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Vol.2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川西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徐强 朱同兴 牟传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1
    摘要998)      PDF(pc) (375KB)(813)    收藏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就是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编图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紧密结合,利用层序界面和其它关键界面,以体系域、层序或等时界面为编图单元编制等时或瞬时岩相古地理图。这种新的编图方法不仅能极大地减少由传统的压缩法和优势相编图法所造成的模糊失真现象,而且能提高对沉积、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和油气圈闭的预测水平。研究重点选择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按体系域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在新疆F油田的试验效果
    张天伦;张白林;聂荔;张国珍;黄俊明;吴信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5-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2
    摘要1596)      PDF(pc) (363KB)(567)    收藏
    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是一种能在地面直接圈定油气藏边界范围的新型直流电阻率勘探方法,它以油气藏与围岩之间的电阻率差异为依据,其理论基础是等位面与电流线处处正交。在新疆F油田做了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的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那些与围岩具有明显电阻率差异,其规模相对埋深足够大的各种类型油气藏,可以比较准确地圈定其边界范围,确定油气层的埋藏深度,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较准确地划分复杂异常中单个含油砂体油水分界面。这次试验为非无穷远三极剖面法在新疆乃至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已显示
    出其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神经网络法的逐点渗透率测井解释研究
    夏宏泉 张贤辉 范翔宇 任兴国 胡振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11-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3
    摘要384)      PDF(pc) (225KB)(665)    收藏
    渗透率参数是储层解释与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参数。采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逐点计算单井剖面中各小层的渗透率往往很难达到精度要求。鉴于单井剖面中解释点的地层渗透率与多种测井参数有关以及围岩点测井参数对其的影响,采用了BP神经网络技术通过构建合理的BP网络结构建立起多种测井信息与渗透率之间的逐点非线性预测模型,实现利用测井资料高精度地逐点解释单井剖面的渗透率。利用该模型处理了T3井等井的测井资料,逐点计算的渗透率不但与取心段的岩心渗透率较为一致,而且非取心段的处理结果令人满意。该法为测井解释地层渗透率参数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油气质点运移方向探讨
    刘全稳 陈景山 严宁珍 沈守文 曹淑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14-17(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4
    摘要768)      PDF(pc) (310KB)(648)    收藏
    转动系统中的油气质点总是要朝着能使自身转动惯量减少的方向移动,地球的自转促使油气质点向两极移动,地球的公转促使油气质点向北极移动。油气质点的运动具有科里奥里效应。北半球生油凹陷的油气,按照顺时针的形式向其周围提供油气,最优先获得油气的部位为凹陷的北东方向紧邻的部位,而南半球生油凹陷的油气,则按照逆时针的形式向其周围提供油气,最优先获得油气的部位为凹陷的西北方向紧邻的部位。我国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北石西油田、玛湖凹陷北玛北油田等,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轮南油田、库车凹陷北依奇克里克油田等实际资料印证了这一论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NMR测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及应用
    齐宝权 夏宏泉 张贤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18-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5
    摘要730)      PDF(pc) (298KB)(683)    收藏
    核磁共振(NMR)测井的测量结果基本不受岩性的影响,在解释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及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即孔径分布规律时,具有其它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主要是地层孔隙介质中氢核对仪器的贡献,所以也可用来判别储层的流体类型(性质)。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适应性虽然不及它在确定储层孔隙度时那么好,但企望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决油气水层判别的问题却是众望所归。通过从基础理论分析入手,探讨了不同测井方式时储层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解释方法,并结合实际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阐明了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局限性及适用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一类非线性渗流数学模拟
    邓英尔 刘慈群 王允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22-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6
    摘要905)      PDF(pc) (174KB)(633)    收藏
    活动边界非线性渗流是现代渗流力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在文中建立的低渗透介质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为活动边界非线性模型,不能求出其严格解析解,因此分别运用平均质量守恒法、数值模拟法求得了其近似解析解、数值解,二者吻合得较好;并得出了低渗透介质非线性渗流活动边界的运动规律和压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起始比降越大,则活动边界发展的速度越小,压力传播越慢。近似解工程意义明确、分析计算简洁,变步长离散数值方法为求解活动边界非线性问题提供了好的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大庆油田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
