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01
    地质勘探
    塔贝尔凹陷铜钵庙组沉积相分析
    单敬福1,2,陈欣欣2,乐江华3,葛黛薇2,冯广业4
    2013, 35(3):  1-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1
    摘要 ( 230 )   PDF (1543KB) ( 6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沉积物粒度、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和现代河流沉积模式类型等分析研究,指出研究区塔
    贝尔凹陷在沉积期湖盆水体浅,基本上以满盆砂为特征,且入湖水流在向湖推进过程中,携砂能力强,沉积物供给速率
    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因此目的层段表现为下细上粗反旋回为特征的地层堆积样式。同时,综合利用岩芯相、
    重矿物组合和砂地比等资料,进一步对塔贝尔凹陷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厘定。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铜钵庙
    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得到了新一轮钻井的确认和证实。为下一步勘探布井以及后续滚动
    开发奠定了基础。

    本期导读
    车排子地区头屯河组古地貌与油气分布
    韦红1,陈强2,廖伟2,李睿2,倪华玲1,3
    2013, 35(3):  9-21.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2
    摘要 ( 266 )   PDF (3688KB) ( 5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头屯河组进行连井区域对比,分析车排子地区侏罗统头屯河组厚度变化和地层尖灭线位
    置。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层拉平方法研究头屯河组古地貌特征,分析古地貌构造单元。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平面图分析
    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的特征。开展地震属性与沉积相分析,并结合井下岩性特征,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性的控制
    作用。车排子地区头屯河组古地貌呈坡—沟—隆—凹组合特征,斜坡的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的类型和岩性及其沉积物
    的粗细有一定的影响,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的重要场所,现今砂体的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结合古
    地貌、构造演化和沉积相特征分析了车排子地区头屯河组油气藏地质和分布特征,指出了该地区油气勘探方向。

    川东南地区嘉一—嘉二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王勇
    2013, 35(3):  22-30. 
    摘要 ( 237 )   PDF (1261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露头及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川东南地区嘉一—嘉二段储层特征、成岩
    作用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嘉一—嘉二段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灰岩及白云岩中,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
    度主要集中在1.00%2.00%,平均1.64%,渗透率主要集中在0.0100.200 mD,平均0.019 mD,储层物性条件较差,为
    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构造破
    裂作用以及膏化、去膏化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后,嘉一—嘉二段最终形成了大多孔隙度小于5% 的储层格局。
    嘉一—嘉二段储层发育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及裂缝(构造)的综合控制。

    地质勘探
    迈陈凹陷三角洲地层地震沉积学解释
    刘宏宇1,2,张宪国3,林承焰3,张涛4,李帅5
    2013, 35(3):  31-3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4
    摘要 ( 282 )   PDF (1588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迈陈凹陷古近系流三段三角洲地层为例,探索适合滚动勘探阶段井震结合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流三段
    为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类型。根据研究区单
    砂体厚度小、平面差异大的特点,构造新的地震属性类型,通过多属性优选和井点标定的属性定量分析预测砂岩分布,
    建立平面沉积微相的初步认识。利用相位转换剖面和地震相分析落实相边界位置,实现沉积微相的精细描述。该方
    法对其他地区滚动勘探阶段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异常高压对储层成岩作用的控制
    刘迪1,丁晓琪1,2,韩玫梅3
    2013, 35(3):  39-4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5
    摘要 ( 245 )   PDF (1182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在异常高压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铸体薄片、X 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异
    常高压储层的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欠压实形成的高压可以抑制上覆地层的压实作用,使深埋储层
    的碎屑颗粒仍保持点—线接触,储层剩余原生粒间孔是主要储集空间;(2)欠压实形成的高压系统由于其相对封闭性,
    体系内外的物质交换相对缓慢,蒙脱石的伊利石化将受到抑制;(3)高压的封闭系统可以抑制石英的次生加大和铁方
    解石的沉淀。因此,压力系数与储层储集物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岩石学特征和异常压力研究来预测深部优
    质储层的分布规律。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三维储层建模方法比较
    尹艳树1,王进2,文志刚3,潘静文3
    2013, 35(3):  47-51.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6
    摘要 ( 286 )   PDF (740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西部某油田长8 油组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为例,分别采用序贯指示建模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分流
    河道进行表征。从模拟结果看,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较好地再现了河道形态特征,建立的河道连续性好,与实际河道
    具有可比性;而序贯指示建模方法建立的河道较为零散,河道三维形态相对较差。从11 个模拟实现计算的储量看,两
    种方法的储量均值较为接近,但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的储量变动范围小,方差也小,反映了多点统计模拟方法整体差异
    性小于序贯指示建模。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实现的不确定性小,更适合油田开发与决策。

