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01
    专家论坛
    低渗透复合油藏压力动态有限元理论分析
    张烈辉1 *,张芮菡1,蒋和煦2,孔玲2,佘娟2
    2016, 38(4):  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9.26.02
    摘要 ( 369 )   HTML   PDF (690KB) ( 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较强,孔渗物性差,往往需要通过油藏增产改造获得工业产能。基于非均质油藏生产开
    发实践,以实验测试得到附加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和流体流度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低渗透复合油藏附加阻力梯
    度渗流模型,并采用有限元解法对该非线性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井底压力动态的数值解。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油藏
    区域间物性差异对井底压力动态影响显著;附加阻力梯度的存在,使得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阶段逐步上翘,
    但上翘幅度小于传统的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

    地质勘探
    普光与元坝礁滩气田天然气成藏特征对比
    段金宝*
    2016, 38(4):  9-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6.17.11
    摘要 ( 334 )   HTML   PDF (930KB) ( 8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对比普光和元坝气田的天然气成藏特征,可为邻区及其他盆地礁滩油气藏勘探提供参考。利用天然气
    组份和同位素资料、岩石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开展了普光和元坝气田天然气成因与来源、储集层的
    规模与物性、圈闭类型与运聚过程、构造变形和保存条件的对比研究。认为天然气藏特征差异性主要体现在4 个方
    面: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别与热演化程度和气烃岩母质类型的变化有关,普光气田烃源岩厚度与生烃潜力较元
    坝气田大;普光气田以飞仙关组鲕粒滩相优质白云岩储层为主,而元坝气田以长兴组生物礁、礁后浅滩相优质白云岩
    储层为主;普光气田为构造岩性气藏,元坝气田为岩性气藏,天然气晚期调整改造较普光气田弱;多期构造运动的叠
    加,形成较为发育的断层裂缝系统,但区域性的巨厚膏盐盖层使得绝大部分的天然气得以保存。位于生烃中心且具
    有充足的原油裂解气源、完整的膏岩盖层是形成两个大气田的关键。

    元坝气藏须家河组三段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王浩1,2 *,周文2,张冲2
    2016, 38(4):  19-2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0.23.04
    摘要 ( 427 )   HTML   PDF (613KB) ( 8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元坝气藏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展了岩性、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物性实验
    数据的分析及薄片观察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的储层岩性以粗中粒钙屑砂岩为主,含部分中细粒的岩屑石
    英砂岩;钙屑砂岩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且以粒内溶孔为主,同时有部分微裂缝。该段储层物性表现为孔隙度
    较高,渗透率较低,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受控于沉积作用,水下分流河道是
    该套砂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微相,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是控制该套储层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成果对元坝地
    区须三段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
    胡德胜*,邓勇,张建新,左倩媚,何卫军
    2016, 38(4):  27-3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1.07.01
    摘要 ( 306 )   HTML   PDF (706KB) ( 10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复杂的断裂系统一直是制约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内断裂体系
    的期次、组合方式、成因及演化的系统分析,认为凹陷东区的演化经历了3 个阶段、形成3 套断裂系统:即古新
    世—早始新世的弱裂陷、始新世中晚期的强裂陷以及渐新世的走滑弱伸展3 个阶段。3 套断裂系统:断开长流
    组—流三段(T100—T86)的早期断裂体系、断开流二段—涠洲组(T83—T60)的晚期断裂体系以及断开整个古近系地层
    的(T100—T60)继承性断裂体系,并识别出伸展构造、走滑及反转等构造样式。同时分析了断裂体系对烃源岩的展布、
    沉积体系的充填演化、圈闭的形成、分布以及油气的运聚等方面的控制作用,从各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上分析认为中
    央隆起带和北部掀斜断块是有利的勘探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与地质研究等具有一
    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新疆金龙2 油田裂缝性火山岩油藏地质建模方法
    邓西里1,2 *,李顺明1,孔垂显3,何辉1,蒋庆平3
    2016, 38(4):  37-4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1.17.01
    摘要 ( 197 )   HTML   PDF (1208KB) ( 8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东斜坡带佳木河组火山岩油气藏是新疆油田近年来增储上产的关键区块之一。
    由于受火山岩岩性岩相及火山机构识别、深层裂缝表征与预测、多重介质参数处理等诸多因素的控制,该油气藏地质
    模型的建立难度较大。在前期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叠前和叠后地震资料,对该区裂缝发
    育进行了精细表征和定量预测。采用了偏移距截断处理、不均分方位角、超面元叠加及协同克里金校正等方法确保了
    方位角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的精度。最后,运用“分级建模+ 等效处理”的思路,建立了反映断层裂缝系统特征的构造
    模型和反映双重介质渗流特征的等效连续参数模型,为裂缝性火山岩油气藏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依据。

