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01
    地质勘探
    滇黔北探区YQ1 井页岩气的发现及其意义
    梁兴,叶熙,张朝,张介辉,舒红林
    2014, 36(6):  1-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4.30.04
    摘要 ( 297 )   HTML   PDF (785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YQ1 井钻遇的龙马溪组—五峰组优质黑色页岩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微孔隙、微
    裂缝发育。分析化验结果表明,YQ1 井页岩层甲烷吸附气含量随埋藏深度、地层压力、有机质及黏土含量的增加而增
    大,含气量达1.0~3.0 m3/t,证实龙马溪组底部是本区页岩气勘探的现实目的层,为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优质页岩气
    层。针对“强改造、高演化”的中国南方海相勘探领域,页岩气成藏赋存具有“构造沉积控局势→保存条件控气藏→岩性物性控甜点”的地质特色,落实富有机质、超常地层压力、脆性微孔缝发育的页岩气甜点区是页岩气勘探评价的第
    一要务,寻找构造变形较弱、远离通天断层、区域盖层发育和整体保存良好的宽阔向斜区是海相构造坳陷页岩气甜点
    区评价优选的首要因素。

    孟加拉湾西侧盆地群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客伟利1,童晓光2,温志新1,张光亚1,王兆明1
    2014, 36(6):  9-1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18.02
    摘要 ( 213 )   HTML   PDF (1127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孟加拉湾西侧盆地群的板块构造演化、地层层序发育、烃源岩—储层—盖层等石油地质要素开展详细
    分析,可知该盆地群先后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后裂谷期等3 个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并在后期随着南亚大陆的整体
    向北漂移演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根据区域板块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可将该盆地群的地层划分为前裂谷、裂谷
    和后裂谷3 套巨层序,在各个巨层序内部能够识别出7 个三级层序、6 套成藏组合。从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的油气
    地质特征可知,深层的前裂谷巨层序内部二叠系— 三叠系河道砂岩、裂谷巨层序内部的白垩系河流相、三角洲相河道
    砂岩、深水地区后裂谷巨层序内部的被动陆缘盆地中发育的第三系河道、三角洲和深水浊积砂岩是该盆地群下一步主
    要勘探目标。

    哥伦比亚亚诺斯盆地成藏组合与勘探潜力
    刘亚明,谢寅符,马中振,王丹丹,阳孝法
    2014, 36(6):  18-2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6.23.03
    摘要 ( 222 )   HTML   PDF (563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亚诺斯盆地的勘探潜力,需对盆地进行成藏组合分析。首先对盆地进行地质评价,然后进行成藏组合
    评价,最后对每个二级成藏组合的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研究,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亚诺斯盆地成藏条件
    优越,根据储层含油气情况,将盆地划分为证实的中部、潜在的上部和下部共3 套一级成藏组合。根据盆地的构造、生
    储盖与油气富集特征等6 项原则,进一步将中部成藏组合划分为上白垩统、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4 套二级成藏组
    合。研究认为,盆地所有成藏组合内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3.06×108 t 油当量,以上白垩统成藏组合的资源规模最大。
    对于盆地下步勘探,应以上白垩统和始新统成藏组合为主,内斜坡带和前渊带为主要目标区带。首次应用的成藏组合
    分析步骤和划分原则等研究方法对其他盆地的成藏组合研究具借鉴作用。

    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沉积相及平面展布
    张婷1,王强1,刘斌2
    2014, 36(6):  27-3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23.01
    摘要 ( 292 )   HTML   PDF (2471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的岩石学、测井相与地震相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对阿姆河
    右岸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套地层主要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在顶部相变为海陆过渡层系,共识
    别出了三角洲前缘、滨湖、浅湖和潮下4 类沉积亚相以及12 类沉积微相。通过对沉积相纵向演化和平面分布特征的
    分析,揭示出研究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两次水进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的主体沉积环境为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
    缘亚相仅在早中侏罗世早期的B 区东部及A 区有小范围发育。这种湖泊—三角洲的滨岸沉积使研究区中下侏罗统不
    仅发育有机质含量丰富且广泛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层,也发育具有一定储集能力的油气储集层。

