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达尔. 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 周军华,译. 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9:5-6. [2] 多姆霍夫. 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M]. 吕鹏,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323. [3] 金登.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 丁煌,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50-155. [4] 景跃进.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15. [5] 杨龙. 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配置制度的绩效与问题[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5):76-83. [6] 周黎安. 行政发包制[J]. 社会, 2014(6):1-38. [7] Bachrach P, Baraz M S. Decisions and non -decisions:an analytical framework[J].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Review, 1963(57):632-642. [8] 李芮. 再论行政发包:历史溯源、演化逻辑和现实矛盾——基于组织学视角的解释[J]. 公共管理评论, 2015(1):71-84. [9] Baumgartner Frank and Bryan D Jones.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D].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 Eugene Lewis. The political leader as entrepreneur, in kellerman and barvara(ed.)political leadership:a source book[D].Pittsburg: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 1986:250-164. [11] 孙立平.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5. [12] 荣敬本. 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7-27. [13] 曹正汉. 中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约束——基于地铁项目审批制度的论证[J]. 社会学研究, 2014(3):30-55. [14] 格斯顿. 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 朱子文译. 重庆出版社, 2001:57-58. [15] 金太军. 政府生态治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与政治锦标赛[J]. 南京社会科学, 2012(6):65-70. [16] Lianjiang Li.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J].Modern China, 2004, 30(2):228-258. [17] 唐贤兴.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J]. 学习与探索, 2009(3):59-65. [18] 陈家喜. 政绩驱动: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分析[J]. 政治学研究, 2013(4):50-56. [19] 刘志彪. 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J]. 南京大学学报, 2015(2):17-24. [20] 徐敏. 市委2013年一号课题探索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新机制[N]. 解放日报, 2014-1-2(1). [21] 乔坤元. 中期排名、晋升激励与当期绩效:关于官员动态锦标赛的一项实证研究[J]. 经济学报, 2014(3):84-106. [22]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76-82. [23] 朴贞子.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6. [24] 沈荣华. 制度变迁中地方核心行动者的行动空间拓展与行为异化[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1(1):14-22. [25] 宁骚.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J]. 新视野, 2012(1):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