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01
    地质勘探
    页岩气水平井前导地质物理模型的测井研究
    夏宏泉, 王瀚玮, 赵昊
    2017, 39(6):  1-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15.03
    摘要 ( 267 )   HTML   PDF (5269KB)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川南威远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邻井的测井储层评价结果优选“地质甜点”作为导向目标层;其次,分析沿井眼轨迹方位钻遇不同岩性、物性、含油性及脆性的地层剖面的随钻测井响应特征,并根据LWD和MWD资料实时确定地层倾角和厚度,准确建立前导地质物理模型;最后,利用井眼轨迹-随钻测井曲线-气藏岩性剖面综合成图技术及时判断水平井井眼轨迹在页岩储层中的位置、延伸长度及上下行方向,实时优化井眼轨迹与修正前导地质物理模型,指导钻头在优质页岩储层中的钻进,提高钻遇率。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的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中,效果明显。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田同辉, 陆正元, 戚明辉, 刘毅, 冯明石
    2017, 39(6):  10-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5.20.01
    摘要 ( 168 )   HTML   PDF (26812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可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和孔隙图像储层结构参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18块岩芯样品的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层段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晶内孔,泥质粒间孔提供的面孔率贡献最大,溶蚀孔对有较高的面孔率贡献,晶间孔和晶内孔的面孔率贡献最低。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孔径属于纳米级和微米级,数量上纳米级孔隙占绝对优势,但储层面孔率主要由在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微米级孔隙提供。因此,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属于微米级孔隙。
    欧利坨子地区粗面岩预测方法研究
    董文波
    2017, 39(6):  19-2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9.04
    摘要 ( 151 )   HTML   PDF (41827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针对粗面岩分布的预测方法可为粗面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以粗面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为基础,联合应用多参数岩性反演和波阻抗反演技术等对粗面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粗面岩具有低声波时差、高密度、高自然伽马的测井响应特征,据此可以将粗面岩与周围其他岩性进行区别;联合多参数岩性反演与纵波阻抗反演技术可以实现粗面岩体分布的预测,当反演结果同时满足自然伽马大于95 API、波阻抗大于1.0×107 kg/(m2·s)时可确定为粗面岩发育区。钻井证实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春风油田排66块火成岩储层成因模式分析
    王伟
    2017, 39(6):  25-3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8.01
    摘要 ( 165 )   HTML   PDF (5124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排66块石炭系火成岩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有利储层发育规律和分布模式认识不清。为实现油藏有效动用,有必要开展储层成因模式的分析,指导油藏开发。基于岩芯、成像和分析化验资料,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确定本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和凝灰岩,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裂缝,原生孔隙发育程度弱,无法独自形成有效储层。通过对3种储层类型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本区火成岩储层的成因模式:岩性控制了储层的范围、构造运动是裂缝形成的直接原因、成岩作用塑造现今储层的发育规律,缝洞储层一般沿断层带分布,在纵向上受控于有利成岩相带。
    流花油田礁灰岩储层微观性质及驱替特征研究
    宁玉萍, 王峻峰, 罗东红, 张伟, 戴宗
    2017, 39(6):  34-4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7.09.04.02
