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JIANG Tai-qin DONG Pei-hai
Online:
Published: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resident consumption in China, tourism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as a core component of tourism products, is tak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To g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ourism in China’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in terms of protec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marke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urism planning and image design, tourism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es, promo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xpanding the scop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per commercialization.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plann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city tourism, research review
JIANG Tai-qin DONG Pei-hai.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in China’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1885/j.issn.1674-5094.20137591.
0 / / Recommend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journal15.magtechjournal.com/Jwk_xnsk/EN/10.11885/j.issn.1674-5094.20137591
http://journal15.magtechjournal.com/Jwk_xnsk/EN/Y2014/V16/I4/10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正)[EB/OL]. (2007-12-29) [2013-11-24].http://old. chinacourt.org/flwk/show.php?file_id=124108.[2] 李培军.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思考[J]. 社科纵横,2008(7):49-50.[3] 蔡飞,樊春梅,孙蓉丽. 丽江古城旅游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 市场论坛,2011(6):61-62.[4] 李芸.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镇江高专学报,2001(4):6-9.[5] 潘立新. 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旅游科学,2001(2):22-24.[6] 阮仪三,严国泰. 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J]. 城市规划,2003(4):48-51.[7] 江金波. AHP法在梅州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的运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2):92-95.[8] 徐东文,王颖凌,叶护平,等. 基于CVM的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646-648.[9] 李巧玲,王乃昂,胡刚.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08-113.[10] 唐善茂,郭雪. 丽江古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9-32.[11] 冯国杰,严贤春,贾文军. 四川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332-335.[12] 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 旅游科学,2006(2):30-34.[13] 曹丹,李小波. 旅游空间模式理论在四川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中的运用与提升[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7-122.[14] 李伟楠. 北方旅游温点古城开发模式研究——以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模式为例[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2.[15] 陶伟,郑海燕. 城市旅游的文化视点——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86-90.[16] 张振家. 绍兴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55-457.[17] 周新生. 云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建水为例[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0.[18] 卢小琴. 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5(1):1-3.[19] 黄树彬. 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旅游的立体打造——以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为例[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2-64.[20] 朱竑,戴光全,保继刚.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04(4):94-101.[21] 卢军霞. 基于游客体验的古城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22] 喻艳,王志云,蒋敏. 湘西凤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路径探讨[J]. 市场论坛,2010(10):67-69.[23] 严国泰. 名城旅游发展创新理念的辩证思维[J]. 城市规划汇刊,2002(5):74-76.[24] 杨永德,陆军. 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研究[C]//邢定康,周武忠.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221-225.[25] 卫红,严艳. 基于博弈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韩城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70-72.[26] 赵夏,张艳红. 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2000(5):48-51.[27] 陈来生. 大旅游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2):61-64.[28] 张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D]. 重庆:重庆大学,2008.[29] 刘正. 商贸型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研究——以洪江古城为例[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30] 李巧玲.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93-96.[31] 许春晓,朱茜. 求新动机、满意度对重游间隔意愿的影响——以凤凰古城旅游者为例[J]. 旅游科学,2011(5):57-66.[32] 程溪苹,孙虎. 基于IPA方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满意度分析——以韩城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2(7):1318-1324.[33] 张庆. 基于主客感知的丽江古城和谐旅游地建设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0.[34] 赵倩. 曲阜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研究[D].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0.[35] 杨霞,陈发扬,胡园园,等. 对平遥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分析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190-192.[36] 贾巧云,麦麦提依明?马木提,艾尔西丁?伊明. 历史文化名城喀什老城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93-100.[37] 李永乐,陈远生,张雷. 基于游客感知与偏好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07(12):123-126.[38] 梁旺兵,高雪琴. 外国游客对桂林旅游环境的感知与评价[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9-322.[39] 德村志成. 关于洛阳旅游产品营销之研究——面向日本国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的设计[J]. 旅游学刊,2001(2):60-63.[40] 秦玉. 营销时代的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发展思路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41] 肖洁.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营销[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1):134-136.[42] 郭英之.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市场竞争与营销策略——以徐州市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02(2):59-62.[43] 耿娟娟.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竞争力研究——以开封为例[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44]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2001(1):63-65.[45] 胡海霞.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1(6):84-88.[46] 李锋,陈太政,辛欣.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 旅游学刊,2013(1):69-76.[47] 卫红,郑耀星. 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平遥古城为例[J]. 学理论,2009(25):147-148.[48] 王琳,翟有龙,赖翠平. 阆中古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3):5-8.[49] 黄敏. 旅游给丽江古城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J]. 旅游纵览,2013(2):25.[50] 严国泰. 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系统方法[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6-20.[51] 文斌.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中文化氛围营造研究——桂林旅游规划的个案分析[D]. 长沙:中南林学院,2002.[52] 张忆,高永青. 历史文化名城分类旅游规划——以江苏省为例[C]//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6.[53] 陈建军. 高速铁路对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策略——以平遥县为例[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2(4):502-506.[54] 崔凤军,蒙吉军.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J]. 人文地理,1999(2):6-10.[55] 赵磊. 基于意象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嘉祥县为例[J]. 旅游论坛,2009(5):770-776.[56] 晋艺波. 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理论的武威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实证研究[J]. 旅游论坛,2013(1):77-80.[57] 唐礼智. 泉州市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31-35.[58] 周晓芬,翟明女.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旅游形象分析与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04(4):111-113.[59] 刘庆友,董杰,刘玉洁. 南京旅游形象探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4-367.[60] 高伟. 建水旅游形象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1.[61] 龙丽民,梁荣玲. 古城正定旅游环境质量的数学评价模式[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1-95.[62] 万绪才,张安,李刚,等. 基于旅游者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南京与苏州两市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13(1):113-116.[63] 杜忠潮,文琦,蔡平,等. 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9):106-111.[64] 宋云飞.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65] 宋明星,魏春雨,王蔚. 湖南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以长沙地区城镇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 经济地理,2011(1):79-83.[66] 郭朝阳.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以洛阳市为例[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67] 杨瑞涛.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洛阳为例[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0-43.[68] 常晓舟,石培基. 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持续发展之比较研究——以西北4座绿洲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J].城市规划,2003(12):60-65.[69] 李晋宏,白莹. 比较研究平遥古城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山东曲阜为例比较[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4-66.[70] 李小波,陈喜波. 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