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单个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
    刘朝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10 (3): 81-8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8.03.011
    摘要3272)      PDF(pc) (247KB)(884)    收藏
    本文根据动力学普遍方程和单个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规律,给出单个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到极端位置时的动力学表达式,可用来直接计算单个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须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李斌 宋岩 孟自芳 夏斌 李相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1): 23-2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06
    摘要2499)      PDF(pc) (787KB)(664)    收藏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飞雁滩油田聚合物驱前期注采动态及效果分析
    盛立江 康仁华 杨明岭 林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4 (4): 45-4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4.013
    摘要2424)      PDF(pc) (334KB)(625)    收藏
    飞雁滩油田注聚区,在综合含水86.1%时投入聚合物驱油,是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投入聚合物驱含水最低的单元。经过一年多的矿场实施,已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日产油由652 t/d上升到758 t/d,综合含水降至79.9%,累计增油2.2×104t。目前处于见效阶段,并体现了聚合物驱前期的注采动态特征。通过注聚实践研究认为,对注聚井分类管理、平衡油井平面采液强度,是今后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二阶串联谐振电路通频带的简捷测量、计算方法
    罗旭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12 (4): 121-1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0.04.015
    摘要2335)      PDF(pc) (268KB)(517)    收藏

    在中频范围内,二阶串联谐振电路通频带的常规测、算方法是利用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曲线,描点测△f=f2-f1,或者由给定电路参数,建立二阶方程,算出f2和f1,求△f,测量和计算都相当麻烦。本文从通频带定义出发,导出了测量和计算通频带的简捷公式,即△f=f_0/Q,和△f=R/2πL。用前式测量,后式直接代参数计算,非常简便。且简捷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表明,前者测量误差小于后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封面人物简介—周守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9 (5): 200-2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5.100
    摘要2323)      PDF(pc) (688KB)(387)    收藏

    周守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现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总裁,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海油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学会海洋石油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任,“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上油气》编委会主任,《天然气工业》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周守为是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优快钻完井、边际油田开发及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全海式油田开发等技术领域建树良多;他提出了海上油田开发新模式和新理论,推动了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进步,使我国海上稠油开发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周守为多次获得重大科技进步奖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共获得6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4项),出版与发表专著、论文19部、篇。
    他首次提出了在渤海建立四大油气开发体系、进行滚动勘探开发的思路,并开发了四大配套技术系列;他提出的“海上少井高产技术”解决了渤海大型边际油田开发难题,攻克了长距离稠油多相混输世界级难关;他倡导并与专家一道探索出了优快钻完井成套技术,使钻井效率提高近3倍;他提出的开发边际油田的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边际油田开发实践,为建立海上油田开发技术体系,将渤海油田建成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全国第三大油田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首次提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他负责的钻井压裂适度出砂、早期注水、注水即注聚、深度调剖和电潜螺杆泵举升等创新技术在海上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领导的国家863课题“深度调剖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获得成功,为渤海油田年产量上30×106t奠定了技术基础。
    他负责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条FPSO被评为中国百年造船史上十大名船;他提出的应急解脱单点的技术克服了严重冰区环境困难;他首次提出将水下单点用于我国海上油田,获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下安装发明专利;他积极推进“大型浮体浅水效应”理论的应用,成功地将16×104t大型FPSO用于世界最浅水深的渤海海域,迄今FPSO的制造已成为我国新兴高科技产业,其设计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高压旋转射流与化学剂联合解堵技术及应用
