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Vol.3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莺歌海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及油气勘探前景
    何家雄;祝有海;翁荣南;陈胜红;龚晓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1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1
    摘要1336)      PDF(pc) (1227KB)(670)    收藏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发育,具有气烟囱及海底麻坑式“微渗漏”和油气苗“宏渗漏”两种类型或由两者构成的混合类型。其中尤以莺东斜坡带油气混合渗漏系统——油气苗及气烟囱显示更为引人注目,而盆地中部拗陷中央泥底辟带气烟囱及海底麻坑式“微渗漏”系统亦较普遍。该区烃源充足且油气至今尚处于生、运、聚、散的动平衡成藏过程之中,具备良好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条件。认为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于加强该区油气渗漏系统及其运聚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建议根据油气运聚的动平衡成藏理论,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带并优选圈闭保存条件好的勘探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普光缝洞性储层流体性质测井判别适应性
    司马立强;赵冉;王培春;谭 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1-1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2
    摘要805)      PDF(pc) (837KB)(661)    收藏
    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判别是及时发现油气层的关键。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复杂,属裂缝、孔洞多重储渗空间发育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严重,测井响应具多解性,导致利用测井资料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难度增大。从常规测井资料分析入手,从多种流体性质判别方法中优选了5种,在剖析其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方法在普光气田缝洞性储层的适用性,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普光气田缝洞性储层特征的简便、合理的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组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低渗透砂岩石油渗流的微观模拟实验研究
    朱志强;曾溅辉;王建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6-2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3
    摘要893)      PDF(pc) (651KB)(600)    收藏

    采用天然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通过与实际地质状况较为相似条件下的油驱水实验,模拟石油在低渗透砂岩孔隙内的渗流,分析和探讨了低渗透砂岩孔隙介质中石油的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路径曲折复杂,运移渗流模式有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与砂岩孔隙度关系复杂,而与砂岩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石油的渗流速度与驱替压力呈很好的相关性,石油以相同速度在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砂岩内渗流时所需要的驱替压力随砂岩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华庆地区长6深水沉积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
    刘昊伟;郑兴远;陈全红;郭艳琴;刘春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21-2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4
    摘要747)      PDF(pc) (1710KB)(718)    收藏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段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以深水浊积砂体为主的长6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集空间主要是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低闭合油藏油水同层储层含水饱和度新模型
    王敏;孙建孟;赖富强;于华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27-3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5
    摘要753)      PDF(pc) (410KB)(609)    收藏

    G地区P油层由于闭合高度低,油水分异差,存在大量的油水同层,且该区油水同层与油层的物性、电性相近,使得传统的利用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失效;加上工区开发过程中采取多层合试,单层试油且产液性质为油水同出的层位较少,可供选择进行油水同层饱和度建模的样本较少,使得该区油水同层饱和度的准确计算成为储量提交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少量的密闭取芯井为基础样本,首先应用相渗资料建立起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然后外推到常规取芯井获得含水饱和度的补充样本,进而通过优选孔隙度、电阻率比值等建模参数,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油水同层的饱和度计算新模型,通过统计,其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59%,满足了储量计算的精度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
    庞宏;庞雄奇;石秀平;向才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33-3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6
    摘要858)      PDF(pc) (1568KB)(609)    收藏

    在西部复杂叠合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对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事件的分析,认为塔中地区经历了3~4期调整改造,分别为:奥陶纪、志留纪的破坏性改造、印支—燕山期的调整性改造、喜马拉雅期的建设性改造。在塔中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断层的局部活动和圈闭的局部迁移。调整改造对塔中地区油气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 导致了多种相态油气并存;(2) 导致了油气的再分配;(3) 导致了油气藏的现今分布格局。目前塔中地区发现的油气藏大部分是从下伏地层调整上来的次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调整较弱的塔中10号带、塔中I号坡折带西部地区下伏奥陶系、寒武系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神经网络的面波迭代反演应用研究
    贺懿;张进;刘怀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40-4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7
    摘要790)      PDF(pc) (810KB)(645)    收藏

