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艳红.民法编纂背景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信息自决权——以刑民一体化及《民法总则》第111条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9(6):20-32. [2] [+0.3pt]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2. [3] Samuel D Warren, Louis D Brandeis.The Right to Privacy[J].Harv.L.Rev, 1890(4):193-205. [4] 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 2012(1):108-120. [5]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12. [6] 王立志.隐私权的刑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9. [7] 程啸.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5:165. [8] 范进学.我国隐私权的立法审视与完善[J].法学杂志, 2017, 38(5):39-45. [9] 陈冉.论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的刑法保护[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3):66-87. [10] 张梓弦.民法典编纂对侵害名誉类犯罪的教义学启示[J].现代法学, 2020, 42(4):183-196. [11] 马特.个人资料保护之辩[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6):76-84. [12] 张建文.《民法典》与新型民事权利保护[J].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21(1):11-20. [13] 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J].现代法学, 2013(4):62-72. [14] 廉霄.从民法视角看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安排[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8):58-60. [15] 石磊.我国隐私权的刑法保护研究[J].文化学刊, 2020(6):140-143. [16] 罗结珍.法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91-92. [17] 徐久生, 庄敬华.德国刑法典[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18] 美国法学会.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M].刘仁文,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212-213. [19] 张民安.美国当代隐私权研究——美国隐私权的界定、类型、基础以及研究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347. [20]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312. [21] 王毅纯.论隐私权保护范围的界定[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6, 3(2):89-102. [22] 闫立, 吴何奇.重大疫情治理中人工智能的价值属性与隐私风险——兼谈隐私保护的刑法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32-41. [23] 王立志.风险社会中刑法范式之转换——以隐私权刑法保护切入[J].政法论坛, 2010, 28(2):82-93. [24] 李永军.论《民法总则》中个人隐私与信息的"二元制"保护及请求权基础[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7(3):10-21. [25] 徐亮.论隐私权[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6] 哈隆.2020网络安全思享峰会关注"云端"安全[EB/OL].(2021-01-06)[2021-10-15].http://www.mzyfz.com/html/1349/2021-01-06/content-1455959.html. [27] 王秀哲.信息社会个人隐私权的公法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6:29. [28] 张勇.数据安全法益的参照系与刑法保护模式[J].河南社会科学, 2021(5):42-52. [29] 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205. [30] 彭诚信.数据利用的根本矛盾何以消除——基于隐私、信息与数据的法理厘清[J].探索与争鸣, 2020(2):79-85. [31] 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中国法学, 2015(3):38-59. [32] 邹劭坤, 侯晓焱.民法典时代我国公开裁判文书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路径[J].法律适用, 2020(20):19-34. [33]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 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