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01
    地质勘探
    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有机质微生物来源的证据
    张廷山1,2 *,伍坤宇1,2,杨洋1,2,罗玉琼1,龚齐森3
    2015, 37(2):  1-1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7.05.03
    摘要 ( 253 )   HTML   PDF (1467KB) ( 8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中有机质来源的问题,从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有机地球化学两方面开展了研究。采
    用环境扫描电镜–能谱系统(ESEM – XEDS)对岩芯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此外,还采用气相色
    谱–质谱法(GC – MS)对岩芯抽提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中发现的微生物化石C 和N 元素含量较
    高(大于30%),从外部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 类:同心环状结构,表面光滑的球体以及细胞壁开口的球体。岩芯抽提
    物检测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nC12 ∼ nC32 的正构烷烃均有检出,且具有低碳数(主峰碳nC16)偶碳优势;此外,抽提
    物中还检出了含量较高的类异戊二烯烃,包括,姥鲛烷、植烷和角鲨烯。这些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和有机地球化学组成
    特征为晚震旦—早寒武世扬子浅海微生物的繁盛和牛蹄塘组烃源物质的微生物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在塔中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韩杰*,江杰,张敏,吴美珍,潘文庆
    2015, 37(2):  11-2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6.09.01
    摘要 ( 731 )   HTML   PDF (1407KB) ( 36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中西部Z15 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一般>5 000 m)、地震资料品质差、小断层识
    别困难且多产状较陡的难题,总结出易于操作的小断裂解释判别原则:即寒武系盐层顶面有断距、灰岩顶部有挠曲、地
    震剖面上断层轨迹有串珠、碳酸盐岩内幕地震同相轴有相变。相对较准确地刻画了研究区4 期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分
    布特征,其中第二期近东西向中晚加里东期逆冲推覆断裂和第三期近南北向的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扭张性走滑断裂
    是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奥陶系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并通过多口井的钻探证实,断裂及其控制的裂缝发
    育带是高产稳产井的分布区域,其富含油气主要得益于:优质的储层发育;断裂期次早于油气成藏且封盖条件好,油气
    保存完整;良里塔格组水体能量弱。围绕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的钻探为断裂控储控藏研究和寻找
    新的油气富集区域开拓了新的思路。

    凯里残余油气藏多期成藏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高波1 *,周雁2,沃玉进2,刘全有2,袁玉松2
    2015, 37(2):  21-2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27.01
    摘要 ( 319 )   HTML   PDF (604KB) ( 7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凯里地区油气显示众多,已在虎庄及邻区多口井获得低产油气流,在奥陶系—二叠系剖面露头见到丰富的油
    气苗及沥青显示,油、气、沥青在多套储层共生,揭示该残余油气藏为多期成藏、后期改造的产物。在对凯里及邻区多
    套储层沥青和油苗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烃源岩的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 – Ar 法定
    年等手段,对该区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凯里残余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晚期小规模的油气成藏及破坏、
    海西期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印支期—早燕山期古油藏因高温裂解而发生油气转化及二叠系原油充注、燕山中期以来油
    气藏遭受大规模破坏的成藏及改造过程。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层序格架内油气成藏特征
    董艳蕾1,朱筱敏1 *,成克男2,杨海风3
    2015, 37(2):  29-3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1.07.07
    摘要 ( 247 )   HTML   PDF (1052KB) ( 7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泉四段—嫩一段可划分为6 个三级层序、18 个体系域。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
    类型和油气输导与运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指出油气主要来自于中央凹陷区烃源岩,并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
    点;储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砂体为主,厚度大、物性好,属于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型储层;广泛发育的SQn1
    泥岩是西斜坡的区域盖层;圈闭以构造圈闭、复合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西斜坡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油气运移
    转折带,油气在转折带以西以侧向运移为主,而在转折带以东以阶梯式运移为主。依据西斜坡地质条件差异与油气成
    藏特点,划分出3 个有利区带,并总结了各自的成藏模式,分别为以“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阶梯式成藏”模式为主
    的SQy 三角洲前缘带与SQqn3 坡折带,及以“远源供烃、砂体侧向输导、有效圈闭成藏”模式为主的SQy 盆缘超覆带。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范小军
    2015, 37(2):  39-4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11.01
    摘要 ( 277 )   HTML   PDF (948KB) ( 9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流花11 – 1 生物礁油田底水快速锥进研究
    刘明全1,2,冯全雄2 *,肖为3,吴其林3,但志伟3
    2015, 37(2):  49-5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24.01
    摘要 ( 226 )   HTML   PDF (656KB) ( 7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花11 – 1 生物礁油田是中国新近系目前发现的最大整装型生物礁油田,油田开发期间在不同构造部位的油
    井含水上升速度不同,前人已对油田含水地质因素进行分析,但对油田含水上升迅速的源头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油
    田的采收。将层序地层学理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机理和构造运动相结合,平面上依靠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条件下
    利用叠前AVO 反演的G 属性所刻画的油水界面平面展布图,纵向上依靠叠前同步反演获得的vp=vS 剖面图和密度转
    换的孔隙度剖面图,发现了多处底水刺穿油水界面形成的上窜通道,有力地论证了17.5 Ma 和16.5 Ma 层序界面附近
    暴露时产生的溶洞、溶缝及东沙运动产生的裂缝为流花11 – 1 生物礁油田底水快速锥进的源头,其中溶洞为主要底水
    上窜通道。

