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 Systematics, 1973(4):1-23. [2] 郑菲,孙诚,李建平. 从气候变化的新视角理解灾害风险、暴露度、脆弱性和恢复力[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2):79-83. [3] World Bank.Improving Climate Resilience of Federal Road Network in Brazil[M].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19. [4] 鲍文. 汶川地震灾区聚落优化与灾害治理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4):47-51. [5] 崔鹏,林勇明. 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4):1-6. [6] 鲍文. 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与灾害治理[J]. 工业技术经济, 2008(4):49-50. [7] 鲍文. 山区旅游业发展与泥石流灾害治理[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8(3):13-15. [8] 鲍文,陈国阶. 长江上游生态核心区新农村建设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4):49-50. [9] 崔鹏,贾洋,苏凤环,等.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育现状与未来关注的科学问题[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9):985-992. [10] 鲍文,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名城, 2020(3):4-9. [11] 向灵芝,崔鹏,陈洪凯,等. 基于灾害熵的汶川震后道路泥石流敏感性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5):75-82. [12] 詹兆渝.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 气象出版社, 2006. [13] 靳文,张国涛,邹强,等. 震后泥石流活跃期的新认识-以四川汶川" 8·20"灾害事件为例[J]. 山地学报, 2019, 37(5):787-796. [14] 鲍文. 基于恢复力的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发展研究[J]. 中国名城, 2020(7):25-31. [15] 崔鹏,苏凤环,邹强,等. 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J]. 科学通报, 2015(32):3067-3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