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5. [2]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29. [3] 李慧凤, 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 2010(6):15-25. [4] 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4.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1985:94. [6]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 蔺青,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371. [7] [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8]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5. [9] 韩东屏.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J].学术月刊, 2011(09):28-36. [10] 曹刚.论共同善[J].伦理学研究, 2016(5):14-19. [11] 谢桂华, 王小榕.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社会关系转变[J].社会学评论, 2021(3):120-142. [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7. [13] 龚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伦理学基本问题及其范例[J].道德与文明, 2020(1):17-24. [14] 伟宏.论道德冷漠及其化解路径[J].哲学动态, 2017(11):75-80. [15] 史少博.论道德共同体及其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 2020(2):118-126. [16] 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 1996(2):3-16. [17]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27. [18] 闫艳.交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6. [19]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50-56. [20] 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7. [21]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冯克利,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8:48. [22] 康雁冰, 林春逸.社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 2017(3):18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