    根据滩浅海近地表结构特征,尝试利用地震记录中的面波进行近地表结构研究,以便了解滩浅海地区的近地表地层介质结构变化,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准确的低降速带资料。针对面波频散反演已有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入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迭代反演方法对面波的频散曲线进行拟合迭代,用于反演预测滩浅海低降速带地层参数。由于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和容错能力,它的反演预测能力非常强大,能够较精确地预测出所要求解的目标数据,同时结合传统迭代反演方法的优点,增强了该方法的反演预测能力。通过对滩浅海近地表结构模型试算,获得好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对实际记录进行了计算,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川东石炭系复合圈闭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
    刘勇;邵勇;张帆;王兴志;罗川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45-5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8
    摘要869)      PDF(pc) (1098KB)(606)    收藏

    川东地区石炭系发育的复合圈闭主要为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圈闭类型多样,充满度较好,是该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气藏储层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两种类型并以后者为主,总体上具有孔径小,孔喉体系分选差,微裂缝发育,连通性较好,多具有中孔细喉特征。石炭系储层主要发育在黄二、三段中。在强剥蚀区及靠近石炭系剥蚀边界的区域是天然气储层缺失带,在其附近,可能形成复合圈闭气藏。沉积相对储集岩具有控制作用,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储渗能力的主要条件,古隆起基础上发育的古岩溶和构造作用进一步控制和改善了储层的渗滤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深层浊积砂砾岩体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研究
    董立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52-5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09
    摘要730)      PDF(pc) (1351KB)(673)    收藏

    导致深层勘探与开发程度低的因素很多,其中储层问题是主要技术瓶颈,对深部储层开展多种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深部储层预测的难题,以车镇凹陷深水浊积扇为例,建立了一套以储层段岩性组合为出发点,确定其优势地震响应,并根据优势地震响应进行储层预测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出了一套深层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Sharplite薄层处理方法在台南气田的应用
    李同华;孟宪路;马建海;吴金龙;杨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57-6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1
    摘要772)      PDF(pc) (1141KB)(628)    收藏

    台南气田位于柴达木盆地三湖新拗陷中央凹陷区,地层水矿化度很高,导致储层电阻率很低,而且储层多为砂、泥岩薄互层,由于纵向分辨率的局限性,常规测井曲线无法真实反映砂、泥岩薄互层的地层特征,给油气识别造成很大困难。针对以往的提高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的方法侧重理论、可操作性差的实际问题,斯伦贝谢公司提出了Sharplite薄层处理方法,结合高分辨率的FMI图像与常规测井曲线进行反演处理得到高分辨率测井曲线。台南气田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Sharplite处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常规曲线的纵向分辨率,有效识别薄层油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利用多属性体分类技术预测扇三角洲砂体
    郎晓玲;彭仕宓;康洪全;张凤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65-6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0
    摘要1404)      PDF(pc) (1203KB)(716)    收藏

    对单一地震属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类,在低信噪比地区很难准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体预测。根据地震波形理论,基于Seisfacies的多属性体分类、PCA主成分分析、混合聚比法和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多种地震属性体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统计聚类分析,并在区域内进行地震相自动划分,得到地震相三维数据体。结合钻井资料,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空间中预测储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大大减少了地震相划分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对华北油田万庄地区扇三角洲砂体进行预测,在三维空间中精细刻画了沙三中段扇三角洲砂体的边界和空间展布,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发现并落实了3个有利的岩性圈闭,部署钻探的T12X、T47等井均获工业油流,效果很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砾岩油藏沉积微相定量识别
    何辉;万丙乾;唐海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67-72.  
    摘要781)      PDF(pc) (791KB)(598)    收藏

    传统沉积微相的识别,主要是依据沉积特征、测井曲线相模式等资料进行逐井逐段地识别与划分。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区中西部八道湾组稠油油藏,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综合分析方法,根据储层特征,识别并划分洪积扇扇中沉积相类型,在岩石相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砾岩稠油油藏沉积微相的精细定量划分,表征了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砂体之间在岩性、物性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总结了洪积扇扇中的沉积模式,研究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地质知识库,认为扇中辫状河道粗砂岩相及辫状河道细砂岩相为主要的含油储集砂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高温高压气体-原油分子扩散系数研究
    郭平;汪周华;沈平平;杜建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73-7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3
    摘要855)      PDF(pc) (674KB)(577)    收藏

