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2-20
    油藏经营管理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杜志敏 谢丹 任宝生
    2002, 24(1):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1
    摘要 ( 1009 )   PDF (248KB) ( 9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经营管理”近年来已成为油田开发研究的热点和当今国际石油界最流行用语之一,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亦成为国外油公司高效开发油气田的基本模式。综述了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的概念、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影响油藏经营管理的主要因素及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的组织机构、工作模式及运作程序,简要介绍了基于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结合我国油田开发管理在CNPC勘探开发数据库基础上,由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研制的现代油藏经营管理软件,指出实践现代油藏经营管理是提高我国油气田开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油藏经营人力资源管理
    杜志敏 王仲林 杨凯雷
    2002, 24(1):  5-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2
    摘要 ( 880 )   PDF (299KB) ( 8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藏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数据信息共享普遍化的逐步深入,组建一支具有活力的多专业学科团组是油藏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实现地质-工程-经济评价协同化管理的精髓。成功的油藏经营管理取决于团组成员间的不断交流和交互作用。对协同化工作团组的管理及经济价值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团组工作分析评价模式。

    油藏经营技术管理
    陈小凡 杜志敏 邓瑞健
    2002, 24(1):  8-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3
    摘要 ( 1597 )   PDF (223KB) ( 7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经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技术,其中技术管理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始终。在油藏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环节包括:油藏描述、制定开发方案、开发方案实施、动态监测、开发动态分析、开采策略的改进、制定最终开发计划等,这些环节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油藏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探讨了油藏经营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包括油藏经营管理中的技术管理过程、技术环节和技术内容。

    油藏经营中的经济评价模式和方法
    刘先涛 吴林
    2002, 24(1):  12-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4
    摘要 ( 908 )   PDF (331KB) ( 7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是一种新兴高效的管理模式,强调地质-工程-经济评价的协同化,通过多学科相互配合,完成优化经营策略。在这种模式下,经济评价成为整个经营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优化油田开发方案,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投资风险提供了决策依据。深入分析了传统经济评价模式的缺陷,依照现代油藏经营管理思想,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油藏经营中的经济评价方法。为实现油藏经营中的经济
    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油藏经营优化决策模式研究
    梁保升 杜志敏 黄孟云
    2002, 24(1):  15-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5
    摘要 ( 1513 )   PDF (347KB) ( 6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开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决策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油藏经营优化决策模式,使复杂的油田开发评价工作条理化、程序化,为决策者提供最优开发方案,对实现油藏最佳开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油藏经营管理能否顺利执行的重要保证。提出了综合开发指标评价体系、开发进程监测和控制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优化决策的运作模式,并设计了多目标优化决策体系功能结构的框架。

    油藏经营管理系统设计
    陈小凡 杜志敏 赵正文
    2002, 24(1):  18-2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6
    摘要 ( 856 )   PDF (300KB) ( 7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满足油藏经营管理思路的软件系统作为技术保证。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体现油藏经营管理协同化的思想,通过各专业子系统一体化的软件设计,实现地质-工程-经济协同化方法进行油藏经营管理。对油藏经营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结构、数据流结构进行了介绍,整个系统划分为地质信息集成、开发信息集成、油藏工程计算、开发动态管理、经济评价、实时监控、数据管理维护等七大子系统,详细讨论
    了各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协同关系。

    油藏经营管理数据库建设和应用
    邓大庆 何冠军 陈继东
    2002, 24(1):  21-2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7
    摘要 ( 765 )   PDF (303KB) ( 6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经营管理数据库是油藏经营管理系统的基石和核心。要实现油藏经营管理的目标,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基于现代数据库技术、适合我国油田开发现状的油藏经营管理数据库系统。介绍了油藏经营管理数据库系统在整个油藏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数据库内容、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管理和维护及在油藏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油藏经营管理数据库通过给油藏经营管理软件各个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从而实现油藏管理的目的。
    地质信息集成系统平台设计
    王自明 赵正文 黄健全
    2002, 24(1):  24-2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8
    摘要 ( 981 )   PDF (366KB) ( 6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国外现代油藏经营的经验,按照现代软件工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地质、开发信息集成平台。平台设计包括信息内容及其管理查询方式设计、平台功能及应用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该平台在信息内容上注重选择全面的多种类多层次的石油地质开发信息,将所有图文信息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信息采用多主题的管理方式和多渠道的查询方式并为信息的应用提供各类强大的功能。界面设计图文并茂、新颖实用,为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同时采用树型目录导航和图形导航两种导航方式为信息查询提供准确快捷的定位。
    油藏经营管理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何冠军 孙雷 郭肖
    2002, 24(1):  28-3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09
    摘要 ( 734 )   PDF (300KB) ( 6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方法的应用为油田开发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田动态监控是油藏经营管理中重要环节之一,它贯穿于油藏经营管理整个过程,及时合理地动态监测和评价能提高对油藏的认识,对油藏经营管理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循环油藏管理模式、过程监控和评价在油藏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油藏动态监控和评价包含的内容及作好监测和评价所需的技术支持、未来发展趋势、现阶段工作重点等。

