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曾用刊名: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主办:西南石油大学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60年
ISSN 1674-5086
CN 51-1718/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勘探领域
郭旭升;李宇平;魏全超
2012, 34(6): 0-8.
摘要
(
353
)
PDF
(2817KB) (
8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溶相带。地震上发育“斜亮点”和“变振幅”两种古岩溶储层类型,集中分布在岩溶斜坡的隆盛及天堂坝—四面山地区。綦江—涪陵处于官渡岩溶高地的东斜坡,勘探领域广阔。
普光陆相地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孙利;刘家铎;王峻;李中超;王文之
2012, 34(6): 0-16.
摘要
(
267
)
PDF
(1036KB) (
7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光地区陆相地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以局部盖层为主,由须家河组及以上地层的泥质岩构成,储层主要为须家河组须二及须四段砂岩。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盖层分布、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普光陆相地层具有较好的生储层搭配及盖层,为陆相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生烃凹陷控制气藏的分布范围;燕山期的古隆起(古斜坡)控制着油气运聚的方向;断裂及裂缝起着输导和改善储层的双重作用;其中后两个因素通过沟通油气源、有利沉积相带和形成圈闭等作用控制着普光陆相天然气的成藏。
惠州凹陷典型油气聚集带成藏模式
吴娟;叶加仁;施和生;舒誉;康建云
2012, 34(6): 17-26.
摘要
(
328
)
PDF
(1873KB) (
8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质、地震、地化等资料,采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惠州凹陷典型油气聚集带的油气富集规律,建立相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文昌组烃源岩是研究区油气的主要贡献者,恩平组烃源岩之油源供给仅限于凹陷内局部区域,油气沿断层短距离垂向运移或沿复合输导体系垂向—侧向长距离运移,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成藏,据此将惠西—流花油气聚集带的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4 种类型:单源—近距离—垂向运移—多期成藏模式、混源—近距离—垂向运移—多期成藏模式、混源—近距离—垂向—侧向运移—多期成藏模式、单源—远距离—垂向—侧向运移—一期成藏模式;惠陆油气聚集带油气成藏模式为单源—近距离—垂向运移—多期幕式快速成藏模式。
鄂西渝东志留系储层特征及非常规气勘探前景
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曾祥亮
2012, 34(6): 27-37.
摘要
(
344
)
PDF
(21114KB) (
6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渝东地区位于川东高陡滑脱褶皱带和湘鄂西断块—基底断褶带的中间构造过渡带,变形程度相对较弱,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基于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应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志留系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并对鄂西渝东地区非常规气藏油气勘探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龙马溪组主要包括黑色碳质笔石页岩相、深灰色(灰色)泥岩相和含粉砂泥岩相,发育粘土矿物粒间溶孔、长石粒内溶孔、石英粒内溶孔和微裂缝等微储集空间。建深1井和石柱冷水溪一带以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品质高、生烃潜力大,并发育斜坡扇砂岩和潮坪相粉砂岩,砂泥(页)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发育。建深1 井为致密砂岩气藏,从该气藏特征和现有钻井显示资料分析,石柱复向斜、利川复向斜和花果坪复向斜完全具备发育致密砂岩气藏和页岩气的巨大潜力。
复杂岩性地区岩性识别与储层预测
洪忠;苏明军;刘化清;张晶;蔡刚
2012, 34(6): 38-46.
摘要
(
312
)
PDF
(10819KB) (
6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陆相地层岩性成分较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常呈多极分布。水动能强度的急剧变化、高频率的水进水退等沉积背景造成了薄互层广泛发育的特点。储层间干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地震岩性解释的精度。针对复杂岩性地区岩性–波阻抗关系复杂的特点,系统分析了造成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解释误差的原因。根据复杂岩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特点,选取对区分复杂岩性敏感的测井参数。同时,将90° 相位化地震数据作为测井参数反演的相对波阻抗约束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岩性进行了有效的区分,达到了精细描述复杂岩性地区储层空间发育及平面展布特点的目的。
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吴涛;;张顺存;周尚龙;史基安
2012, 34(6): 47-52.
