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01
    地质勘探
    页岩储层压裂缝成网延伸的受控因素分析
    赵金洲;任岚;胡永全
    2013, 35(1):  1-9. 
    摘要 ( 702 )   PDF (1179KB) ( 13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实践表明,页岩储层的水力裂缝呈现出非平面、多分支的复杂延伸模式,这与传统压裂理论认为的对称平面双翼裂缝从形成机理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基于室内实验、矿场压裂实践、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页岩储层压裂缝成网延伸的受控因素。研究表明:页岩储层的裂缝延伸形态受到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的双重作用,从储层地质属性上看,岩石的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岩石的力学弹性特征越强、水平应力差越小以及天然裂缝越发育,越有利于压裂缝的成网延伸与扩展;从压裂作业的工程条件上来说,施工净压力越高、压裂液流体黏度越低以及压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充分扩展的缝网。该研究对认识页岩储层缝网扩展机理以及提高页岩储层压裂设计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油气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
    汪伟光;童晓光;喻莲;温志新;王兆明
    2013, 35(1):  10-18. 
    摘要 ( 415 )   PDF (1055KB) ( 7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构造演化分析入手,通过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油气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油
    气成藏及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西北大陆架的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具有分区性,石油主要富集在侏罗
    纪晚期形成的北东向狭长裂谷内,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狭长裂谷之外的构造高地上。纵向上,油气分布较为集中,主要
    分布于中生界。同时,油和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天然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和侏罗系储集层,而石油则主要分布
    于白垩系及以上地层。西北大陆架的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构造背景、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区域盖层以及后期保
    存条件的控制。烃源岩的性质及分布决定了西北大陆架的富气贫油及油、气的平面分布特征;大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及优质的区域盖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决定了油气富集的层位;紧邻洼陷分布的构造高地,发育多种类
    型的圈闭,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多子波分解与重构法砂岩储层预测
    佘刚;周小鹰;王箭波
    2013, 35(1):  19-27. 
    摘要 ( 323 )   PDF (1170KB) ( 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藏是大型岩性圈闭气藏,储层具有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
    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砂泥岩波阻抗差微弱、煤层反射振幅过强,造成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极
    大。通过对叠后地震数据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也就是将地震道分解成不同主频的子波集合,将反映储层频率成分段
    的子波进行叠加,用于储层含气性预测,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断背斜油藏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及成因探讨
    严科;赵红兵
    2013, 35(1):  28-34. 
    摘要 ( 350 )   PDF (798KB) ( 7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取芯资料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胜坨油田胜利村断背斜油藏沙
    二段81 层储层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利用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力学平衡关系,探讨了断背斜油
    藏中油水界面差异分布的成因机理。研究表明,断背斜油藏同一沉积单元中,各含油断块在油柱高度和油水界面
    深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含油断块内部的油水界面与构造线并不完全平行。储层物性更差、构造更平缓、原油
    密度更大的断块和区域具有更高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了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在实际油藏中,油柱高度存在的
    断块间差异和断块内差异是非均质储层油水界面分布的普遍特点,但具体油水分布状态要受储层非均质性、构造
    趋势、原油性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
    哈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胡杨;夏斌;
    2013, 35(1):  35-42. 
    摘要 ( 301 )   PDF (630KB) ( 7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上,构造演化特征复杂。从构造地质理论出发,应用成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的理论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解析研究,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进行了构造演化特征及演变史的恢复,同时,针对该区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和影响因素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以下重要结论与认识:(1)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构造演化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4 个演化阶段:即碰撞挤压期(C—P)、弧后挤压期(P2—T)、伸展断陷期(J1—J12)和再生前陆期(J22—Q);(2)哈拉阿拉特山及周边地区的沥青及稠油显示,说明该地区发生过油气的运移聚集;(3)哈山地区油气源主要有本地近源与玛湖凹陷远源两种烃源供给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期为三叠纪和侏罗纪,油气成藏模式初步预测有3 种,远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运聚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砂体运聚早期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向阶梯状运聚晚期成藏模式;(4)推覆体下盘的背斜等构造圈闭区带是该区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盐类物质对泥质烃源岩生排烃过程的影响
    马中良;郑伦举;李志明;秦建中;
    2013, 35(1):  43-51. 