    摘要 ( 211 )   HTML   PDF (5394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礁灰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且具有油湿性,其水驱油机理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采用“岩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润湿性”等静态资料与“微观驱替及岩芯驱替实验”等动态测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静态数据动态化”的渗流机理研究新方法,明确了礁灰岩储层的微观性质与流体驱替特征的关系以及不同孔隙结构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流花礁灰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分为4类,其中,I、Ⅱ、Ⅲ类为有利储层,具有低排驱压力、低退汞效率及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储层渗流能力与储层类型关系密切,主控因素有储层类型、孔喉半径比和润湿性3个关键因素。水驱前后的油水分布特点及不同岩芯驱替动态与驱替效果受储层微观性质控制并有直接的相关性。
    陆相致密油藏差异化含油特征与控制因素
    闫林, 冉启全, 高阳, 陈福利, 王少军
    2017, 39(6):  45-5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21.04
    摘要 ( 165 )   HTML   PDF (5479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陆相致密油藏差异化含油特征与控制因素可支撑致密油藏储层评价、深化致密油藏储层认识。通过致密油藏宏观分布、岩芯观察、油藏条件、单井产能4个方面对比分析,揭示海相、陆相致密油藏均普遍存在差异化含油现象,陆相致密油藏差异化含油具有“分布散、范围宽、差异大”的特点;通过岩芯描述、薄片鉴定、测井解释、开发区解剖等方式,阐明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不同尺度条件下均表现出强烈的差异化含油特性,在井位优选、井轨迹和压裂改造设计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进行了致密油藏差异化含油控制因素探讨,提出沉积相、成岩相、断裂体系及源储配置等因素决定了致密油藏含油性的宏观差异化分布,储层层理、物性、孔隙结构、微裂缝等因素控制了致密油藏储层局部含油性差异化分布。
    叠前道集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熊晓军, 简世凯, 李翔, 刘阳
    2017, 39(6):  55-6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21.02
    摘要 ( 209 )   HTML   PDF (8802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提高AVO计算精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针对叠前道集“去噪—拉平—切除”组合的优化处理技术。首先,进行目的层段叠前道集的有效波与干扰波的特征分析;然后,采用四阶多项式拟合去噪方法消除目的层段的随机噪声,再采用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对目的层段的道集同相轴进行拉平处理,最后,优选目的层段的有效入射角度范围对大偏移距拉伸畸变的道集进行切除。在渤海某区实际应用表明,优化后的道集及叠加剖面的信噪比有一定的提高,且目的层段的AVO曲线特征更明显,得到的AVO属性预测结果与实钻情况更符合。
    地层孔隙压力变化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李伟, 梁利喜, 刘向君, 王涛
    2017, 39(6):  63-6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09.05
    摘要 ( 230 )   HTML   PDF (2706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长期注采工程作业的影响,地层孔隙压力将发生大幅度波动,从而导致地层的岩石强度、地应力相对开采初期已发生较大变化,且横向分布更为复杂,进而诱发、加剧井壁失稳,井下复杂状况频发。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孔隙压力变化对砂岩地层岩石强度及地层坍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岩石强度与地层孔隙压力呈负相关,随地层孔隙压力增大,地层岩石强度、弹性模量呈线性递减;(2)地层孔隙压力变化将影响调整井的井壁稳定状态,压裂、注水、注聚等工程作业导致井周地层孔隙压力增大,将加剧井眼失稳;而在一定限度内,油气的压力衰减式开采将降低地层坍塌压力,利于井眼保持稳定。
    分汊与游荡型辫状河隔夹层层次结构特征
    王敏, 赵国良, 孙天建, 黄彤飞
    2017, 39(6):  69-7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12.02
    摘要 ( 259 )   HTML   PDF (939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人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往往笼统地将其作为一种储层类型,对不同类型辫状河储层研究较少。在文献调研和露头观察的基础上,以苏丹FN油田为例,按“层次约束”思路,参考Miall等关于河流相的构型界面分级体系,对分汊与游荡型两种辫状河储层内发育的隔夹层层次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分汊型辫状河隔夹层主要包括泛滥平原沉积、泥质充填或半充填河道、落淤层及沟道细粒沉积。而游荡型辫状河隔夹层仅包括泛滥平原沉积和少量泥质半充填河道。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隔夹层在岩石类型、发育程度、厚度及展布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底水油藏水进方式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各不相同。最后总结了隔夹层在垂向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及其相对应的剩余油富集区。
    一种计算岩石基质压缩系数的方法
    未晛, 殷晗钧
    2017, 39(6):  78-8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6.01.02
