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0
    专家论坛
    热管输油最佳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А· А· Коршак
    2011, 33(1):  1-0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1
    摘要 ( 643 )   PDF (1958KB) ( 5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气储运中稠油输送的热输效应问题,讨论了热管输油的最佳方法及其选择,指出了热管输油最佳方法应该具备的两个“最低”条件,分析了输油站与加热站的温压、平衡及费用变化方程,提出了热管输油的最佳算法,总结了热管输油的最佳工况,讨论了热管输油的经济效益,对稠油的开采与传送及油气经济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勘探
    四川盆地须二段综合成岩相特征研究
    段新国 宋荣彩 李国辉 李楠
    2011, 33(1):  7-1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2
    摘要 ( 953 )   PDF (11803KB) ( 7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是重要的含气层位,但由于其砂体具有非均质性强、且低孔低渗的特点,直接影响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成岩相的概念,目的是寻找一套有效的方法预测储层有利发育区。综合成岩相,即是多种成岩环境下叠加与改造的多种成岩作用中占主体地位的成岩作用的综合体。相比于单因素成岩相,综合成岩相更能反映储层的成岩特征,它既有主要成岩作用的分析,也有主要成岩作用强弱顺序的分析。在大量薄片分析、岩芯观察及单因素成岩相研究的基础上,用半定量的方法将须二段综合成岩相划分为7类,并对四川盆地须二段的综合成岩相进行了研究,发现须二段储层发育相对集中,其中在川中地区发育较好,在盆地的边缘和东部地区发育较差。因此,川中及川西的部分地区是须二段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塔北隆起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
    储呈林 林畅松 朱永峰 刘景彦 芮志锋
    2011, 33(1):  15-2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3
    摘要 ( 923 )   PDF (2705KB) ( 7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将塔北隆起泥盆系东河砂岩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该层序具有明显的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结构,中部为最大水进期,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东河砂岩主要形成于浪控滨岸环境,主体岩性为岩屑石英砂岩,具有较高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洗层理、块状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叠瓦状前积结构和岩芯观察,认为在东河20井,赛克低凸起和草4井附近发育有浪控三角洲体系。
    综合多种方法识别济阳拗陷反转构造
    刘见宝;夏斌 吕宝凤 袁亚娟;施秋华;
    2011, 33(1):  21-2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4
    摘要 ( 861 )   PDF (2635KB) ( 7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常发育多种砂体,由于其地震反射特征的特殊性,干扰了反转构造的识别。结合孤北洼陷五号桩断层带正反转褶皱和高青地区高青—平南断层正反转构造实例,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地震反射特征,运用钻井资料进行地层细分和对比,声波时差进行剥蚀量的计算,流体包裹体的性质判断构造应力性质。五号桩断层带正反转褶皱地震反射特征呈现上凸下凹的外形,上部地层中间厚、两翼薄,且褶皱顶部遭受剥蚀,同相轴削蚀现象明显,下部地层保留了断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钻井资料亦显示背斜核部遭受剥蚀;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在剥蚀段明显错开。高青—平南断层发现了表征张性和压性环境的两类包裹体。多种方法相互约束可提高反转构造识别的准确率。
    镇泾地区长8段致密低渗透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丁晓琪 张哨楠 谢世文 易超
    2011, 33(1):  25-3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5
    摘要 ( 777 )   PDF (6595KB) ( 6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长8油藏具有渗透率低、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长8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沉积微层、层序、裂缝及湖盆底形分析,认为长81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中部的坝顶席状砂为高效储层发育段;与基底断裂有关的裂缝极大地改善了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长8湖盆底形的起伏控制着早白垩世晚期铁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底形的高点是铁方解石弱胶结区,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为甜点发育区。通过主控因素分析,提出长8致密低渗透油藏勘探思路及工作方法,即“定层序、占高点、追裂缝、打河道”
    永进地区西山窑组成岩作用及储层影响因素
    朱美衡 李茂榕 朱凤云 李艳丽
    2011, 33(1):  31-3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6