    李华斌 杨振宇 杨林 李祖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25-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7
    摘要732)      PDF(pc) (167KB)(738)    收藏
    为了研究和评价大庆油田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大庆油田油层(原油、水质以及温度等)条件下,进行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鼠李糖脂与大庆原油的界面张力不能达到10-3 mN/m数量级的超低值;但与用大庆馏分油磺化合成的石油磺酸盐PSD-2复配,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为0.4%、NaOH为1.0%时,该体系与大庆原油的界面张力达到了10-3 mN/m数量级的超低值;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向含1.2%Na2CO3的磺酸盐B-100体系中加入0.1%鼠李糖脂发酵液,不仅可使界面张力降低到10-4 mN/m数量级的超低值,还可使价格昂贵的表面活性剂B-100的静态吸附量降低30%左右。岩心驱替试验表明,驱油过程中明显形成了油墙,含水由98%降到了50%,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OOIP(原始地质储量)左右,显示了大庆油田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方法的良好前景,并为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廉价驱油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川东地区层滑参数系统研究
    李本亮 孙岩 朱文斌 郭继春 温世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29-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8
    摘要750)      PDF(pc) (188KB)(756)    收藏
    通过对上扬子区内川东华蓥山地区沉积盖层的系统采样,全面测试分析岩石力学参数和物性参数,按层滑基本理论,将其中∈1q、S1l-O3w、T1j-J2l和J2s-J3p这五个具有岩性强度低、物性参数小的泥页岩、膏盐岩或煤层段,划分为滑动层位,其余层段为非动层位。把整个扬子区块内的上、中、下三部分,用抗压强度、抗张强度、抗剪强度、强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岩石力学参数及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岩石密度等物性参数进行比较,发现整个扬子区块的滑动层位具有一致性。且滑动层位可以作为区域性油气盖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地理信息系统与油田开发管理
    陈伟 李允 黎明 赵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34-3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09
    摘要1425)      PDF(pc) (299KB)(693)    收藏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的概念、方法、应用领域及其发展,GIS的信息组织形式、空间分析能力、图形化表现形式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目前的GIS系统能够有效处理二维问题,但是对于油藏管理这类特殊的三维问题还无法进行描述和分析,需要利用通用开发工具扩展GIS的功能;提出一个适合油田开发管理的GIS架构:基于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地质建模为核心、三维图形表示为手段、GIS工具为多层次信息集成平台,扩展目前GIS系统欠缺的三维空间描述能力。油藏本身是一种时空系统,通过油藏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实现油藏动态描述,才能使GIS技术的应用为油藏的生产管理与决策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高压旋转射流与化学剂联合解堵技术及应用
    王志强 南庆义 王海军 肖云 田莹月 牟泽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37-39(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0
    摘要2311)      PDF(pc) (162KB)(760)    收藏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在国内物理解堵和化学解堵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两种解堵方法的特点和优点,进行了物理和化学联合解堵试验研究;针对阿南油田的地质特征,分析了造成油层污染和堵塞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高压水旋转射流解堵、化学剂解堵及联合解堵的原理,所用化学解堵剂-HB复合解堵剂的性能,现场施工工艺,现场试验效果及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李建波 梁发书 郭川梅 肖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40-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1
    摘要1372)      PDF(pc) (266KB)(802)    收藏
    稠油中沥青质及胶质的含量高,凝固点及粘度高,对稠油的生产、运输都比常规原油困难,所以对稠油降粘剂的研究及其作用机理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用苯乙烯(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酰胺(AM)在一定温度、溶剂条件下进行聚合,然后与高碳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三元共聚酯化物—梳状聚合物。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稠油特点进行分子设计,合成出的降粘剂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讨论了合成条件(如温度、合成时间、原料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产品降粘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对其降粘机理作了简要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的频率特性
    杨林 唐川林 李晓红 廖荣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43-4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2
    摘要655)      PDF(pc) (250KB)(623)    收藏
    基于流体网络理论建立了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的相似网络模型,数值计算分析表明,该喷嘴装置具有压力谐振特性和低通滤波特性,在系统固有频率附近,压力响应幅值最大,其固有频率主要由喷嘴形状、结构参数和射流中压力扰动波波速决定,流体压力、振荡腔长、下喷嘴大小和空隙度等对系统的频率特性影响很大,存在产生最大谐振峰值的参数范围,理论分析与实验吻合。提出了相应的自激振荡脉冲振荡喷嘴设计准则,即喷嘴装置的固有频率应接近来流脉动主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瞬时脉冲渗透率测试装置最佳工作条件研究
    杨明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46-4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3