    王志强 南庆义 王海军 肖云 田莹月 牟泽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37-39(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0
    摘要2314)      PDF(pc) (162KB)(782)    收藏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在国内物理解堵和化学解堵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两种解堵方法的特点和优点,进行了物理和化学联合解堵试验研究;针对阿南油田的地质特征,分析了造成油层污染和堵塞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高压水旋转射流解堵、化学剂解堵及联合解堵的原理,所用化学解堵剂-HB复合解堵剂的性能,现场施工工艺,现场试验效果及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煤层气竖直压裂井与多分支水平井生产特征
    石书灿 李玉魁 倪小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1): 48-5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12
    摘要2265)      PDF(pc) (349KB)(666)    收藏

    针对我国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和竖直压裂井的生产特点,从垂直压裂井与多分支水平井的钻完井方式、增产措施、增产原理等方面阐述了两种煤层气井产气机理的异同;根据地下水流动特点及各自钻完井方式,结合达西定律得出两种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压力动态变化模型;根据地层供液能力及各排采阶段主要任务,把煤层气井饱和水阶段的工作制度划分为排采调整和稳定降液两个过程;把气水两相流阶段的工作制度划分为排采制度适应过程、井底压力稳定下降过程、控压稳产过程及配产生产过程共4个过程。提出了钻完井及生产排采过程中关键阶段应注意的事项,为煤层气的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在普通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杜玉洪;吴行才;陈 洪;曾庆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97-10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5
    摘要2227)      PDF(pc) (1064KB)(821)    收藏
    针对蒙古林稠油油藏粘度高,注水开发后含水上升快,产量迅速递减的实际,提出了应用可动凝胶调驱技术。介绍了蒙古林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开发条件下开展的从实验室到矿场实施、到效果评价的可动凝胶调驱先导试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概况,说明了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同时具有剖面调整、储层深部液流转向以及驱替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驱替方式有效解决非均质性较强的普通稠油油藏后期水驱开发问题。矿场先导试验实施5年来已累积增油5.88×104t,获得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探讨
    司马立强;王培春;邓先海;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2): 1-4.  
    摘要2222)      PDF(pc) (445KB)(591)    收藏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岩性、储集空间复杂,非均质性强,具有典型的缝洞性储层特征。常规测井响应受其影响较大,直接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计算孔隙度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本文结合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的具体地质特征,在详细讨论缝洞对三孔隙度曲线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用 Pe (U)法或三孔隙度曲线交会法准确识别岩性基础上建立计算模型求取孔隙度的思路。经实际资料验证,孔隙度计算精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花岗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
    赵 峰;唐洪明;孟英峰;李 皋;王自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76-8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0
    摘要2203)      PDF(pc) (548KB)(664)    收藏
    花岗岩储层由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敏感性矿物特征与常规储层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其损害机理也与常规储层不尽相同。本次研究利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手段,系统分析了花岗岩储层的损害机理,并对其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储层主要的损害机理为固相侵入、应力敏感性损害和水锁损害,“五敏”损害中水/盐敏、碱敏损害较弱,主要为酸敏和速敏损害。研究认为欠平衡钻井技术是开发花岗岩储层的最佳选择,将欠平衡钻井与非直井工艺相结合可穿越储层中多条裂缝,获得更佳的产能;低压屏蔽暂堵技术虽然难以解决储层中宏观缝、大缝的封堵问题,但可以有效封堵储层中小于50μm的裂缝,使部分产能得到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提高粉煤灰低密度水泥体系早期强度的研究
    杨振科a;郭小阳;李早元;丁玉杰b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116-1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0
    摘要2199)      PDF(pc) (396KB)(502)    收藏
    针对粉煤灰低密度混合材水泥的早强问题展开研究,用实验方法分析探讨了粉煤灰低密度混合材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能够适用于低温低密度体系的早强剂DY,使得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早期强度得到显著的提高。粉煤灰混合材低密度水泥在低温下早期强度的提高,主要通过水泥与粉煤灰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正反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水化反应使早期释放更多的Ca2+和OH-,引发了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从而促进了粉煤灰混合材水泥早期强度的发展。该产品有望在低压井、易漏井、长封固段井等复杂条件下使用。粉煤灰混合材水泥能够满足复杂井固井作业的要求,并且具有可观的经济、环保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运移通道研究