    摘要 ( 906 )   PDF (7859KB) ( 6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认为永进地区西山窑组砂岩储层主要经历过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由于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含较多的塑性岩屑,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是储层物性的主要破坏因素。溶蚀作用对储集层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产生的次生孔隙可达7%。分析表明,沉积相一方面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同时控制了压实以及溶蚀作用。另外,生烃导致的异常高压及早期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开鲁盆地茫汉断陷烃源岩评价
    伍轶鸣;尹志军
    2011, 33(1):  37-4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8
    摘要 ( 1105 )   PDF (8626KB) ( 5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工区参数井(哲参2井)样品分析化验资料,对茫汉断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对其生烃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应用地震反演技术对茫汉断陷烃源岩空间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茫汉断陷烃源岩为半深湖、深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指标高,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烃源岩有机质已成熟并进入生油门限,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地震反演揭示烃源岩在茫汉断陷分布范围广,凹陷中心厚度可达300m以上,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茫汉断陷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毗邻生油中心的有效圈闭是茫汉断陷最有利的目标勘探区。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张 玮;漆家福;雷刚林 魏巍 曾详洲
    2011, 33(1):  42-4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8
    摘要 ( 829 )   PDF (3357KB) ( 5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大牛地气田低渗储层成因及评价
    朱春俊王延斌
    2011, 33(1):  49-5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09
    摘要 ( 1146 )   PDF (2057KB) ( 6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利用岩芯、测井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运用储层沉积学、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等相关理论,详细总结了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成岩作用决定了砂岩内部储集空间特征和储集性能,主要表现在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砂岩的原生孔隙很少得以保存,而溶蚀作用有条件地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微裂缝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砂岩的渗透性,但也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此研究基础上,从沉积相、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渗特征等方面优选地质评价参数,在目的层划分出4类储层,其中Ⅰ类高产层主要是河道砂体复合带,其具有自然伽马曲线低值、自然电位曲线显著负异常等测井响应特征,碎屑颗粒粗,储层岩石表现为石英含量高,以残余粒间孔或粒间溶孔为主的特征。
    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地层水成因分析
    冷济高 杨克明 叶军 朱宏权
    2011, 33(1):  57-63.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0
    摘要 ( 1272 )   PDF (4195KB) ( 5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247个水样分析化验测试数据表明,须二、须四地层水垂向分异不明显,具盐水—卤水特点,水型为CaCl2。95.2%的地层水化学组分为Cl-、Na+、Ca2+,Cl-和Na+与TDS相关关系明显。除Mg2+、SO2-4外,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均大大超过海水,地层水为典型的深度变质作用的沉积水,其形成是经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作用的结果。同沉积地层水研究表明,须二为海相砂泥岩互层沉积盐水,须四为海陆混合水。NaCl和CaCl2是地层水体的主要组成形式,地层水整体表现为Na+相对海水亏损,而Ca2+相对海水富集,方解石化作用明显,盐岩溶解和海水—盐岩蒸发作用较弱。斜长石、钠长石化是最主要的水-岩相互作用方式,Na+和Ca2+离子遵守2∶ 1交换原则。研究区脱硫酸作用不明显。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马行陟;庞雄奇 姜福杰 孟庆洋;
    2011, 33(1):  64-7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1
    摘要 ( 814 )   PDF (723KB) ( 6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建立各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判别图版,形成了一套有效烃源岩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到辽东湾地区。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发育东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的规模最大。尽管东二段暗色泥岩也普遍发育,但并没有达到排烃的临界条件,只能作为一般烃源岩,不能认定为有效烃源岩。