    摘要 ( 228 )   HTML   PDF (3957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储层物性、含流体性与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是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的基础。在利用Biot-Gassmann方程研究含不同流体岩石弹性性质时,岩石基质压缩系数的快速、准确求取非常关键。基于一个合理的假设,利用Biot-Gassmann方程推导出了一种计算岩石基质压缩系数的方法,并用干燥、水饱和并且取芯来自同一砂岩层的致密砂岩的高、低频实验数据对本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岩石具有一致的岩石基质压缩系数,该方法有效可靠。受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亲水矿物的影响,在不同频率或饱和流体状态下求取的岩石基质压缩系数存在较小差异,在应用过程中需对频率和孔隙流体的影响进行适当考虑。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页岩纳米孔隙表面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孙雷, 高玉琼, 潘毅, 欧成华
    2017, 39(6):  85-9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11.03.30
    摘要 ( 226 )   HTML   PDF (3017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页岩纳米孔隙表面分形特征有助于深化对页岩吸附机理与吸附模型的认识。以五峰组/龙马溪组、延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氮气吸附法孔隙结构参数,计算了页岩纳米孔隙表面分形维数,并与泥岩、致密砂岩分形维数对比,揭示了有机质、黏土矿物等对孔隙表面分形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纳米孔隙表面分维值为2.7~2.9,延长组页岩为2.3~2.7,其分维值取决于10 nm以下孔隙累计表面积大小;页岩分维值与有机质成熟演化阶段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复杂;有机质孔与黏土矿物晶间孔表面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该孔隙发育是页岩具有表面分形特征的根本性原因,但前者的分维值显著大于后者。有机质与黏土矿物表面呈现高度粗糙性,严重偏离光滑平整特性,因此,甲烷在页岩纳米孔内的吸附属于典型的非均匀固体上的吸附。
    顶部注气重力驱技术在底水油藏应用探讨
    周炜, 张建东, 唐永亮, 柴小颖, 周燕
    2017, 39(6):  92-10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5.10.03
    摘要 ( 154 )   HTML   PDF (1213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部注气重力驱技术在国内油田现场应用仍处于“摸石头过河”探索阶段。通过综合考虑油藏地质参数、开发参数等方面因素,初步定性、定量建立了适合注气重力驱油藏筛选条件,并以国内首个开展实施顶部注气重力驱技术的西部某底水砂岩油藏为例,结合油藏工程法、数值模拟法、现场动态及监测结果等开展注气重力驱油藏方案要点、估算注气规模、开井时机优选及气液界面稳定性研究,论述了注气重力驱关键技术注入优化控制技术、生产井开关井控制技术、注采优化射孔技术、动态跟踪及调整技术,最后,针对控制气液界面稳定性提出“注采兼顾、分区控压限产、追踪界面调整”开发技术政策。
    考虑注采压差下SAGD产能预测模型
    黄世军, 熊浩, 叶恒, 顾浩, 杨阳
    2017, 39(6):  101-10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2.01.02
    摘要 ( 240 )   HTML   PDF (7898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GD生产过程中除了重力泄油外,注采压差的存在也对产油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使用Butler方法进行产能预测及计算时易出现误差。考虑注采压差对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双水平井SAGD产能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编程语言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1)双水平井SAGD数值模拟产能预测的结果反映了注采压差对SAGD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2)当SAGD开采过程存在一定注采压差时开发效果会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注采压差越大越好,因为当注采压差大于汽窜临界压力值时会发生汽窜,从而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注采压差存在一个最优值;(3)注采压差的存在会增加采油速度及减少蒸汽腔到达油层顶部的时间,随着注采压差的增大,采油速度增加幅度和蒸汽腔到达油层顶部的时间减少幅度都逐渐变缓。
    合采井层间干扰现象数学模拟研究
    周文胜, 李倩茹, 耿站立, 王守磊
    2017, 39(6):  109-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20.01