    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成熟史及生排烃史
    冯动军1,2 *,肖开华1,2
    2015, 37(2):  57-6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4.23.04
    摘要 ( 234 )   HTML   PDF (573KB) ( 7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综合评价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
    熟和生排烃史。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热力学、生烃动力学模式、机制及相关地质模型,其次,选取古热流值、沉积
    水表面温度、古水深作为模拟参数,对四川盆地重点研究区20 多口井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陆相系烃源岩
    具有3 个生烃高峰期和两个排烃高峰期,成熟及生烃史总体表现为“分区演化、差异成熟、西早东晚”。层位上须三、
    须五段生、排烃量较大,其次为下侏罗统和须一段,总的排烃效率以须一段和须五段较高。平面上川西地区生烃量最
    大,其次为川北—川东北地区和川中地区。研究认为:以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分别是川西地
    区和川北—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白云凹陷水道几何形态研究
    乔博1 *,张昌民1,李少华1,杜家元2,李向阳1,3
    2015, 37(2):  65-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6.18.01
    摘要 ( 204 )   HTML   PDF (684KB)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的水道为例,对水道的几何形态展开研究,通过均方根振幅属性图确定水道的整体
    形态,截取若干横截面刻画水道的内部结构,并测量水道的深度和宽度,计算宽深比。研究发现,在该地区发育有两种
    几何形态的水道,21.0∼18.5 Ma 时期水道变宽变浅和10.5∼8.5 Ma 时期水道变窄变深。水道的形态首先受到古地貌的
    控制,21.0∼18.5 Ma 时期和10.5∼8.5 Ma 时期不同的地貌环境对两个时期水道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沉积流体
    的侵蚀能力也影响了水道的形态。在21.0 Ma 时海平面上升,并且远离沉积物源会导致水道中的沉积物供给降低,流
    体侵蚀能力较小,故水道变宽变浅。在10.5 Ma 时由于东沙隆起抬升的影响,并靠近物源使得水道中沉积物更多地以
    重力流形式向下搬运沉积,侵蚀能力较强,故水道变窄变深。水道几何形态研究对研究水道的整体演化过程有重要意
    义,也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沉积条件。

