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0
    地质勘探
    论成藏组合在勘探评价中的意义
    童晓光
    2009, 31(6):  1-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1
    摘要 ( 795 )   PDF (1180KB) ( 7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单元是盆地。由于盆地内部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存在着明显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藏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在盆地之下还要划分出次一级的评价单元。根据对世界上各种盆地的分析,盆地内纵向上地层层系之间的成藏条件和勘探工程条件的差异性大于盆内各个构造带之间的差异性。以层系为基础形成的成藏组合作为商业性的勘探单元适用于各类盆地,特别是对长期发育的多旋回盆地更具有重要意义。
    准噶尔盆地含油气岩芯成藏研究基本思路
    王绪龙 曹剑 石新朴 向宝力 蓝文芳
    2009, 31(6):  9-1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2
    摘要 ( 785 )   PDF (635KB) ( 3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油气岩芯蕴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丰富信息,对于这些信息,以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为例,根据地质与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成藏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流程。认为研究中应首先分析含油气岩芯在油气显示段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主要分5步开展工作:判识油气源、恢复油气运聚过程、识别油气水层、研究油气运聚类型、建议有利成藏领域与勘探方向。这一基本研究思路可供同类工作参考借鉴。基于陆西地区提出的一些新指标参数和认识结论可应用于区域勘探生产和基础研究。
    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
    王德喜 曾文冲 汪志锋
    2009, 31(6):  15-2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3
    摘要 ( 727 )   PDF (635KB) ( 5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储层流体性质一直是困扰测井评价的难题。针对火山岩储层岩石成分、结构和气水关系复杂,孔隙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以及低孔、低渗的特点,采用核磁—密度测井综合法、横波(纵波)—合成横波(合成纵波)重叠法、压缩系数—泊松比重叠法及压力梯度法识别松南气田流体性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由于各种测井方法在不同的孔隙—裂缝系统中的响应机制不同,天然气识别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总结了各类储层的气层识别方法。
    长北气田山2段小层砂体三维建模
    周祺;郑荣才 王杰 吴奎员 丁伟
    2009, 31(6):  21-2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4
    摘要 ( 747 )   PDF (781KB) ( 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2段为一套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揭示不同时期小层砂体发育规模及空间分布,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相控建模为指导思想,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地层单元,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条件,采用序贯指示数学方法对长北气田山2段4个短期层序的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小层砂体的发育规模及空间分布进行了随机模拟。砂体展布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河道自北向南沿物源方向延展,其中SSC1~SSC4短期基准面上升时期,河道加宽,小层砂体沉积厚度加大,物性较好,有利储层发育;下降时期河道变窄,小层砂体沉积厚度减小,物性变差。小层砂体的三维模拟结果在该区勘探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层控藏作用
    马中振 庞雄奇 王洪武 魏建设
    2009, 31(6):  27-3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5
    摘要 ( 828 )   PDF (727KB) ( 6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 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2) 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 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 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复杂油气藏裂缝型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方法
    冉志兵 郑小川 谭修中 胡红
    2009, 31(6):  32-3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6
    摘要 ( 875 )   PDF (590KB) ( 6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青西油田复杂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对双孔介质储层裂缝孔隙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定性评价,更需要定量评价。针对下白垩统裂缝型储层,阐述了利用岩芯裂缝观测和描述资料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标定,结合PoroSpect、FVI、PoroDist等软件计算裂缝孔隙度,以及利用双侧向经验公式计算裂缝孔隙度,从而实现双孔介质储层的定量评价。经青西油田岩芯地面核磁实验验证,与上述测井计算的裂缝孔隙度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应用于青西油田裂缝型储层,实现了油田双孔介质储集层的定量评价,提高了油田地质储量计算的准确性,为油田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讨论与研究
    高伟 王允诚 刘宏
    2009, 31(6):  37-4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7
    摘要 ( 775 )   PDF (238KB) ( 6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不断发展过程中流动层带指标法和孔喉半径r35法可能存在的弊端,通过深入研究这两种方法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发现它们都是从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出发,以孔喉的大小对流动单元进行分类和评价,是同一物理性质的不同表达形式。同时,由于它们只反映了储层的一个物理因素,势必导致用这两种方法划分流动单元具有局限性。从流动单元的概念出发,提出只有从连续(通)性、相似性和独立性三个方面对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评价,才能准确有效地对储层进行评价。
    储层流动孔喉下限研究
    时宇;杨正明;黄延章
    2009, 31(6):  41-4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8
    摘要 ( 774 )   PDF (295KB) ( 7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方法中储层流动孔喉下限值的确定是以经验为主,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验支持的问题,根据核磁共振与常规压汞实验的相关性,将核磁共振分布转化为孔喉分布图谱,在此基础上结合离心实验建立了确定储层流动孔喉下限的理论方法。通过对大庆油田某区块砂岩、砂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孔喉下限计算可知,储层流动孔喉下限与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但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差。并在毛管模型基础上利用泊谡叶方程计算了两类岩性流动孔喉下限半径的渗透率累积贡献率值,结果表明该渗透率累积贡献率值达到99.90%,从而实现了储层流动孔喉下限的快速确定,为油田的储层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基于偶极横波资料的火山岩裂缝及油气识别
    李同华;段庆庆 杨雷 吴金龙
    2009, 31(6):  45-5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09