    黄骅拗陷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李明刚;杨桥 张健
    2011, 33(1):  71-77.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2
    摘要 ( 761 )   PDF (20587KB) ( 5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储层非线性相渗规律研究
    时宇 杨正明 杨雯昱
    2011, 33(1):  78-82.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3
    摘要 ( 1221 )   PDF (5559KB) ( 6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场试验和实验表明低渗油藏流体渗流不再符合Darcy公式而是存在明显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效应对单相、多相流体的流动均产生影响。从非线性渗流的形成机理出发,利用恒速压汞技术确立低渗储层喉道分布密度函数,在此基础上,根据毛管模型与边界层理论,建立了低渗储层非线性相渗模型,并结合大庆油田某区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渗流压力梯度范围内,地层中压力梯度的增加,储层绝对渗透率逐渐增加、水相渗透率逐渐降低,油相渗透率逐渐升高,油井含水率上升速度降低。
    水平井气水变形泡状流测井分析模型实验研究
    路菁;吴锡令;
    2011, 33(1):  83-87.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4
    摘要 ( 928 )   PDF (1505KB) ( 6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形泡状流是水平井气水两相石油开发测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流型之一,为建立适用于此流型的测井分析模型,在16m长、可任意倾斜的透明实验环路上,以空气和自来水为介质,利用实际测井仪器串,对井斜75°~90°达到稳定的气水变形泡状流动进行实验测量,通过把握实验过程中变形泡状流的流动特性及机理,选择以漂移流动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推导修正。基于实验数据的模型检验证明,实验数据符合修正后模型反映的流动规律。依据实验数据计算的相分布系数与漂移速度系数,体现了水平及近水平井眼中仪器串对井筒内原有流动状态的干扰。分析模型能同时反映水平井气水变形泡状流测井过程中的流动机理以及仪器测量对流型的影响,适用于水平井气水变形泡状流测井解释。
    裂缝性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拟研究
    罗志锋 赵立强 刘平礼 李年银 王静波
    2011, 33(1):  88-9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5
    摘要 ( 1198 )   PDF (802KB) ( 6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的低渗裂缝性油藏包括基质、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根据压裂后流体在各系统的渗流特征,建立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启动压力梯度、毛管压力、重力作用的三重介质三维油水两相渗流数值模型,给出了其数值解法。利用研制的低渗裂缝性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拟器分析了裂缝及储层参数对生产动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基质中启动压力梯度、人工裂缝中导流能力随时间的递减、高速非达西系数、天然裂缝渗透率、裂缝条数及裂缝长度等对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有很大影响。要准确评价水平井压裂效果,在此类油藏压后生产动态模拟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压前测试评价在异常高压致密气藏应用研究
    梁 冲尚会昌卢拥军 李行船 孙春柳
    2011, 33(1):  95-101.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6
    摘要 ( 878 )   PDF (308KB) ( 6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测试技术的选择及其分析对压裂设计原则和规模大小的确定至关重要,开展气藏压前测试评价技术可以达到认识储层应力特征、滤失特征和裂缝延展特征的目的,验证裂缝垂向延伸高度与软件模型的一致性。以沙特阿拉伯鲁卜哈里盆地X2S井为例,针对储层物性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注入/压降测试,求取储层有效渗透率;针对交叉偶极声波测井数据解释储层地应力剖面表现出缝高难控制的特征,开展了小型压裂测试及井温测井,计算储层应力剖面和缝长、缝高延展特征;针对侧钻斜井的问题开展了阶梯测试,求取了孔眼摩阻和近井筒摩阻。系统的压前测试评价技术可获取探井致密气藏改造的重要井层资料,对指导主压裂安全施工具有重要作用,为国内异常高温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提供了借鉴。
    低渗透岩芯实弹射孔实验研究
    李军 毕胜宇;柳贡慧;李东传
    2011, 33(1):  102-10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7
    摘要 ( 696 )   PDF (518KB) ( 5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露头岩芯进行了实弹射孔实验,对射孔孔眼穿透深度、孔眼周围渗透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眼周围的渗透率变化规律和常规地层不同,沿孔眼轴线方向,渗透率呈单调下降趋势,孔眼末端的渗透率接近于原始值;在沿孔眼径向方向,渗透率也呈下降趋势,压实带特征不明显,且压实带部位的渗透率仍明显大于岩石原始渗透率;低渗透岩石射孔孔眼穿透深度明显比常规储层中小。由于常规射孔技术对低渗透储层的改造深度有限,应大规模推广采用复合射孔等新技术以改善射孔效果。
    复杂结构井蒸汽吞吐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
    张贤松;丁美爱
    2011, 33(1):  107-11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8