    曲江秀;高长海;查 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24-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7
    摘要2127)      PDF(pc) (570KB)(598)    收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内主要有三种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的砂体和不整合面通常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断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通道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浓缩理论的大型压裂破胶优化技术及应用
    李 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1
    摘要2094)      PDF(pc) (287KB)(575)    收藏
    针对储层孔、渗条件很差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常规的破胶剂加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型压裂对破胶的更高要求,在考虑了压裂液在地层中由于滤失而产生浓缩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压裂液破胶优化技术。通过压裂施工裂缝温度场模拟,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破胶实验以及考虑液体滤失浓缩后的破胶实验,认为大型压裂施工现场破胶剂加量应该在常规加量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才能保证大型压裂的破胶效果,实现快速排液,降低伤害。该破胶优化技术在CX491井155.6m3大规模压裂施工成功应用,开井17h液体返排率达到了74.9%,且返排液破胶彻底,天然气测试产量从射孔后的0.2×104m3/d(敞井)增加到14×104m3/d(井口压力22MPa),目前该技术正在川西地区大型压裂施工中逐步推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胜坨油田坨7块沙二段9 1夹层随机建模研究
    林博; 戴俊生 冀国盛 冯建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4): 11-14.   DOI: 10.3863/j.issn.1000-
    摘要2089)      PDF(pc) (374KB)(689)    收藏

    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进行夹层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综合研究区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夹层。通过对各种模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模型分析显示,钙质夹层分布范围最广,泥质夹层次之,物性夹层最少。泥质夹层平均厚0.6m,延伸距离50~105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5km2,分布密度范围为0.11~0.63m/m,分布频率范围为0.52~1.24个/m;钙质夹层平均厚0.4m,延伸距离4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8km2,夹层分布密度范围0.15~0.76m/m,分布频率范围为0.61~1.39个/m;物性夹层分布范围小,数量少,对剩余油产生作用小。在2-163、3-33、5-228、4-10、7-221、5-213等井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在这些井区剩余油富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粒子冲击钻井技术述评
    伍开松;古剑飞;况雨春;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2): 142-146.  
    摘要2080)      PDF(pc) (309KB)(765)    收藏
    为了解决提高硬地层钻井速度的钻井难题,以粒子冲击钻井系统的整个工艺流程为依据,论述了粒子冲击钻井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阐述了其破岩机理。该方法改变了传统钻头切削地层的方式,提高了钻越硬地层的速度,但是地面设备和井下钻头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它代表着高效钻越硬地层的一个发展方向。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着广泛的基岩为火成岩的沉积盆地,粒子冲击钻井技术有可能成为一种高效经济的深井硬地层钻井的新方法。该技术经历了室内实验阶段和现场试验阶段,目前正在迈入商业应用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声学各向异性介质中的S波
    王晓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4-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02
    摘要2069)      PDF(pc) (377KB)(615)    收藏
    声学VTI介质是人为定义横波在对称轴方向的速度VS0的一种模型。传统理论认为当VS0=0时可以消除横波能量。论证声学VTI介质的存在,并讨论其特殊的性质,可以看到在声学VTI介质中SV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并不是恒为零。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不同的声学VTI介质模型进行全波场模拟,同时计算Vs0取不同值时的群速度和相速度x、z分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波现象:SV波在垂直方向传播时其极化方向是平行于P波传播方向的;由于邻近方向能量的聚集,在对称轴附近SV波的振幅会有较大的值;P波和SV波的群速度的值在某些方向上可以很接近甚至相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
    赵永军;傅晓宁;杨雯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68-7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8
    摘要2069)      PDF(pc) (437KB)(801)    收藏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是一项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有关空间信息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GIS逐渐地向WebGIS系统、ComGIS系统、OpenGIS系统、时态GIS系统、虚拟GIS系统、三维GIS系统以及3S集成等方向发展。在地质领域中,GIS主要在地质制图、地质灾害的预测、石油勘探资料的管理、矿产资源的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技术的发展使得GIS在地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领域也更加广泛;但由于专家知识的不可忽视性,在开发GIS系统的基础上需要考虑专家系统,这也正是地质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油井水泥低温早强剂室内研究