    摘要 ( 429 )   PDF (585KB) ( 7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东部下第三系盐湖相沉积存在的地质实际,利用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开展了仿真地层条件下
    的含盐和不含盐泥质烃源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通过对烃类产物的分析探讨了盐类物质参与烃源岩生排烃的过程。
    研究表明:(1)盐类的存在加速了成烃演化,促进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2)盐类的存在降低了对有机质的吸附能
    力,加速了粘土转化和脱水过程,且盐层易解理,使烃源岩中微孔隙及孔缝发育,促进了油气的初次运移;(3)无盐泥
    质源岩发育区虽然滞留大量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其岩石本身难压裂,对于商业化开采页岩油并无太大意义,到达过成
    熟阶段后,可能是页岩气开采的有利区带。盐岩发育区虽然其整体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油气易于排出,但在Ro=1.28%
    时仍然滞留着20% 的石油资源,富含大量的盐类脆性矿物而低含粘土矿物,有利于产生裂缝,易于压裂,是页岩油藏
    勘探的有利区带。
    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述评
    汤庆艳;张铭杰;张同伟;尚慧;林瑶
    2013, 35(1):  52-62. 
    摘要 ( 393 )   PDF (631KB) ( 1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烃热模拟实验是烃源岩成烃潜力与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可再现地质体中有机质热解演化过程,为评价盆
    地成烃潜力、过程与机理、推导成烃模式及动力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资料。模拟实验样品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和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类型及演化程度,实验模拟装置体系主要有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两种,开放体系模拟有机质初始
    裂解反应,封闭体系模拟原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裂解反应。通过温度、压力、水介质及矿物质等不同实验条件下有机质
    成烃的模拟实验研究,使实验条件尽量接近地质实际条件,结合沉积盆地热史、沉积史,实验结果可揭示生烃史与沉积
    盆地的演化关系,为盆地模拟提供重要参数;模拟结果可有效外推到地质实际揭示烃类形成机理和排烃效率。开发岩
    石围压控制等新的实验技术,加强天然气二次裂解动力学研究、有机质、地层水和矿物质相互作用及孔隙发育条件下
    的高温高压模拟是生烃热模拟实验领域的发展方向,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研究
    肖洪伟
    2013, 35(1):  63-66. 
    摘要 ( 347 )   PDF (514KB) ( 6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厚油层基本上层层见水,但是未水洗厚度比例仍
    占25%,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河道砂储层,占水驱剩余地质储量的7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典型的河道砂体,主要
    分布在大庆喇嘛甸至杏树岗的非主力油层。以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密闭取芯检
    查井、油水井分层测试、测井水淹层解释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法、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
    值模拟方法、物理模拟、综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影响因
    素,并提出了剩余油分布模式。
    多孔介质内流体相态特征超声波探测研究进展
    陈浩;杨胜来;于东海;李芳芳;章星
    2013, 35(1):  67-73. 
    摘要 ( 382 )   PDF (385KB) ( 10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有关烃类流体相态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能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研究
    成果大多忽略多孔介质对流体相态的影响。为此,在充分考虑流体与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开展多孔介质内流
    体相态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波探测技术不受压力温度限制、不改变流体成分、检测成本
    低、对人体无害等优点逐渐得到重视,并在多孔介质内相态研究领域逐渐得到了应用。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
    基础上,简述了超声波的探测机理,重点综述了超声波探测在多孔介质内天然气水合物、凝析油气相态特征研究的应
    用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储层主控因素探讨
    詹国卫;邓刚
    2013, 35(1):  74-78. 
