的砂体解释的不确定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页岩气地质选区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李延钧; 刘欢 刘家霞 曹利春 贾学成
    2011, 33(2):  28-34. 
    摘要 ( 1164 )   PDF (2635KB) ( 8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持续、快速升温,建立页岩气的评价标准及具体的地质选区评价方法是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有利区的优选可为进一步勘探决策和深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通过参考大量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实例,总结了页岩气的主要地质特点,并从页岩的生气能力、储气能力、易开采性 3 方面,结合国外页岩气开发实践及地质地球化学参数和国内盆地的具体地质实际,筛选并界定了 6 项地质选区评价参数,建立了评价参数分级的标准。利用该评价标准,在某地区进行了地质选区评价方法的应用模拟,从而提出了相关地质选区评价程序和具体评价步骤。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常用页岩气资源潜力定量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地质背景的复杂性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现状,建议根据区块页岩资料掌握情况,综合利用类比法和容积法估算资源量。
    四川盆地须二段储层孔隙演化定量描述
    段新国a;b 李爽c 宋荣彩a 李国辉 李楠
    2011, 33(2):  35-42. 
    摘要 ( 699 )   PDF (6595KB) ( 7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研究低渗透气藏的形成机理及形成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是重要的含气层位,但由于其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且具低孔低渗的特点,不仅储层预测难度大,而且开发的效果也差。因此需要研究其形成过程,提高储层预测精度以改善开发效果。以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及分布特征、胶结物充填次序及充填时间等研究为基础,定时、定量地研究孔隙的整个演化历史,描
    述了孔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大小及变化原因,从而再现了储层形成历史,为下一步须二段气藏有效储层的预测与有效开发打下基础。
    辽中凹陷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李全 林畅松 吴伟 王军 余丽莎
    2011, 33(2):  43-50. 
    摘要 ( 729 )   PDF (7859KB) ( 7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岩芯、测井资料、孢粉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辽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 3 个三级层序和 6 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内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下切水道、滨浅湖、深湖浊积、重力流等多种沉积体系。在高精度的四级层序编图基础上识别出有利于岩性圈闭勘探的浊积体系和水下扇体系的层序发育部位,SQd2 上部的四级层序和 SQd3 上部的四级层序底部均是隐
    蔽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通过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位置,总结出沉积体系的发育类型和在凹陷中的位置明显受到古构造和古气候双重因素地控制。
    岩芯电容率特征研究及其在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刘红岐;a 邓友明 邱春宁a 郭昭学;b 刘静
    2011, 33(2):  51-54. 
    摘要 ( 843 )   PDF (8626KB) ( 5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频散影响因素多,产生机理不清,并且测井时其实部和虚部的计算存在错误,导致了“实部不实,虚部不虚”的结果,制约了复电阻率测井技术在油田的应用和发展。对油田大量岩芯的实验测量发现,地层的电容率信号对油气的响应更显著:NaCl 溶液的电容随着测量极板距离的增加按负平方关系减小;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按平方关系增加;随着频率的增加按负幂指数规律减小。NaCl 溶液电阻率和电容率对比发现,相同条件下,电容率的变化率比电阻
    率明显,从而证明了地层电容率比电阻率对地层压力、孔隙度、流体矿化度和饱和度等地层参数响应更敏感。基于这样一个发现,仿照阿尔奇公式,建立了以电容率为核心参数的含水率和矿化度计算公式,进而识别流体类型。油田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实际资料证明,利用电容率信号可以更好地识别地层流体。
    东营凹陷北部砂砾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特征
    杨元亮;;
    2011, 33(2):  55-60. 
    摘要 ( 738 )   PDF (3357KB) ( 6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储层物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砂砾岩体的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的发育特征。东营凹陷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等砂砾岩扇体,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砂砾岩储层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粘土矿物胶结;溶蚀作用以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为主,长石和灰岩岩屑的溶蚀次之。根据镜质体反
    射率、包裹体测温以及粘土矿物混层比的变化特征,确定砂砾岩体经历了早成岩 A、早成岩 B 和中成岩 A 期,同期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北部砂砾岩体次生孔隙主要发育在 1 650~2 450 m 深度范围,与北部地区滨南、胜坨地区相比,利津地区次生孔隙相对不发育。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期次及动力学成因
    戴建全
    2011, 33(2):  61-67. 