    杨远光 张继尹 马思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1): 141-14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34
    摘要2046)      PDF(pc) (182KB)(643)    收藏

    针对低温条件下,水泥浆因水化速度慢,候凝时间长,极易造成油、气、水浸,导致固井质量差和目前油田低温浅层固井可供选择的早强剂种类少的具体情况,根据油井水泥水化及低温早强原理,选择对油井水泥具有低温早强作用的水溶性无氯化工原材料,通过实验优选出无机物A、B,有机盐C和有机酸D,研制出一种新型无氯水溶性低温早强剂ZC-2S,该早强剂对常规密度和低密度水泥浆均有显著的早强作用,且与多种常用油井水泥添加剂体系配伍性好,可用于低温浅层油气井固井水泥浆体系,尤其是无干混装置的油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丰深1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研究
    周伦先;褚小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81-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1
    摘要2045)      PDF(pc) (337KB)(624)    收藏
    丰深1凝析气藏是济阳拗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藏的首次发现。通过对地层流体组成分析、恒质膨胀和定容衰竭实验,及井下温度、压力连续测量,对丰深1凝析气藏相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丰深1凝析气藏为高温、高压不饱和凝析气藏,无油环;地层流体中间烃、重烃含量高,凝析油含量为606g/m3,属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该凝析气藏地露压差6.70MPa,衰竭式开采地层压力下降快,6mm气嘴生产时,生产初期近井地层压力就降到露点压力以下,出现反凝析现象,反凝析损失严重,重质组分采收率低,油气两相流动造成渗流阻力增加,使单井产能下降。相态研究为丰深1含油气砂砾岩体储量评估和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依据,对济阳拗陷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江气田河道砂岩优质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王勇飞, 衡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 (2): 11-2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20.11.25.02
    摘要2044)   HTML24)    PDF(pc) (22504KB)(127)    收藏
    中江气田沙溪庙组河道砂岩储层物性普遍较差,优质储层是控制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岩芯物性分析资料对优质储层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质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成岩相主要为绿泥石胶结相和绿泥石胶结溶蚀相。早期衬边状绿泥石胶结和晚期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导致的微裂缝能够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对于优质储层的形成也具有促进作用。主分流河道水动力条件强、颗粒粒度大、泥质含量少且早期绿泥石薄膜更为发育,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长石含量高的次分流河道次生溶孔发育,储层物性也较好,因此,优质储层多发育于主分流河道和部分长石含量较高的次分流河道微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疏松砂岩临界出砂压差的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彦利 陈小凡 邓生辉 霍东英 马成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1): 78-8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19
    摘要2011)      PDF(pc) (261KB)(571)    收藏

    提高气田开采速度与控制地层出砂之间的矛盾已逐渐成为困扰疏松砂岩气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准确预测气层出砂的临界生产压差,以此作为气井配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气井测试及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疏松砂岩气田的出砂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并运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计算气井出砂的临界生产压差。通过对比S气田多口气井实际出砂生产压差与计算的临界出砂生产压差,其符合程度较高,表明该方法合理,对疏松砂岩气田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赤水凹陷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谢刚平;夏 斌;王良军;胡东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37-4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0
    摘要1996)      PDF(pc) (824KB)(661)    收藏
    赤水凹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以区域石油地质研究为基础,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并着重从气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赤水凹陷及邻区中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该区下侏罗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志留系龙马溪组及二叠系龙潭组二者才是构成该区的主要气源;须二、须四及下沙溪庙气藏具有“多期运移聚集,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并最终成藏”的特点,为“古生新储”及“下生上储”型海相、陆相混源气藏;提出官渡—天堂坝及宝元—雪柏坪区带位于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带上,是赤水及邻区实施“上下一体、海陆兼顾、立体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百色盆地第三系烃源岩热模拟特征研究
    胡东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2): 41-44.  