    摘要 ( 861 )   PDF (430KB) ( 5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复杂结构井技术开发稠油油藏,可提高稠油油藏的动用程度,注汽开采时优势更明显,可有效增加波及范围,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目前对复杂结构井产能预测模型的研究远落后于矿场实际应用,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效果出入较大,尤其是对复杂结构井注蒸汽热采,考虑多因素条件下很难求得解析解。根据某油田已实施的多口复杂结构井蒸汽吞吐实际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以初期产能作为参考序列,油层厚度、渗透率、复杂结构井长度、井距、夹角、注汽参数等作为比较序列,最终依据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对复杂结构井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进行评价,得出影响复杂结构井蒸汽吞吐效果的主控因素,并针对主控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为稠油油藏利用复杂结构井进行蒸汽吞吐开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参考依据。
    数值模拟在低渗裂缝油藏调剖中的研究应用
    刘雅馨 张用德 吕古贤 张扣宏 刘洪敏
    2011, 33(1):  111-11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19
    摘要 ( 610 )   PDF (263KB) ( 6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注入水容易沿裂缝窜进,油藏含水上升快,在较短时间内就进入高含水阶段。针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低渗透、裂缝性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稳产技术对策——预交联颗粒+交联聚合物复合深部调剖技术。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确定了调剖剂用量,预测了封堵半径,并评价了调剖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注采井组进行了深部调剖施工方案的设计,通过复合深部调剖技术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研究成果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控水增油技术的研究和矿场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富气混相驱试验研究
    王生奎;魏旭光;张凤丽 
    2011, 33(1):  115-11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0
    摘要 ( 1196 )   PDF (943KB) ( 5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储层物性和流体特性,选择了具代表性的试验井组系统地开展了注富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油藏适合开展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长细管实验确定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MMC)在实验条件下能与地层原油混相;长岩芯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驱含水98%后,实施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15%以上。通过长细管模拟,确定油藏条件下(温度83.9℃,压力10.2MPa),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为37.1∶ 62.9。利用数值模拟对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注入层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推荐方案为EOR 1井组为交替注入,注入量0.10PV,注入速度600m3/d(地下体积),注Ⅱ、Ⅲ层,采Ⅰ、Ⅱ、Ⅲ层;EOR 2井组为连续注入,各井组注入量为0.30PV,注入速度600m3/d(地下体积)。推荐方案预测可提高采收率14%~15%。从矿场实施先期效果来看,EOR 1井组有明显的超覆现象发生,混相效果变差,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抑制气窜;EOR2井组混相效果理想。
    水平井注采井网合理井间距研究
    郑伟 姜汉桥 陈民锋 矫健
    2011, 33(1):  120-12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1
    摘要 ( 809 )   PDF (622KB) ( 5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水平井注采井网合理井间距问题,从水平井渗流理论出发,运用拟三维思想,采用保角变换的方法,利用势叠加原理推导了水平井注采井网稳态压力分布公式,得到水平井注采井网渗流场图。根据水平井单井控制面积与井间距的关系,推导了水平井井网井间距计算公式。分析认为:水平井井网井间区域中心附近存在难动用区,井间区域内可动用面积大小与注采井距、水平段长度、井间距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平井井网合理井间距的确定方法,对水平井注采井网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特别是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产水机理及控水措施研究
    陈青;王大成 闫长辉;王超 卢宇峰
    2011, 33(1):  125-13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2