    摘要1050)      PDF(pc) (275KB)(613)    收藏
    在已研制的瞬时脉冲低渗透储层岩石物性测试装置基础上,分别利用瞬时脉冲方法、稳流测试方法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装置的最佳工作条件。研究表明:在模拟地层压力条件下,该瞬时脉冲实验装置中岩样的上流和下流压力容器V1V2的取值满足0.16≤V2/( V1+ V2)≤0.20时,实验条件为最佳。该条件下瞬时脉冲法测得的渗透率与真实值相对误差最小,所测得的压力分布曲线与计算机数模法测的结果吻合最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天然气流量计量仪表及选择原则
    苏宏春 袁宗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49-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4
    摘要944)      PDF(pc) (284KB)(591)    收藏
    天然气流量计量是天然气工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气井井口到用户,是一个全密闭的系统,计量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各工艺过程,也将对天然气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天然气流量计量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流量测量技术及仪表得以大力发展。着重介绍广泛使用的孔板流量计、涡轮流量计和涡街流量计的性能及选择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设备更新的最优策略及模糊评价方法
    彭楠 何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53-5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5
    摘要1357)      PDF(pc) (184KB)(680)    收藏
    设备更新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设备更新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两个问题:原设备在发生磨损后,是维修还是更新;当决定对原设备更新后,是用相同结构的新设备更换,还是用高效率的新设备更换。针对前一问题,提出采用“制定维修与更新最优策略”的方法,即从维修费用与故障损失关系出发,用离散无限阶段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予以较好地解决。针对后者,用“方案的模糊评价”方法,将评价人按其专业特长分成若干组,每组对应一个因素子集,从评判矩阵出发得到模糊解,能对问题解决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立式圆柱型弹性储油罐地震敏度分析
    廖柯熹 王元 张淮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56-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6
    摘要936)      PDF(pc) (281KB)(634)    收藏
    地震波引起的储油罐地震敏度反应包括动水压力、动水剪力与倾覆力矩以及液面晃动,这些地震敏度反应使储油罐受到各种形式的破坏。高径比大的细长型储油罐因罐壁弹性变形的存在而影响着其地震敏度反应的大小,为了克服现有储油罐抗震设计中未考虑细长型弹性储油罐罐壁变形的不足,在分析弹性储油罐固有振动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罐—液系统耦联振动理论建立了弹性储油罐的罐—液振动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弹性储油罐地震敏度反应的对流分量、脉冲分量以及储液晃动高度进行了分析,结合算例对刚性储油罐与弹性储油罐的地震敏度反应进行了比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复杂天然气管网系统工艺参数研究
    康正凌 袁宗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60-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7
    摘要1498)      PDF(pc) (328KB)(675)    收藏
    通过对复杂树枝状输气管网系统工艺参数的研究,使在考虑管网本身技术先进性的前提下,复杂天然气管网的设计在经济上达到节约投资、增加效益。在设计中采用最优化技术,将问题分解成管径优化和压气站优化两个可顺序求解的子问题,建立两个子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详细阐述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同时还研制开发了复杂树枝状干线输气管网系统的优化设计软件。设计结果使管网投资费用最低、管径、壁厚、压气站压比等工艺参数配置最优。最后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理论上的正确性以及在工程上的实用性,可为管线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以及经济评价提供依据,对其它优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硬介质记录的数字化方法及数据处理技术
    林敏 杨迎新 焦培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64-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8
    摘要689)      PDF(pc) (237KB)(590)    收藏
    介绍了一种将记录在硬介质上的数据曲线数字化并自动录入计算机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仪将连续的记录曲线输入AutoCAD软件系统,并自动离散成一系列首尾相连的线段,再从AutoCAD内部数据库中提取出各线段端点的坐标数据,最后对这些不规范的弦步长采样数据进行处理,将其转换成规范的坐标步长采样数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完成各种硬记录数据曲线的采样,采样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同时又可以生成直观、准确、易于编辑的图形文件。该方法简便易行,采样效率高,采样步长可任意调整,采样误差小,因而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资源建设
    周荣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1): 67-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1.019
    摘要760)      PDF(pc) (214KB)(621)    收藏
    数据资源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目标是实现全企业的数据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数据资源建设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的集成,即企业的数据应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立企业全域数据模型,弄清企业中数据实体间的联系,在概念级解决数据的集成问题;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数据交流与共享的“语言”基础,只有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中共同遵循建立的标准和规范,才能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集成。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搞好数据资源建设的根本保证,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三点在数据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模拟沉积微相