    摘要1995)      PDF(pc) (676KB)(541)    收藏
    百色盆地第三系百岗组和那读组湖相烃源岩为混合型。通过2个典型未成熟暗色泥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液态烃、气态烃产率及组成等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那读组样品在低成熟~成熟阶段(模拟温度为230~350℃)以液态烃产出为主,其中低熟油的累积产率约占60%的比例。百岗组样品在低成熟阶段液态烃产率略大于气态烃产率,到成熟阶段则以气态烃产出为主。在热模拟的气相产物组成中,那读组样品的气态烃含量随模拟温度升高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在热模拟液态烃中,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27/C29甾烷比值、姥/植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较小,Ts/Tm比值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海螺沟冰川成因浅析
    徐子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11 (4): 16-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89.04.002
    摘要1991)      PDF(pc) (1176KB)(761)    收藏

    贡嘎山地区发育有71条冰川,其中长5公里以上的有五条,海螺沟冰川是其规模最大海拔最低的一条。根据冰川的分布、形状和规模,它属山岳冰川类型,从成因上看,则属暧型动力变质冰川。 海螺沟冰川形成于16万年前,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冰川在纵向上,粒雪盆高置、冰舌低伸,其间,为特有高悬的大冰瀑布相联。冰川的形成与存在,主要与挽近时期的造山运动有关,并与有利的贡嘎山南北向构造山系地质背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南面的南北向横断山系及南部海域东南季风影响相联系。海螺沟冰川现处于强消融退缩时期,这与区域性气候以几十年期的振荡变化有关,与“温室效应”无关。冰川景观不会因目前的退缩而在可以预见的时期消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气井产量递减
    梁 斌;张烈辉;李 闽;魏 纳;徐家年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106-10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27
    摘要1967)      PDF(pc) (282KB)(638)    收藏
    运用数值模拟软件的单井模拟器,建立了异常高压气藏气井和正常压力气藏气井产量递减的单井模型,得到了异常高压气藏气井和正常压力气藏气井的产量递减数据。根据这些产量递减数据,由两种产量递减自动拟合模型分别计算了异常高压气藏气井和正常压力气藏气井的产量递减参数、地层物性参数(kgh、kg/Φ)及地质储量。为了提高计算精度,采用根据拟稳态的产量递减数据(去掉不稳定的递减数据)来反求地层参数和地质储量,并根据自动拟合模型的检验标准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由两种产量递减自动拟合模型计算的产量递减参数和地质储量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非常吻合,再次证明了这两种产量递减模型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
    周体尧 程林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1): 153-15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37
    摘要1958)      PDF(pc) (360KB)(545)    收藏

    在稠油热采过程中,井筒蒸汽沿程参数计算及井底参数评价都是针对普通蒸汽展开的。与普通湿蒸汽不同,过热蒸汽是单相气体,普通蒸汽井筒热损失计算模型不再适用。在充分考虑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理基础上,引入过热蒸汽PVT数据体,建立了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通过编制程序,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沿程过热蒸汽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认为,随着井深的增加,过热蒸汽的温度、压力变化较大,过热度的增加对沿程热损失的影响不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酒泉石大凹陷第三系储盖组合与勘探潜力分析
    易定红 王斌婷 王天琦 苟迎春 苏玉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6): 50-5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6.012
    摘要1934)      PDF(pc) (425KB)(587)    收藏
    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二、三维地震资料,在酒泉盆地石大凹陷第三系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中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SLSC1和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LSC2。研究表明石大凹陷第三系SLSC1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滨浅湖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第三系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有利储集体分别是位于LSC1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冲积扇扇中和扇缘辫状水道砂以及位于LSC2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辫状水道砂,在平面上位于白南5井以北、单7井以南及白南2井以西冲积扇扇中与扇缘过渡区域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和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APR在粘土表面吸附对粘土动电性质的影响
    姜伟 李健 罗平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2 (1): 62-6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0.01.017
    摘要1932)      PDF(pc) (313KB)(743)    收藏