    摘要 ( 327 )   PDF (829KB) ( 7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鲕粒滩储层发育,属低孔低渗致密灰岩储层。利用测井、岩芯以及薄片等资料,从构造
    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多方面探讨了该区飞三段鲕滩储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三段鲕滩储
    层主要受沉积相、微古地貌、构造活动、成岩作用及多因素匹配等制约。台内滩滩核微相是鲕粒滩储层发育的先决条
    件;微古地貌高地为优质的鲕粒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颗粒滩暴露遭受大气淡水淋滤改造作用
    的强弱与改造时间长短是优质鲕滩储层形成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为储层孔、洞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改善了储集体渗
    流能力;多因素匹配好则可形成优质储层。
    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孔隙特征及控制因素
    黄勇;张汉荣;范小军
    2013, 35(1):  79-85. 
    摘要 ( 288 )   PDF (995KB) ( 7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元坝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台地边缘暴露礁滩、礁后暴露浅滩白云岩优质储层发育。通过对元坝20 多口
    钻井数百米岩芯的观察和描述及1 000 多块铸体薄片的鉴定分析发现,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众多,主要有白云石晶间孔、
    生物体腔孔、生物格架孔、生物粒间孔及其相应溶孔和裂缝等,其中生物溶孔及具生物成因的次生孔、洞是元坝长兴组
    礁滩及礁后浅滩储层的优势储集空间;少部分次生孔隙由白云石化、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直接形成,多数次生孔
    隙由生物孔隙经白云石化、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改造后形成;生物成因孔隙的发育除受生物自身矿物组分、结构、形
    态等内因的控制外,归根结底受沉积相及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生物及其溶孔发育是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台缘礁
    滩及礁后暴露浅滩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
    陈堡油田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分析技术
    刘红岐;李莉;施松杉;沈晓红
    2013, 35(1):  86-92. 
    摘要 ( 404 )   PDF (789KB) ( 8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堡油田已经注水开发多年,油层水淹比较严重。从2009 年起,采用俄罗斯ECOS–31–7 型过套管电阻率测
    井技术测量了部分生产井。通过对比这两类测井曲线发现,过套管电阻率和裸眼电阻率曲线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
    是二者存在幅度差,并且水淹越严重,幅度差越明显。通过对陈堡油田ECOS 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提出了利用电阻率
    相对变化率这个参数来评价油层水淹的程度,结合各小层相应的生产数据,并根据过套管电阻率相对变化率有效地划分
    了油层水淹的级别。最后,分析了ECOS–31–7 型过套管电阻率仪器在陈堡油田评价水淹层和剩余油的适应性。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于最优支撑剂指数法优化低渗气藏裂缝参数
    郭建春;梁豪;赵志红
    2013, 35(1):  93-98. 
    摘要 ( 438 )   PDF (372KB) ( 10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行裂缝参数设计方法没有考虑以压后有效渗透率为设计参数,也没有考虑经济允许的最佳压裂规模,因此
    不能确保压裂效果的长效性与经济性。基于支撑剂指数法,以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考虑非达西流动效应与压裂液伤害
    对裂缝渗透率的影响,结合经济因素、油藏规模、压裂规模间相互关系得到最优支撑剂指数函数,压裂已知规模气藏
    时,通过该关系函数可确定唯一的最优支撑剂指数及最优缝长,通过迭代求解可得到非达西流动条件下最优裂缝参
    数。计算结果表明,非达西流动效应越严重,最优支撑剂指数越小,最优缝长越小,最优缝宽越大,降低裂缝内非达西
    流动效应的影响需要设计低穿透比和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基于高速非达西渗流新模型的试井分析
    李林凯;姜瑞忠;徐建春;王公昌;王睿恒
    2013, 35(1):  99-105. 
    摘要 ( 408 )   PDF (553KB) ( 7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高速非达西渗流新模型,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的均匀介质和双重介质试井模型,并采用有限
    差分求解。结果表明,无论是均匀介质还是双重介质,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后,压力曲线上移,压力导数曲线驼峰高度
    增加并后移,水平段出现的时间延迟。与Forchheimer 模型相比,新模型的上升幅度要小。Kmr 和τD 是决定曲线形态
    的重要参数,随着τD 增大和Kmr 减小,压力导数曲线驼峰高度增加幅度增大,压力曲线上移幅度增大。阐述了高速非
    达西渗流压力降落试井和压力恢复试井的不同,给出了高速非达西渗流压力恢复试井的一种简单解释方法。
    羊三木稠油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伊向艺;李涧松;王洪波
    2013, 35(1):  106-109. 