    分子扩散在注气开发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影响气-液混相效果的重要参数。目前通用的相态计算软件在计算过程中均假设油气一接触就立刻达到平衡,由于扩散影响,实际上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采用定容扩散方法及相关模型研究了高浓度CO2、CH4、N2体系与油田地面分离器原油之间的扩散现象,研究表明:气-油体系并不是一接触立刻达到平衡,与组分的扩散速度有关;扩散系数为一变化值,随着压力的降低,扩散系数逐渐增加,直至体系达到平衡;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同位置液相的性质不同。实验研究为相态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所取得的成果对优化注气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多层气藏井分层产量贡献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刘启国;王 辉;王瑞成;李孝常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80-8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4
    摘要1390)      PDF(pc) (719KB)(694)    收藏

    分析了无层间窜流多层气藏渗流机理,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和各层不同表皮情况下的层间无窜流圆形封闭边界气藏渗流数学模型,求得了多层合采气井分层产量贡献和井底无因次压力在拉普拉斯空间的解析解,利用Stehfest反演算法获得了分层产量贡献和井底无因次压力在实空间的解。研究表明:(1) 不考虑表皮效应影响时,在压力波传播到边界之前,分层产量贡献近似等于βj;当压力波传播到边界形成拟稳态流时,分层产量贡献近似等于ωj;(2) 表皮系数Sj的存在使得分层产量贡献不再近似等于βjωj,一般而言,表皮系数越大的层其产量贡献将降低,表皮系数越小的层其产量贡献将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现场工艺措施的选择和气井的合理配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指进现象模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杨兆中a;李小刚b;蒋 海;a;孙健a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85-8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5
    摘要916)      PDF(pc) (223KB)(847)    收藏

    指进现象广泛存在于油气开采的各种驱替过程中,其关键是水动力学的不稳定性,直接研究的难度大,常采用间接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回顾了油气开采及相关领域指进现象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元胞自动机及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方法在指进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指进模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物理模型性能改进、数学模型的无网格求解、复杂指进现象的元胞自动机模拟三个方面论述了指进现象模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二次加砂压裂裂缝延伸模型研究
    李勇明;李崇喜;郭建春;毛虎;孙兆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89-9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6
    摘要785)      PDF(pc) (197KB)(496)    收藏

    二次加砂压裂工艺处于技术探索阶段,缺少相关理论研究。在考虑二次加砂前,一次加砂已经在缝中沉降并形成一定高度的砂堤,砂堤高度随时间不断变化对缝中流体流动及后续支撑剂沉降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二次加砂压裂的裂缝延伸模型。包括:压裂液在缝中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压降方程、裂缝宽度方程及高度方程。其中压降方程是在平板流理论、力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常规压降方程不同的是该方程考虑了砂堤高度变化对流体流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二次压裂和常规压裂相比压后增产效果理想,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一种新的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
    陈小凡;乐平;苏国丰;杨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93-9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7
    摘要773)      PDF(pc) (516KB)(561)    收藏

    解析法是水平井产量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从数学模型出发,通过相应的假设条件,简化方程的初始、边界条件,利用保角变换、镜像映射、势的叠加原理及等值渗流阻力法等得到水平井的产量公式并求出解析解。在调研水平井计算公式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平井泄油体的简化、分解和流场的三维处理,遵循水平井远井区域水平平面渗流和近井区域垂面径向流的基本渗流规律,运用等值渗流阻力法推导出一种新的水平井产量公式,通过与常用水平井产量公式在经典算例下的对比研究表明,该公式是合理可靠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组分粗化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李勇;李保柱;胡永乐;张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97-10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8
    摘要834)      PDF(pc) (339KB)(596)    收藏

    为了准确模拟复杂孔、洞、缝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凝析气藏的开发动态,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该类凝析气藏组分粗化的等效数值模拟方法——调整组分传导系数法。通过建立单个岩块单重介质精细模型,求得组分传导系数(α)随某组分总摩尔分数的变化关系。模型结果分别与地质参数粗化的双重介质模型、地质参数以及组分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凝析气藏,直接采用地质参数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偏差较大;而应用地质参数和组分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可正确地等效模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周期注水吸入过程机理研究
    雷登生;杜志敏;付玉;张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01-10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19
    摘要851)      PDF(pc) (441KB)(601)    收藏