    渤中地区EWR – Phase 4 随钻测井异常响应特征
    刘红岐1 *,刘建新2,代春明3,张雅茹4
    2015, 37(2):  73-8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3.27.01
    摘要 ( 286 )   HTML   PDF (682KB)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井眼环境下随钻测井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中浅电阻率和相位移深中浅电阻率这两大
    类随钻电阻率曲线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以中海油渤中地区哈里伯顿公司EWR – Phase 4 随钻测井仪
    器所测量的这两类电阻率曲线为例进行详细阐述。选取了3 口典型井的随钻幅度衰减和相位移电阻率曲线,通过对地
    层岩性、渗透性、泥浆侵入,机械钻速、井眼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极浅、浅、中和深电阻率曲线的变化范围
    和变化趋势等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电阻率曲线异常主要表现为佐罗效应、“窗帘花边”效应和极化角突变
    等几种主要类型,而引起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井眼或地层倾斜的影响,也有薄互层、非均质性、螺纹井眼以及钻铤
    侧向震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油田浊积岩沉积特征
    苏向光*
    2015, 37(2):  82-8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18.02
    摘要 ( 204 )   HTML   PDF (552KB) ( 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油田南二段油层岩性组合、粒度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及断裂活动等方面的研
    究,对南二段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二段油层浊积岩主要来源于凹陷东西
    两侧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以西侧物源为主;岩性组合以含砾细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多呈正韵律,夹于深灰色
    湖相泥岩中,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常见鲍玛序列的B 段,底部常见冲刷面;粒度概率曲线和C–M 图均具有典型浊流沉
    积特征;南二期,控陷断层活动强烈,地震活动为主要诱发产生滑塌的外界机制,处于同沉积断层活动区域的扇三角洲
    前缘砂体容易向下降盘一侧深水区域发生二次搬运,形成一系列与断层走向相垂直的滑塌浊积岩砂体。研究结果为
    海拉尔盆地进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考虑启动压力的层状油藏开发指标计算方法
    冯其红1 *,王守磊2,韩晓冬3,白军伟4
    2015, 37(2):  87-9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25.02
    摘要 ( 519 )   HTML   PDF (336KB) ( 14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大多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适用于中高渗油田,并没有考虑启动压力的影响。在多层非活塞式水驱油藏模
    型的基础上,考虑启动压力的影响,推导出了一套定液量生产时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反映多层合采时不
    同渗透率层的有效生产压差不同;低渗层因启动压力大,供液能力低甚至不供液的问题。通过油田实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多层合采时,由于油水渗流阻力的变化,随着生产的进行,生产压差逐渐减小,高渗透层的产液比例越来越
    大,层间干扰加剧。该方法准确反映了实际油藏的生产特征,可以用于提液等措施的效果预测。

    裂缝性油藏二氧化碳驱的多组分数值计算模型
    邸元1 *,吴玉树2,鞠斌山3
    2015, 37(2):  93-10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20.03
    摘要 ( 274 )   HTML   PDF (374KB) ( 10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预测油藏二氧化碳驱的效果,黑油模型不再适用,必须采用组分模型。研究了裂缝性油藏二氧化碳驱的
    三相多组分数值计算模型,给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公式。采用多重连续介质理论来模拟裂缝性油藏中的输运过程,
    每个组分的质量传输包括传导和扩散过程。多相流体的流动采用Darcy 定律来描述;组分的扩散采用Fick 定律来描
    述。二氧化碳在岩石颗粒上的吸附及油相重组分在岩石骨架上的沉淀采用非线性等温吸附来描述。用串状毛管模型
    来考虑沥青质沉积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采用积分差分法对各组分的质量守恒方程进行空间离散,并按全隐式格式
    通过Newton 迭代法进行求解。根据Soave-Redlich-Kwong 状态方程计算流体的物性。对于油–水–气(二氧化碳)三
    相的相平衡计算,分别给出了平衡常数法、闪蒸计算法和最小Gibbs 自由能法的计算公式。