摘要
(
390
)
PDF
(14649KB) (
6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芯、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岩性、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分选、泥质含量,以及胶结物类型等是控制百口泉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各种岩性的含油产状普遍较高,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含油产状较好;储层具有物性变好,含油显示级别升高的特点;储层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电阻率呈正相关。通过对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并根据试油资料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交会,制定了油、水、干层的定量解释标准,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塔河缝洞型油藏溶洞相多点统计学建模方法
刘学利;汪彦
2012, 34(6): 53-58.
摘要
(
319
)
PDF
(2842KB) (
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其储集体发育并非受控于沉积相,而是受控于构造岩溶作用,因此常规储层建模思路和方法很难适用。在缝洞单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相的概念,进行了单井岩溶相划分,通过训练图像建立了溶洞相模式,采用多点统计学方法模拟了溶洞相分布,以岩相分布模型作为约束,利用序贯算法实现了溶洞相孔隙定量建模,为此类油藏的储层建模和剩余油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伸展构造背景下倾角资料的构造解释
杜旭东;庄维;尤征
2012, 34(6): 59-65.
摘要
(
271
)
PDF
(4864KB) (
5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总结了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导致反映构造特征的地层倾角模式复杂化的多种因素。沉积相的不同、岩性变化、井眼状况和测井作业时间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使地层倾角资料复杂化。进一步指出在拉张盆地中,进行倾角资料的构造解释,必须了解其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释存在的多解性。重点解剖了铲式断层在横剖面情况下,对于不同构造位置下的倾角模式。详细分析了一个倾角模式对应多种构造样式的倾角构造解释实例。
倾角资料的构造解释应是综合解释,既要综合井筒的相关地质资料,又要综合测井与地质知识,还必须考虑综合地震资料。
托甫台区东河砂岩油藏地层结构与封堵性分析
杨士明;盛海波
2012, 34(6): 66-72.
摘要
(
251
)
PDF
(2434KB) (
6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托甫台西东河塘组顶面整体表现为东南倾伏的单斜构造,局部有较多的微型低幅度背斜。本地区东河砂岩油藏属于海退环境下受古地貌控制的以砂坝沉积为主的油藏。泥盆系东河塘组(D3d)及其下伏的志留系柯坪塔格组(S1k)、上覆的石炭系巴楚组(C1b1)在本地区都有剥蚀尖灭。东河塘组及与其相接触的地层在东河塘组尖灭线附件岩上性具有封堵接触与非封堵接触特征,构造、地层岩性以及地层接触关系三因素造成了东河塘组油藏圈闭顶、底板及侧向封堵的特色。通过构造及顶、底板岩性分析和侧向封堵性分析,找出了有效圈闭分布区域,对目前进一步的开采以及外围区进一步的勘探具有现实意义。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真假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司马立强;张凤生;赵冉;杨洪鹏
2012, 34(6): 73-78.
摘要
(
295
)
PDF
(1622KB) (
5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12 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孔、洞、缝发育,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在塔河地区奥陶系发育许多测井响应特征与真储层相似,试油却为干层的假储层。如果不对这些假储层加以分析剔除,就很难准确地进行储层识别,从而造成测井解释错误,并给后续的试油和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应用测井资料鉴别真假储层成为塔河地区储层测井评价的关键。通过研究总结了塔河12 区真假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岩芯资料等建立了该区常见真假储层识别模式,减少漏划错划储层现象,提高储层测井评价的精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多层砂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物模实验研究
潘毅;董卫军;冯靓;唐怀轶;陈莹莹
2012, 34(6): 79-86.