    冯国庆 李允 林作华 王玉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1
    摘要819)      PDF(pc) (257KB)(684)    收藏
    沉积微相的正确划分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储层参数场的分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往的沉积微相研究中,微相边界的确定大多是由地质人员根据专家知识推断,具有主观性,难以适应高精度地质模型的要求。引入地质统计学中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对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随机模拟。通过在X油田S2-2小层的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可产生多个反映现有微相平面分布的等概率模型,克服了因资料不全等原因而引起的模型的不确定性,结合地质人员的经验,可确定出满意的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龙门山系山前带北段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远景
    胡受权 郭文平 童崇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5-8(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2
    摘要1603)      PDF(pc) (204KB)(632)    收藏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鲕粒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识别研究
    夏宏泉 杨华斌 朱仕军 刘红歧 张贤辉 任兴国 胡振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9-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3
    摘要990)      PDF(pc) (329KB)(702)    收藏
    从鲕粒碳酸盐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出发,在提取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建立电相—岩相库统计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极值方差聚类法实现自动分层,以灰色关联法识别单井剖面的鲕粒碳酸盐岩地层,并结合储层物性参数的精细解释建立了鲕粒储层测井识别模式,编制了相应的处理程序。应用表明,该套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力,能识别出单井剖面中0.5 m以上的鲕粒储层,提高了鲕滩储层的纵横向预测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火山岩油藏注采动态特征研究
    伍友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14-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4
    摘要789)      PDF(pc) (174KB)(665)    收藏
    火山岩油藏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其数量与规模都既少又小。我国的火山岩油藏主要分布在新疆,这些油藏注水开发已有数年,其动态特征表现为:油井产能高低悬殊;油井及油田产量递减均快、油藏无稳产期;注水井吸水差别大;注水开发时少数油井水窜水淹严重、而多数油井长期不见注水效果;油藏采收率多在8%~13%之间。上述注采特征与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的地质特点是相一致的。根据上述特点,建议火山岩油藏的开发应慎重注水,重点做好高产井管理,水窜严重的井组采取停注或间注等方式进行开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阿北安山岩油藏裂缝注水研究
    宋社民 黄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19-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5
    摘要1015)      PDF(pc) (241KB)(584)    收藏
    阿北安山岩油藏储层由三期火山喷发形成,具有典型双重介质渗流特征,注水开发后由于注入水沿裂缝窜流,造成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根据裂缝发育规律设计了裂缝注水岩块采油等5种类型13个方案,应用FIFS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沿裂缝注水岩块采油方案,提出了利用原井网实施沿裂缝注水岩块采油,以及周期注水,整体化学调剖等综合“调水增油”措施方案。经过6年的现场实施达到了方案设计指标,综合含水下降4%,累计增产油量4.2×104 t,提高采收率2.5%,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供注水开发同类油藏借
    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延拓法在油气相平衡计算中的应用
    王金勋 李士伦 刘玉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22-2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6
    摘要824)      PDF(pc) (216KB)(648)    收藏

    用延拓法、经典的Newton算法和Broyden算法分别计算了四个实际油气体系的露点(用PR方程),对同一体系的重馏分使用同样的临界参数,对比不同压力初值下这三种方法的迭代收敛情况。对同一体系同样的压力初值对比了改变重馏分的临界参数拟合实验露点时这三种算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延拓法对初值要求低,是油藏流体相平衡计算的一种有效算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
    郭平 孙雷 宋文杰 江同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25-2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7
    摘要944)      PDF(pc) (372KB)(719)    收藏
    凝析气PVT分析数据是进行气藏数值模拟及开采工艺设计的重要参数,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气藏开发初期未能取得代表性PVT样品或未进行取样,以至使开发方案设计不能正常进行;相态恢复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但目前有关相态恢复理论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首先给出了凝析气藏相态恢复一般原理,在对塔里木英买7井凝析气PVT数据拟合后,研究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采出井流物直接进行相态恢复和将此井流物进行一级分离后,用目前分离器油和分离器气按原始生产气油比进行配样而得到的原始流体相态特征以及按地层压力等于露点压力配样,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恢复方式对原始流体样品代表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辽河稀油区注CO 2提高采收率潜力实验评价
    熊钰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张方礼 武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30-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8