    基于响应面法的海上油藏注气参数设计方法
    李保振1,2 *,张贤松1,2,康晓东1,2,唐恩高1,2,王涛3
    2015, 37(2):  101-10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11.03
    摘要 ( 260 )   HTML   PDF (385KB) ( 7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上低渗油藏注气方案设计受平台环境、油藏特征和工艺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而复杂烦琐的问题,将响
    应面方法引入水气交替驱方案的设计中。在确定了少量但具有代表性的气驱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结果的统计分
    析,形成了采收率指标与注气时机、水气比、周期注入段塞3 个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与响应曲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注气参数优化设计。通过该方法可以对研究范围内的气驱方案进行高效地设计、预测和优化,简洁、直观地确定最佳
    气驱方案,科学、高效地实现设计目标,提高了海上低渗油藏气驱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塔中超深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米强波1,2 *,伊向艺2,罗攀登1,任岚3
    2015, 37(2):  114-1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1.05.02
    摘要 ( 279 )   HTML   PDF (403KB)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大庆、辽河、华北、西南等油气田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但主要用于垂深小于
    4 000 m 的储层。顺9 井区为埋藏深、物性差的砂岩储层,常规直井压裂增产幅度有限,无法获得持续的工业油流,需
    通过水平井的分段改造增加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能。而顺9 井区埋藏深、闭合压力与破裂压力高等特点给水平井的
    分段改造工具、液体体系和工艺技术方法的优选带来一系列的难度,在分析国外深层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技术的基础
    上,结合顺9 井区的储层特点和国内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能力,从水平井分段改造工艺与工具、液体体系及裂缝参数
    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顺9 井区的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技术。

    缝洞型油藏多级分段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吴文明*,詹兆文,欧阳冬,秦飞
    2015, 37(2):  119-12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2.22.01
    摘要 ( 226 )   HTML   PDF (343KB) ( 7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孔、缝、洞发育且储层非均质严重,底水易从高角度裂缝窜进并产出,油井治水
    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多级分段堵水技术研究,该技术根据油井漏失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堵漏剂和堵漏工艺进行预
    堵漏,以不同密度可固化颗粒为主体堵剂,通过多级段塞、分段注入的施工工艺和堵后控压酸化求产工艺,实现缝洞型
    油藏油井的高效堵水。多级分段堵水技术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有较好的适应性,现场应用有效率达70% 以上,
    可推广应用。