摘要
(
360
)
PDF
(2490KB) (
7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获得更为直观的多层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和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备了一种大尺度可视化砂箱物理模型,进行了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水速度的水驱油实验,考察了不同注采方式、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该模型具有设计尺寸大、模拟程度高及直观可视等特点,较其他模型更具代表性。通过模拟NP 油田某区块砂岩地层,根据几何相似、井型相同、层序韵律相同、流体黏度相同的原则,更加真实的模拟地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注水方式及注水速度对模型的采收率有较大影响。采油井数多,单井控制面积小,采收率略高;而注水速度低,油井见水晚,含水率上升缓,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这一过程也反映了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特征曲线拟合表明,该实验过程符合水驱特征,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研究
肖阳;蔡振忠;江同文;冯积累;谢剑飞
2012, 34(6): 87-93.
摘要
(
289
)
PDF
(1820KB) (
7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复杂,呈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多尺度特征,除个别井水驱特征曲线呈现出砂
岩油藏特征或单一直线段特征外,其余井水驱特征曲线多呈现出多直线段台阶状或不规则特征,因此不能直接对传统
水驱特征曲线进行简单的应用。在对国内外常用的50 多条水驱特征曲线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对桑南西缝洞型碳酸盐
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选择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需要根据分析应用情况的不同及与
实际资料的相关性来选择应用水驱特征曲线。为了进一步完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的选择应用,在此
基础上对其水驱特征曲线应用相关事项作了补充。
高含水期油藏层间压力结构差异量化方法研究
赵明;潘红;刘瑞平;邓莉
2012, 34(6): 94-100.
摘要
(
325
)
PDF
(1427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和层间非均质性影响,高含水期油藏各小层层间压力结构差异严重,掌握差异状况是合理调整的重要依据。针对现场分层测压资料少,单层压力资料获取困难的情况,应用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高含水期地层层间压力结构差异量化数学模型,模型的关键参数可以通过生产数据计算获得。枣园油田的实例验证表明,高含水油藏层间压力存在明显差异,该方法能够确定各小层的压力差异状况。量化计算结果和实测资料相接近,有利于认清开发矛盾,为合理调整提供技术依据。
深井水平井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评价与分析
徐坤吉;熊继有;陈军;秦大伟;许红林
2012, 34(6): 101-106.
摘要
(
315
)
PDF
(1522KB) (
7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影响水平井水平段延伸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钻井液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平井循环压耗计算模型,分别对水平井总循环压耗和水平段环空压耗进行计算,进而求出了水平井水平段极限延伸长度值;对钻井液密度、钻井泵额定压力、岩屑床高度和钻井液排量对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受钻井液密度、钻井泵额定压力、岩屑床高度和钻井液排量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为了提高深井水平井的延伸能力,应使用较低密度的钻井液;尽量保持较低的岩屑床高度;钻井液排量应尽量小。同时还认识到,深井水平井水力延伸能力主要受到钻井泵额定压力的制约。研发高额定压力的钻井泵,是提高深井水平井水力延伸能力的主要措施。
水平井流入控制阀控底水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全堂;张锋利;段永刚;帅春岗;魏明强
2012, 34(6): 107-112.
摘要
(
326
)
PDF
(2231KB) (
8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发展,采用流入控制阀(ICD)完井技术开发底水油藏成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弄清水平井ICD 控底水原理及影响因素成为利用其实现延缓底水锥进、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关键。在分析ICD 控水限流原理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具体分析了流动剖面、环空流动、含水率等3 个影响控水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具有高含水段的油藏,可以利用ICD 增大高渗段阻力,从而在牺牲总产液量的基础上降低产水,实现控水;ICD 所产生附加压降有效地减少了环空流动,增强了控水的稳定性,为实现长期稳油控水提供了保障;对储层物
性参数分布认识出现偏差将会较大地影响ICD 的控水效果;对于存在高含水段的水平井,需要增大高含水段的附加压降,降低高含水段的产液量,才能有效实现控水。对水平井ICD 控底水原理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为优化水平井ICD完井设计,控制底水锥进提供了技术思路。
新的基于压力导数的反褶积模型研究
胡小虎;郑世毅;龙胜祥
2012, 34(6): 113-117.