    摘要886)      PDF(pc) (243KB)(631)    收藏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注水开采以后,注气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法。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与地层原油的性质密切相关。通过PVT分析和混相压力的测定,研究地层原油性质和注气后地层流体性质变化情况可为注气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分别选取了不同采油厂有代表性的5个区块,进行地层原油相态特征和注CO2后流体相态特征研究和对比分析,测定其中的两个区块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评价辽河油田稀油区的地层流体性质和预测注CO2提高采收率潜力。结果表明:辽河稀油区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有一定的潜力,但难以到达CO2混相驱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CO 2混相驱多级接触过程机理研究
    苏畅 孙雷 李士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33-3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09
    摘要834)      PDF(pc) (278KB)(898)    收藏
    目前中国陆上油田综合含水达81%,产量出现递减,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成为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的迫切战略性任务。由于CO2混相驱在油田小范围的应用非常成功,开始进一步研究CO2混相机理指导油田大规模开采。CO2混相驱静混相机理,如CO2在油中膨胀并降低原油粘度很完善,但动混相机理即CO2混相多级接触过程中气液两相物性参数变化未详尽研究。建立计算CO2多级接触过程流体物性参数的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中原油田井流物数据对混相前缘及后缘气液相组成、密度、粘度等参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对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边水驱气藏中气井产量变化规律分析
    李晓平 赵必荣 杨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37-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0
    摘要1587)      PDF(pc) (272KB)(683)    收藏
    在边水驱气藏中,气井的产量受到边水能量大小的影响,研究边水能量大小对气井产量的影响在气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水驱强度来表示将边水能量的大小,定义水驱强度为水侵量与气井产量之比,建立了考虑水驱强度影响情形下,气井定井底压力生产时,边水驱气藏中水驱气瞬时渗流的数学模型,在获得数学模型的解后,作出了边水驱气藏中气井产量变化关系曲线,研究了水驱强度及气水流度比对产量变化关系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气井产量受到水驱强度及气水流度比的影响,为分析边水驱气藏中气井的产量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用边界元法分析复杂形状油藏不稳定压力动态
    刘启国 李晓平 吴晓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40-4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1
    摘要913)      PDF(pc) (176KB)(646)    收藏
    油藏的形态对井底压力动态响应有着显著的影响,常规的解析方法只能计算规则形状油藏的井底压力响应。首先依据边界元理论推导了任意形状外边界地层以及任意形状外边界地层中含多个任意形状局部不渗透团块的复杂形状油藏的井底不稳定压力响应的计算方法,应用杜哈美原理考虑了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对井底压力动态的影响,然后将边界元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常规解析方法求解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任意形状油藏的井底不稳定压力动态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油气层损害定量分析和评价
    段永刚 陈伟 熊友明 杨宪民 林少宏 刘良跃 卢文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44-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2
    摘要1592)      PDF(pc) (237KB)(696)    收藏
    表皮系数是识别和诊断地层伤害程度中最重要的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反映地层伤害和产能损失情况。根据试井解释模型的假设条件,提出试井解释出的表皮系数必须进行修正分解才能正确地评价储层伤害程度,推导出总表皮数的表达式和每项表皮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地层伤害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十分有效的,为钻井、完井、试油和增产过程的伤害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办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高渗透水泥施工及防砂性能研究
    陈二丁 陈大钧 李宾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47-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3
    摘要1460)      PDF(pc) (243KB)(581)    收藏
    对高渗透水泥体系的综合性能和防砂能力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高渗透水泥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较强的阻挡出砂的能力;可以将该高渗透水泥在钻井和扩眼后泵注到可能出砂的裸眼层段进行先期防砂;对于已经出砂的油井,也可以在清洗砂堵后将高渗透水泥浆挤入高渗砂层,待其凝固后形成高渗透性人工屏障进行后期防砂。从而为防砂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既是在钻井完后,在固井施工时对于可能出砂的层段就考虑采用高渗透水泥充填以代替裸眼完井、砾石填充等常规完井工艺。这将是裸眼完井技术的一种革新,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防砂技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MTC固井技术在中原油田的现场应用
    马军志 贾朝阳 阎世平 庞建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50-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4
    摘要1512)      PDF(pc) (151KB)(637)    收藏
    泥浆转化为水泥浆(Mud-To-Cement,简称MTC)技术是利用钻井液的降失水性和悬浮性,通过加入廉价的高炉水淬矿渣(BFS)和激活剂(BAS),将钻井液转化为完全可以与油井水泥浆相媲美的固井液。固井作业中,因常规水泥与钻井液难以相容,造成固井水泥污染,严重影响固井质量。设计密度为1.50~1.60 g/cm3泥浆固井液体系,该体系以矿渣为水化材料,再加入激活剂,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提高固井质量,降低固井成本。在中原油田MTC固井技术首先在钻井三公司桥57井等10口井的中完固井中获得了成功现场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用红外光谱法确定粘土表面结合水界限