    在油藏周期注水开发中,毛管的驱替和吸入过程是交替进行的。如果吸入过程的时间很短,吸入过程就无法完全达到平衡,致使流体交换不充分。基于此,引入吸入过程平衡时间的概念,利用一维岩芯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实际油藏周期注水吸入过程机理,并研究了油水黏度比、毛管力、含水饱和度等参数对吸入过程平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水黏度比过大、毛管压力差太小及高的含水饱和度都会造成平衡时间增加,使实际周期注水中的吸入过程无法达到平衡,致使周期注水效果变差;特别是在高含水阶段,由于含水饱和度高、毛管力小,吸入过程达到一次平衡所需时间长,致使高含水饱和度情况下停注时间远小于吸入过程平衡时间,从而造成周期注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周期注水吸入过程机理的研究为油藏周期注水合理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聚合物驱剩余油数值模拟定量描述
    曾祥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05-11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0
    摘要779)      PDF(pc) (845KB)(703)    收藏

    针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难度大,以孤岛油田注聚先导区为研究原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成因分类和形态分类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定量描述了每种类型剩余油饱和度及其相对储量,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黏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变形井网和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两种开采方式,提出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矿场应用表明,研究结果对聚合物驱剩余油描述与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低渗透分支井井网产能预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赵静;赵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12-11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1
    摘要779)      PDF(pc) (554KB)(603)    收藏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流为非达西流体且存在启动压力的特点,利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建立了低渗透油藏分支井井网产能预测通式,并分别建立了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分支井井网产能预测的解析解数学模型。现场验证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利用该模型对分支井网的井网点数、有效厚度和启动压力梯度影响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增加,分支井不同井网产能比减小;随着穿透比的增大,分支水平井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增大;在相同穿透比时,井网点数增大,分支水平井产能比增大;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大,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缝洞型碳酸盐岩孤立溶洞注水替油实验研究
    李鹴;李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17-12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2
    摘要894)      PDF(pc) (540KB)(651)    收藏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具有多重介质特征,储集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渗流机理与砂岩油藏有本质的区别,造成油田开采难度大。注水替油是在油藏依靠自身能量无法达到自喷,并且在机抽都无法举升原油至地面的情况下,通过井口注入地层水,使得油藏能量提升,重新具有自喷能量的一种技术。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注水替油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普遍适用的成熟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从大量的开发实践看,对油田的动态预测和分析,应当在将油藏进一步细分为缝洞单元的基础上进行。为了研究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机理及注水替油开采机理,找到一个适合缝洞型油藏合理开发的方法,针对孤立溶洞实际特征,建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其生产动态特征,结合现场注水替油生产,从无因次产量、无因次井底流压、含水率变化曲线得出注采动态变化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油藏Voronoi网格化的研究
    陈晓军a;陈伟b;段永刚c;刘柏峰;张静b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21-12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3
    摘要830)      PDF(pc) (568KB)(585)    收藏

    Voronoi网格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局部正交等特点,可以把局部细分网格与基本粗化网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于大范围粗格化模拟、局部精细化描述的需要。对Voronoi网格的生成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成方法:把油藏区域按断层、井层、基层分层,针对不同层,采用不同的几何模型布点,最后采用间接法构造Voronoi网格。从计算几何的角度把层干扰归纳为点与点、点与线和线与线3类,并给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重点对断层与垂直井、水平井的干扰进行处理。通过Voronoi网格化模型,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生物法应用于脱除硫化氢的实验研究
    赵会军;刘凯;李俊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25-12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4
    摘要794)      PDF(pc) (523KB)(590)    收藏