    摘要 ( 842 )   PDF (215KB) ( 4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是典型的复杂碳酸盐岩油藏。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之后,油井产液量急剧降低,油井出水问题已经成为该油田开发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油田采收率。以塔河油田4区主力缝洞单元S65与S48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出缓慢出水型、突发上升型、间歇出水型等3种产水类型油井基础上,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进一步分析3种类型油井的产水机理。据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控水措施:缓慢出水型油井在单元低部位注水保持能量;突发上升型油井应考虑堵水、上返高部位侧钻;间歇出水型油井考虑关井压锥,堵水控制水窜范围和规模。措施效果明显,可指导该类油藏高效开发。
    基于断裂力学的诱导裂缝性井漏控制机理分析
    王贵 蒲晓林 文志明 唐继平 梁红军
    2011, 33(1):  131-13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3
    摘要 ( 893 )   PDF (3436KB) ( 6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裂缝性井漏是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井漏类型,控制此类漏失的关键是阻止裂缝的延伸。应用岩石断裂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钻井液堵漏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堵漏后裂缝内压力分布,提出人工隔墙对裂缝壁面的支撑应力应与钻井液的液压相等的新观点;建立了诱导裂缝性漏失堵漏的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堵漏材料不同封堵位置形式对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影响,提出堵漏材料在裂缝入口后较短距离内的封堵为封堵诱导裂缝的最佳位置形式,堵漏评价装置必须能反映这种封堵形式;给出了堵漏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必要条件,即裂缝尖端部分流体压力必须低于水平最小主应力,增加缝内流动压降或加速缝尖段内流体压力耗散有利于裂缝的阻裂。
    辽河油田双底鱼骨井设计与实施
    于天忠;喻晨 叶双江 孙传宗 周元龙
    2011, 33(1):  135-138.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4
    摘要 ( 954 )   PDF (245KB) ( 6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常规直井和水平井相比,鱼骨井因其泄油面积大、相同液量下压差小、能更加经济有效地开发复杂结构油气藏而在辽河油田获得成功应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和鱼骨井产能评价模型,对双底鱼骨井进行了井身结构设计,确定第一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963m,鱼刺分支共6个;第二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735m,鱼刺分支共5个。从施工难点、钻完井工艺技术、钻井液技术等3个方面介绍了该井现场实施的过程。该井油层钻遇率达到100%,初期日产油62t,是同一区块水平井产量的3倍、直井产量的10倍,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该井的成功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复杂结构井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气体钻与泥浆钻全井段钻柱动力学对比研究
    林铁军 练章华 张俊良 魏臣兴 陈世春;
    2011, 33(1):  139-143.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5
    摘要 ( 839 )   PDF (538KB) ( 8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井段钻柱在井内运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不可能得到比较完美的解析解,如果采用室内试验或者现场试验研究,其成本又会很高且很难实现。因此,在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和钻柱力学的基础上,以四川某井基本钻井参数和钻具组合为依据,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塔式钻具钻至1486m井深时的全井段三维钻柱模型和相应的井筒模型,并且建立了钻头与岩石以及钻柱与井筒之间的随时间变化且有摩擦系数的接触关系和相对应的泥浆钻井模型,对比分析了钻柱在动态钻进过程中的井口参数、钻头上压力和转动速度以及全井段钻柱的弯矩扭矩变化等结果,得出气体钻井与泥浆钻井全井段钻柱的运动规律以及钻铤失效机理的差异。为认识气体钻井全井段钻柱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气体钻井中钻柱力学、井斜控制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辛基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丁伟 景慧 于涛 曲广淼 孙颖
    2011, 33(1):  144-14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6
    摘要 ( 827 )   PDF (360KB) ( 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固体氢氧化钠、格尔伯特二十醇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了2辛基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讨论了原料摩尔比、四丁基溴化铵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是:n(格尔伯特二十醇)∶ n(环氧氯丙烷)∶ n(固体氢氧化钠)=1.00∶ 1.15∶ 1.20;四丁基溴化铵用量为0.05(相对醇的摩尔比);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h。在此条件下可得产率为79.8%的2辛基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用盐酸-丙酮法测得其环氧值为0.232。最终产物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到证实。
    一种超分子体系堵水-防砂性能评价及应用
    张 波;
    2011, 33(1):  147-150. 