    摘要 ( 337 )   PDF (454KB) ( 7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羊三木普通稠油油藏特征,通过界面张力实验和乳化实验筛选了聚表(SP)二元复合驱体系,体系组成为
    2 000 mg/L 表面活性剂PS–2+1 000 mg/L 聚合物HPAM。该聚表二元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2 mN/m 数量级,并
    形成稳定的O/W 型乳状液。乳状液60 min 析水率为10.8%,降黏率为95.8%。岩芯流动实验表明,注入0.3 PV 驱油
    体系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聚表二元复合驱15.7%、聚合物驱10.8% 和表面活性剂驱7.9%。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羊
    三木稠油油藏采收率效果最好,适合用于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
    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井筒模拟研究
    许维娜;石军;颜江;范赛华;何长坡
    2013, 35(1):  110-115. 
    摘要 ( 383 )   PDF (626KB) ( 7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陆梁油田呼图壁河组油藏发育一类特殊的薄层底水型油藏,其特点是油层厚度薄,构造幅度低,底水能
    量大,利用水平井开采,表现出无水采油期短、含水率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水平井数
    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摩擦压力损失的水平井井筒模型,明确了摩擦压力损失对水平井的压力分布以及水平段产量
    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水平井底水锥进的水脊特征,判断了水平井出水位置,提出了封堵出水井段并结合油
    藏工程方法确定了水平井合理产液量,从而达到抑制底水快速锥进,减小压力损失,降低含水率上升速度的目的。
    高含水期点坝水平井挖潜适应性界限研究
    李俊键;刘玉章;肖康;姜汉桥
    2013, 35(1):  116-121. 
    摘要 ( 331 )   PDF (578KB) ( 7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孤岛油田Ng4 砂组地质及动态数据,对点坝内部侧积夹层进行定量化描述,建立了一系列反映点坝内部
    构型的三维典型精细地质模型,结合水平井经济极限产量,以不同注采条件下的点坝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基础,应用油
    藏工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高含水期点坝水平井挖潜适应性界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侧积夹层注水开发
    时,侧积夹层渗透率小于12 mD、倾角小于7°、延伸比例大于0.46、间距小于60 m 时,适合水平井部署水平井挖潜;逆
    侧积夹层注水开发时,侧积夹层渗透率小于30 mD、倾角小于11°、延伸比例大于0.33、间距小于90 m 时,适合水平井
    进行挖潜。这将为高含水期点坝储层中水平井部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强水敏稠油油藏CO2 吞吐技术研究
    鹿腾;李兆敏;刘伟;李松岩;张继国
    2013, 35(1):  122-128. 
    摘要 ( 373 )   PDF (625KB) ( 7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郑408 块为典型的强水敏稠油油藏,由于储层能量不足和水敏性强,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注防膨水开发和蒸
    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CO2 在郑408 原油中的溶解作用,认识了CO2 吞吐回采阶段渗流特征,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优化得到了郑408 块CO2 吞吐开发方案。研究表明,CO2 溶于稠油后,可使稠油的体积大幅度膨
    胀,原油黏度将大大降低;CO2 吞吐回采阶段,由于稠油黏度较高,CO2 在原油中析出后以小气泡形式分散在原油中,
    形成“泡沫油”渗流状态,“泡沫油”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能力,增加原油的弹性能量,降低地层压力下降速度;数值模
    拟结果表明,郑408 块CO2 吞吐周期注入量优化值为100 t,注气速度优化值为50 t/d。
    抗温抗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制
    黄维安;邱正松;乔军;江琳;李公让
    2013, 35(1):  129-134. 