    摘要 ( 748 )   PDF (771KB) ( 6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油气藏已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和储量增长点。在火山岩的地层评价中,裂缝与油气识别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针对地层矿物成分与岩性十分复杂、常规测井方法很难准确快速识别,应用声波能量衰减对于天然裂缝极为敏感特性,利用斯伦贝谢偶极横波资料可以计算纵、横波及斯通利波能量衰减的特性,实现对裂缝的有效识别。在岩性、物性等因素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利用纵、横波能量重叠、泊松比、波速比还可以较好地识别气层。克拉玛依火山岩地层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偶极横波资料在火山岩地层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火山岩地层裂缝与油气识别开辟了新的途径。
    基于测井资料的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研究
    王智 许江文 谷斌
    2009, 31(6):  51-5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0
    摘要 ( 754 )   PDF (587KB) ( 6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模型受敏感因素影响大,主次因素在低产情况下区别不明显,产能预测评价相对较困难等实际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夏77井、夏79井为例,开展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的前期试验研究,对多个产能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Darcy模型、Jones(1976)模型、Vogel/Harrison(1968)模型、裂缝模型中进行优选和调试。通过分析产能预测模型结果与测试结果在产量上的相关性,表明基于测井资料的预测结果与试油测试结果相当吻合,从而确认产能预测模型结果的可靠性。
    S变换时变滤波在去噪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杨海涛 朱仕军 杨爱国 常智 彭才
    2009, 31(6):  56-5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1
    摘要 ( 785 )   PDF (513KB) ( 6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用的滤波去噪方法都受到使用条件的限制,实际资料的滤波去噪不能达到良好效果,S变换时变滤波克服了传统滤波去噪方法滤波因子不能随时间、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缺陷。将地震资料用S变换方法变换到时频域,对不同时间内不同频率的噪声部分充零,再将去噪后的地震数据利用S反变换到时间域,以获得所需要的有效信号。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S变换时变滤波能够有效去除不同时段、不同频率的噪声。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未饱和油藏产能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苏玉亮 张东 秦晓霞 况宇
    2009, 31(6):  59-6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2
    摘要 ( 737 )   PDF (305KB) ( 6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低渗透未饱和油藏的产能公式,通过达西公式,推导并得到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未饱和油藏的IPR曲线方程。结合矿场数据对IPR曲线方程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介质变形、含水率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变形系数越大,产油量越低;井底流压小于饱和压力时,IPR曲线存在最大产量点(拐点);相同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小、变形系数越大,最大产量点对应的井底流压越高。含水率变化对最大产量点位置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低渗透未饱和油藏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低渗透未饱和油藏产能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苏玉亮 张东 秦晓霞 况宇
    2009, 31(6):  59-6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2
    摘要 ( 629 )   PDF (305KB) ( 5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低渗透未饱和油藏的产能公式,通过达西公式,推导并得到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未饱和油藏的IPR曲线方程。结合矿场数据对IPR曲线方程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介质变形、含水率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变形系数越大,产油量越低;井底流压小于饱和压力时,IPR曲线存在最大产量点(拐点);相同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小、变形系数越大,最大产量点对应的井底流压越高。含水率变化对最大产量点位置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低渗透未饱和油藏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地质勘探
    特低渗油田注水效果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评价法
    蒋远征 金拴联 杨晓刚 王博 孙武鹏
    2009, 31(6):  63-6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3
    摘要 ( 821 )   PDF (242KB) ( 7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低渗油田在开发中后期,注水效果的评价对开发调整极其重要,地层存水率和水驱指数与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效果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安塞油田H区块为例,通过对地层存水率和水驱指数两项指标的曲线绘制及研究分析,评价了安塞油田H区块的注水开发效果,并利用室内实验以及油田动态资料进行验证。研究认为在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实际存水率、水驱指数曲线落在标准曲线之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理想;落在标准曲线之上或之下,注水量偏大或偏小,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存水率、水驱指数对特低渗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起到了客观准确的评价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及应用进展
    张冬丽 李江龙
    2009, 31(6):  66-7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4
    摘要 ( 816 )   PDF (264KB) ( 7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强,流体流动规律复杂,使得常规的连续介质模型及相应的油藏数值模拟和试井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从储层介质和流体流动的角度,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试井分析方面的研究现状,回顾了当前此类油藏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及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论述了从等效的双重介质方法、三重介质方法,推广的多重介质方法,到非连续介质方法,再到连续介质和非连续介质结合的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指出双重介质、三重介质及推广的多重介质模型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主流,但是存在大的、分布相对不连续的溶洞、裂缝时,需要结合非连续介质场理论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考虑缝洞型油藏中溶洞内流体的真实运动规律,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成熟。
    交联乳化压裂液稳定凝灰岩储层机理研究
    谢朝阳 张浩
    2009, 31(6):  71-7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5
    摘要 ( 815 )   PDF (614KB) ( 5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拉尔油田兴安岭群储层是典型的含凝灰质储层,采用常规水基压裂液压裂时早期砂堵现象严重,成功率很低,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针对含凝灰质储层研究的交联乳化压裂液体系,油相体积分数很低,与凝灰岩储层岩石配伍性好。从交联乳化压裂液的物理特性、成膜阻隔作用、增黏阻隔作用以及两相流和贾敏效应理论研究了其稳定凝灰岩储层岩石的机理。现场试验75 口井,并扩大应用118口井,施工成功率达到97%,彻底解决了兴安岭群储层的压裂投产难题。
    致密砂岩天然气扩散能力研究
    杨建;康毅力 桑宇 李前贵
    2009, 31(6):  76-7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6
