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1-12-20
    地质勘探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与油气的关系
    付广 付晓飞 刘安英
    2001, 23(6):  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5.01
    摘要 ( 1407 )   PDF (374KB) ( 5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断层活动、油气生成排出和盖层封闭性形成史分析,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演化及其特征,得到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早第三系末期是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下延扩大的时期。造成扶杨、萨、葡、高和黑帝庙油层形成了“一源多层”和“一层多源”的油气成藏与分布特征,油气运聚成藏模式随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而发生变化。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
    王绪龙 康素芳
    2001, 23(6):  6-6–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2
    摘要 ( 784 )   PDF (303KB) ( 6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原油三环二萜烷C20、C21和C23的分布型式(上升型、山峰型、下降型和山谷型)与Pr/Ph、碳同位素、Ts/Tm、成熟度等存在良好关系。不同分布型式的原油在空间上具有上升型分布于油藏高部位,下降型分布于低部位的特点。表征三环二萜烷分布型式的C20/C23与试油获得的原油产量存在正相关,与原油密度存在负相关。综合分析得出,油气成藏顺序是上升型原油在先,下降型原油在后,山谷型原油是上升型和下降型原油混合的结果,上升型分布原油主要是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的贡献、下降型分布原油主要是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岩的贡献。

    石油工程
    压力对油气体系石蜡沉积温度的影响
    梅海燕 张茂林 孙良田 孙雷 郭平
    2001, 23(6):  9-1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3
    摘要 ( 793 )   PDF (363KB) ( 6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蜡质、胶质、沥青质等固相沉积问题普遍存在于油气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油气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采用状态方程和溶液理论相结合,建立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根据正规溶液理论校正固相混合物的非理想性,采用状态方程描述气相和液相的相态。对某一油气体系进行了蜡固相沉积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压力对蜡沉积点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压力对蜡沉积点温度在低于饱和压力下比高于饱和压力下的影响更大。

    岩石软弱面产状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刘向君 陈一健 肖勇
    2001, 23(6):  12-12–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4
    摘要 ( 1791 )   PDF (402KB) ( 6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连续介质力学井壁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简化的岩石软弱面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岩石软弱面倾角和倾斜方位角改变对直井、斜井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作业条件下,岩石软弱面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基质岩块的稳定性,当井周围存在裂缝或节理等软弱面时,井壁的稳定性将受到软弱面的影响而明显降低;斜井条件下,井壁失稳的位置和失稳的程度与软弱面的产状密切相关;直井条件下,井壁垮塌的方位将可能偏离原地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位,而主要取决于岩石软弱面的倾角和倾斜方位角。

    甲酸钾钻井液技术现场应用
    王平全 贺江红 蒲晓林 李晓红 汪世国 栗巍
    2001, 23(6):  14-14–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5
    摘要 ( 836 )   PDF (225KB) ( 7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酸钾是国外90年代末用于钻井完井液的新型添加剂,成功地用于高密度钻井完井液体系中,具有强抑制、配伍性好、环境保护、油层保护等突出优点。着重介绍了甲酸钾在新疆克拉玛依莫北005区块MB5001井的现场使用情况,并对其钻井液技术进行了总结。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甲酸钾抑制粘土水化分散膨胀能力强,控制坂含低,返出的钻屑呈小圆粒状,内部呈干性,钻井液不糊振动筛,不跑浆,具有抑制性强、失水造壁性好、润滑性好、机械钻速快、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研究
    罗宇维 张光超 刘云华 黄卫东 张行云
    2001, 23(6):  18-18–2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6
    摘要 ( 1508 )   PDF (301KB) ( 7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能优良的水泥浆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关键因素,水泥环空气体窜槽对油气田开发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旦气窜发生,即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挤水泥,也难于修复到未气窜的封固状态。因此,优选有效的防气窜添加剂,研制性能良好的防窜水泥浆就显得十分重要。文中根据海洋高温高压气井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综合适用于高温高压固井的防气窜水泥浆设计的方法。设计出了密度2.40 g/cm3,适合循环温度为125℃和163℃的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的高密度防窜水泥浆体系。

    河南油田高含水调整井固井技术应用研究
    肖武锋 胡鸣辉 王斌 牛桂丽
    2001, 23(6):  21-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7
    摘要 ( 856 )   PDF (309KB) ( 6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河南油田高含水调整井固井影响封固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证其封固质量实用综合工艺技术措施。现场72口井的固井实践表明,该套综合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河南油田高含水调整井固井的封固质量。