    根据脱氮硫杆菌利用硫代硫酸盐、硫化物作为能源的性质,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应用于脱除硫化氢工艺中的碳酸钠溶液再生。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了碳酸钠溶液含量、温度、pH值、进气速率、喷淋量、停留时间及洗涤液中含脱氮硫杆菌等因素对脱硫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含H2S(浓度≤1300mg/m3)天然气脱硫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35℃,pH值8~9,初始碳酸钠质量分数5%,停留时间90s。实验结果还表明:喷淋量和进气速率都会影响脱硫率;进入吸收塔的再生碱液携带有脱氮硫杆菌,而含脱氮硫杆菌的洗涤液(再生碱液)有利于提高脱硫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胶囊破胶剂的介质分散分相法制备研究
    何显儒;韩超;王煦;李柯;诺布扎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30-13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5
    摘要863)      PDF(pc) (644KB)(715)    收藏

    针对压裂施工过程中破胶过早的问题,以过硫酸铵为芯材,选用适宜的聚合物为囊衣材料,采用分散分相法制备胶囊破胶剂。通过比较,确定了聚乙烯醇(PVA)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为较好的囊衣材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两种胶囊破胶剂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搅拌速率、温度、衣材与囊芯的质量比、衣材溶液和分散剂的质量分数对胶囊破胶剂性能有较大影响。制备PVA胶囊破胶剂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搅拌速率270r/min,衣材与囊芯的质量比2:8,分散剂用量为1%;制备EVA胶囊破胶剂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搅拌速率300r/min,衣材溶液和分散剂的用量为5%和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考察
    徐鸽;杨基和;陆振光;林挺;云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35-137.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6
    摘要740)      PDF(pc) (161KB)(560)    收藏

    为改善催化裂化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和干气收率,将原料重油进行乳化。对乳化剂进行了选择和复配,并考察了温度对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产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乳化剂Span(S-1)、S-1与聚氧乙烯醚乳化剂(O-3)的二元复配剂以及S-1/O-3与Tween(T-2)三元复配乳化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与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降低10℃,轻油收率提高1.2%~5.6%,而焦炭产率则较低。研究认为,对原料进行乳化可提高催化裂化反应的轻油收率,降低结焦,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PbS纳米晶制备中不同溶剂对其微观形貌的影响
    周培;束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38-14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7
    摘要648)      PDF(pc) (401KB)(601)    收藏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石油化工和化工催化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利用水热/溶剂热法,通过在室温下水溶液中醋酸铅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沉淀反应,合成出了单分子前驱体PbDDTC;然后,在没有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或模板的情况下,分别在以水、无水乙醇、乙二醇和乙二胺作为反应介质的不同溶剂中,很好地合成出了粒径为50~100nm的PbS纳米晶。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所得纳米晶体进行了表征,证实了所得晶体均为PbS纳米级纯相晶体,且溶剂的选择对产品的形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钢齿牙轮钻头齿面强化复合堆焊实验研究
    黄本生;范舟;唐安俊;杨眉;刘清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41-14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8
    摘要751)      PDF(pc) (418KB)(567)    收藏

    运用自制的包含金属化的金刚石和硬质合金复合堆焊焊条,以O2-C2H2焰为焊接热源进行堆焊,制备了含有金刚石的复合堆焊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材料性能实验机、动载磨料磨损实验机等实验手段和方法进行了金刚石表面和复合堆焊层形貌分析,堆焊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及堆焊层在动载荷条件下耐磨损性能的测试。研究表明:金刚石经过金属化处理后表面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和浸润性,通过一定堆焊工艺在钢齿牙轮钻头齿面形成了组织致密均匀、硬质点与基体熔合良好的强化层,其抗剪强度达到了625MPa,磨损量减少了10%~70%,延长了钻头的使用寿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岩石可钻性研究
    谢祥俊;张琥;范翔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45-147.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29
    摘要903)      PDF(pc) (169KB)(609)    收藏

    岩石可钻性的确定直接影响钻头选型和钻速预测,国内外各主要油田虽对地层岩性的测定相当重视,但适合于油气井钻井条件的岩石可钻性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针对目前国内在钻头选型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利用LS-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求取岩石可钻性的实用方法。该方法以测井资料为参数,利用LS-SVM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岩石可钻性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SC油田DU4井中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冲旋钻头破岩机理仿真研究
    黄志强;范永涛;魏振强;谭力;卜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48-15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0
    摘要872)      PDF(pc) (461KB)(614)    收藏

