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骆瑞玲, 范体军, 李淑霞, 李小鹏. 我国石化行业碳排放权分配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4(2): 171-178. [2] 廖诺, 赵亚莉, 贺勇, 周雅. 碳交易政策对电煤供应链利润及碳排放量影响的仿真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18, 26(8): 154-163. [3] 张跃军, 魏一鸣. 化石能源市场对国际碳市场的动态影响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 2010, 22(6): 34-41. [4] 郭正权, 张兴平, 郑宇花. 能源价格波动对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8, 169(11): 22-30. [5] 何建武, 李善同. 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J]. 管理评论, 2010, 22(6): 9-16. [6] 李宾. 全球最优碳税的一个定量估算[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30(4): 19-33. [7] 娄峰. 碳税征收对我国宏观经济及碳减排影响的模拟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 31(10): 84-96, 109. [8] 朱永彬, 刘晓, 王铮.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0, 232(4): 1-9, 87. [9] Shittu E, Baker E. Optimal energy R&D portfolio investments in response to a carbon tax.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manage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0, 57(4): 547-559 [10] 石莹, 朱永彬, 王铮. 成本最优与减排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演化路径[J]. 管理科学学报, 2015, 136(10): 26-37. [11] 徐晓亮, 程倩, 车莹, 许学芬. 资源政策调整对减排和环境福利影响——以煤炭资源税改革为例[J]. 管理科学学报, 2017, 152(2): 18-31. [12] Chen L, Kettunen J. Is certainty in carbon policy better than uncertain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7, 258(1): 230-243. [13] 孟庆春, 黄伟东, 戎晓霞. 灰霾环境下能源效率测算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基于多非期望产出的NH-DEA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 2016, 24(8): 53-61. [14] 何小钢, 张耀辉.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3): 19-33. [15] 范体军, 骆瑞玲, 范耀东, 张莉莉, 常香云. 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 267(3): 166-174. [16] 柴建, 杜孟凡, 周晓阳, 梁婷. 中国省际差异化能源转型背景下的CO2排放预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9, 39(8): 2005-2018. [17] Chen BX, Strumolo M, Fu Y, Chao XL, Tamor MA. 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light duty vehicle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ectors in a carbon constrained world[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17, 255(1-2): 391-420. [18] 段宏波, 汪寿阳. 中国的挑战: 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J]. 管理世界, 2019, 35(10): 50-63. [19] 宁鹏达. 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技术现状及创新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1(S2): 94-99. [20]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碳强度约束的模拟: 宏观效应、减排效应和结构效应[J]. 管理评论, 2019, 31(5): 53-65. [21] 王锋, 冯根福. 中国碳强度对行业发展、能源效率及中间投入系数的弹性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5): 50-62, 120. [22] 陈晓红, 程鑫.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环境战略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对两型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例[J]. 南开管理评论, 2013, 93(6): 106-111. [23] 姜子昂, 张华林, 于智博, 郭纳鲜. 天然气利用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J]. 管理世界, 2011, 208(1): 168-169. [24] 周海燕, 吴宏, 陈福中. 异质性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 217(10): 174-175. [25] 段宏波, 张古鹏, 范英, 汪寿阳. 基于内生能源效率改进的宏观减排结构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 2016, 145(7): 10-23. [26] 张新华, 甘冬梅, 黄守军, 叶泽. 考虑收益下限的火力发电商碳减排投资策略[J]. 管理科学学报, 2019, 185(11): 69-81. [27] 顾佰和, 谭显春, 池宏, 王艳艳. 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分析模型及应用[J]. 中国管理科学, 2013, 109(5): 141-148. [28] 刘宇, 蔡松锋, 张其仔. 2025年、2030年和204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经济影响——基于动态GTAP-E模型[J]. 管理评论, 2014, 26(12): 3-9. [29] 范英, 衣博文. 能源转型的规律、驱动机制与中国路径[J]. 管理世界, 2021, 37(8): 95-105. [30]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生态文明视域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战略框架及路径设计[J]. 管理世界, 2014, 249(6): 178-179. [31] 张雪峰, 宋鸽, 闫勇. 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十四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经验[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 194(12): 173-183. [32] 徐晓亮, 许学芬. 能源补贴改革对资源效率和环境污染治理影响研究——基于动态CGE模型的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 187(5): 221-230. [33] 韩建国. 能源结构调整"软着陆"的路径探析——发展煤炭清洁利用、破解能源困局、践行能源革命[J]. 管理世界, 2016, 269(2): 3-7. [34] Hampf B, R?dseth KL. Optimal profits und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benefits from emission intensity averaging[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17, 255(1-2): 367-390. [35] 杨福霞, 徐江川, 杨冕, 史岩. 能源价格波动、诱导性技术进步与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J]. 中国管理科学, 2018, 26(11): 31-41. [36]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 管理评论, 2012, 24(8): 40-50. [37] Malin Song, Shuai Zhu, Jianlin Wang, Jiajia Zhao. Share green growth: Regional evaluation of green output performance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20(219): 152-163. [38] 刘洽, 赵秋红. 政策对发电企业能源决策的影响及最优化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 35(7): 1717-1725. [39] 刘平阔, 王志伟. 中国"能源转型"是否合理?——能源替代-互补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9, 344(8): 14-30. [40] 林智钦, 林宏赡. 2011中国能源环境发展研究——绿色能源: 引领未来[J]. 中国软科学, 2011(S1): 4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