    摘要 ( 752 )   PDF (255KB) ( 7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储层岩性致密,自生粘土矿物类型丰富且含量高,造成致密砂岩储层晶间微孔发育,岩石比表面积巨大,实验测得平均比表面积为2.13m2/g。在储层发育的纳微尺度空间内,天然气分子在其中的赋存状态以吸附为主,一旦微孔介质中天然气浓度发生变化,克努森数大于10时,吸附天然气将解吸、扩散、运移。实验室测定致密砂岩天然气扩散系数平均为6.86×10-5m2/s,通过模拟典型致密砂岩气井生产周期内天然气扩散量,证实扩散是致密砂岩天然气重要产出方式之一。
    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并行算法研究
    伍轶鸣 李勇 李保柱 姚军
    2009, 31(6):  80-8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7
    摘要 ( 786 )   PDF (337KB) ( 7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极强,数值模拟运算时间长,迫切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介绍了区域分解法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方法,提供了油藏数值模拟串行算法并行化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基于已开发的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串行算法及建立的Windows平台PC集群网络并行计算环境,利用消息传递界面(MPI库)实现了并行过程中所有消息的传递功能。通过对国内某实际碳酸盐岩油田的模拟表明,并行后的算法是成功的,2个PC加速比高达1.86,4个PC达到3.46,8个PC达到6.89。通过模拟还发现,并行数值模拟时,存在最佳的子区域规模和数目。该算法解决了大规模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时间长的问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电场作用下裂缝介质单相渗流数值模拟
    刘金玉a 王殿生a 卢占国b 闫国亮a 邢兆宇
    2009, 31(6):  85-8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8
    摘要 ( 760 )   PDF (291KB) ( 6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a.School of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b.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Dongying Shandong 257061,China;2.Luning Transmit Oil Section,Pipeline Storage & Transportation Company,SINOPEC,Zoucheng Shandong 273500,China)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VOL.31,NO.6,85-88,2009(ISSN 1674-5086,in Chinese
    过热蒸汽与稠油之间的水热裂解实验
    周体尧 程林松 李春兰 朱召峰 郭双生
    2009, 31(6):  89-9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19
    摘要 ( 831 )   PDF (278KB) ( 7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水热裂解实验一般都是在稠油与高温高压热水间进行,而过热蒸汽与稠油间的水热裂解反应目前尚无研究。为了展开此项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变体积的高温高压反应釜替换定体积反应釜,实现了稠油过热蒸汽下的水热裂解实验。通过该设备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条件下过热蒸汽对稠油水热裂解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与过热蒸汽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水热裂解反应。进一步分析可知,水热裂解反应后,原油黏度降低,饱和烃与芳香烃增加,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原油中的碳原子含量降低,氢原子含量明显增加,硫原子含量减小。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反应后原油的黏度先减小后增加,含水量为30%时,原油黏度最小。
    高含硫气藏中元素硫沉积形态和微观分布研究
    杨学锋a 胡勇b 钟兵a 李宁a 李纲a
    2009, 31(6):  97-10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1
    摘要 ( 834 )   PDF (382KB) ( 6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素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采过程中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高含硫气藏储层压力不断下降,元素硫溶解度也不断下降,一旦元素硫溶解度低于元素硫含量,元素硫就会从地层中沉积下来。沉积的元素硫会堵塞地层孔隙,降低渗透率,严重影响气井产能。为了研究元素硫在地层中的沉积形态和沉积特征,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法,使TD5-1井高含硫气体通过岩芯,并降低压力让元素硫在岩芯中沉积下来,然后对沉积了元素硫的岩芯进行电镜扫描和能谱分析,首次得到了元素硫在岩芯中的沉积形态,即元素硫主要以膜状形式分布在岩芯孔隙壁面上。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掌握元素硫沉积规律以及指导高含硫气藏合理开发奠定了基础。
    试凑法在处理气井井口压恢曲线异常中的应用
    苏云河 杜志敏 郭肖 兰圣武 宋海敬
    2009, 31(6):  101-10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2
    摘要 ( 809 )   PDF (435KB) ( 6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气井关井压力恢复曲线异常(即关井后井底压力上升时井口压力下降)的现象,基于现场测试数据和文献调研,修正了井底压力计算模型。采用试凑法,从井流物组成在关井过程中有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对井口压力恢复曲线进行了校正。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可以消除气井井口压力恢复曲线异常对试井解释的影响,并对井流物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气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气藏试井解释和动态计算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水平井井身轨迹对底水油藏开采效果的影响
    贺丰果 李良川 岳湘安 郑家朋 江建林
    2009, 31(6):  105-10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3
    摘要 ( 778 )   PDF (592KB) ( 6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三维物理模型,通过改变水平井狗腿位置以及距底水高度,研究了水平井不同井身轨迹对水平井产能、底水与井筒压力梯度、含水率及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凹型水平井狗腿远离跟部含水率上升较缓,无水采油期较长。凹型水平井狗腿位于中部时,狗腿深度较浅的模型采收率较高。注入冻胶堵剂成胶后底水开采,凹型水平井狗腿位于跟部的模型提高采收率幅度较高。实验结果符合实际油藏状况,为底水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和现场堵水选井提供了参考。
    井下节流气井的生产动态预测
    曾焱;陈伟a 段永刚b 唐治平
    2009, 31(6):  110-11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4
    摘要 ( 800 )   PDF (262KB) ( 6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单井开采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度、压力解耦建模与数值耦合方式,以井口油压为控制条件,通过油嘴控制流量和下游温度,建立井下节流气井的井筒-气藏流动耦合的生产动态预测模型,利用试井解释结果或生产动态历史拟合,预测气井的生产流量、压力变化,同时描述生产过程中的井筒非线性温度剖面、压力剖面,从而全面掌握节流气井的生产动态,并可进一步扩展应用于多相流动和复杂井眼轨迹情况。
    预测气井临界携液产量新方法及应用
    杨文明;王 明;周梦秋;;贾月乐;陈亮
    2009, 31(6):  113-11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5
    摘要 ( 760 )   PDF (233KB) ( 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气液比大于1400m3/m3的气井临界携液产量计算公式存在的修正系数问题,在假设气井井筒中的液滴为扁平形,考虑曳力系数与雷诺数(1.0×103~2.2×1052.2×105~1.0×106)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力学建立了气井高气液比携液的临界产量新公式。从理论上解释了人们对临界携液产量模型理论公式是否需要提高20%所产生的争议。使临界携液产量模型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并与现场实际更加吻合。