    辫状河含气砂岩储层预测
    洪忠,刘化清,张猛刚
    2014, 36(6):  39-4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7.18.02
    摘要 ( 243 )   HTML   PDF (1174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苏西地区盒8 段及山1 段为辫状河沉积,其含气储层与围岩纵波阻抗相近,利用常规叠后资料
    不能有效识别含气储层;同时,山1 段砂体为中—弱振幅不连续地震反射,其同相轴无法在全区进行合理追踪,难以
    预测砂体的平面展布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辫状河地质沉积特点,建立辫状河地震响应模式。利用含气储层和围
    岩泊松比差异明显的特点,尝试应用叠前AVO 资料来识别含气储层。借鉴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提出将AVO 属性
    体岩性化,以便于后续的岩性解释。采用切片方法合理获取山1 段砂体地震反射等时面。研究结果表明:正演和生产
    实践均验证了AVO 属性体岩性化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应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盒8 段和山1 段含气储层进行了
    有效的识别,具有等时意义的地震切片属性准确地反映了含气储层空间发育及平面展布特点。

    阿曼盆地下古生界碎屑岩成藏组合地质特征
    李浩武1,童晓光2,王建君1,温志新1,张永军3
    2014, 36(6):  47-5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17.04
    摘要 ( 272 )   HTML   PDF (2299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古生界碎屑岩成藏组合是阿曼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成藏组合,寒武系—志留系Haima 群储层及上覆泥岩
    层构成了基本的储盖组合,Huqf 群烃源岩为最主要的供烃源岩。在系统解剖油气成藏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次盆
    油气成藏作用与过程,并分析了其勘探潜力与风险。在Ghaba 次盆主体部位,Huqf 群烃源岩现今以生气为主,深埋升
    温裂解而成的焦沥青多充填了早期圈闭孔隙空间,应关注白垩纪之后形成的新圈闭;受中央古隆起阻隔,Ghaba 次盆
    东翼圈闭充注有效性差。南阿曼次盆中部,厚层Ara 盐岩阻隔油气垂向运移至浅层Haima 群中,圈闭有效性偏差。南
    阿曼次盆东翼,Ara 盐层被持续溶解后,释放出盐内和盐下圈闭中先期聚集的原油,可重新聚集成藏,原油勘探的风险
    较小。

    锦16 区块储层及优势通道特征分析*
    刘红岐1,李宝莹2,王万福3,代春明4,唐丹3
    2014, 36(6):  60-6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4.10.01
    摘要 ( 233 )   HTML   PDF (572KB)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锦16 区块是一个典型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双高开发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强水洗大孔道无
    效窜流,剩余油和水淹层分布零散,挖掘剩余油难度较大。结合JX2 井岩芯分析、镜下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本区块储层
    物性、储集空间特征和优势通道的形成原因。分析认为,由于地层压实程度低、胶结物含量低、以泥质胶结为主,岩石
    胶结作用差,这是锦16 区块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原因,而高孔高渗储层在后期注水开发的影响,孔隙空间受到注
    水冲刷和后期物理化学的改造作用,使得大孔道的渗流优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优势通道的形成。

    三种地震方法在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仝敏波1,高利东2,苏战3,曹卿荣1,许小强1
    2014, 36(6):  69-7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24.04
    摘要 ( 201 )   HTML   PDF (835KB) ( 5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四类盆地、三种储集体”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区
    带、圈闭与成藏的地质理论与“构造—层序成藏组合”模式研究,为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奠定了重要的
    基础。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属于“多坡折缓坡—湖侵域和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仅仅依靠
    “构造—层序”的思路难以实现有效的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推
    进了地震技术在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领域的应用,但同时地震技术的局限适应性同样明显。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
    拗陷区为例,通过应用垂向岩性组合关系、地震波谷信息的应用和多子波分解技术,尽可能多地挖掘地震波形中蕴含
    的地层岩性信息,探索这3 种地震方法在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中的适用性,依靠钻井、沉积
    规律约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功能超声成像测井仪设计
    孙志峰1,2,仇傲1,陈洪海1
    2014, 36(6):  76-8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12.27.03
    摘要 ( 266 )   HTML   PDF (657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超声脉冲反射法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种多功能超声成像测井仪器,并介绍了该仪器测量的具体实现方
    法。该仪器在裸眼井中采用成像测量模式可完成井眼内壁高分辨率成像测量;在套管井采用全波测量模式可同时完
    成套损检测及水泥胶结质量评价测量。应用该仪器在实际裸眼井及套管井进行了测试,实测资料表明其在裸眼井中
    可对井壁进行裂缝、孔洞、层理等地质构造分析;在套管井中可进行套管厚度成像、套管内外径成像及水泥声阻抗成像
    等评价。该仪器可对套管腐蚀及第I 界面水泥胶结质量做定量评价。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ZJD 油田阜宁组大倾角油藏注CO2 方式探讨
    陈祖华
    2014, 36(6):  83-8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7.24.03
    摘要 ( 316 )   HTML   PDF (738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倾角对于CO2 驱利用重力来改善驱油效率和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ZJD 油田阜宁组大倾角油
    藏,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地层倾角和注气部位对CO2 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加,注CO2
    驱油采出程度也增加,而油藏高部位剩余油饱和度降低。低部位注气采出程度均低于高部位注气,且地层倾角越小,
    高部位注气的优势越不明显,地层倾角越大,高部位注气效果越好,CO2 可在高部位形成小的气顶,更有利于气驱油。
    应用大倾角油藏实际地质模型研究注气方式对CO2 驱油效果的影响,高部位注气比低部位注气可提高采收率8.69%,
    并可动用更多的储量。油藏现场实际应用后取得初步效果,高部位注气半年后油藏腰部的中心井从无产量恢复到9.3 t
    的原油产量。