    摘要 ( 384 )   PDF (890KB) ( 8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国内外超高温水基钻井液滤失性及高温稳定性调控难点,新研制出抗240 ℃高温、抗盐聚合物降滤
    失剂HTP–1。热重分析表明,HTP–1 分子链热解温度达320 ℃以上,热稳定性强;在各种钻井液基浆中的降滤失作用
    评价结果表明,HTP–1 在钻井液中具有优异的抗高温(240 ℃)抗盐(饱和)、抗钙(0.5%)降滤失作用,优于国内外同类
    产品。通过吸附实验、粒度分布测量、胶体稳定性测试和泥饼压缩性测试等手段,探讨了HTP–1 的降滤失作用机理:
    (1)在粘土颗粒上的吸附量大且吸附牢固,受矿化度、pH 值和温度的影响小;(2)老化(240 ℃/16 h)前后均能明显改
    善泥饼可压缩性,降低其渗透率;(3)增强钻井液体系的胶体稳定性,改善其中的颗粒粒径级配。
    大厚高压油藏物理模型饱和度分布测量方法
    裴柏林;曾鸣;刘程
    2013, 35(1):  135-139. 
    摘要 ( 333 )   PDF (564KB) ( 7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针对物理模型饱和度分布的研究主要针对于一维小岩样和二维小薄模型,针对大厚高压油藏物理模型的
    方法无人涉及。针对大厚高压油藏物理模型的特点,选取
    射线吸收法和lambert 定律进行单个测试点的饱和度测量
    和计算,然后利用二维数控移动定位系统完成对整个物理模型所有测试点饱和度的测量和计算,最终利用数学插分方
    法得到油藏物理模型的饱和度分布等值线图,实现对大厚高压油藏二维饱和度分布的预测。通过单点精确度实验及
    简单验证实验研究表明,利用
    射线吸收法预测大厚高压油藏二维饱和度分布可行性强。
    S7 断块油藏表面活性剂渗流行为及驱油机理
    刘爱武;刘华;马铭骏;李晓南;黄菊
    2013, 35(1):  140-143. 
    摘要 ( 426 )   PDF (366KB) ( 5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SN 油田S7 块油藏为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进入多孔介质后,在岩石/油/水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渗流、驱油过
    程。表面活性剂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分为乳化、运移、富集3 个方面。低界面张力体系能使油珠分散,使油珠直径变
    小,使油珠易于流动。实验研究表明,注入表面活性剂后,相对渗透率曲线发生变化,水相曲线左移,液相渗透率明显
    提高,残余饱和度减少。
    N80 钢/SiO2 基涂层/油井水泥石的界面特征研究
    张春梅;郭小阳;程小伟
    2013, 35(1):  144-149. 
    摘要 ( 322 )   PDF (657KB) ( 8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固井一界面的胶结强度,采用热化学反应法在N80 钢制套管钢基体上制备SiO2 基陶瓷涂层作为套
    管和水泥石之间的过渡层。通过X 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形貌观察以及划痕仪涂层结合
    力测试,研究了N80 钢/SiO2 基涂层/油井水泥石的界面微观结构特征和结合行为。结果表明,陶瓷涂层内部和陶瓷涂
    层/水泥石界面分别产生了新相MgAl2O4 和Ca54MgAl2Si16O90;陶瓷涂层与钢基体结合力的临界载荷在40 N 左右,陶
    瓷涂层的制备起到了提高套管与水泥石结合强度的作用。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磷酸酯/Fe3+ 型油基冻胶压裂液性能研究
    王满学;何静;张文生
    2013, 35(1):  150-154. 
