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上一期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边缘遗存:云南昌宁杞木林地区苗族服饰文化再生产场域研究
    左映龙, 李若青
    2024, 9(3):  1-7.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1
    摘要 ( 36 )   PDF (1568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紧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杞木林地区苗族服饰文化这一研究对象,以边缘遗存为切入点,基于国家在场力
    量的支撑保障,选取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再生产形式为样本,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生存场域中政府、文化管理者等新的力量
    进入后,不破坏过去文化生存的核心力量,不破坏文化的生命力及服饰文化生存依托的场域,探索提出如何进行苗族服饰文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再生产行动。
    民族村落地方情感空间结构研究#br# ——以中国云南双廊为例#br#
    杜 凡
    2024, 9(3):  8-16.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2
    摘要 ( 25 )   PDF (3398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村落原有的地方景观不断瓦解的同时,村落传统空间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
    变。从情感地理学的视角切入,通过田野民族志探究双廊居民地方的记忆、情感等形成的情感结构对地方空间再生产的意义,
    将列斐伏尔的历史-精神-社会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应用到地方情感空间结构研究之中,并用部落绘图法绘制出其情感空间图
    式和理想空间图式。从而对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情感空间和地方情感特质进行全面研究。民族村落情感空间结构的研
    究能够分析在旅游推动下双廊居民的地方情感需求,有助于寻找地方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
    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好地体现地方本质和特征。
    经济学-生态文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赢得人力资源供给的国际经验考量#br# ——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再思考#br#
    刘承昊
    2024, 9(3):  17-25.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3
    摘要 ( 15 )   PDF (1644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然而综合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有
    效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实现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既有基于当前我国国情的战略安排,也有世
    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经验,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中韩两国不仅地缘相近,
    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在农村问题上也存在多方面的相似性。重新考量韩国“新村运动”赢得农民主体参与的经验,保障我国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供给,需创新政府主导作用,借助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
    展、优化农业金融政策与基层“三农”干部人才供给、建立健全法律规范体系等举措构筑全社会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区域间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研究
    杨佳喜, 王盛晓, 焦晓松
    2024, 9(3):  26-34.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4
    摘要 ( 14 )   PDF (1621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改进后的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对中国30个省份现代服务业8个细分部门的出口竞争力进行测算,分析比较中国区域间东中西
    部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现状。结果表明:①大多数省份现代服务业部门竞争力较弱;②四大区域的比较优势部门数
    量较少,劣势部门数量较多,且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和区域之间都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③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指
    数在不同年份变动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重点发展NRCA较高的部门、加大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聚焦产业融合发
    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韧性等对策建议。
    语言学-文学
    韦斯顿与乾隆《御制凯歌三十章》的英译与传播
    潘慧琼, 章 红
    2024, 9(3):  35-41.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5
    摘要 ( 13 )   PDF (162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韦斯顿1810年在伦敦翻译出版的The Conquest of the Miao-Tse,An Imperial Poem by Kien Lung 是乾隆《御制凯歌三十章》
    的第一个英译本。译本的中文诗稿来自小斯当东的父亲购买的法国传教士手稿。韦斯顿的翻译工作是借助多部西传欧洲的
    汉语字典及当时欧洲的汉语研究成果完成的。译本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有误,字面释义错误较多,但大部分章节的大意翻
    译是准确的。译本体现了19世纪英国知识阶层试图通过直译汉语文献了解真实中国的决心和努力,为英语世界提供了一个