    各向异性断块油藏油井压力特征分析
    雷刚*,董平川,饶培玉,杨立敏
    2015, 37(2):  125-13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9.03.03
    摘要 ( 273 )   HTML   PDF (380KB) ( 7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各向异性对断块油藏地层压力分布及油井井底压力有明显影响。针对无限大两夹角扇形断块油藏,建立了
    考虑断层闭合的单相不稳定渗流模型,利用坐标变换及数值计算得到不同生产时间各向异性断块油藏地层压力及油
    井井底压力,分析了不同生产时间、断层夹角和渗透率强度系数对地层压力及油井井底压力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各
    向异性油藏压降损失在方向上存在差异,地层压降更多发生在主渗透率方向上;断层夹角越小,断层边界对生产影响
    越大,地层及油井井底压力值越低;油井井底压力随渗透率强度系数变化不呈现出单调变化关系,存在先减小后增大
    趋势。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钻井作业现场风险评估
    王兵1 *,杨小莹2,赵春兰3,肖斌1
    2015, 37(2):  131-13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9.01.02
    摘要 ( 365 )   HTML   PDF (359KB) ( 2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钻井作业现场,展开了安全评价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定量评
    价钻井作业现场风险、寻找风险源的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借助专家经验识别不安全因素,将影响钻井作业现场
    安全性的32 个因素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构建了钻井作业现场安全性的贝叶斯网络拓
    扑结构,并进行了概率推理向前预测和向后诊断,定量评估了钻井作业现场安全性,找出了影响最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将其应用于龙岗气田L 井钻井作业现场,得出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概率分别为0.108 和0.165,整个L
    井作业现场不安全概率为0.137,并诊断出过程监控缺陷、安全防护设施缺失、作业导致隐患、井控设备缺陷、生产管
    理缺陷不安全因素最突出,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该评价方法为现场安全作业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试井解释在火山岩气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梁树义1,马世忠2,王海燕3 *
    2015, 37(2):  138-14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04.02
    摘要 ( 227 )   HTML   PDF (474KB) ( 7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储层内部存在岩性岩相变化快且非常复杂,裂缝相对发育等地质特征,在进行数值模拟
    过程中需要将模型进行网格加密等细化研究。针对数值模拟历史拟合具有多解性,不同的网格加密、属性参数组合有
    可能达到相同的拟合效果的问题,开展了在细化模型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不确定性的研究,研究中结合徐深气田火山
    岩储层储渗结构特征,识别出了3 种类型的试井模型,提出利用试井模型对数值模拟模型进行修正的新方法。该方法
    使得数值模拟模型更加精细化,开发指标预测的精度大大提高,对于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进一步精细挖潜,单井合理
    配产,以及方案优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气化学工程
    超支化缔合聚合物的制备及驱油性能
    刘锐1,2 *,蒲万芬1,2,彭欢2,赵田红3,尚晓培2
    2015, 37(2):  145-15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28.02
    摘要 ( 262 )   HTML   PDF (501KB) ( 10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用聚合物的分子主链是线性结构,其耐温抗盐及抗剪切性能不理想,开展了新型聚合物的制备及
    性能研究。制备了超支化水溶性缔合聚合物(HPAPAM),结构经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证实。
    HPAPAM 在极稀释浓度区,分子内缔合明显,表观黏度低,随着浓度的增加,分子内缔合逐步转为分子间缔合,增黏性
    能提高。与一般缔合聚合物相比,HPAPAM 在吴茵搅拌器(5 档,67 s−1)剪切1 min 后的黏度最终恢复率达95%;受大
    分子的超支化效应的影响,HPAPAM 在整个剪切速率范围内表现出幂律流体性质。超支化的分子结构增强分子间的
    缔合能力,在总矿化度62 000 mg/L,75,80 ?C条件下老化60 d 的黏度保留率分别为89% 和60%。岩芯驱替实验表明
    水驱至含水率98% 后,与原油黏度相当的0.5 PV 聚合物段塞及后续水驱提高17.5% 的原油采收率。研究为油田用新
    型聚合物提供了新的认识和选择。

    聚/表二元体系配制用水水质优化研究
    陈聪1,2,唐洪明2 *,韩丽娟2,崔丹丹3,严曦3
    2015, 37(2):  153-15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2.02.01
    摘要 ( 208 )   HTML   PDF (409KB) ( 7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表二元体系配制用水的水质对体系性能有明显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该方面研究较少。以聚丙烯酰胺
    HTPW – 112(离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DWS – 3(非离子型)配制的聚/表二元体系为例,利用大量的室内实验,逐一评
    价矿化度、铁离子含量以及细菌等水质指标对聚/表二元体系黏度的影响,为相似油藏的配聚用水水质优化方法提供
    思路。实验表明,当Na+ 含量超过3 900 mg/L 时聚表二元体系黏度上升,对二元体系具有一定的盐增稠性能。单一
    Mg2+、Ca2+ 含量大于500 mg/L 体系黏度下降趋势增强,且Mg2+ 的影响程度略强于Ca2+。Fe2+ 含量超过5 mg/L,二元
    体系黏度开始大幅降低。SRB 超过5 个/mL、TGB 超过100 个/mL、FB 超过100 个/mL 会使聚表二元体系溶液黏度大
    幅降低,细菌的代谢产物是造成黏度降低的重要因素。