    摘要 ( 311 )   PDF (472KB) ( 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磷酸酯/Al3+ 交联的油基压裂液交联速度慢,交联剂溶解性慢、稳定性差和价格高等缺点,首次对磷酸
    酯/Fe3+ 交联的油基压裂液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铁交联剂体系的优化,筛选一种磷酸酯/Fe3+ 交联的新型交联剂
    体系,并对磷酸酯/Fe3+ 油基冻胶压裂液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30%Fe2(SO4)3+15% 二乙醇胺+55% 水制备
    的新型交联剂体系,直接与磷酸酯混合即可形成油基冻胶,其性能不受放置时间的影响,交联速度快,成胶性能好,
    10 min 就可达到最大黏度;压裂液的抗温抗剪切性能高,与常规铝交联剂体系比较,压裂液成胶速度提高了20 倍,压
    裂液的抗温能力由原来100 ℃提高到135 ℃,并且压裂液的破胶性和滤失性等性能均能达到压裂施工的要求。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性能对比研究
    靖波;张健;吕鑫;姜维东;冯国智;
    2013, 35(1):  155-159. 
    摘要 ( 401 )   PDF (410KB) ( 7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不同分子结构,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聚合物分子、高价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与钙离子结合
    能力排序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从而导致聚–表二元复配体系黏度的差异。同
    时,驱油体系驱油实验的结果表明,驱油效率主要受到体系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但驱油体系性能相近的情况下,
    具有更大分子截面积的表面活性剂,在驱替过程中,会表现出较好的界面张力保持能力,得到相对较高的驱油效率。
    一种提高钻井液返出流量测量灵敏度的方法
    任美鹏;李相方;徐大融;张兴全
    2013, 35(1):  168-167. 
    摘要 ( 329 )   PDF (504KB) ( 8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钻井液返出管线液面不稳定,流量增加后液面高度变化不明显,不利于钻井溢流早期检测等情况,
    根据无压管线水力计算理论,从临界坡度及临界不淤速度概念出发,提出了圆管坡度及水平槽尺寸的设计方法和原
    则。通过实例计算,优化了圆管坡度,改装了水平槽尺寸及形状,保证了钻井液液面稳定,不会出现岩屑堆积,并对比
    分析了改装前后钻井液液面灵敏度,表明当钻井液排量改变较小值时,改装后的水平槽中钻井液液面变化很明显。推
    荐使用精度较高的超声波液面检测仪,检测水平槽内钻井液液面变化,结合泥浆池液面法,实时监测钻井溢流。现场
    试验验证了此方案的合理性。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智能钻杆导电环结构有限元分析
    荣继光;熊继有;余荣华;许海英;温杰文
    2013, 35(1):  168-172. 
    摘要 ( 281 )   PDF (373KB) ( 7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导电环是智能钻杆导电性能及可靠性的关键。介绍了加工的智能钻杆导电环结构,结构中的内导电环和外导
    电环分别位于钻杆母接头和公接头的螺纹内径端部,它们之间的柱面接触实现了钻杆接头处的电力及信号导通。对
    室内钻杆上卸扣试验中导电环的变形过程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轴向力F 是导致导电环变形的主要原因。采用有限
    元分析方法分别对内外导电环的接触过程和单个导电环受轴向力F 时的变形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分析表
    明,将内外导电环过盈配合时的过盈量控制在0.024 mm 以下,结合面锥度控制在1:5 以上时,导电环在钻杆上卸扣
    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性变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水基泡沫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敬加强;代科敏;杨露;安云朋;赵川东
    2013, 35(1):  173-178. 
    摘要 ( 355 )   PDF (465KB) ( 10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基泡沫在石油钻井、驱油及矿物浮选等方面应用广泛,但因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准确描述其
    流变性需要考虑液膜排液、气体扩散、泡沫质量、泡沫结构、可压缩性、壁面滑移、测量系统相对于气泡的尺寸、环境温
    度及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以致于目前尚无有关泡沫流变性的公认理论。实验研究过程中控制壁面滑移的较普遍做法是
    增加流道壁面(转子表面或管壁)的粗糙度,基于适当假设所提出的一些理论修正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体积平衡
    法假设泡沫管流摩擦系数为常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泡沫可压缩性给管流压降计算所带来的困难。目前普遍认为
    泡沫流变性可用幂律模式或赫谢尔–巴尔克莱模式很好地描述,是否存在“屈服应力”则因测试条件差异而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