摘要
(
277
)
PDF
(9536KB) (
6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力反褶积对原始地层压力非常敏感,且该参数精度必须控制在0.5% 以内,而通过Levitan 等方法来确定该参数时,不仅至少需要两个不同流动期数据,且易受压力流量非线性等诸多因素影响。提出的基于压力导数的反褶积模型不仅对原始地层压力值不敏感,而且可仅通过一个流动期来确定该参数值。通过分析,该模型可以处理压力误差,也可以处理流量误差
泌阳凹陷泌301 井区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分析
杨晓培
2012, 34(6): 118-122.
摘要
(
302
)
PDF
(628KB) (
6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等参数,对泌阳凹陷赵凹油田泌301 井区核三段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依据流动带指数的大小,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A、B、C、D 和E 等5 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物性、岩性、沉积微相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对不同流动单元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单井产能与流动带指数有较好的乘幂关系,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差异较为明显,物性最好的A 类流动单元产能最高,物性最差的E类流动单元产能最低。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离散裂缝模型两相流动模拟
吕心瑞;姚军;黄朝琴;赵娟;
2012, 34(6): 123-130.
摘要
(
470
)
PDF
(3219KB) (
7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认识裂缝性油藏流体流动规律是其高效开发的基础,离散裂缝模型因其对裂缝予以显式降维处理,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而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有限体积法在控制体单元上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严格保证局部质量守恒,适用于流场性质不连续的情况。基于Delaunay 三角网的对偶网格构建有限体积控制单元,推导了离散裂缝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控制方程的有限体积数值计算格式,实现了离散裂缝模型油水两相数值模拟,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保证局部质量守恒,计算过程中收敛性较好,适用于离散裂缝油藏的数值模拟,与单孔隙介质模型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计算效率提高2.5
&#
8764;3.0 倍。
CO2 微观驱油实验研究
杜建芬;陈静;李秋;郭平;郭平
2012, 34(6): 131-135.
摘要
(
323
)
PDF
(11686KB) (
6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不同CO2 驱油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仍不完全清楚等问题,利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高压可视化微模型进行了水驱、CO2 非混相驱、CO2 近混相驱和CO2 混相驱四组驱替实验,并采用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像分析和二值化处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驱替方式中驱替前缘形状、油气界面、油气分布特征、含油面积大小和模拟油颜色变化。结果表明:水驱油时,水大部分以非活塞形式驱油、油水界面呈凹凸弧线形;CO2 非混相驱中,CO2 与原油存在明显的两相流,界面形状比较锐利,窜流和混流比较严重,气体突破较早;CO2 近混相驱替过程中,油气界面模糊、两相区不明显、没有形成明显的混相带;而混相驱过程中形成了清晰可见的混相带,油气界面明显圆滑和模糊,在相同条件下混相驱持续的时间最长,采收率最高。该研究对CO2 有效驱油和驱油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高效自组装超分子驱油体系研究
徐亮;程玉桥
2012, 34(6): 136-140.
摘要
(
310
)
PDF
(741KB) (
6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利油田化学驱优质资源一、二类油藏储量基本动用完毕,以高温高盐油藏为主的三类储量(油藏温度>85 ℃,矿化度> 30 000 mg/L)将是今后三次采油的主阵地,但在高温高盐油藏实施聚合物驱油的过程中遇到诸如聚合物遇盐降黏、高温水解、高温降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超分子体系是一种小分子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进行自组装的一个分子聚集体系,以超分子工程学及超分子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设计合成三种高效超分子产品及驱油体系,并对合成的超分子体系进行驱油性能评价,实验表明RTS 型超分子体系增黏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对污水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具有优良的老化稳定性,室内物模实验表明具有良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应用前景良好。
催化裂化液体产品中硫化物的形态分析
杨淑清;郑贤敏
2012, 34(6): 141-145.
摘要
(
300
)
PDF
(1213KB) (
8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对俄罗斯原油常压渣油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后,所得液相产物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含硫化物以噻吩类、苯并噻吩类、二苯并噻吩类为主。采用不同的平均校正因子对催化汽油和柴油馏分中的总硫及主要硫化物含量进行分析。考察了催化裂化反应中剂油比及温度对催化汽油和柴油中总硫及主要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仰角式油水分离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刘苏;苏庆伟;黄坤;李新战;蒋艺
2012, 34(6): 146-152.