    两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系列
    魏洪涛 王怒涛 黄炳光
    2009, 31(6):  117-12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6
    摘要 ( 758 )   PDF (412KB) ( 6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用来预测水驱油田的产量及可采储量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水驱特征曲线的研究,已有几十种水驱特征曲线的表达式,由于油田开发的复杂性,各类曲线很难定量描述油田开发的全过程,而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阶段。基于前人提出的几种水驱特征曲线,提出了第2种水驱曲线结合第10种水驱曲线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以及丙型与第10种类型结合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和经典的水驱特征曲线完全等效的一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并对新型特征曲线的形状和性质做了研究。通过实例分析,所建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实际数据拟合相关性更强,结果更可靠。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油酸钠泡沫循环利用研究
    万里平 孟英峰 李永杰
    2009, 31(6):  123-125.  DOI: 10.3863/j.issn.1674-
    摘要 ( 721 )   PDF (257KB) ( 6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油酸钠表面活性对酸碱度的敏感性,探讨油酸钠泡沫的可循环性,研究稳泡剂种类、含量、pH值和油酸钠质量分数对油酸钠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稳泡剂含量的增加,油酸钠泡沫的发泡能力逐渐降低,泡沫的半衰期逐渐延长,确定的最佳稳泡剂配方为0.2%XC+0.2%FA367;在油酸钠含量相同情况下,随pH值的升高,油酸钠的发泡能力逐渐增强,在pH为10左右达到最大,再增加pH值,发泡能力稍有降低;在8<pH<10时,随油酸钠加量的增加,其发泡能力逐渐增大,当油酸钠加量超过0.7%后,发泡能力增幅很小。通过调节pH值,可实现油酸钠泡沫发泡—消泡—再发泡的循环目的,循环10次仍保持良好的发泡能力