    介绍了冲旋钻井中冲旋钻头与岩石互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并对冲旋钻头在冲击旋转和单纯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岩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描述了冲旋钻头破岩过程,求出了相应的钻头破碎岩石的深度、体积时程关系对比曲线,揭示了冲旋钻头的破岩机理——钻头在冲旋作用下破碎岩石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钻头破碎岩石深度主要取决于冲击作用而与旋转作用关系不大、破岩体积在冲旋作用下比单纯冲击载荷作用下要大一倍左右,为冲旋钻头在石油工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文丘里的井下流量计量
    冯定;徐冠军;黄朝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51-15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1
    摘要808)      PDF(pc) (349KB)(638)    收藏

    井下流量计量与控制技术已成为油田开发,以及智能油田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技术,由其测得的井下相关数据为油田的生产和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井下油气水三相混合计量技术,阐述了井下文丘里流量计的工作原理,论述了其工作过程,尤其对硬件部分的设计作出了相应的推导,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能适应井下复杂环境的井下流量计量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无插件,不干扰流体流动、压损小、受流体物性变化影响小,便于实施,安全可靠;测量精度高,适合井下流量计量与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ANSYS的悬索跨越管道地震时程响应分析
    高建;王德国;何仁洋;耿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55-15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2
    摘要970)      PDF(pc) (468KB)(741)    收藏

    以长庆油田输油一处某悬索跨越管桥为工程背景,应用ANSYS建立分析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按轴向、横向、竖向分别输入地震波,分析结构在三种情况下的受力特点对比,得到不同方向的抗震性能。以三、四类场地地震波为输入,考虑不同地震烈度,一致输入和行波效应下结构关键部位位移、应力值,并用时程曲线直观表达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悬跨管桥在不同地震动情况下的受力特点和规律,找出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地震预防及灾后拯救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工艺杆柱力学分析
    冯国强;韩岐清;滕国权;李少甫;冯国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60-16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3
    摘要924)      PDF(pc) (417KB)(644)    收藏

    针对常规无油管有杆泵采油存在的杆柱下行困难,造成杆柱受压弯曲、偏磨等问题,通过分析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抽油杆柱在抽油机上、下冲程中的受力状况,建立了液力反馈泵杆柱力学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分析了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生产系统运行中冲程、泵径、原油黏度等主要因素对悬点载荷的影响,得出了该工艺抽汲参数选择的一般规律。通过实例计算与常规抽油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液力反馈泵在杆柱受力、抽油机的扭矩功率以及杆柱疲劳强度等方面均可有效改善油井工况指标,从而提高了无油管采油工艺的适用性,改善了油田开发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快速钻井剂稳定井壁快速钻进作用机理研究
    杨宇平;孙金声;杨枝;卢运虎;江四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65-16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4
    摘要1030)      PDF(pc) (344KB)(730)    收藏

    钻井过程中所钻地层岩石首先接触的是钻井液,如果钻井液能以保证井壁稳定为前提在瞬间有效降低地层岩石强度,即可大幅度提高机械钻速。采用渗透率大小不同的天然岩芯在不同浓度的快速钻井剂(KSZJ)中浸泡不同时间,岩石瞬间强度及最终强度的变化表明,KSZJ能以较高的渗透速率以及较大渗透体积迅速渗入岩石的裂纹,从而强化了裂纹尖端的应力,促使裂纹迅速扩展以致瞬间破坏岩石强度,提高破岩效率,从而提高机械钻速;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岩芯强度也随之迅速增强并趋于稳定,有利于井壁稳定,保持井径规则。在射流钻井模拟实验装置上钻进不同硬度的岩石及海拉尔盆地乌126、88井进行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快速钻井液技术有效解决了井壁失稳问题,提高平均机械钻速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川东沙罐坪石炭系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储渗单元
    徐国盛;王德斌;王庆鹏;周连德;张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70-17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5
    摘要1003)      PDF(pc) (1053KB)(644)    收藏