    摘要 ( 629 )   PDF (431KB) ( 7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聚乙烯吡咯烷酮和乳酸-聚乙二醇-2000共聚物(PLA-PEG-2000,mLA/mPEG=10/1)制备了超分子溶液。探讨了超分子溶液的堵水、防砂机理;研究了其堵水、防砂性能,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超分子溶液通过与亲水性界面的共价结合在岩石表面组装成膜;膜的拉伸强度为3.5MPa,断裂伸长率为135%,邵氏硬度为36,在蒸馏水中的溶胀率小于3%;防砂和堵水性能好于当前使用的各种材料;矿场实验表明,防砂有效周期大于22个月,堵水率大于30%。
    青海油田三厂硫化氢形成机理及腐蚀性研究
    张永成 王洪辉;李应祥 赵海平 池晓彪
    2011, 33(1):  151-155.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8
    摘要 ( 701 )   PDF (302KB) ( 5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油气田硫化氢生成机理进行归类分析,结合青海油田采油三厂硫化氢井的分布及成藏特征、地质因素,认为该地区油井硫化氢是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形成的。根据三厂硫化氢浓度及现场工况进行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油田采油三厂硫化氢对钢材20#和N80的腐蚀属于轻度到中度,腐蚀产物以Fe、Cl、S、Mn元素为主,腐蚀机理为氯离子破坏腐蚀产物膜以及硫化氢的电化学腐蚀作用。
    川渝地区硫磺回收工艺应用现状与改进措施
    常宏岗 游国庆 陈昌介 艾志久 温崇荣
    2011, 33(1):  156-160.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29
    摘要 ( 873 )   PDF (600KB) ( 5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硫磺回收工艺发展特点,总结了川渝地区硫磺回收工艺开发及发展规律,并展望了硫磺回收工艺发展趋势。通过比较在线工艺特点及应用现状,提出了工艺改进和工艺设计发展方向。针对川渝地区现有硫磺回收工艺逐渐满足不了国家的环保要求,提出了对关键设备的改进与再设计,以克服制硫工艺中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矛盾问题。提出新型低温催化剂的研制,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出对现有工艺各种优点进行合理组合的思想,对制硫工艺进行优势互补,以提高工艺稳定性和硫磺回收率。有助于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新工艺流程的深入开发和研究。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连续油管注入头管-块配合研究
    蒋发光 梁政 张梁 孙保全 申强
    2011, 33(1):  161-164.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30
    摘要 ( 743 )   PDF (349KB) ( 5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续油管注入头是连续管作业设备中操控连续油管下入和上提的重要装置,连续油管和摩擦块配合直接影响连续油管的工作性能与寿命,也决定着两者之间的夹持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的安全。从连续油管作业设备中摩擦块与连续油管之间的接触工况入手,以11 / 2英寸连续油管设备注入头为对象,研究管-块接触时的受力状态,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参数化设计,通过对不同组合的管-块配合模型进行分析,求得连续油管-摩擦块之间的最优配合。
    基于小波变换的随钻测试数据降噪方法研究
    胡泽 林丽君 何明格 彭欣芸 刘慧芳
    2011, 33(1):  165-169.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31
    摘要 ( 819 )   PDF (520KB) ( 5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消除随钻测试装置采集信号中的噪声,给工程人员提供准确的现场信息,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对随钻测试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首先,根据含噪声的随钻测试数据模型建立起小波变换降噪的基本流程。其次,在对含噪信号的小波变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相关函数对其在小波变换尺度空间中进行白噪声检验,确定小波最优分解层数。在分析对比小波降噪阈值的不同选取方式后,采用广义交叉确认理论来计算最优降噪阈值,从而在对信号降噪的同时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信号的有效特征成分。最后给出了基于该方法小波变换的随钻测试数据降噪的详细步骤,对实测的钻压和扭矩数据进行了小波降噪,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为钻井工程后续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证明了本方法的优越性。
    博导论评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
    汤良杰;陈绪云;周心怀 万桂梅;金文正;
    2011, 33(1):  170-176.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11.01.032
    摘要 ( 866 )   PDF (520KB) ( 5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资料及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在该地区的宽度为50km,并分为东支和西支。以张家口—蓬莱断裂为界,渤海海域的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东、西两支断裂的走滑特征非常明显;北段的东支走滑特征明显,而西支走滑特征不明显。古近纪,北段东支和西支都具有走滑运动,但是由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左旋切割,导致西支走滑受阻而被废弃,因此走滑运动主要集中在东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