    西峰油区酸解烃指标异常与长8 油藏关系
    程党性1,2 *,邓秀芹1,2,孙勃1,2,李继宏1,2,郭正权1,2
    2016, 38(4):  48-5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4.05.05
    摘要 ( 164 )   HTML   PDF (1186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借助西峰地区“三纵一横”四条地球化学剖面数据,通过干扰因素、地球化学背景及异常下限值分析,建立地
    表土壤酸解烃地球化学指标异常与深部延长组长8 油藏的对应关系,以验证土壤酸解烃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
    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西峰油区地表土壤酸解烃甲烷(SC1)与重烃(SC+
    2)地化指标异常起伏形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且与深部延长组长8 油藏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甲烷(SC1)与重烃(SC+
    2)地化指标异常高值区往往为油田规模储量区
    或工业油流发育区,而低值区往往为无显示区或含油性较差区。

    河口坝储层内部结构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杨圣贤*,严科
    2016, 38(4):  56-6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6.26.04
    摘要 ( 258 )   HTML   PDF (1005KB) ( 7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河口坝储层内部结构,提高剩余油描述的精度,指导油藏开发调整,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 砂组三角
    洲前缘储层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构型分析方法,对河口坝储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河口坝储层中发育的沉
    积界面可分为5 级:第5 级界面限定河口坝复合体,为稳定分布的泥岩,厚度较大,顶界呈水平产状,底界呈S 形产状;
    第4 级界面限定单一河口坝,主要为泥质或钙质非渗透层,在坡折带呈倾斜产状,在湖底平原呈近水平产状,单一河口
    坝具有S 型前积结构和“同期不同体”分布特征;第3 级界面限定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增生体,主要为薄泥质夹层,与第
    4 级界面有斜交和平行两种产状,增生体具有S 型和斜交型两种前积结构。特高含水后期,河口坝储层内部结构特征
    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显,普遍分布的S 型前积结构主导了剩余油的低饱和度均匀分布,局部存在的斜交型前积
    结构主导了剩余油的差异分布,同期不同体结构主导了剩余油的局部富集。

    同沉积期钙富集过程解析与形成机制研究
    单敬福1 *,张倩2,彭妙2,郭兵3,高怀玺4
    2016, 38(4):  63-7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0.22.02
    摘要 ( 264 )   HTML   PDF (809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表长石砂岩中钙积层的存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古沉积地表环境中,钙的富集一般以成
    片、板状等形式产出。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物理化学分析手段,指出Ca2+ 的来源、Ca2+ 富集条件、钙积层形成机理及
    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Ca2+ 从硅铝酸盐矿物颗粒中分离出来,与大气酸性水的存在密不可分,湖平面的持续下
    降,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河道频繁迁移摆动,河湖过渡处水流不畅等因素,有利于重碳酸钙分解形成碳酸钙
    沉淀,使钙积层成片、成板状大范围分布,因此,弄清钙积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对油田后期的高效开发无疑
    具有重要意义。

    浅水三角洲砂体预测的地震属性方法探讨
    刘豪1,郭奕杉2 *,赵春晨3,夏越洋1
    2016, 38(4):  71-8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0.31.07
    摘要 ( 223 )   HTML   PDF (1391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水三角洲砂体是渤海海域新近系良好的油气储层,但在新三维地震工区少井条件下浅水三角洲砂体与地震
    响应关系有待完善,砂体的精细刻画存在一定困难。在高频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针对黄河口凹陷X 工区各准层序组砂
    体如何展布的问题,展开了对X 工区明下段下亚段岩性组合与地震属性的对应关系研究,研究中采用正演模拟建立起
    砂体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然后利用90? 相移后的均方根属性对明下段下亚段pss1 pss11 层序砂体进行了细致刻
    画,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剖面中振幅的强弱能够直接反映砂体的发育情况,强振幅反映了砂体较厚(或对应复合厚互
    层)、中强振幅一般对应大套泥岩夹厚层中等厚度砂岩、弱振幅反映了砂体不发育。砂体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对比吻
    合良好,说明少井条件下利用特定的地震属性预测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可行性。