    浅层稠油油藏CO2 吞吐控水增油机理研究
    孙雷,庞辉,孙扬,侯大力,潘毅
    2014, 36(6):  88-9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26.01
    摘要 ( 267 )   HTML   PDF (675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稠油油藏和稠油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含水上升快、原油采收率的低等问题,开展了CO2 吞吐控水增油
    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单井CO2 吞吐控水增油的数值模拟。为了研究CO2 吞吐控水增油的机理及可行性,在室内分
    别开展了CO2 与地层原油/地层水配伍性实验和CO2 吞吐控水增油长岩芯实验。CO2 与地层原油/地层水配伍性实验
    结果表明:CO2 对原油有增容膨胀和降黏作用;一定温度下,随着压力的降低,饱和CO2 的地层水的体积膨胀,CO2 在
    地层水中的溶解度降低,CO2 吞吐过程中,地层水遇到狭小孔隙受阻,产生贾敏效应,控制水的产出。长岩芯实验也表
    明,CO2 吞吐有明显的控水增油的作用。单井CO2 吞吐控水增油的数值模拟结果同样证实了CO2 吞吐具有良好的控
    水增油显著。

    特低渗透油藏注CO2 驱参数优化研究
    王欢,廖新维,赵晓亮
    2014, 36(6):  95-10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03
    摘要 ( 304 )   HTML   PDF (1208KB)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塞王窑区长6 储层属于特低渗透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的矛盾日
    益突出,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难度大。CO2 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水驱的不足,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一
    种重要方式。以安塞王窑区长6 特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块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用
    地质建模技术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适合该试验区的CO2 驱开发方式,并且进一步优化了地层压力、采油速度、
    水气交替时间、关井气油比和总注气量等参数。此次研究成果将为CO2 混相驱现场试验流程建设、试验的实施提供基
    础参数,对安塞油田全面实施CO2 驱油技术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新疆油田氮气气举一体化管柱快速返排研究
    王晓磊,杨海,洪将领,李彦岭
    2014, 36(6):  105-10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03.02
    摘要 ( 222 )   HTML   PDF (430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已投入开发的气藏储层物性差异大,存在黏土膨胀、水敏和固相堵塞等伤害。常规管柱射孔后,需
    压井提出射孔枪串,更换成储层改造管柱。反复压井导致储层二次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气藏压力系数低,储层改造后
    入井液靠自身能量返排困难。为此研制了储层改造+ 氮气气举返排、射孔+ 储层改造+ 氮气气举返排一体化管柱,优
    选配套工具:针对气井工程口袋较长或下部无利用层的气井,推荐使用丢枪射孔工艺,否则采用全通径射孔工艺;固定
    式气举工作筒抗内压90.00 MPa、抗拉强度达到70.00 MPa 及气举阀波纹管承载达到35.00 MPa;采用压井阀解决了完
    井管柱应用封隔器后无压井液循环通道的问题。基于氮气物性修正和引入Beggs & Brill 两相流摩阻系数来修正储层
    改造液体与压井液的差异,考虑氮气返排与常规连续气举设计的差异,完善了氮气气举返排设计基础理论,研制了配
    套工艺设计。现场射孔+ 酸化+ 氮气返排试验证实:该工艺为解决同类气藏入井液返排难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具
    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非稳态相渗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董大鹏
    2014, 36(6):  110-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07
    摘要 ( 322 )   HTML   PDF (362KB) ( 6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公式推导与转换对比了JBN 方法和Jones 的图解法,得出二者本质的区别是选取的岩芯基准渗透率不
    同。同时认为,在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计算中,束缚水下的油相渗透率对于两相的渗流能力更具有参照性,更适合作为
    岩芯的基准渗透率。在对平均含水饱和度和注入倍数的拟合中,对比了多项式、对数和指数函数。结果表明:对数函
    数和指数函数通过分段拟合后可以达到高拟合精度,并且计算出的含油率更为合理。同时提出了针对驱替数据特点
    的两段式分段拟合法。对于1=Qi ∼ 1=(IQi)拟合,不同的拟合函数计算出的油相相对渗透率较为接近,但水相相对渗
    透率差别很大。对比线性、多项式和乘幂函数拟合,乘幂函数拟合的计算结果最为合理。