    摘要 ( 578 )   PDF (2057KB) ( 7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和分析了北川映秀断层、前山断层、前山原地系统等各种能够反映古构造应力场地质构造形变痕迹的构造要素,对构造形迹进行了构造期次和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解析,恢复了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史及应力史。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 10 期以上不同方向、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大地构造理论给出了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解释,提出了龙门山构造演化模式。

    混合学习法前向网络多属性储层参数预测
    吴秋波; 吴元 王允诚
    2011, 33(2):  68-72. 
    摘要 ( 660 )   PDF (4195KB) ( 6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前向网络描述地震属性和储层参数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时,经典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等诸多不足。研究了融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混合学习法前向网络多属性储层参数预测技术。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体随机搜索演化计算技术,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强的全局搜寻能力;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本质上是梯度下降算法,注重局部搜索。混合学习法为两种学习算法交替执行,首先以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网络,当误差能量在规定的迭代次数内不再发生变化时,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实现局部寻优。理论函数逼近测试和实际储层参数预测实验说明了混合学习法具有学习时间短、求解效率高、可靠性强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粘土矿物对广安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物性影响
    宋丽红; 朱如凯 朱德升 隋少强 周川闽
    2011, 33(2):  73-78. 
    摘要 ( 777 )   PDF (723KB) ( 7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粘土矿物广泛分布于川中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各个层段中,是须家河组重要的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储集层中的填隙物,对砂岩储集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岩芯铸体薄片鉴定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以及X–衍射仪等对砂岩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早成岩期形成的绿泥石薄膜抑制石英次生加大,有效地保护了原生孔,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自生伊利石在砂岩储层中将原生孔和次生孔分割成无数微孔,在降低有效孔隙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储层的渗透性,是造成川中须家河组储集层低孔低渗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生高岭石往往预示着次生孔隙发育区带,但在研究区分布有限,仅见于须六段。
    镇泾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李松 胡宗全 尹伟 刘震 潘高峰
    2011, 33(2):  79-83. 
    摘要 ( 743 )   PDF (20587KB) ( 5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圈闭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镇泾地区延长组成藏条件优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调整方向,成藏期油气向 SE 方向运移,现今油藏向 NE 方向调整运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分布控制着油气成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1% 的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距离生烃灶近,砂体物
    性好、厚度大,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场所。成藏期流体动力差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流体动力差越大的地方,油气越富集。断裂对油气富集起着运移通道的作用,断裂导致的增孔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油气富集。

    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有效性评价
    张尚华; 司马立强 颜其彬 赵辉 刘冀燕
    2011, 33(2):  84-88. 
    摘要 ( 831 )   PDF (5559KB) ( 7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裂缝的张开程度和径向延伸情况,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能有效识别裂缝,但它不能对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做出判断,采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与方位电阻率相结合的方法可确定裂缝的有效性。对于没有测新技术的井,利用双侧向的差异特征也能确定裂缝的有效性。对于碳酸盐岩中复杂孔隙结构储层、层状地层、孤立孔洞性地层,仅靠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常常会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必须立足于储层地质特征才能对储层有效性做出可
    靠的评价。
    敦化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沉积响应
    陈晓慧 张廷山 谢晓安 王海峰 蓝光志
    2011, 33(2):  89-94. 
    摘要 ( 670 )   PDF (1505KB) ( 6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敦化盆地位于敦密地堑中段,为受敦密断裂控制的裂陷–断陷叠合盆地。敦密断裂带在中、新生代发生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的转换,即在晚三叠世启动,中晚侏罗世为挤压性质,白垩纪—古近纪具左行平移并有一定规模的拉张,古近纪末有一次挤压,新近纪以后又转变为拉张状态。敦密断裂带的演化对敦化盆地的生成、发展及演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敦化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演化过程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挤压造山–走滑拉分–初始张裂阶段(裂陷发育阶
    段)、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回返隆升剥蚀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以及新近纪之后的拗陷和玄武岩喷发阶段。各个演化阶段具不同的沉积响应特征。
    应力敏感储层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
    邓勇; 彭光明
    2011, 33(2):  95-98. 