    双渗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
    李顺初 黄炳光 王怒涛 张普斋
    2001, 23(6):  25-2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8
    摘要 ( 812 )   PDF (332KB) ( 6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试井分析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全面考虑井底条件和外边界条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双渗油藏的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并在Laplace空间中求解出相应的精确解,提出了一种在Laplace空间中进行试井分析的新方法,较好地丰富和完善了双渗油藏试井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同时用实例分析,说明该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溶解气驱油藏油气多相试井分析方法研究
    杨雷 黄诚 舒能益 鄢斌 孙宪利 黎文超
    2001, 23(6):  28-28–3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09
    摘要 ( 814 )   PDF (292KB) ( 6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溶解气驱油藏的渗流特征,指出该类油藏在高生产气油比情况下,沿用单相油井或单相气井的试井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均导致较大的方法误差,必须考虑油气多相流特性。应用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多相渗流数学模型,通过定义拟函数将多相渗流方程变换为单相流体渗流方程相似形式,从而为多相流试井分析提供实用方法;分析讨论了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拟函数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利用现场生产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和拟函数处理的新方法,该方法所需相关参数少、计算稳定;通过软件实现与现场资料分析表明,应用现场生产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和计算拟函数的新方法,其解释结果可靠。

    混采井分层产能确定的新方法
    陈世加 陈小凡 马力宁 屈信忠
    2001, 23(6):  31-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0
    摘要 ( 857 )   PDF (246KB) ( 7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采油井分层产能的确定通常用生产测井、分层测试及示踪剂跟踪方法,但它们成本高、周期长,对窜层油井不适用,且对流速低和窜层油井不适用,有时还需在关井停产条件下进行,作业过程中还易伤害油层。介绍了一种产能监测的新方法—原油色谱指纹法,利用单层原油色谱指纹差异及井口混合原油的指纹变化特征,配合室内原油配方实验,求得混采井分层产能贡献。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比例二元及三元原油配方与指纹计算的误差在10%以内,指纹计算结果与生产测井的误差在15%以内,可用来计算混采油井分层产能贡献,监测油层出力情况。

    存在供给边界油藏水平井产能分析
    郭肖 翟雨阳
    2001, 23(6):  34-3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1
    摘要 ( 953 )   PDF (306KB) ( 5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角变换方法是一种求解稳定的平面流动问题的有效方法。应用保角变换方法,将水平井三维流动简化成水平面和垂直面的两个平面流动,推导出了油层底部和顶部存在供给边界油藏水平井流量公式;并分析了偏心距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心距对水平井产能影响较小,当δ/h小于0.3时,偏心距对垂直平面流量变化影响不超过5%;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平井产能影响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液流阻力相对大小有关。当水平方向液流阻力大于垂直方向液流阻力时,水平井产能随kv/kh增大而减小;当水平方向液流阻力小于垂直方向液流阻力时,水平井产能随kv/kh增大而增大。

    综合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改善程度的新方法
    唐海 李兴训 黄炳光 王怒涛
    2001, 23(6):  38-38–4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2
    摘要 ( 810 )   PDF (212KB) ( 7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实施开发调整方案后,描述水驱开发效果改善程度的各个评价指标会从不同角度反映水驱开发效果的改善程度,但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为了能评价不同开发调整措施在不同开发阶段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改善程度,从“响应参数”定义出发,采用模糊评判理论,建立了综合评价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改善程度的新方法—“响应参数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响应参数法”能够较准确地从不同角度评价不同开发阶段实施的不同调整措施对开发效果的改善程度,是一种简单、适用、可靠的科学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措施效果的评价方法。

    孔隙介质中非混相微观驱替机理及影响因素
    段秋者 梁保升 罗平亚 叶仲斌 孙良田
    2001, 23(6):  41-4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3
    摘要 ( 820 )   PDF (307KB) ( 6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工程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微观驱替机理。对活塞型驱替机理、海恩斯跳跃、爬行机理、卡断机理、小孔包围大孔机理、指进机理和绕流、粘附现象、部分膜流动机理、汇聚现象等驱替机理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探讨。这些驱替现象能否发生、发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外部条件(如注入速度、注入压力)、孔隙介质的微观几何形状及结构形态、流体性质、储层特性以及两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等。结合薄片岩心动态驱替模型实验结果及相关文献,简要指出了各种驱替机理的影响因素。

    西五二挥发性油藏注氮和富气驱室内评价研究
    郭平 刘建仪 李士伦 熊钰 邹振 赵晓峰 李玉冠 张兴林
    2001, 23(6):  44-4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4
    摘要 ( 929 )   PDF (302KB) ( 5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柯428井分离器油气样按目前压力等于泡点压力进行配样,用柯233井的储层实际岩心进行了长岩心测试注氮气和烃类气评价,膨胀试验、细管试验及不同注入气对岩心驱替效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注氮气比注烃类气更易使泡点升高,膨胀能力不如烃类气强;所选烃类气、氮气和原油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均不能混相;岩心试验表明烃类气越富或注入压力越高均会明显影响注气后的最终驱油效率,同目前油藏衰竭式开采相比,注N2可提高驱油效率6.08%,注富气可提高18.8%~21.31%,表现出较强的注气潜力。