摘要
(
364
)
PDF
(1946KB) (
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仰角式油水分离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重力式油水分离设备,为了深入了解其分离机理和内部流场分布,利用Fluent 12.0 数值模拟计算软件,基于多相流欧拉分析方法,结合Realizable k–" 双方程湍流模型对油水两相在分离器内的分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分离器的分离特性和内部流场分布,与传统卧式分离器相比较,仰角式油水分离器内堰板处的“死油区”和“死水区”明显减小,油水分离效率更高,当仰角为12
&#
9702;时,油水分离效率达到了最高值90.48%,提高了29.26%;仰角式分离器的结构简单,但内部流场分布
较为复杂,入口分液管处的速度分布不均匀,存在不同程度的旋流,易造成油水两相在分界面处的掺混;分液管处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地改进。
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的自动送钻技术研究
郭芙琴;华鹏涛
2012, 34(6): 153-160.
摘要
(
268
)
PDF
(2253KB) (
6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送钻方式的不足及钻井过程复杂、数学模型难建立等特点,在简要分析交流变频自动送钻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影响送钻的各因素之间关系后,提出将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与交流变频恒钻压自动送钻相结合。通过对钻压趋势的判断,采用参数自调整模糊PI 控制,实现对送钻电机转速的控制。该算法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可通过自学习实时修正控制参数。试验表明:控制效果良好,在保证恒钻压的基础上,可实现稳速送钻,提高了系统调节的快速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精度高,现场应用证实此算法控制效果优越,可实现送钻稳态精度在±0.5 t 之内,而且送钻更加平稳,控制算法亦具有通用性。
LNG 汽车产业发展可行性的模糊分析
王惠明;梁政
2012, 34(6): 161-168.
摘要
(
278
)
PDF
(10634KB) (
5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G 汽车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汽车产业,做好LNG 汽车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是推广这项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从技术、经济、环保、资源保障能力4 个方面分析了发展LNG 汽车产业的可行性,构建了LNG 汽车产业发展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因素集、评价集、权重集等,提出了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对发展LNG 汽车产业可行性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并运用实例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多层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LNG 汽车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是非常好的,推广和使用LNG 汽车是十分可行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或企业发展LNG 汽车产业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博导论评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分析
彭军;唐丹;张桂瑞;李斌;曹脊翔
2012, 34(6): 169-174.
摘要
(
345
)
PDF
(2884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综述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内主要由泥—微晶白云石和细—中晶白云石组成的岩石进行岩石学特征、有序度特征、阴极发光特征、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并对成岩流体温度、古盐度分析,认为:主要由泥—微晶白云石组成的岩石,如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等,这类岩石的白云石化作用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而主要由细—中晶白云石组成的岩石,如晶粒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等,这类岩石的白云石化作用是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引起。通过对锶同位素的聚集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一个封闭体系中。
探讨与争鸣
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成岩相与有效储层研究
刘景环;王瑞丽;尤丽;白雪
2012, 34(6): 175-184.
摘要
(
333
)
PDF
(2279KB) (
7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岩石薄片、粘土X 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研究基础上,划分流沙港组砂岩于早成岩B 至中成岩B 阶段,通过成岩参数定量分析,区分8 种成岩相,厘定了压实是主要成岩作用。研究区中深层存在差异孔隙演化,岩石类型与成岩差异对孔隙演化起控制作用。根据地层测试、岩类孔渗关系综合确定常规有效储层渗透率下限为5 mD。采用经验公式法作为基本孔隙演化模型,孔隙预测误差为0.2%2.8%。建立以孔隙度、渗透率、岩石类型、压力、产能多因素约束的精细度储层分类。中等—好储层类型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中等压实成岩相有关。同深度背景条件下,湖底
扇浊流储层性质比三角洲滩坝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