    摘要 ( 789 )   PDF (802KB) ( 8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存在应力敏感的储层,地层压力的变化造成孔隙度及渗透率的降低,影响流体渗流规律及特征,导致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孔隙网络技术是计算相对渗透率的有效手段。在该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储层应力敏感,建立孔隙微观结构特征参数动态模型,计算地层压力变化下的相对渗透率,研究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拟合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在误差范围之内,拟合结果良好。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用于计算应力敏感储层相对渗透率,为油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必要参数。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新近系沙湾组层序界面识别
    杨少春 罗海宁 叶光辉 张世奇 向奎
    2011, 33(2):  99-103. 
    摘要 ( 1145 )   PDF (308KB) ( 6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及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新近系沙湾组从下向上依次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沙湾组层序一和沙湾组层序二,共识别出 3 个三级层序界面。通过对不整合面、整合面、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等各级湖泛面的识别和对比,从层序的划分入手,对体系域、准层序组等边界的识别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沙湾组的等时地层格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硫沉积气藏产量递减模型研究
    刘永良 徐艳霞 徐艳梅 黄伟岗 刘彬
    2011, 33(2):  104-108. 
    摘要 ( 677 )   PDF (518KB) ( 5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对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研究所需录取的资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得到。因此,针对井筒附近发生硫沉积的高含硫气藏,建立了硫沉积复合气藏产量递减数学模型,运用 Stefest 数值反演绘制了 Blasingame 产量递减曲线,并分析了硫沉积对气井产量递减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递减中期,硫沉积区含硫饱和度越高,无因次递减产量积分“导数”曲线下凹越深,当含硫饱和度增大到 0.5 时,积分“导数”曲线下凹至最深,积分“导数”达最小值;硫沉积半径越小,无因次递减产量平缓段出现的时间越早;产量递减后期,无因次递减产量积分与积分“导数”曲线晚期为一条斜率为–1 的直线,表现为调和递减。该方法比压力恢复试井法更具优越性,可为高含硫气藏的开发提供指导。
    裂缝型低渗透油藏井网调整方式研究
    高明; 宋考平 张英芝 杨二龙 王卫国
    2011, 33(2):  109-114. 
    摘要 ( 698 )   PDF (430KB) ( 6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大庆榆树林油田东 16 区块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结合目前区块剩余油分布,分析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依据。针对东 160 和升 371 两个断块特点,各设计了4 套加密方案,并进行开发指标预测方案优选。结果表明:东 160 断块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一致,油水井排之间不能形成有效驱替,应缩小井距,优选出的方案四,加密后东 160 断块形成大井距小排距的线状注水;升 371 断块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呈 12.5° 相交,油水井排之间能形成有效驱替,优选出的方案四,采用三角形重心加密,改变流场方向,更加有利于开采剩余油富集区。
    双重变形介质储层气井流量动态特征研究
    樊怀才; 李晓平; 窦天财 陈军 袁福锋
    2011, 33(2):  115-120. 
    摘要 ( 755 )   PDF (263KB) ( 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开发双重变形介质油气藏过程中,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会明显影响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在考虑储层双重介质和变形特性的基础上,引入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建立了双重变形介质气藏不稳定渗流模型(包括:无限大边界气藏、圆形封闭边界气藏、圆形定压边界气藏),通过Laplace 变换,得到了模型的 Laplace 空间解析解,利用 Stehfest 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根据实空间中无因次产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分析了储容比、窜流系数、无因次应力敏感系数、表皮系数对气井流量动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科学合理开发双重变形介质气藏、保证气井和气藏正常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缝洞型油藏注水驱油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
    王雷; 窦之林 林涛 赵海洋 罗娟
    2011, 33(2):  121-124. 