    二连低渗透油藏不同沉积相带注水井配注原则
    宋社民 李允 黄震 张明 赵卫峰
    2001, 23(6):  48-5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5
    摘要 ( 1703 )   PDF (301KB) ( 6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的配注原则、提高水驱油效率是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不同沉积相带的储层物性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注水井配注原则,特别是对低渗透储层,首次提出应用最佳驱替速度,建立合理驱替压差来配注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低渗透砂岩油藏“调水增油”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在老油区的应用研究
    缪明才 尚朝辉 吴柏志 侯利 赵福麟
    2001, 23(6):  51-5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6
    摘要 ( 883 )   PDF (387KB) ( 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弥补注水开发油田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不足,试验了一种新技术—“2+3”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是在对注水井进行充分调剖,增加注入水驱替体积的基础上,注入有洗油效率的驱油剂,进行有限度的三次采油,进而提高注入水洗油效率。该技术在桩106老区桩106-32井组进行的现场试验,试验过程中,相应研究应用了FD判别调剖充满度技术,以铬冻胶、固化体系为主的深部调剖剂调剖技术,并模拟试验区油藏情况,通过岩心驱油试验,筛选了以聚合物、碱为主的驱油剂。试验使井组水驱开发状况明显改善,增产效果显著。在不考虑递减的情况下,井组平均日增原油14.3 t,累计增产原油4 830 t,投入产出比1∶6.4。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溶解性能研究
    冯玉军 王周玉 李富生 郭川梅
    2001, 23(6):  56-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7
    摘要 ( 949 )   PDF (207KB) ( 6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电导法对一系列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疏水基含量、分子量大小、阴离子基团种类及聚合物试样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溶解时间远远长于聚丙烯酰胺的溶解时间。疏水基含量越高,溶解速度越慢;分子量越高,溶解速度越慢;聚合物颗粒越大,溶解速度越慢。实验结果证实了采用电导法研究疏水缔合聚合物溶解性的可行性。

    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
    戴彩丽 葛际江 张贵才 赵福鳞
    2001, 23(6):  60-6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8
    摘要 ( 441 )   PDF (240KB) ( 5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面稠化酸是将稠化剂(PAM)、交联剂(GL-5)加到酸中配制而成,它具有缓速酸化和防砂作用。该酸通过稠化剂的体相稠化作用,控制氢离子的扩散速度,具有很好的缓速作用;随着H+的不断消耗,通过稠化剂与交联剂在砂粒表面适合的pH值(pH=3~5)下的交联作用形成冻胶膜(表面稠化),该膜是一种很好粘弹体,弹性大于粘性,对砂粒表面润湿,通过氢键及静电引力加强对砂粒表面的吸附,限制砂粒运移,达到防砂目的;该膜可以进一步控制H+的扩散速度,达到进一步缓速目的,保证表面稠化酸酸化深远地层。对表面稠化酸的防砂机理及防砂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将酸化与防砂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HPAM溶液在油藏岩石中的物化参数测定方法研究
    叶仲斌 刘向君 肖勇 杨建军
    2001, 23(6):  63-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19
    摘要 ( 796 )   PDF (238KB) ( 5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油藏,用配方研究中筛选出来的聚合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评价了聚合物的注入性,提出的“串联岩心实验法”对评价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比传统的“多测压点长岩心实验法”简洁、方便。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静态吸附规律,发现在低浓度段与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存在明显偏差。用“双段塞法”测定了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不可入孔隙体积和滞留量,为CMG-STAR模拟器提供了相关参数,并为该油藏实施弱交联聚合物调驱可行性研究和矿场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含蜡原油结构的存在性研究
    敬加强 杨莉 罗平亚 刘初明
    2001, 23(6):  67-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20
    摘要 ( 899 )   PDF (315KB) ( 6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所谓含蜡原油结构是指一定条件下原油中蜡晶颗粒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一种充满整个体系的网络。采用流变学测试及分析技术试验研究含蜡模拟油的特征温度、粘温特性、流变特性,采用偏光显微技术分析含蜡模拟油凝胶状态时的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含蜡原油在一定条件下明显存在结构,共形成与原油所含蜡分子的大小与数量、蜡晶颗粒的对称性及大小密切相关,含蜡原油结构的存在是其粘异常和流动性丧失的主要根源。这为含蜡原油降凝降
    粘途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7NB直轴柱塞式泥浆泵运动学分析
    钟青 黄本生
    2001, 23(6):  71-7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21
    摘要 ( 628 )   PDF (296KB) ( 5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钻井用新型泥浆泵—7NB泥浆泵的结构特点、工作机理和研究情况等。采用机械设计自动化软件(Pro/E)建立了7NB泥浆泵三维实体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实现了对7NB泥浆泵主要运动部件的运动学分析计算。通过简化结构,建立了7NB泥浆泵的运动方程和解析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通过计算找到了7NB泥浆泵的运动规律、运动特点,为进一步改进7NB泥浆泵的结构和工作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型压裂泵阀材料的耐磨损性能研究
    杨启明 周锡容 谯英
    2001, 23(6):  73-7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6.22
    摘要 ( 753 )   PDF (363KB) ( 7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多种材料在不同试验条件下耐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初步研究,优选出20CrMnTi材料开展了在冲击磨损、滑动磨料磨损和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的进一步试验,分析了在各磨损与变形条件下的特点,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机理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研究表明,20CrMnTi材料经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处理后,具有较好的抗冲击磨料磨损的能力。这对研究新型压裂泵泵阀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