    基本能够呈现乾隆诗歌风格的汉诗样本,也为学界了解中国古代字典的西传提供了重要线索。
    少数民族文化外译文献计量学研究
    王帣斐, 刘丽艳,
    2024, 9(3):  42-48.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6
    摘要 ( 11 )   PDF (267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数民族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分析民族文化外译的研究动态,对“讲好中华民族的故
    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可视化工具软件CiteSpace,对1985年至2021年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外
    译的论文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外译研究的基本态势、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等。同时总结了目前研究
    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未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外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新时期云南彝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环境机制分析
    鲁湘珺
    2024, 9(3):  49-55.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7
    摘要 ( 12 )   PDF (157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在疏离和超越日常生活的状态中形成的感悟、体验、判断和推理。在结构意象、选择语言的过程
    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对客观之象进行夸张的变形,特别是对语言的解构。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中不仅受到语言本
    身、心理思维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就包含了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传承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
    论美德的依赖性
    黎良华
    2024, 9(3):  56-62.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8
    摘要 ( 8 )   PDF (156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德是美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其做出规范的主要依靠。问题是,作为人的一种特定的品质特性,美德显然难以避
    免与一定因素发生某种纠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即影响了美德的存在与作用,使得美德在认定、养成与作用上具有对一定
    因素的某种依赖。对美德依赖性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美德本身有更为完整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德伦理
    学的局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何为道德上的“好”:一种伦理语境论释解
    梅 轩
    2024, 9(3):  63-69.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09
    摘要 ( 3 )   PDF (160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诠释“好”的含义乃道德哲学界一大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它蕴含特殊的规范性:说出含“好”话语不只意在表征现实
    世界,更在于鼓励或引导听话人实施某种道德行为。传统上,学者们或援引另一类规范性概念、或借助词源学上的“标准/准
    则”、或依据行事理由等来解释“好”的这种规范性,但结果皆不尽如人意。本研究提倡采用伦理语境论视角,指出在道德观和
    已知信息既定不变的前提下,“好”的意义受到特定语境中道德主体意欲达成的目的的影响,而它们所表达的规范性则体现在
    道德主体努力实现欲成目的的过程之中。借此,“好”所具有的形而上规范性意义便可转化为更加具象的自然意义。
    现实的个人:早期马克思主体性思想#br#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br#
    李孟星, 李银兵
    2024, 9(3):  70-75.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0
    摘要 ( 6 )   PDF (162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述,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人的本质进行追
    问的过程中,马克思立足科学的实践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等人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超越。也
    正是在这种批判和超越的过程中,马克思勾勒出了“现实的个人”的多维镜像。在新时代,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
    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指引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艺术
    数字媒介下白族大本曲的自我重塑
    杨识余
    2024, 9(3):  76-83.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1
    摘要 ( 9 )   PDF (15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说唱艺术活态展演的特性为其立足传统的创造性发展预留了空间。经由抖音、微信的呈现与传播,白族大本曲从村落
    之壤拓展至网络空间。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唱曲以贴近民众日常行为的方式,使得媒介展演成为村落弹唱的形式拓展与功
    能延续,激活了先前处于半沉寂状态的大本曲演述传统。民众将地方文化因子整合进大本曲影像中,具象化地再现了存续于
    特定区域的人文景观。依托网络空间的开放格局,民间艺术得以互赏互鉴,走向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美妙境界。
    跨媒介视域下网络文学作品全版权开发的再耕力
    宋俊锋 , 蒋朴典, 张名章
    2024, 9(3):  84-92.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2