    天然气藏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何胜林1,赵军2 *,周家雄1,张海荣1,王迪2
    2016, 38(4):  82-8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6.05.01
    摘要 ( 235 )   HTML   PDF (709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由于烃气、非烃气以及束缚水同时存在,导致孔隙流体成分及其测井响应趋于复
    杂,尤其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的附加导电性不强且无明显规律,使得运用电阻率方法对二氧化碳的定性识别和定
    量计算变得非常困难。基于孔隙度测井方法,利用甲烷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对热中子减速以及扩散方面影响的差异,
    选取中子长短源距计数率值建立了二氧化碳定量计算模型。同时,考虑到在储层高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气
    体声波和密度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已有的孔隙度和饱和度数据,运用基于体积物理模型的最优化方法对各流体成分的
    含量进行计算。将两种方法同试油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效果评价初探
    朱国金,余华杰*,郑伟,谭先红,王磊
    2016, 38(4):  89-9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28.02
    摘要 ( 244 )   HTML   PDF (469KB) ( 9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 油田是海上首个实施非常规稠油热采开发的先导试验区,其开发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海上后续非常规稠
    油资源的开发动用。根据热采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边水对热采井开发效果的影响,建议热采井距边水200~300 m
    以上;通过对比分析同井注热前后及同层位相邻位置冷热采井的开发效果,热采井周期平均产能和累产油量均是冷采
    井的1.5~2.0 倍左右;利用流温法及米采油指数法综合评价了热采有效期,有效期在240~339 d,平均298 d;根据钻后
    热采井周期平均产能、周期产油量及油汽比等参数与钻前设计值进行对比评价,认为排除试验阶段防砂工艺、管柱问
    题以及钻后储层变化等原因外,其他热采井均达到第一轮次吞吐预期效果,热采井周期平均产能为57 m3/d,周期产油
    量1.80×104 m3、周期增油量0.7×104 m3。可见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増油效果明显,对海上其他非常规稠油油田的开发
    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应力敏感对东方1—1 气田开发指标的影响
    郭平1 *,赵梓寒1,2,汪周华1,雷昊3,杨洋4
    2016, 38(4):  95-10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7.10.02
    摘要 ( 310 )   HTML   PDF (518KB) ( 7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方1—1 气田中深层黄流组气藏为典型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数在1.9~2.3,气藏开发过程中必然存在明显
    应力敏感特征。结合室内岩芯实验及数值模拟手段开展系统研究,掌握气藏应力敏感程度及其对气藏生产动态的
    影响。研究表明,东方1—1 气田中深层黄流组储层岩芯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符合幂函数关系;应力敏感对气井压力分
    布、压降漏斗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井底附近压力差异最大;考虑应力敏感时,东方1—1 气田稳产期由5.75 a 降低至
    5.00 a、评价期末采出程度降低1.92%。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该气藏、确定合理生产制度以及产能评价、计算气藏动态
    储量等具有指导意义。

    超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注采缝网形式研究
    陶珍*,田昌炳,熊春明,赵瑞东
    2016, 38(4):  101-10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5.05.02
    摘要 ( 297 )   HTML   PDF (704KB) ( 7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延长压裂水平井的无水采油期、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和采出程度、降低水平井含水上升率,推导了直井
    注水压裂水平井开采水驱前缘推进距离计算公式,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分析方法,优化了直井水平井注采缝
    网形式和水平段长度,研究了最优裂缝穿透比和最优排距。研究结果表明,五点法注采井网与七点法注采井网相比,
    阶段采出程度高、含水上升慢;均匀布缝、哑铃型裂缝和纺锤型裂缝相比,纺锤型裂缝累产量高,采出程度大,在相同
    采出程度下纺锤型裂缝含水率低,水驱前缘到达纺锤型裂缝的时间长,延长了其无水采油期;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水
    平段越短阶段采出程度越高,水平段长度超过500 m 后随着长度增加投资回收期增大、净现金流量减小;纺锤型裂缝
    五点法井网在最优裂缝穿透比为0.7 时的最优排距为300 m。

    复杂裂缝网络系统油水相渗曲线特征实验研究
    潘毅1 *,王攀荣2,宋道万3,董亚娟3,孙雷1
    2016, 38(4):  110-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5.26.05
    摘要 ( 223 )   HTML   PDF (679KB) ( 7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系统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对指导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实际裂缝
    性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裂缝系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状态的多组大尺寸裂缝型渗流物理
    模型。参照行业标准,采用非稳态法水驱油相渗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裂缝系统中不同裂缝宽度与不同缝网结构和缝
    网密度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系统平均裂缝宽度越大,油水相渗曲线形态越向交叉斜直
    线形态靠近,两相共渗区范围越大;缝网密度越大,结构越复杂,相渗曲线中的束缚水饱和度就越大,两相共渗区范围
    就越小,等渗点位置则逐渐向右移动。