    摘要 ( 791 )   PDF (943KB) ( 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可视化物理模拟方法直观研究了缝洞油藏的注水驱油机理,考察了不同注入流体、注入方向、注入角度等多方面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直观了解了缝洞油藏注水驱油前后的油水分布,并进行了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缝洞位置对水驱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重力分异在缝洞模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缝洞通道不规则性和重力捕集的影响,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上部溶洞和下部溶洞顶部难以驱替的“阁楼空间”内,这部分剩余油也是注气驱替的主要驱替空间;实验发现,水驱油过程中一旦形成水流通道,孔洞中的剩余油就难以被驱替,改变注水方式或注入介质(如注气)等,有可能进一步驱替孔洞中的剩余油,提高采出程度。后续注气实验证明通过改变注气方式可以明显驱出“阁楼空间”中的剩余油。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
    王敬瑶 马德胜 李军 蒋有伟 赵满萍
    2011, 33(2):  125-128. 
    摘要 ( 766 )   PDF (622KB) ( 7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了 Z 油田 5 个超前注水实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用注采平衡分析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数值模拟评价了实验区的井网适应性。通过分析地层压力与油水井数比关系、相对采液量与油水井数比关系、地层压力与吸水产液指数比关系及不同井网形式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明确了井网形式对地层压力、采油速度及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压力随油水井数比增高而单调递减,通过调整井网提高产液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井网形式与含水上升之间关系不明显。
    高含硫气井井筒硫沉积位置预测模型研究
    付德奎 郭肖 杜志敏 邓生辉 刘林清
    2011, 33(2):  129-132. 
    摘要 ( 787 )   PDF (215KB) ( 5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硫气井在气体开采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压力的降低,硫微粒在气相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在达到临界饱和态后将从气相中析出,当井筒中硫析出位置处的气流速度小于微粒临界悬浮流速时,析出的硫微粒在井筒中沉积,堵塞气体的流动通道,从而导致气井产量降低,影响气井的产能和经济效益,严重时造成气井停产。将井筒压力温度分布预测模型与硫溶解度模型耦合,结合井筒中微粒临界悬浮流速模型建立了高含硫气井井筒硫沉积预测综合模型,并对
    L 井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含硫气井产量降低至临界产量后,随着气井产量的降低,井筒中气流速度逐渐减小,硫沉积区域沿井筒向下逐渐增加。
    特低渗透油藏 CO2 驱室内实验研究
    刘淑霞
    2011, 33(2):  133-136. 
    摘要 ( 625 )   PDF (3436KB) ( 7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潜力大、井网加密效益差、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特低渗透油藏 CO2驱技术。通过细管实验和天然岩芯 CO2 驱油实验,确定了 CO2 与高台子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评价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CO2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O2 驱可以应用于高台子油田,并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当天然岩芯空气渗透率为0.58 mD 时,在水驱基础上,气驱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8% 以上,特低渗透油藏实施 CO2 驱油技术是可行的。
    层次分析法在井控风险可控诱因分析中的应用
    刘刚 金业权 李峰 喻海霞
    2011, 33(2):  137-141. 
    摘要 ( 608 )   PDF (245KB) ( 8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做好井控风险诱因评估工作,是有效降低井控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的基础。层次分析法是对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定量评估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井控风险可控诱因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构建了分析可控因素诱发井控风险权重的计算模型,求出了各诱因权重值,为正确识别和防范可控因素诱发的井控风险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并可为现场有效防范井控风险提供参考。
    贝尔油田希 11-72 井区注空气室内实验研究
    王艳秋; 孙建松
    2011, 33(2):  142-146. 
    摘要 ( 574 )   PDF (538KB) ( 7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水驱油效率低,为驱难动用储量。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该井区注空气开发的可行性。结果得出注空气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当注入 15 个 PV 时,空气驱油效率为 57.14%,而水驱只有 34.95%。通过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发现驱替过程中氧气被大量消耗,发生了低温氧化,贝尔油田希 11-72 井区南二段油层可以采取注空气驱。
    油气化学工程
    CO2 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宁英男 唐浩 毛国梁
    2011, 33(2):  147-151. 