    石炭系气藏是川东地区沙罐坪气田的主力气藏,属裂缝-孔隙型气藏,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系统研究黄龙组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空间配置与沉积相模式,理清储集体的分布规律,对划分气藏的储渗单元显得十分迫切。在充分利用地质、测井、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对黄龙组的岩相组合和沉积环境做了详细研究,识别出3种亚相、8种微相,研究了各亚相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条件。对石炭系气藏进行中-高渗区、低渗区的储渗单元划分,储渗单元在含气范围内呈“主体高外围低”的整体分布态势,单元划分为气田中后期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川东北飞仙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
    过敏;李仲东;杨磊;张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175-18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1.036
    摘要901)      PDF(pc) (620KB)(592)    收藏

    根据实测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压力资料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与气藏的特征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气藏压力成因机制、演化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正常压力系统,多处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性以云岩为主,储集类型多为孔隙型,气藏一般甲烷含量低、硫化氢含量高;异常高压或超高压系统,多处于海槽区或台内云岩欠发育区,储层岩性以灰岩为主,气藏甲烷含量高、不含或含极少量的硫化氢,主要为裂缝型气藏;孔隙型气藏和裂缝型气藏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压演化机制:以孔隙型储层为主的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常压阶段,燕山中—晚期液态烃类热裂解成气的超压气藏阶段,TSR反应及其作用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型储层降压为正常压力系统并最终定型为常压气藏阶段;以裂缝型储层为主气藏经历了燕山中—晚期高压天然气充注和燕山晚期构造挤压作用下古高压气藏阶段,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超高压气藏定型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沥青对储层物性及油层产能的影响
    陈世加 王明筏 路俊刚 范小军 杨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2): 1-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2.001
    摘要933)      PDF(pc) (519KB)(529)    收藏

    沥青充填在储层中使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增强。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对沥青含量不同的储层进行有机溶剂浸泡,浸泡前后进行物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沥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指出了沥青可大大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尤其是对细砂岩和填隙物多的砂岩影响更大,指出沥青是引起该区油层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提高含沥青储层油气的产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新沟咀组下段粘土矿物分布特征与储层敏感性
    陈恭洋 张玲 周超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2): 7-1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2.002
    摘要835)      PDF(pc) (345KB)(623)    收藏

    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粘土矿物组合与分布受沉积环境影响明显,高岭石仅分布于三角洲平原相带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高岭石和有序-无序伊蒙混层及少数绿泥石为特征;三角洲前缘相中粘土矿物组合则为伊利石、绿泥石和有序伊蒙混层;前三角洲及湖盆泥岩相中则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两种粘土矿物为主。储层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区储层具有中等强度速敏、强—特强水敏、强盐敏和强酸敏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一种三维复杂介质波前时间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黄月琴 张建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2): 13-18.   DOI: 10.3863/j.issn.1674-
    摘要817)      PDF(pc) (449KB)(602)    收藏

    基于水平集的波前扩展算法,如FMM(Fast Marching Method)、GMM(Group Marching Method),作为一类计算复杂介质波前时间的有效方法而被广泛使用。该类算法都是基于程函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来计算波传播时间,在介质离散单元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计算精度较低。为提高波前时间的计算精度,在一个长方体单元内,将任意点的波传播时间用已知节点上波前时间的插值函数表示,然后根据Fermat原理确定未知节点上的波前时间,再结合高效率的GMM算法,形成了一种计算三维复杂介质波前时间的有效算法。数值模拟实验表明,与原GMM算法相比,该算法大大提高了波前时间的计算精度,同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三维岩相建模的火山岩岩性识别与预测
    陈克勇a;b 段新国b 张小兵b 宋荣彩b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2): 19-2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0.02.004
    摘要906)      PDF(pc) (519KB)(571)    收藏

    长岭1号气田蕴含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储存在营城组火山岩中。营城组火山岩主要为酸性火山岩,具有岩性复杂、孔洞缝较发育及储层难预测等特点。制约火山岩气藏开发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准确识别和预测岩性。针对目前本地区对岩性、岩相认识不清的问题,充分利用岩芯、成像测井、岩屑和常规测井等各种有效信息,借助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单井岩相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火山岩体控岩相建模的策略,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建立了火山岩三维岩相分布模型,实现了火山岩岩性的空间展布预测,为气藏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