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源盛. 法律继受与近代中国法[M]. 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7: 30. [2] 杨幼炯. 近代中国立法史[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3] 李显冬. 从《大清律例》到《民国民法典》的转型--兼论中国古代固有民法的开放性体系[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133. [4] 张生.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1901-1949[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76-77. [5] 张晋藩. 中华法系研究论集[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112. [6] 吴慧. 中国商业通史:第5卷[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7] 王翔.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稿[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218. [8] 聂家华. 中国近代史纲[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100. [9] 燕红忠. 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1600-1949)--基于经济运行与经济近代化的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85-86. [10] 王立民. 中国法制史参考资料[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25. [11] 李贵连. 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9. [12]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13]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M].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103. [1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 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92. [15] 何勤华. 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 法学, 2004(12): 5-6. [16] 何勤华. 中国法学史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96. [17] 朱庆育. 民法总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5. [18]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 外国法制史研究基础理论: 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40. [19] 许章润. 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54. [20] 公丕祥.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1] 苗鸣宇. 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的互动:近代民事习惯调查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22] 孟祥沛. 日本"旧民法"和明治民法[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5): 95. [23] 何勤华. 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95-96. [24] 梁治平. 清代习惯法:社会和国家[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 [25] 董茂云. 比较法律文化:法典法与判例法[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 165. [26] 眭鸿明. 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5: 277. [27] 眭鸿明. 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的社会角色及法律地位[J]. 法律科学, 2011(4): 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