    石油机械工程
    粗糙表面在滑动过程中的摩擦生热研究
    韩传军*,张杰,梁政
    2015, 37(2):  159-16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02.02
    摘要 ( 342 )   HTML   PDF (392KB) ( 8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粗糙表面在滑动摩擦过程中的热动力学问题,基于G –W(Greenwood –Williamson)模型,建立了一个
    含球形微凸体粗糙表面与理想平面的滑动接触模型。使用有限元法对该模型的滑动摩擦过程进行了热机耦合计算,
    并研究了相对滑动速度、初始压入量和摩擦因数对粗糙体温升、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体表面
    温度变化历程可分为急剧增长和缓慢增长两个阶段;微凸体上出现局部高温区,且其高应力区偏向滑移方向一侧;相
    对运动速度越高,温度历程第一个阶段对应的位移量就越大;不同初始压入量下,温度历程第一阶段的持续时间基本
    为0.05 ms;粗糙体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均随着压入量和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增大。

    埋深对平坦地区天然气管道泄漏的影响研究
    马贵阳1,王新1 *,李丹2,刘兵兵3,黄腾龙3
    2015, 37(2):  165-1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14.01
    摘要 ( 246 )   HTML   PDF (707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三维埋地输气管道泄漏扩散问题,对不同埋深的平坦地区天然气管道泄漏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单一
    变量原则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对于不同工况只针对埋深作为单一变量,对忽略埋深的准确性进行论证,并分别研究了
    埋深为1.4 m 和2.0 m 工况埋深对地下、地表、和空气中泄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埋深对泄漏的影响非常大,忽略
    埋深的工况与埋深为1.4 m 和2.0 m 的工况相比所得出的各项结果都有很大的误差,忽略埋深是不准确的。埋深与扩
    散范围、泄漏速度、质量分数、高浓度范围成反比,埋深越小扩散范围、泄漏速度、质量分数、高浓度范围越大。

    深井采油技术减载效果对比研究
    岑学齐1 *,吴晓东1,罗文1,阿斯兰1,汤小伟2
    2015, 37(2):  173-17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9.22.02
    摘要 ( 231 )   HTML   PDF (312KB) ( 8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井有杆泵采油中存在如何降低悬点负荷的问题,开展了深井有杆泵减载技术研究,通过分析玻璃钢混
    合杆和深抽减载装置的减载原理,结合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两种减载技术的减载效果,并采用了悬点最大载荷与最小载
    荷之差计算扭矩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减载技术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玻璃钢混合杆减载技术能减小悬点最大载荷达
    40.6%,深抽减载装置减载技术平均降低悬点最大载荷22.8%,两种减载技术减载效果都比较明显。玻璃钢混合杆具
    有一定的节能效果,而认为深抽减载装置具有节能性的观点值得商榷。这将为深井采油中深抽减载方法选择提供一
    定的理论指导。

    博导论评
    川东北地区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司马立强*,袁龙,吴思仪,闫建平,曾志凌
    2015, 37(2):  178-18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6.09.02
    摘要 ( 231 )   HTML   PDF (2087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两年川东北地区西北部多口井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测试段获工业气流,表明了研究区储层的含气性及局
    部具备油气富集高产的地质条件。通过储层岩性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电性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要
    储层岩性类型为钙屑砂岩,常伴有微裂缝;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裂缝;储层表现
    为低孔、低渗特征;储层电阻率高,主要原因是碳酸盐岩含量高;储层测井响应为“三低、一高、一降低”,即伽马低值、
    声波低值,中子低值,电阻率高值,在高阻的背景下深浅电阻率有所降低。研究区优质钙屑砂岩储层受储集层发育的
    有利沉积微相、溶蚀作用、构造裂缝以及一定的储层厚度等综合因素控制。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储层最有
    利的沉积相带;在成岩过程发生的溶蚀作用和多期次的断裂影响下形成的构造裂缝都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一
    定厚度的储层改善了裂缝的连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