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文艳,刘金娟,王玮玮.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合作与科研生产力——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 2015, 27(4):31-39. [2] 吴登生,李若筠. 中国管理科学领域机构合作的网络结构与演化规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7, 25(9):168-177. [3] 谭春辉,曾娟,程凡,李思佳.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机构合作网络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17, 35(1):31-34+42. [4] 王春雷,蔡雪月. 科研奖励政策对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影响研究——以广西大学商学院发表学术论文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18, 36(1):30-33. [5] 赵君,廖建桥. 科研合作研究综述[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 31(2):117-120. [6] 王春雷. 合作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分析:统一分配还是自主选择[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5(2):130-135, 163. [7] 高杰,丁云龙. 论创新研究群体的组织性质及其治理结构走向[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11):1716-1725. [8] 谢彩霞. 科学合作问题及博弈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4):511-515. [9] 黄超. 跨学科研究合作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冲突及其管理——以"李杨论争"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4):14-18. [10] Kahneman D. Experience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 58(9):723-730. [11] Ray D, Robson A. Certified random:a new order for coauthorship[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2):489-520. [12] 岳英. 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制度及其期限设置的合理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2):67-79, 18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