    使用Zetaplusζ电位分析仪测定了粘土/水界面的ζ电位,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两性酚醛树脂(APR)在粘土表面的吸附等温线,研究了APR浓度、在粘土表面上的吸附量、链净电荷数以及无机盐种类和浓度对ζ电位的影响。结果发现:(1) APR的浓度和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其在粘土/水界面的吸附特点对溶液中的粘粒ζ电位均会产生直接影响。当APR浓度等于其饱和吸附量所对应的最低聚合物浓度时,粘粒ζ电位值达到最大。若再增大聚合物浓度,粘粒ζ电位会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分子链净电荷数越高,并且在粘土上的吸附量越大,则粘粒ζ电位值便越大。(2)无机电解质对粘粒ζ电位影响很大。其中,|ζ|随NaCl浓度的对数值增加而线性减小,CaCl2对ζ电位的影响较NaCl更为显著,符合Schulze-Hardy规则。当粘土表面吸附APR后,这种影响作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纪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
    董兆雄 赵敬松 方少仙 侯方浩 郑聪斌 章贵松 吴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4 (1): 50-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1.016
    摘要1929)      PDF(pc) (324KB)(937)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以南地区,奥陶纪时南有秦岭深水海槽,北为中央隆起南延段,其间地势平缓平距可达100 km,为一末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当处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大气降水丰沛而且与广海连通性好,海水循环亦好。这时的整个缓坡环境多发育泥晶灰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球粒-团粒灰岩,间有生物礁、风暴岩等沉积。当处于低海平面和极低海平面时期,气候越来越炎热干旱,雨量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平面降低,缓坡与广海的连通受阻、海水循环受限,这时区内总体上以发育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少量颗粒泥粉晶白云岩、泥粉晶颗粒白云岩、风暴岩等沉积,潮缘及浅缓坡的局部洼凼内因CaSO4甚至NaCl过饱和,也可发育含膏质白云岩以至盐岩。缓坡以南的斜坡区则发育重力流成因的砾屑灰岩和巨角砾灰岩以及浊积岩等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油水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牛贵锋;艾志久;刘春全;贺会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148-15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8
    摘要1916)      PDF(pc) (333KB)(634)    收藏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中的雷诺应力模型(RSM)对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采出液在进口处的相互流动干扰对油水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带有空间阿基米德螺旋线进口流道和导流螺旋的油水旋流分离器。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表明:空间阿基米德螺旋线进口流道和导流螺旋实现了平滑过渡,从而得到较稳定的流场和较高的分离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神经网络BP算法用于三类基本波形分类时训练样本输入方式的研究
    胡泽 吴宁 陈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16 (3): 117-1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4.03.020
    摘要1913)      PDF(pc) (333KB)(569)    收藏
    为了进一步研究神径网络BP葬法用于摸式分类时网络的性能,本文采用了四种方式向多层
    神经网络提供训练样本,并相互进行比较,结果衣明:随机输入法和部分输入法的输入方式为较佳,从而说明了训练样本的翰入方式对神经网络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辛艳朋 牟中海 郭维华 李阳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9 (2): 68-7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2.018
    摘要1898)      PDF(pc) (344KB)(731)    收藏
    以川西拗陷中段须四下段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测井、录井、露头资料综合研究方法,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划分出了四、五、六三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并分析了各相带不同级别旋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横向和纵向上旋回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基准面旋回分布模式。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四下段为一个四级基准面旋回,其上升半旋回代表一个典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退积型扇三角洲平原相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其前缘相的旋回类型较丰富;西部龙门山冲断带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凹陷区为上升半旋回为主的完整旋回,而在远离物源的东部斜坡带多发育近似对称的完整旋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COMPASS、WELLPLAN软件在钻井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华远信 张桂强 朱伟鸿 孟会堂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 (1): 83-8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24
    摘要1894)      PDF(pc) (303KB)(865)    收藏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对钻井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和钻井技术的进步,高难度井的数量不断增多,为满足钻井设计及现场施工要求,引进了LANDMARK公司的COMPASS、WELLPLAN应用软件。这两套软件功能强大,较好地满足了油田近两年来高难度井的设计及施工要求。提高了钻井设计和现场施工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原来存在的钻井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钻井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为领导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并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DDS技术随钻测井仪发射电路研究
    刘升虎 邢亚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6): 161-164.  