    摘要 ( 175 )   HTML   PDF (5961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油田多为大段合采,层间干扰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正确评价这一现象,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层数、厚度、渗透率、孔隙度、黏度、地层压力、供给半径和相渗数据等因素的层间干扰评价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层间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井筒连通、以及液量转移4个方面的层间干扰机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了实际井合采时的各层产能和全井产能、分采时的各层产能和全井产能以及层间干扰系数,对合采和分采条件下的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测试工作制度、所处含水阶段、静压及其他,对层间干扰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0%、25%、15%、10%。层间干扰主要受层间非均质性的控制,在进行层系组合时,若渗透率级差小于4,则可保证层间干扰系数小于0.6;若渗透率级差小于10,则可保证层间干扰系数小于0.6。
    各向异性油藏中五点井网的变形作用
    谢伟伟, 王晓冬, 牛丽娟
    2017, 39(6):  117-12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5.01.01
    摘要 ( 149 )   HTML   PDF (1039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各向异性油藏中水驱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向异性方向垂直或平行于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方向等特殊的情形,而对于其他布井方向的研究相对缺乏的这种情况,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将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各向同性油藏,然后利用流线方法计算正五点井网的开发指标,分析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方向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向异性油藏中,各向异性程度越大,井网的变形程度也越大;当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与渗透率主轴方向既不平行又不垂直时,井网开发效果对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井网单元可能会发生的破坏和重组现象,这种破坏和重组现象是各向异性方向和大小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造成了井网开发效果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井网的破坏和重组现象,布井时最好选择注水井生产井方向或者注水井注水井方向平行或者垂直于渗透率主轴方向。
    MDT测压拟合方法及其在油藏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顾文欢, 杨莉, 杨宝泉, 苑志旺, 张昕
    2017, 39(6):  124-13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27.02
    摘要 ( 167 )   HTML   PDF (9323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水浊积水道沉积储层具有多期次水道垂向相互叠置的特点,砂体间连通关系极其复杂,各层砂体储量动用程度分析难度大,加剧了油藏历史拟合的不确定性及多解性,给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方案调整研究带来极大挑战。为此,展开了后续井MDT测压拟合指导深水浊积水道沉积储层油藏模型校正新方法的研究,其主要思路为利用后续井MDT测压资料作为拟合参数,通过拟合某一时刻下模型中各层压力和对应时间同一位置处新钻井MDT测压数据,不断修正模型中砂体的横向及纵向连通性,使模型砂体叠置关系及连通关系逐渐接近油藏实际,再结合常规开发指标拟合,最终完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及开发方案调整研究。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后续井MDT测压拟合方法是一种拟合多期水道砂体连通关系的有效方法,显著降低了该类型油藏历史拟合的不确定性,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非均质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气窜规律研究
    赵习森, 石立华, 王维波, 白远, 田丰
    2017, 39(6):  131-13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5.01.61
    摘要 ( 236 )   HTML   PDF (2908KB) ( 5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低渗透油藏在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严重影响注气开发效果。为了有效地封堵气窜优势通道,提高二氧化碳气驱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建立不同渗透率级别的非均质岩芯模型、高渗透带气窜模型、裂缝模型等室内实验模型,测得二氧化碳在不同阶段的见气时间、气窜时间及采出程度;在此基础上选用含地层水、淀粉、不饱和单体、交联剂、成胶控制剂等组分的高强度高性能封窜剂(乙二胺)在不同渗透类型岩芯模型进行二氧化碳封窜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波及体积受气窜影响严重,岩芯非均质性越强,气窜现象越严重,气驱效果越差;在渗透率级差较小的情况下,采出程度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加而降低,当级差大于100时,采出程度急剧下降,气窜严重,低渗透储层难以波及到,造成总采出程度低。通过高强度高性能乙二胺封窜剂,能够稳定封堵基质中的相对高渗层的窜流,有效扩大二氧化碳驱的波及体积有效扩大CO2驱的波及体积,室内提高采收率30%以上。

    压降及储层压力与煤变形的相关性研究
    石迎爽, 梁冰, 孙维吉, 石兆彬, 薛璐
    2017, 39(6):  140-14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3.25.04