    长期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的影响
    李玉红*,常毓文,吴向红,冯敏,黄奇志
    2016, 38(4):  117-12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2.30.04
    摘要 ( 273 )   HTML   PDF (405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开发中途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油田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影响至关重要,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不可忽略
    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停产阶段前后油田的开发规律,将停产前和复产后的产油量、含水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停
    产关井对产量趋势的影响。从油田实际生产出发,依托实际油田生产数据,利用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无因次
    单峰周期模型、产量递减模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停产前和复产后油田的可采储量和最终采收率。通过多种油藏工程
    方法相互验证,判断长期停产对油田开发以及油藏特征的影响程度,指明停产阶段地层能量恢复和油水重新分布、运
    移对油田开发产生的有利影响,填补油田长期大范围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影响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同类油田的开发
    规律分析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安塞地区加密井地层压力预测研究
    王勇茗1,2 *,吴学升1,2,周文军1,2
    2016, 38(4):  123-12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6.09.03
    摘要 ( 229 )   HTML   PDF (411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塞油田王窑加密试验区位于王窑区块中西部,开发时间较长,综合含水58.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1.8%,
    地层压力系统紊乱,且同时存在天然裂缝和压裂裂缝,加密试验井地层压力预测难度大,安全钻井风险高。在分析安
    塞加密试验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注水过程中地层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差异较大,且经过注水后的地层压力分布
    难以准确确定的问题,将裂缝性地层渗流理论引入到注水后地层压力预测过程中,给出了复杂裂缝地层加密井地层渗
    透率的张量计算方法和加密井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对安塞试验区加密井地层压力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精度较高,能
    够满足确定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需要;并分析了裂缝特征对加密井地层压力的影响,可为加密井安全钻井提供实际
    指导。

    基于空间球对称模型的井底岩石可钻性研究
    石祥超1 *,陶祖文1,2,孟英峰1,赵向阳1,3,陶赟4
    2016, 38(4):  130-13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9.03.05
    摘要 ( 244 )   HTML   PDF (381KB) ( 7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井底复杂应力环境下的岩石可钻性问题,开展了岩石可钻性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
    中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和Drucker-Prager 强度准则,建立了球坐标系下的井底岩石可钻性模型,并以川西地区某井须家
    河组致密砂岩实验数据和测井资料为基础,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井底岩石可钻性随着液柱压力的增大而增
    加;井深一定时,沿井底表面径向方向,随着距离的增加,岩石可钻性增大。该模型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井底岩
    石可钻性级值的变化规律,有助于钻具优化设计。

    油气化学工程
    稠油氧化阶段划分及活化能的确定
    蒋海岩1,2 *,袁士宝1,2,李杨3,南叶飞4,王鹏5
    2016, 38(4):  136-14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9.09.05
    摘要 ( 288 )   HTML   PDF (513KB) ( 9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驱是稠油蒸汽吞吐后的重要接替方法,而稠油氧化的反应阶段的划分对火驱点火乃至生产的调控影响重
    大。采用热重实验对某油田稠油样品混合油砂氧化过程进行研究,绘制该稠油热失重速率曲线,呈多峰形态,结合稠
    油多组分氧化理论进行氧化阶段的细致刻画,分解成低温氧化前期、低温氧化后期、燃料沉积段和高温氧化段共4 个
    阶段,并明确定义了各阶段的分界点,与稠油常规认识的三阶段氧化规律相比,四阶段划分法更能刻画低温范围大、耗
    时长,反应复杂的特点;用Flynn-Wall-Ozawa 法计算各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也与常规划分有较大区别。该认识对稠油火
    烧油层点火阶段的热量供给具有的参考价值。

    基于化学动力学的地层硫酸钡结垢模型研究
    李洪建1 *,陈满1,石祥超1,唐鑫2,王德玉2
    2016, 38(4):  143-14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1.08.04
    摘要 ( 236 )   HTML   PDF (375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垢离子在地层中发生沉淀反应的规律与普通水溶液中的不尽相同。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中的扩散与沉淀反
    应的反应系数需要通过岩芯流动实验中所测得的出口端钡离子浓度拟合得到。在已有的岩芯结垢模型与地层结垢模
    型求解方法中,需要分别假设入口端与近井地带边界处的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浓度比远小于1,这一假设使模型有
    很大的局限性。采用罗巴托与牛顿法求解岩芯结垢模型,取消了关于离子浓度比的假设;并详细推导了地层结垢模
    型,修正了控制方程中的二阶项系数,研究了低硫酸根离子浓度的海水作为注入水的情况下,不同无因次扩散系数,无
    因次化学反应系数,边界浓度比对地层结垢模型中阻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低硫酸根离子浓度注入水降低边
    界离子浓度比,阻力系数将大大降低;若离子浓度比与无因次反应系数降低相同的百分比,前者将导致更大的阻力系
    数减幅。

