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2. [2] 丁声树.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2. [3] 朱德熙.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形容词的性质范畴和状态范畴[M]. 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56. [4] 黎锦熙,刘世儒. 论现代汉语中的量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5] 刘世儒.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6] 邢福义. 谈"数量结构+形容词"[J]. 中国语文, 1965(1):34-36. [7] 郭绍虞.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8] 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9]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10] 陆俭明. 说量度形容词[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3):46-59. [11] 陈光磊. 汉语词法论[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 [12] 刘焱. 量词修饰形容词现象探讨[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151-152. [13] 周一民. 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14] 何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15] 陈秀然. 汉语量词修饰形容词现象探因[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1):88-91. [16] 余瑞雪. 现代汉语"数+量+形"结构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龚健伟. 现代汉语"数+量+形"格式研究[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8] 胡明扬. 词类问题考察[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19] 李宇明. 汉语量范畴的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 2002. [20] 杨永龙. 从"形+数量"到"数量+形"——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J]. 中国语文, 2011(6):499-513,575. [21] Adele E Goldberg. 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2] Adele E Goldberg, Devin M. Learning argument structure generaliza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1(3):289-316. [23] 盛林. 从单纯表量到多元化表意——试论汉语历时发展中的"数量名"结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94-98. [24]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J]. 中国语文, 2006(5):387-400. [25] 闫亚平. "数+量+动"结构的名词性及其生成机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3):96-100. [26]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 中国语文, 1995(5):367-380. [27] 刘大为.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 当代修辞学, 2010(3):7-17. [28] 施春宏. 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 当代修辞学, 2012(1):1-17. [29] 张国宪.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 中国语文, 2000(5):447-458. [30] 张国宪. 形容词的记量[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4):3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