    摘要 ( 7 )   PDF (1879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文学作品因其独特的娱乐性与互动性优势,成为具有庞大粉丝基数的IP作品来源,目前已形成涵盖实体出版、数
    字出版,以及影视、有声、动漫、游戏改编等跨媒介的全版权多元开发体系。网络文学作品从创作初期到作品成熟,具备极强的
    粉丝黏性与开发潜力,并形成持久的作品全版权开发周期,表现出强劲的作品版权再耕能力。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和出版要求,
    从网络文学作品版权深度开发的表现形式中积极探寻再耕力的形成因素,发掘作品版权整体联动的运营机制,并推动作品全
    版权开发再耕力的保障措施,从而为探索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版权开发策略和开发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补充。
    法学-法治社会
    我国智能投顾行政规制路径转变之思考
    李巍涛, 刘 丹
    2024, 9(3):  93-100.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3
    摘要 ( 6 )   PDF (158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投顾是一项深具金融科技代表性的金融服务,随着依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暂停服务,服务平台全部被叫
    停。从行政监管角度分析,“机构”监管模式不适应智能投顾发展,“命令-控制”监管形式下法律监管制度滞后,“确定性”规则
    的适用限缩智能投顾功能。国家机构改革完成了智能投顾行政规制路径转变的第一步,通过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等综
    合性监管方向的转变,“命令-控制”型到“实验”型规制形式的转变,“确定性”规则到“包容性”原则规范理念的转变,进一步为
    完善智能投顾行政规制路径转变提供新思路。
    作品演绎行为的决策机制构建
    孙 阳
    2024, 9(3):  101-108.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4
    摘要 ( 8 )   PDF (1576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著作权法调整原作品著作权人与演绎作者基于作品演绎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通过改变原作品产生新的独创性表达,
    以实现著作权制度鼓励作品创作和传播的基本目标。演绎行为的规则适用直接决定了作品演绎行为的法律性质,而演绎行为
    的合法性直接影响原作品著作权人与演绎作者的决策选择。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学标准要求制度规则的设计最大化规则适用
    的收益,整体上减少规则适用的成本。作品演绎行为的决策机制构建应当完善规则共识形成的制度性规范,以明确的规则与
    稳定的预期促进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实现帕累托最优结果。
    教育学-心理学
    论榜样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意蕴及时代价值
    王再新, 张栋敏
    2024, 9(3):  109-115.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5
    摘要 ( 15 )   PDF (157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的榜样,这些榜样的事迹和精神,影响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
    人不懈奋进、勇往直前。榜样精神有着明晰的生成逻辑:厚重文化是榜样精神生成的基础,时代召唤是榜样精神孕育的契机,
    扎根实践是榜样精神生成的沃土。这一生成逻辑赋予榜样精神丰富的意蕴:坚定信念、崇德向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甘于奉
    献、率先垂范、守正创新。榜样精神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巩固着全党全国人民共
    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凝聚着新时代奋进的磅礴伟力,因而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弘扬勇毅精神的文化根基与实践路向#br# ——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学#br#
    李保玉
    2024, 9(3):  116-121.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6
    摘要 ( 10 )   PDF (1628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弘扬“勇毅”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毅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本
    源上是个体所呈现的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内含着不惧困难、不怕牺牲、不甘平庸、不甘得过且过等精神品质。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它至少具有四重内涵:以不惧为首要标识,以理智为内在支撑,以仁义为价值取向,以坚毅为行为准则。新时代,弘扬
    勇毅精神,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遵循以崇高的道德理想为根本、以广泛的群众力量为
    基础、以高度的自觉性为前提与充分发挥英雄榜样的示范作用的实践路向。
    论思政课学生悟道理的认知加工及其推进策略
    谢柳青,
    2024, 9(3):  122-128.  DOI: 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24. 03. 017
    摘要 ( 10 )   PDF (1571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老师的“用心教”要启发学生的“用心悟”才能达到效果。认知是悟道理的基础,要启发学生悟
    道理,需要对学生悟道理的认知加工及其推进策略进行研究。思政课所讲的道理决定了学生对道理的悟具有领悟、顿悟、觉悟
    三个层次。从学习认知的视角来看,领悟发生在知识获得中,认知加工的关键在认知结构的建构;顿悟发生在问题解决中,认
    知加工的关键在问题表征的形成;觉悟发生在道理运用中,认知加工的关键在学习迁移的发生。为此,思政课应当通过学理化
    的论证、系统性的阐释、认知冲突的消解来推动认知结构的发展;通过对问题情境关键信息的提取和讲解促进问题表征的形
    成;通过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情境的丰富、学习环境的拓展助力学习迁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