    石油机械工程
    尾管固井过程中钻柱的动态摩阻力与变形研究
    练章华1 *,郑建翔1,张颖1,石磊2,牟凤英3
    2016, 38(4):  149-15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4.18.03
    摘要 ( 233 )   HTML   PDF (396KB) ( 6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尾管固井送入钻柱动态受力和变形开展了系统地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价送入钻柱的安全性问题。首先,
    根据送入钻柱的组合结构尺寸和井身结构尺寸,建立了钻柱承受摩阻力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尾管固井过程中,由注
    入流体流动引起的钻柱摩阻力和变形计算的解析数学模型;其次,根据钻柱的组合结构尺寸、钻柱内多密度和变体积
    流体性质,推导出了尾管固井过程中多密度流体位置在钻柱内随注入时间变化的解析数学模型。模型已在四川龙岗
    Lg63 井得到了应用,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送入管柱内多密度流体作用下,建立的数学模型
    可以实时计算出避开送入钻柱发生交变载荷作用的排量参数,并能优化出送入尾管柱安全工作的最优工作参数,为尾
    管固井过程中钻柱动态摩阻力与变形引起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和方法。

    天然气管输减阻剂减阻效果现场评价方法研究
    黄志强1,马亚超1,李琴1 *,王楠1,常维纯2
    2016, 38(4):  157-16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2.20.03
    摘要 ( 301 )   HTML   PDF (513KB) ( 8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减阻剂的合理使用可有效降低天然气长输过程中的能耗并提高管道的输气能力,天然气减阻剂减阻效果的科
    学评价是指导减阻剂在现场合理应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减阻效果评价方法在管输现场的使用中有一定
    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满足现场需要。结合减阻剂减阻机理及管输现场对评价方法的要求,对国内外已用到的3 种评
    价方法进行分析与完善,并提出两种新的评价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5 种评价方法进行优选,得出采用输气效
    率系数与流量反演求水力摩阻系数联合评价法是评价管输现场减阻剂减阻效果较为合理的方法。根据该评价方法,
    研发了一套天然气管输减阻剂减阻效果评价软件。在某输气管线的应用中,软件评价分析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且
    同时满足了管输技术工程人员和生产管理者的需求。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得到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好评。

    微流量控制钻井中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研究
    孔祥伟1,2 *,林元华2,贺秋云3,邱伊婕2
    2016, 38(4):  166-1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4.27.02
    摘要 ( 212 )   HTML   PDF (678KB) ( 8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微流量控制钻井中气液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问题,考虑气体滑脱、相与环空壁面阻力、回压及井底压
    差,开展了对不同井深的气液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半经验模型的研究,获得了气液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的变化规
    律。当钻杆在气液两相中下行运动时,回压的增大使井筒空隙率减小、气液两相密度增大,加载在井底的有效压力增
    大,从而使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减小;当井底气侵量增大,此时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增大,可借助
    增大的激动压力消除一部分井底与地层欠压差;当井底安全压差减小,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呈减小趋势。控压钻井中精
    确计算钻杆许用下行速度,可增大钻井时效。

    博导论评
    顺托果勒柯坪塔格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彭军1,张涵冰1 *,鲁明2,李斌1,夏青松1
    2016, 38(4):  173-18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12.28.03
    摘要 ( 334 )   HTML   PDF (1067KB) ( 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过程复杂、孔隙演化规律尚待明确等问题,在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
    系统研究了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恢复其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顺托果勒区块柯坪塔格
    组储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物性较差。储层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
    用、油气充注及构造破裂作用,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 期,局部达到中成岩B 期。多种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储层的孔
    隙演化过程,压实作用对孔隙演化的影响最大,平均减孔21.82%;其次为胶结作用,使孔隙度降低约8.18%,其中钙质
    胶结减孔6.06%,硅质胶结减孔1.80%,黏土矿物胶结影响不明显;沥青充填也导致储层损失了2.53% 的孔隙度;溶蚀
    作用使孔隙度增加了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