    王平全 谭敬明 程地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53-5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5
    摘要991)      收藏
    针对泥页岩吸附结合水诱发或加剧井壁不稳定问题,采用红外光谱法对粘土表面结合水界限进行了定性确定,同时获得有关水分子中化学键合及水分子与粘土矿物间相互作用的信息。结果表明,粘土矿物能与水相互作用而吸附结合水,随着粘土吸附结合水量增多,水合蒙脱土中水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ν随之降低。在伸缩振动频率ν随相对水气平衡压p/ps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先快、中间慢、后期又快直至稳定的特点,出现两个明显的转折点p/ps=0.9、0.98,它们为粘土—水体系的两个特征湿度,前者为粘土表面强结合水与松散结合水(渗透结合水)之间的交界点(界限),后者为松散结合水(渗透结合水)与自由水之间的交界点(界限)。其结果与离子交换法获得的结果相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三牙轮钻头硬质合金堆焊层微观组织分析
    刘承杰 汤小文 陈浩 扬眉 任小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56-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6
    摘要999)      PDF(pc) (251KB)(702)    收藏
    研究了WC-Co、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的淬火及深冷处理等热处理工艺,分析了WC-Co、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的金相组织,分析了WC-Co、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淬火和深冷处理提高性能的原因。研究了淬火和深冷处理提高性能的机理。结果证实WC-Co硬质合金金相组织为γ′和M7C3、M6C、M23C6型化合物,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金相组织为η和M7C3、M6C、M23C6型化合物。淬火及深冷处理能强化粘接相,改善合金组织结构和微观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差动式超越离合器的演化及其伴生连杆机构
    林军 王维 黄茂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60-6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7
    摘要722)      收藏
    超越离合器系脉动无级变速器的关键部件,其工作能力决定了整机效率的高低、输出扭矩的大小和耐用寿命的长短。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高副式(如滚柱式)超越离合器承载能力低、工作稳定性较差的缺陷,介绍了新型低副差动双制动块式超越离合器的演化过程。研究了衡量差动双制动块式超越离合器工作能力的自然增值系数v与制动块个数n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该类型超越离合器的伴生连杆机构的分析,认为该机构属于具有自调自适应性的内力加压装置,即能够自动适应输出轴在其端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微量变化,提高了机构工作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油田地面注水系统效率分析
    梁光川 郑云萍 彭自学 蒲宏斌 程小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62-6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8
    摘要808)      PDF(pc) (264KB)(648)    收藏
    我国油田地面注水系统效率低、耗电多、注水单耗高。有效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和降低注水单耗是油田节能增效的重要课题。针对注水工艺以及注水系统各个环节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能流模型和各注水单元的计算数学模型;结合中原油田卫城注水区块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各注水单元效率的判断标准;编制了注水系统效率分析计算软件,通过分析该软件在卫城注水区块的实际应用结果,提出了如何提高我国油田主水效率的几条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COM/DCOM的分布式计算研究与应用
    蒋俊 范锐 李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66-6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19
    摘要974)      PDF(pc) (167KB)(648)    收藏
    分布式计算技术在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使复杂的大型网络应用程序变得易于开发。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和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DCOM(Distributed COM)的组件技术是微软的分布式对象技术。通过详细地分析基于OM/DCOM组件技术的分布式计算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开发COM/DCOM组件的基本方法和三层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实现过程。最后,给出了一个用COM组件构造的三层分布式应用系统实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进行中网络计划技术
    刘先涛 刘险峰 陈光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70-7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20
    摘要1494)      PDF(pc) (207KB)(565)    收藏
    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组织生产和进行计划管理的科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进行中网络计划技术的问题,并在现有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上,讨论了进行中网络计划技术的定义和分类,给出了进行中网络计划技术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实例。分析与计算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不确定情形下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张吉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 (2): 72-7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1.02.021
    摘要736)      PDF(pc) (239KB)(615)    收藏
    通过例子指出了前人定义的最优解存在的区间数线性规划问题,引进了区间数线性规划问题的新的最优解的定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