    完井方式对酸蚀蚓孔扩展的影响
    柳明1,2,杨鹏1,李德权3,张士诚2,牟建业2
    2014, 36(6):  117-12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7.25.01
    摘要 ( 209 )   HTML   PDF (590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碳酸盐岩油藏酸化中,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对酸蚀溶解形态特征的影响不同。酸液在裸眼完井的井筒中与
    岩石接触面积远大于射孔完井,酸液受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选择性地进入地层,这与射孔完井时酸液针对性地进入地
    层不同,有必要对不同完井方式的酸蚀溶解形态进行研究。通过一种达西–孔隙双重尺度模型,创新性地利用正态分
    布函数生成模拟区域初始孔隙度值,研究了射孔完井对酸蚀溶解形态的影响,并分析了孔眼沿程滤失的影响。结果表
    明:由于射孔在孔眼区产生局部高导流能力的通道,酸液通过孔眼进入地层,溶解形态与裸眼完井不同,且射孔越短蚓
    孔分支越多,射孔越长蚓孔分支越少;同一注入速度下,孔眼沿程无滤失的突破体积最小,裸眼完井的突破体积最大;
    完井方式和滤失对蚓孔形成的最优注入速度没有影响;当注入速度较小时,由于反应前缘与残酸前缘距离很小,在酸
    液临近突破时压力骤然下降,当注入速度较大时,由于反应前缘较宽,压降比较平缓。

    B239 超前注水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
    胡书勇1,李亮1,伍睿2,王玉洁3,李磊1
    2014, 36(6):  123-12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07.03
    摘要 ( 185 )   HTML   PDF (472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239 井区长6 超低渗透油藏试验区块实施超前注水开发,开发效果未达到预定方案指标,为此开展了超前注
    水改善开发效果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在加密调整井网的基础上,采用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相应
    的研究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对井距达到有效作用距离的井网系统超前注水才更为有效。如果井距过大,即使采用超
    前注水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者作用甚微,只能在井底形成局部高压,不能形成有效驱替,注入水不能有效向油井推
    进。该项研究对同类低渗、特低渗油田超前注水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于该类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一种快速求解交联聚合物驱数学模型的方法
    元福卿1,2,穆停华3,魏翠华2
    2014, 36(6):  128-1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2.08.30.12
    摘要 ( 276 )   HTML   PDF (375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藏数学模型求解效率低下的问题,研究了快速求解交联聚合物驱数学模型的方法。根据交联聚合物驱
    的调驱机理,建立了三维两相五组分(油、水、聚合物、交联剂和交联聚合物)的交联聚合物驱数学模型,模型的求解采
    用隐式压力、显式饱和度和显式浓度的求解方法。其中,压力的求解提出了计算效率更高、更稳定的Douglas 差分格
    式,利用分步降维的思路求解。与商业化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CMG 相比,采用Douglas 差分格式并结合追赶法求解
    交联聚合物驱数学模型,可以大幅度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为快速求解交联聚合物驱油藏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
    方法。