    泡沫油运动形态的可视化研究
    陈兴隆 秦积舜
    2009, 31(6):  126-13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8
    摘要 ( 782 )   PDF (416KB) ( 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委内瑞拉Orinoco地层油复杂的“泡沫油”流动特征在油藏开发及实验室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不同压力下的泡沫油微观形态研究对探寻渗流机理尤为重要。低于泡点压力时泡沫油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变化,实验利用可视化模型观察和分析了气泡的形成、生长过程、合并和分裂现象,并发现气泡通过孔隙时具有独特的运移特征:当气泡接近和通过孔喉时,运移速度明显加快。不同直径的气泡伴随有变形、翻转和吸附等形式。对模型表面粗糙度、孔隙大小、气泡尺寸等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气油比是影响气泡数量的关键因素,但其不是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气泡的产生及运动过程受压降和重质组分的双重作用,高沥青质、胶质含量决定了泡沫油的渗流特征。

    多氢酸酸化技术及其应用
    李年银 赵立强 刘平礼 郭文英 杜娟
    2009, 31(6):  131-13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29
    摘要 ( 779 )   PDF (397KB) ( 7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岩储层酸化的常规土酸体系存在与矿物反应速度快、酸化液的有效距离短和容易产生二次沉淀等问题。现存的缓速酸酸液体系不能克服粘土和石英界面反应速率的巨大反差,新的深度酸化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酸液的穿透距离,但工艺繁琐,且仍然不能解决沉淀、堵塞问题。多氢酸体系与现存的HF酸体系相比,其反应速度慢,溶解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防垢性能和分散性能,可以抑制井眼附近的地层伤害,有效控制二次沉淀等优点。本研究对多氢酸的酸度特性、溶蚀性能、润湿性、静态腐蚀性以及多氢酸的分散和防垢性能进行了室内测试,并对土酸、氟硼酸及多氢酸进行了酸化效果实验评价。室内实验及现场应用表明,多氢酸性能优越,可明显提高酸化效果。