    油藏经营项目风险分析
    吴林 刘先涛 朱仕军
    2002, 24(1):  31-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0
    摘要 ( 827 )   PDF (302KB) ( 7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藏经营管理中,为降低风险成本,获得最大投资效益,需要进行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分析在整个油藏经营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介绍了油藏经营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从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指出了正确进行风险估计是油藏经营项目风险分析的关键,并提出了用于风险辨识和风险估计的方法。在具体建立风险分析的模型时,列举了三种典型的方法:期望值法,Monte-Carlo模拟法和风险影响图法,并对方法的使用提出了建议。
    多学科协同化方法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调整方案中的应用
    曾祥林 杜志敏 陈小凡 梁保升 朱仕军
    2002, 24(1):  34-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1
    摘要 ( 847 )   PDF (236KB) ( 6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马庄马2断块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组建了多学科油藏经营管理团组。该团组采用地质-工程-经济等多学科协同化方式,通过动静态相结合,在重新进行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工程动态分析与数值模拟技术,对原来单靠地质研究无法确定的水体来源和大小及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重新认识,得到了更为准确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复杂断块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调整与挖潜工作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油藏经营管理方法。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彭小龙 杜志敏 陈小凡 郭肖
    2002, 24(1):  37-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2
    摘要 ( 919 )   PDF (354KB) ( 6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千米桥古潜山凝析气藏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复杂凝析气藏。选用三维组份模拟器,进行相态拟合、历史拟合,结合地质分析油藏工程测试结果,消除早期数值模拟的多解性,对开采方式、采气速度、井型优选等关键问题及地质参数进行了模拟对比研究。采用方案的技术优选结合经济优选,为气田的实施方案提供可行性依据。

    地震预测滤波方法在生产井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朱仕军 杜志敏 曾祥林 吴林
    2002, 24(1):  40-4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3
    摘要 ( 1772 )   PDF (272KB) ( 6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的预测油气田生产井的生产动态变化,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用地震勘探中的预测滤波模型,对华北油田南马庄马2断块油藏生产井的未来产量进行了预测。试算结果表明,用测滤波模型进行井的未来产量预测是有效的,并且从预测的结果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该模型与其它模型相比,具有算法简单、运算速度快、符合率高等特点。
    地质勘探
    地球膨胀运动的参数算法与膨胀阶段划分
    刘全稳 陈景山 赵金洲
    2002, 24(1):  42-4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4
    摘要 ( 1577 )   PDF (343KB) ( 6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地球膨胀阶段的地球表面积、体积、半径等参数的改变量计算方法,对如何根据实际资料求取地球膨胀的数值等技术手段作出说明,列出相关计算公式。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地球膨胀阶段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地球的膨胀可划分为:表面积扩充阶段、体积扩充阶段、岩浆外溢量持续增大阶段、岩浆外溢量持续减小阶段、地球收缩阶段等。地球的膨胀过程既不是半径一概增大的过程,也非单调减小的过程,而是一种受周期性函数作用力控制,地球半径在“增加—减小—增加—减小”的循环往复中逐渐增长。