    石油化学工程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腐蚀规律研究
    曾德智1,商剑峰2,龙德才3,刘元直2,王团亮2
    2014, 36(6):  135-14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20.02
    摘要 ( 225 )   HTML   PDF (530KB) ( 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原料气中H2S 含量约为14%,CO2 含量为8%,年处理量达120×108 m3,因酸性组分
    含量高、产能负荷大,生产装置和设备面临严峻的腐蚀风险。针对该净化厂净化工艺特点,采用DG–9500 型探针在每
    个联合的脱硫、脱水、硫磺回收、尾气处理、酸水汽提单位共布置了14 个在线腐蚀监测点,通过为期1 年的腐蚀监测,
    得出了各工艺节点的腐蚀程度,并结合腐蚀挂片结果,找出了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存在的腐蚀薄弱环节。腐蚀规律分
    析结果表明,该净化厂腐蚀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胺液再生系统、硫磺回收冷却系统以及急冷水系统,腐蚀类型主要包
    括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和点蚀。同时,在线腐蚀监测和腐蚀挂片所得腐蚀速率基本一致,说明采用的在线监测手段能
    有效地用于监测高含硫净化厂腐蚀状况。研究成果为高含硫净化厂腐蚀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油气化学工程
    含咪唑结构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油剂的合成
    蒋文超1,叶仲斌1,2**,苟绍华1,2,刘向君1,3,宋泽文2
    2014, 36(6):  143-14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31.03
    摘要 ( 278 )   HTML   PDF (567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烯丙基咪唑(AI)及N,N–二烯丙基油酰亚胺(DXA)为原料,合成了一种
    水溶性四元聚合物AM/AA/AI/DXA,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立了最佳合成工艺。通过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目标聚合物的结构及溶液微观特征。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
    的耐温抗剪切、抗盐性能。在60 ℃下驱替实验证明:与水驱相比,2 000 mg/L 的聚合物溶液可提高采收率达13.5%,
    驱油效果明显。钠蒙脱土在2 000 mg/L 聚合物溶液中水化后,晶层间距与清水相比由18.953 2 Å 降至16.665 7 Å。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钻柱黏滑振动动力学研究
    吕苗荣,沈诗刚
    2014, 36(6):  150-15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2.22.02
    摘要 ( 245 )   HTML   PDF (673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四自由度钻柱动力学方程为基础,结合钻头–岩石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了钻柱在直井眼内的动力学特征,
    研发了多自由度钻柱粘滑振动仿真软件。利用该软件开展了钻柱动力学行为影响的单因素分析,得出了管柱、钻头和
    转盘的刚度与转动惯量,以及钻压、转速等对钻柱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钻柱运动的4 种状态特征。通过对
    实际钻柱动力学参数的仿真分析,表明钻杆越长,钻铤越短,钻柱越容易处于黏滑振动状态。另外,改变钻柱的内外直
    径不可能有效抑制黏滑振动。研究成果对现场钻井作业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

    振荡冲击器破岩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董学成1,2,熊继有1,2**,王国华1,2,秦大伟1,
    2014, 36(6):  160-167.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8.15.01
    摘要 ( 211 )   HTML   PDF (505KB) ( 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振荡冲击器作用下的井底岩石破碎机理,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破岩效率的影
    响,包括不同工作频率、不同循环动载和不同岩石类型,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底岩石的破碎分为
    3 个区域:破碎区,损伤区和无损区,在振荡冲击器的作用下,井底岩石的破碎过程分为3 个阶段:钻头的中心齿压碎
    岩石,边齿对岩石造成破坏,钻头旋转切削破碎岩石。井底岩石的破碎效率随着振荡冲击器工作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当工具的工作频率为16 Hz 时,破岩效率最高,振荡冲击器的破岩效率随着交变动载荷峰值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其
    峰值载荷超过10 kN 之后,破岩效率增加比较缓慢,振荡冲击器的破岩效率随着地层岩石硬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对振
    荡冲击器的现场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博导论评
    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徐国盛1,刘文俊1,许升辉2,钱劲1,余箐1
    2014, 36(6):  168-1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6.15.01
    摘要 ( 272 )   HTML   PDF (1034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
    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
    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新生代前陆盆地3 个构造演化期,发育多套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多样,油
    气分布复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盆地油气成藏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阶梯式捕集成
    藏的特点;主力产层渐新统卡沃内拉组表现为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
    型复合型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对亚诺斯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