    摘要 ( 498 )   PDF (360KB) ( 5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化工原料,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DMC 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氧化羰基化法、酯交换法已经工业化,但由于各自的缺点,限制了其规模化。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也是公认最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是用二氧化碳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着重介绍了这种方法所应用的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研究进展,并对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助催化剂、吸水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K2CO3/Al2O3 固体碱催化酯化原油脱酸
    吴雁 王豪 钟婷 郭营营 熊敏
    2011, 33(2):  152-156. 
    摘要 ( 778 )   PDF (431KB) ( 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高效催化剂是提高原油催化酯化脱酸效率的关键。将 K2 CO3 /Al2O3 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原油的酯化脱酸,用 XRD、N2 吸附–脱附、Hammett 指示剂–苯甲酸滴定法表征催化剂性质,研究活性组分含量及酯化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质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K2 CO3 负载量为 25% 时,活性组分呈多层分散,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显著下降。
    催化剂的总碱量(H–>9.3)和弱碱量(9.3活性中心。K2 CO3 负载量为 20% 时,催化剂总碱量、弱碱量和活性最高,在反应温度 200 ℃,反应时间 2 h,催化剂和醇用量分别为原油质量的 1% 和 2% 时,可将辽河原油酸值由 11.17 mgKOH/g 降到 0.25 mgKOH/g,脱酸率达 97.8%,并且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合成用引发体系研究进展
    陈秋实 亢旗军; 李华兵;
    2011, 33(2):  157-160. 
    摘要 ( 639 )   PDF (302KB) ( 8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合成用新型引发剂是近年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讨论了水溶性偶氮引发剂的聚合性能、特点及应用范围,认为水溶性偶氮引发剂可用于制备高分子量的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应用前景好;讨论了双官能度引发剂和含胺基功能性单体引发剂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认为由过硫酸钾、氨水、尿素、偶氮-(2-脒基丙烷)盐酸盐及功能性单体 MP 构成的低温新型复合引发体系可制备超高分子量的丙烯酰胺类聚合物。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基于测井数据的砂岩三轴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况雨春 王亚萍 刘艳君 夏宇文 许春堂
    2011, 33(2):  161-164. 
    摘要 ( 666 )   PDF (600KB) ( 6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的抗压强度对于优化钻头选型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石油钻井中常遇到的砂岩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三轴抗压强度解释模型,该模型是以测井声波、密度、伽马值等数据为主,以单轴抗压强度的解释结果为基础,结合围压下砂岩力学性质实验以及砂岩孔隙度变化实验结果所建立的。研究表明:围压对砂岩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随着围压的增大,砂岩的三轴抗压强度也增大;砂岩的孔隙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且服从对数函数变化规律。
    电潜泵–气举组合接力举升工艺研究
    杨志 李孟杰; 赵海洋; 赵春立 蒋青春
    2011, 33(2):  165-170. 
    摘要 ( 744 )   PDF (349KB) ( 6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单项人工举升工艺不能满足的深抽问题,从举升工艺原理与工艺管柱结构角度,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组合举升方案以及组合原则。鉴于气举的独特优点,深井泵与气举的组合,尤其是电潜泵(ESP)与气举(GL)的组合具有出优点,适合大排量深抽。对 ESP–GL 的举升管柱结构型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利用小直径油管与气举阀直接连接代替常规环空气举的实施方案,避免了环空直接气举对动液面深度和下部深井泵的影响,为其他举升工艺与气举的组合创造了条件。利用提出的 ESP–GL 组合设计方法所开展的设计计算表明,在电潜泵排量和举升压头不变的条件下,气举组合接力举升后可使电泵的下泵深度达到 6 000 m 以上,为深层油气藏的大排量举升提供了技术手段;而在 ESP 下泵深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举组合后有助于提高其产量。
    博导论评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徐国盛 何玉 袁海锋 杨运会 孟昱璋
    2011, 33(2):  171-178. 
    摘要 ( 552 )   PDF (520KB) ( 6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和成藏要素分析,恢复了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建立了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典型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发现嘉陵江组气藏均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漫长演化过程,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遵循:高压驱动,流体跨层流动,断层裂缝疏导,膏盖油裂解气成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