    烷基苯磺酸盐与烷烃间界面性能研究
    丁伟 高晓宇;于涛 曲广淼 程杰成
    2009, 31(6):  135-13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0
    摘要 ( 801 )   PDF (270KB) ( 6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定了三种烷基苯磺酸盐异构体的最小烷烃碳数(nmin),研究了盐、异戊醇、烷基苯磺酸盐含量对复合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异戊醇、烷基苯磺酸盐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1.5%和0.1%条件下,界面张力能降至0.001mN/m以下;在复合体系中异戊醇、烷基苯磺酸盐质量分数不变条件下,随油相烷烃碳数的增长,界面张力降至0.001mN/m以下时所需含盐量增大,依次为0.28%~0.32%,0.32%~0.38%,0.37%~0.48%;对于三种烷基苯磺酸盐同分异构体,随芳基向长烷基链中心移动,对应的nmin逐渐增加,依次为10,11,16;在复合体系中异戊醇、盐质量分数不变情况下,以相应的烷烃为油相,三种烷基苯磺酸盐质量分数在0.08%~0.16%时,都能将界面张力降至0.001mN/m以下。

    用改进单纯形优化法设计油田阻垢剂组成
    符军放;刘克清;莫成孝;王同友;杨振宇
    2009, 31(6):  139-14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1
    摘要 ( 708 )   PDF (220KB) ( 6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单一药剂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阻垢效果,通常采用几种单药剂进行复配,复配剂在油田阻垢性能上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运用改进单纯形优化法,以我国某海上油田注入水和地层水矿化度为例,选用聚丙烯酸(PAA)、聚天冬胺酸(PASP)、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EDTMP)和柠檬酸(CA)为单纯形因素,以平均阻垢率为单纯形响应值,进行药剂复配优化设计。经12次实验,找到了最优配方,PAA∶PASP∶EDTMP∶CA=59.4∶15.7∶4.6∶20.3。实验过程表明,该方法在寻优过程中具有简单、准确以及实验次数少的优点。

    EVA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降凝性能评价
    郭淑凤 关中原 胡星琪 伍丽娟
    2009, 31(6):  143-147.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2
    摘要 ( 800 )   PDF (463KB) ( 8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大庆原油的物性特征,在降凝机理的指导下,以EVA与烷基马来酰亚胺接枝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原油降凝剂。以目标物的降凝幅度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合适的合成条件:当EVA与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20,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的量为2.5%,聚合时间为6h,聚合温度为90℃时,聚合物的降凝效果最好,即目标物加量为100mg/kg时凝点降低15℃。利用红外光谱仪对脂肪族胺、马来酸酐和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脂肪族胺与马来酸酐反应生成了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EVA及其接枝产物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接枝反应确实存在,接枝率可以达到6.7%。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喷射安装导管作业中喷射管串力学分析
    张辉 高德利 唐海雄 
    2009, 31(6):  148-15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3
    摘要 ( 765 )   PDF (294KB) ( 6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水钻井喷射安装导管作业中喷射管串的结构特殊,受力复杂。作业过程中喷射管串系统的内、外层管柱处在不同的受力系统中,正确分析喷射管串系统在作业过程中的轴向力是分析管柱整体变形和应力的基础。分析发现:底部钻具组合的轴向力主要受马达、钻头压降产生的水力推力、射流反作用力及钻头钻压的影响,导管上的轴向力受地层和入泥导管之间的摩擦力影响,二者通过导管送入工具相互传递。计算了作业过程中喷射管串各部分的轴向力分布,并讨论了导管柱上的中性点随导管安装深度的变化规律,对喷射安装导管设计和作业具有实际意义。

    低固相含量液流中磨蚀翼型空化特性研究
    张涛a 陈次昌b 李丹c
    2009, 31(6):  152-155.  DOI: 10.3863/j.issn.1674-
    摘要 ( 655 )   PDF (465KB) ( 4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力机械内部空蚀及泥沙磨损联合作用破坏问题,探索空化促进磨损破坏的方式。在闭式循环装置的收缩-扩散实验段中,采用激光-CCD系统获取低固相含量下空化场中翼型表面多个断面的空穴结构分布,分析了空穴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初生、发展、脱落、溃灭的周期性行为特征。针对空穴结构分布,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原理的图像处理方法,获得了空泡云平均值及标准差值的灰度分布,前者为流场中各位置的空化程度,后者为各位置空泡云体积变化率的分布。结合已有的空蚀磨损研究成果认为,水力机械内部空化促进颗粒磨损的方式取决于空穴结构及其体积变化率在流场中的分布规律。