    川东小河坝砂岩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刘成林 李景明 蒋裕强 朱玉新
    2002, 24(1):  46-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5
    摘要 ( 1067 )   PDF (375KB) ( 6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气源、生烃时期、烃源灶及圈闭形成时间等内容。从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分析入手,确定川东下志留统小河坝砂岩天然气气源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深灰色泥岩;通过有机相分析、埋藏史分析、TTI计算,认为源岩生烃潜力大,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达到生烃高峰期,形成两个大面积的烃源灶,可提供充足的烃源;再利用构造演化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关键时刻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在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分析的基
    础上,建立小河坝砂岩的天然气成藏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纪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
    董兆雄 赵敬松 方少仙 侯方浩 郑聪斌 章贵松 吴诒
    2002, 24(1):  50-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6
    摘要 ( 1920 )   PDF (324KB) ( 9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以南地区,奥陶纪时南有秦岭深水海槽,北为中央隆起南延段,其间地势平缓平距可达100 km,为一末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当处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大气降水丰沛而且与广海连通性好,海水循环亦好。这时的整个缓坡环境多发育泥晶灰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球粒-团粒灰岩,间有生物礁、风暴岩等沉积。当处于低海平面和极低海平面时期,气候越来越炎热干旱,雨量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平面降低,缓坡与广海的连通受阻、海水循环受限,这时区内总体上以发育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少量颗粒泥粉晶白云岩、泥粉晶颗粒白云岩、风暴岩等沉积,潮缘及浅缓坡的局部洼凼内因CaSO4甚至NaCl过饱和,也可发育含膏质白云岩以至盐岩。缓坡以南的斜坡区则发育重力流成因的砾屑灰岩和巨角砾灰岩以及浊积岩等沉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理论模型研究探讨
    欧成华 李士伦 郭平 赵永富 陈娟
    2002, 24(1):  53-5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7
    摘要 ( 814 )   PDF (395KB) ( 7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详细分析了化工领域内广泛应用的单组分和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的特征、演变历程,以及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模型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模型研究的基础是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测试,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成现有单/多组份气体吸附模型的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适用性评价,才能建立起完全包含储层孔隙介质吸附体系的所有特征的新模型。
    井下循环温度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
    何世明 何平 尹成 徐壁华
    2002, 24(1):  57-6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8
    摘要 ( 1493 )   PDF (477KB) ( 6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的井下循环温度对钻井与完井工程十分重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及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井内液体与井筒之间热交换的二维瞬态循环温度的数学模型,用无条件稳定的全隐式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数学模型,将所建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有关模型进行比较,并对影响井下循环温度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该模型可用于计算实际循环条件下的管内液体、管壁、环空液体与地层的温度分布。
    水平井早期试井公式
    吕涛 吕劲
    2002, 24(1):  61-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9
    摘要 ( 942 )   PDF (341KB) ( 5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早期流动是指水平井从开始生产起到压力降传播波尚未达到储藏边界的阶段。在已有文献中早期阶段被视为径向流,早期结束时间也存在各种计算公式,不同公式的结果相差甚大,并且皆缺少理论依据。根据早期时刻的等势面是以水平井两端点为焦点的旋转椭球面,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导出早期试井公式和早期结束时间的算法,理论和实例皆表明所推导的公式更能描述早期渗流规律,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多相渗流的几种数学模型及相互关系
    刘昌贵 孙雷 李士伦 周守信
    2002, 24(1):  64-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0
    摘要 ( 1536 )   PDF (317KB) ( 6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注气提高采收率过程中,油藏流体各物质组分之间的相互传质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油藏流体在传质和相变过程中的渗流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从相平衡和物质组分守衡规律出发,利用达西线性渗流定律,推导了多相渗流的通用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导出了常用的多组分数学模型、适于注CO2的多组分数学模型和黑油模型。指出这三个模型都是通用数学模型的特例模型,它们的共同基础是相平衡和物质组分守衡规律。所导出的适合于注CO2驱的多相渗流数学模型,区别于Yih-Bor Chang,B.K.Coats的模型。

    注水过程中储层深部污染的试井诊断及应用
    胡书勇 陈军 任德雄 李玉梅 张烈辉 陈论韬
    2002, 24(1):  67-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1
    摘要 ( 1004 )   PDF (368KB) ( 6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开采原油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采油方式,它对保持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高效开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注水过程中由于注入水向地层推进,在储层内会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从而导致储层中流体渗流阻力增加和渗透率下降,造成地层污染。通常,人们通过试井手段来进行储层污染评价,但仅限于井筒周围附近地带,试井得到的地层参数反映的也只是近井地带的性质。对于深部储层特性,特别是储层深部污染的诊断却没有深入的研究。从典型的实例出发,分析了储层深部污染在试井曲线上的反映,并定性分析了储层深部污染的原因,得出了用试井手段评价注水过程中对储层深部伤害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切实有效,能有效指导油田注水开发,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裂缝-孔隙型油藏新的试井模型解
    李其深 黄诚 邓伟
    2002, 24(1):  71-7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2
    摘要 ( 805 )   PDF (426KB) ( 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裂缝-孔隙油藏的渗流特征,在裂缝和基块之间存在流体的交换;以往的裂缝性油藏并没有考虑流体之间的渗流,仅仅将裂缝和基块之间的流体交换作为源和汇;考虑裂缝与基块之间的渗流建立裂缝-孔隙油藏全耦合的渗流微分方程;该渗流微分方程考虑压差对裂缝和基块的影响,对方程采用无因次化,将方程简化,通过Laplace变换,利用解的迭加原理,获得模型Laplace空间解,这解对理解裂缝-孔隙性油藏的渗流规律和试井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状态方程模拟注气对凝析气藏采收率的影响
    郭平 肖勇 杜玉洪 孙雷
    2002, 24(1):  74-7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3
    摘要 ( 1650 )   PDF (236KB) ( 6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和整体开发效益是凝析气藏开发的目标,注气是防止凝析油析出从而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较好方法。以一个真实的凝析气藏为例,使用自行开发的PVTCOG软件和PR状态方程研究和对比了凝析气藏定容衰竭不同阶段,注干气、氮气及二氧化碳对露点的影响、对注气时机、对凝析油储量和凝析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注入气影响露点的趋势不同,随注入气增加凝析油储量下降,但凝析油采收率上升,注入时机不一定是在高于露点压力时最好。

