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桑玉成, 梁海森. 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136.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88. [3] [美]西蒙·马丁·李普塞特. 政治人: 政治的社会基础[M]. 张绍宗,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3. [4] Peter A Hall,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J]. Political Studies, 1996(4): 937-938. [5] [美]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6] 蒙象飞. 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与价值共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三重困境[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15.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103. [8] 谢海军. 中国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多元路径及其分类治理[J]. 前沿, 2011(7): 32. [9] 史瑞杰, 韩志明.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反思[J]. 政治学研究, 2014(3): 57. [10] [美]阿尔蒙德, 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M]. 曹沛霖,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11] [美]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 王浦劬,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330. [12] Heylighen F. 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Ideas, 1992(4): 77-84. [13] [美]大卫·科泽. 仪式、政治与权力[M]. 王海洲,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1. [14] [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M]. 吴叡人,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1: 32. [15]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66.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6. [17]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何兆武,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6. [18] [英]T H马歇尔, 安东尼·吉登斯.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 郭忠华、刘训练,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11. [19] [美]罗伯特D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 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 王列, 赖海榕,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111. [20] [美]L科塞. 社会冲突的功能[M]. 孙立平,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34. [21] [美]塞缪尔P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22] 姚望. 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衡及矫正路径选择[J]. 理论月刊, 2009(9):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