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4-120.[2]肖文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 (6):118-123.[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04.[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 .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利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10.[7]张明楷.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J].法学,2004(3):61-73.[8]曾粤兴,于涛.群体性事件的刑法伦理分析——以构建和谐西部为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51.[9]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5.[10]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3.[11]蔡一军.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J].行政与法,2012 (1):110-114.[12][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M].卢建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13]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J].法学杂志,2007(1):5-9.[14]赵运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