    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采收率研究
    张加友 张国庆 武淑英
    2002, 24(1):  78-8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4
    摘要 ( 1562 )   PDF (310KB) ( 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十二块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开发面临着高含水、低采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区块的注水采收率,运用室内试验资料、国内外经验公式及矿场资料,用多种方法对胡十二块注水采收率进行了预测。经分析研究后认为:胡十二块具有提高注水采收率的潜力,应在提高注水波及体积上做工作;并提出了胡十二块今后进行区块治理要运用细分层系开发、对局部井网进行注采关系完善、层内调剖及三次采油等常规方法,来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注水采收率。

    轴向载荷对套管螺纹连接应力的影响分析
    李黔 冯少波
    2002, 24(1):  81-8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5
    摘要 ( 1024 )   PDF (232KB) ( 6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井和大位移井中套管存在很大的轴向拉伸和压缩载荷的情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套管柱中最薄弱的螺纹接头部分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了API长圆螺纹套管在轴向拉、压载荷作用下,螺牙面的接触压力和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API长圆螺纹套管接头最大接触压力出现在公扣的根部,并且前4扣的接触压力和应力较大,最有可能发生粘扣和屈服破坏。对在深井、大位移井中正确选用API长圆螺纹套管,减少套管连接部位失效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井底漫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陈小榆 刘义军 宋晓健 孟英峰 熊继有
    2002, 24(1):  84-8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6
    摘要 ( 813 )   PDF (328KB) ( 5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研究、台架实验和现场经验表明:井底流场的特性与钻井效率、钻井安全、钻头寿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喷嘴几何形状、喷嘴布置方式是决定井底漫流场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为了发展有预见性的定量化井底流场研究技术,应用势流理论对井底漫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台架实验对比表明,井底漫流场数值,模拟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不同喷嘴组合、不同侧倾角、不同后倾角条件下几股射流的相互作用情况,可为评价井底流场的优劣、钻井效率的高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水压裂缝缝内流场的理论研究
    杨秀夫 陈勉 刘希圣
    2002, 24(1):  87-9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7
    摘要 ( 967 )   PDF (404KB) ( 7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压裂过程就是地层在受到压裂液作用后裂缝向前延伸扩展的过程。水力压裂过程中,缝内流体的流动特征对裂缝的延伸和形态具有很大的影响。要确定水力压裂过程中的缝宽变化,首先应根据流体力学理论,找出缝内流体压力的分布规律,得出它与裂缝宽度的关系,再根据岩石力学和断裂力学理论,寻求二者在裂缝宽度或压力方向的流固耦合,从而最终确定出裂缝的几何形态。通过缝内流场的理论研究,推导出了一个新的描述缝内流场的理论模型,为求解全三维裂缝几何形态打下了理论基础。
    非活性硝酸粉末液酸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汤元春 袁玉锋 程宇辉 黄一汉 毕文平
    2002, 24(1):  91-9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28
    摘要 ( 834 )   PDF (405KB) ( 6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活性硝酸粉末是一种新型酸化材料,正常状态下呈非活性,激活后可分解出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针对目前国内外应用非活性硝酸粉末(液)酸化过程中活性地下激发难于控制、有效率低等问题,成功优选出激活剂A,并对其使用浓度进行优化,得出新型酸液配方体系。该体系采用地面预激活技术,有岩芯溶蚀率高、对岩芯渗透率改造倍数高、腐蚀速率低等特点,可达到深部酸化的目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型酸液配方体系酸化后油井增产效果显著,适用于低渗—特低渗,敏感性强的Ⅲ类储量砂岩油藏酸化解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