    摘要1893)      PDF(pc) (327KB)(750)    收藏
    设计了一种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的发射电路。在电磁波测井仪中,频率源是关键的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性能。锁相式频率合成器以较高的频率精度、分辨率及频谱纯度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需要窄频率步进时,环路带宽需要降低,致使锁定时间变长,不能满足要求。而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利用高精度、低功耗的DDS芯片AD9850组成频率为2MHz和400kHz数字电路作为随钻测井仪发射源,使对相位和幅度的控制和调试更方便快捷,并设计出具体的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减振器安装位置对钻柱纵向振动影响的研究
    张晓东 李俊 梁红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9 (3): 146-1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7.03.040
    摘要1890)      PDF(pc) (490KB)(739)    收藏
    从2004年至2005年初,在塔里木油田共发生了6起石油减振器断裂失效事故,其中花键筒母扣根部断裂占了4起,油缸母扣根部断裂1起,芯轴断裂1起。针对上述事故,通过研究建立减振器安装位置不受限制、钻杆和钻铤长度可任意变化的整体钻柱纵向振动分析数学模型,确定了该模型的计算方法;拟定出计算用钻具组合及计算用井深;由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到在不同转速和减振器在不同安装位置情况下的计算值,由此得出结论:减振器安装在钻头上方不同的位置,可达到不同的减振效果和变化的钻头破岩冲击动载,进而确定出减振器的最佳安装位置;减振器安装在最佳位置,减振效果将提高几倍至十几倍,同时在不加大钻压的情况下可提高钻头的破岩能力。减振器最佳安装位置的钻柱新组合在塔里木油田大北3井现场试验获得成功,表明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国外清洁压裂液的研究进展
    陈馥 王安培 李凤霞 李兴应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4 (5): 65-6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2.05.020
    摘要1880)      PDF(pc) (229KB)(1216)    收藏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 基压裂液(又称为清洁压裂液(ClearFRAC) ) 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聚合物压裂液对支撑剂的输送方式,可以消除残余聚合物对支撑剂充填层的堵塞,并能提高充填层的导流能力。总结和回顾了目前国内现有的压裂液体系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外清洁压裂液的研究状况、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及井场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井场应用结果及与瓜胶压裂液体系组分对比表明:清洁压裂液性能优于聚合物压裂液,具有高效、低伤害、配制简单的特点。最后对目前我国开展清洁压裂液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试井分析专家系统
    成绥民 李汝勇 王卫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14 (1): 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1992.01.001
    摘要1869)      PDF(pc) (257KB)(611)    收藏
    人工智能在试井分析领域中的应用,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课题。但试井解释这一问题的本质决定了引入人工智能的必然性。本文论述了专家系统在试井解释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所开发的试井分析专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及各部组成的建立方法和工作机理。并用所建专家系统进行了实例分析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研究进展
    吕 鑫;张 健;姜 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127-13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33
    摘要1865)      PDF(pc) (714KB)(760)    收藏
    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特点出发,综述了聚/表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的实验室研究现状以及在胜利油田孤东七区54-61进行的矿场试验情况。聚/表二元复合驱是在聚/表/碱三元复合驱的基础上去掉碱所形成的低浓度的驱油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物的粘度和弹性,减少乳化液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弱由于碱的存在引起的地层以及井筒结垢的现象。通过国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在20%左右;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克服三元体系的缺点,作为一项新的驱油方法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龙门山前中段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
    李书兵; 陈伟 简高明 罗寿斌 李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8 (2): 20-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2.006
    摘要1863)      PDF(pc) (1102KB)(742)    收藏
    磁峰场一鸭子河构造属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山前中段推及构造单元,其下盘隐伏着众多的油气构造圈闭,是前陆盆地山前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变形解析方法,来搭建磁峰场一鸭子河地震勘探区地表至深部的构造变形类型、构造叠加组合样式以及相应的构造模型;以正演平衡地质剖面技术为手段,验证构造模型的合理与否,同时再现龙门山中段山前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对磁峰场一鸭子河构造进行了三维构造分析,配以计算机可视化成图技术,构建出三维构造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临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时间研究
    朱志强;曾溅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4): 31-34.   DOI: 10.3863/j.issn.1000-
    摘要1857)      PDF(pc) (476KB)(652)    收藏

    为确定临南洼陷油气的成藏时期,对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临南洼陷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临南洼陷砂岩储层中主要发育3类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5~125℃。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期:处于洼陷中心区的油藏为两期成藏,分别是渐新世东营期和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其中第二期为主要成藏期;处在洼陷边缘的油藏为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一期成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