    平坦地区含硫化氢集输管道的泄漏扩散模拟
    朱红钧 林元华 马成学
    2009, 31(6):  156-16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5
    摘要 ( 867 )   PDF (466KB) ( 5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管道中天然气的泄漏,尤其是含硫集输管道的泄漏将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对平坦地区含硫化氢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分析发现:静风条件下,天然气在大气中自由扩散稳定后,压力、速度和浓度分布基本对称,喷口附近、喷口垂直向上区域以及接近地面区域的硫化氢浓度很高,属于高危险区域;有风条件下,气体扩散范围增大,风不仅对污染物起输送作用,还起稀释扩散作用,但在地面附近影响效果并不明显,而随高度的增加,其效果将不断增强;在无风情况下,喷射区域基本在泄漏口正上方,而有风时,喷射区域发生弯曲;危险区域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静风时,其范围最大。模拟得出天然气管道泄漏点外扩散的规律能够为实际安全生产和应急抢险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龙岗地区121/4英寸泥浆钻进井段机械钻速分析
    林玉龙
    2009, 31(6):  161-16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6
    摘要 ( 679 )   PDF (345KB) ( 5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龙岗地区钻探区域的不断扩大,复杂情况越来越多,钻井液钻进井段机械钻速慢

    的问题较大地制约了全井钻井速度的提高,从而影响了龙岗地区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对龙岗

    地区两口探井在121/4英寸泥浆钻进井段的分析与比较,从钻头类型、钻井参数、地层情

    况等几个方面简要解释了井段机械钻速慢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层段研究给出了合理的钻进方

    案。对提高121/4英寸泥浆钻进井段的机械钻速及降低钻井成本具有实际意义。根据钻井

    中的具体情况,结合经验探讨了确定钻头可靠度寿命的基本方法,对建立精确控制起钻技术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空气低温氧化原油产出气的爆炸极限研究
    曹维福 曹维政 张虓雷 路遥 吴会觉
    2009, 31(6):  166-17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7
    摘要 ( 765 )   PDF (368KB) ( 6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测定装置,通过测定其安全性和准确性均符合本实验要求。空气与原油在油藏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低温氧化后得到CO、CH4、CO2等气体,根据该产出气的组成配制模拟混合气体,研究其爆炸情况,通过人工配制,对原油低温氧化后产出气中各组分比例进行调节,研究测定了不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被测气体爆炸极限以及最高允许氧含量。结果表明:按照产出气组分比例配制的混合气体,不会在油藏条件下发生爆炸;爆炸极限和最高允许氧含量随温度和压力条件改变而改变,高温低压条件易使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而低温高压条件混合气体不易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对混合气体的爆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博导论评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姜汉桥 李俊键 李杰
    2009, 31(6):  172-17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8
    摘要 ( 775 )   PDF (348KB) ( 8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 点状水淹规律:对于跟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相对光滑,只出现2个明显见水点;对于中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3个明显见水点;(2) 多点见水水淹规律:对于多点见水,含水变化率水油比导数曲线所出现的峰值与见水点数成正比;(3) 线状见水水淹规律:对于线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明显台阶状,且台阶状的大小与高渗条带的长度成正比;(4) 从见水时间来看,点状见水无水期和低含水期较多点见水和线状见水长。不同水淹模式下生产动态特征的研究为使用生产动态特征判断出水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探讨与争鸣
    对低渗透储层的错误认识
    李传亮 张学磊
    2009, 31(6):  177-18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6.039
    摘要 ( 752 )   PDF (368KB) ( 9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储层研究出现的许多错误认识,是由于实验手段的不正确和缺少理性的科研方法所致。低渗透储层发育一些微裂缝,但裂缝开度小,连续性差,在地下被迫闭合(地下没有张开的缝),因此,渗透率极低。低渗透储层的微裂缝与粒间孔隙相当,因此,为单一介质,而不能称作双重介质。低渗透储层的岩石高压缩性和强应力敏感是由实验的系统误差所致,根本不是岩石自身的性质。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属于实验假象,其实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