    摘要 ( 197 )   HTML   PDF (2761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完善解吸瓦斯煤体变形机理,探讨压降和储层压力对煤解吸瓦斯的影响,采用原煤试件,进行了不同储层压力和压降的煤解吸瓦斯变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解吸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与储层压力及压降呈正相关关系;降压0.3 MPa时,收缩应变随储层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降压至大气压时,收缩应变随储层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储层压力0.9 MPa的大于储层压力0.6 MPa的大于储层压力0.3 MPa的;当储层压力相同时,收缩应变随压降的增大而增加;当储层压力较小时,大压降储层瓦斯解吸量大于小压降储层瓦斯解吸量。
    悬浮颗粒在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模拟研究
    陈先超, 赵凤坤, 王磊
    2017, 39(6):  147-153.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5.25.01
    摘要 ( 199 )   HTML   PDF (2989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悬浮颗粒多孔介质微观运移模拟正逐渐成为颗粒堵塞机理研究和地层伤害评价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建立了一种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微观孔隙模拟方法。通过拟合宏观力学参数生成了Antler天然砂岩骨架颗粒模型,建立了骨架颗粒流体耦合孔隙网络模拟方法,通过达西线性流验证了骨架颗粒流体耦合模型的正确性。之后在分析悬浮颗粒受力基础上,建立了耦合的悬浮颗粒侵入模型,模型考虑了侵入颗粒与流体、侵入颗粒与骨架颗粒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在发生贯穿性堵塞时粒径小的悬浮颗粒造成更大地层伤害,初始孔隙度大的岩芯的渗透率降低幅度较大,因此在防止地层伤害注水方案设计时要针对具体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情况严格控制悬浮颗粒的粒径和浓度。
    石油机械与油田化学
    等壁厚螺杆钻具橡胶衬套失效研究
    童华, 陈国银, 祝效华
    2017, 39(6):  154-16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8.09.02
    摘要 ( 213 )   HTML   PDF (2560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常规壁厚螺杆钻具相比,等壁厚螺杆钻具以其输出功率大,输出扭矩稳定等优点获得业内认可。随着等壁厚螺杆钻具的逐步推广使用,等壁厚橡胶衬套失效问题也日益突出。橡胶衬套失效以后,螺杆钻具输出性能降低,使用寿命也减小,这对钻井速度和钻井效益都有较大影响。基于热力学原理、Principal strain疲劳算法,建立螺杆马达定转子数值模型,研究了井深、过盈量及粗糙度对橡胶衬套热力学行为的影响,并运用Fe-safe疲劳分析预测橡胶衬套寿命。研究结果表明,等壁厚橡胶衬套主要失效形式为疲劳失效;通过等壁厚与常规壁厚橡胶衬套对比分析可知,等壁厚橡胶衬套较常规壁厚橡胶衬套有更好的密封性能,且对静液柱压力敏感程度更低。对等壁厚橡胶衬套进行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过盈量对橡胶衬套磨损的影响,以确保螺杆钻具安全高效工作。
    球面对锥面特殊螺纹气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许红林, 杨斌, 施太和, 张智
    2017, 39(6):  162-16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7.25.04
    摘要 ( 238 )   HTML   PDF (523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套管特殊螺纹球面对锥面密封结构,基于Hertz接触力学理论和密封接触能机理,建立了考虑密封面作用扭矩的特殊螺纹气密封压力计算理论模型,研究了球面半径、锥面锥度和密封面作用扭矩对螺纹气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球面半径增大,螺纹气密封压力呈幂指数规律降低;随锥面锥度增大,螺纹气密封压力逐渐降低,但降幅较小;随密封面附加上扣扭矩增加,螺纹气密封压力呈抛物线型增大。总体来看,球面半径和密封面附加上扣扭矩对特殊螺纹气密封性能影响显著。建议一方面优化球面半径,另一方面合理控制密封面作用扭矩,使得密封接触应力分布既能满足足够的气密封能力,又能保证密封面不发生屈服。
    海上多元热流体气窜凝胶调堵体系研究
    韩晓冬, 邹剑, 王秋霞, 刘义刚, 孟祥海
    2017, 39(6):  167-1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6.03.25.02
    摘要 ( 233 )   HTML   PDF (3612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气窜及现有泡沫体系封堵强度较低的问题,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对封堵强度相对较高的凝胶体系的流变性和封堵性进行了评价和优选。同时,对含油率、平台污水对封堵体系性能的影响,以及封堵体系对产出液破乳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优选的凝胶体系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且可采用平台污水配液。体系耐油性能较强,且体系的使用不会对产出液破乳产生较大影响。在总结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不同油藏和气窜条件下的凝胶配方选择图版,以指导现场气窜调堵方案的设计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