    柴北缘鱼卡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开发价值
    马新民1,郝海燕2,马峰1,段国禄3,程玉红1
    2013, 35(3):  52-5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7
    摘要 ( 262 )   PDF (680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2d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
    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
    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行资源经济技术评价,认为鱼卡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储量大,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对其进行勘
    探、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柴达木盆地当前能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柴达木地区的农牧业
    生产。借鉴中外多年来油页岩开发经验,结合柴达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上开采和原位开采相结合,以提取页
    岩油、燃烧发电、燃烧取暖为主,建筑材料、有机复合肥等循环经济为辅的开发方案。

    北黄海太阳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
    董军1,曹脊翔2,李斌2,赵莉萍2,李凯2
    2013, 35(3):  59-6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8
    摘要 ( 208 )   PDF (1185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北黄海太阳盆地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系统研究了地层分布及断裂发育,建立了盆地断裂分布
    格局及构造样式;首次发现太阳盆地中生代发育两个沉积中心:一个位于北部木星拗陷西南部沿盆地西部两条边界断
    层分布,另一个位于南部天王拗陷中部;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经历了3 个阶段: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张扭到压扭阶段(燕山运动期);古近纪早期继续压扭抬升、中期张扭、晚期区域
    挤压抬升阶段(早喜马拉雅运动期);新近纪到第四纪区域沉降阶段(晚喜马拉雅运动期)。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
    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期导读
    西泉地区电阻率参数反演及火山岩储层预测
    关旭1,周路1,宋永2,陈大有3,王丽君4
    2013, 35(3):  67-75.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09
    摘要 ( 172 )   PDF (1086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特征分布复杂,受火山岩影响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采用常规
    地震储层预测方法识别火山岩储层效果不明显。通过分析研究区火山岩储层测井与地震响应特征,应用电阻率曲线
    构建拟声波曲线从而改善了波阻抗反演在火山岩储层识别中的效果。在对火山岩储层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深浅电
    阻率差值和电阻率幅度差识别火山岩储集层,结合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与电阻率参数反演信息的融合,预测了石炭系
    火山岩有利储层分布区。实际资料应用表明,电阻率差值参数反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火山岩储层平面变化特征。

    复杂地区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
    贺海洋1,蒲晓东1,王新全2,安树杰2,孙梦2
    2013, 35(3):  76-8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0
    摘要 ( 170 )   PDF (1746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部地区地表多以戈壁沙漠为主,非常适合可控震源施工,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高密度、宽
    方位或全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被大量应用,随之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阐述了可控震源从传统的多台多次组合激
    发,逐步发展形成的拆分振次技术、交替扫描技术、滑动扫描技术、拆分台次技术、谐波压制技术。这些技术突破了可
    控震源传统的扫描方法,通过相互结合,联合应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单炮激发成本大幅降低,很好地解决了高密度
    地震勘探的成本问题,有效推动了西部复杂探区高密度、高覆盖、全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应用。2005 年以来,
    在对可控震源激发参数进行大量研究和试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控震源经济、高效的激发技术和参数优化方法。在
    TH 盆地致密砂岩油气藏勘探中,不仅中浅层信噪比明显提高,同相轴连续性明显增强,同时深层以及煤下和层间弱反
    射层的信噪比也有较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了西部盆地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进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于智能钻柱的控压钻井溢流实时评价方法
    熊继有1,荣继光1,田志欣2,王猛3,於贤超4
    2013, 35(3):  85-9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1
    摘要 ( 196 )   PDF (535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传统地面溢流评价方法滞后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智能钻柱的井下溢流实时评价方法研
    究。该方法是利用分布于智能钻柱上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将所钻井段分为若干个控制区域,通过监测各区域中地层流
    入井筒的流体流量来确定溢流大小和发生溢流的位置。基于软测量的基本思想,使用了两相流井筒瞬态流动模型,并
    采用无迹卡尔曼滤器对智能钻柱上传感器节点处井筒压力测量值进行了实时校正。现场试验证明,与井筒压力最接
    近的地层孔隙压力区域最易发生溢流,基于智能钻柱技术的溢流实时评价方法能够在溢流发生后的100 s 内较为准确
    地预测地层流入井筒的流体流量和发生溢流的位置,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发展潜力巨大。

    本期导读
    CO2 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金发扬1,郭勇2,蒲万芬1,刘永兵3,联翩4
    2013, 35(3):  91-97.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2
    摘要 ( 216 )   PDF (457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CO2 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存在的反应速率测定难等问题,设计了两组模拟实验分别研究多
    孔介质中CH4 水合物的生成和CO2 置换CH4 的效率,两组模拟实验分别是:(1)多孔介质中CH4 水合物的生成模
    拟实验;(2)CO2 从水合物中置换CH4 气体模拟实验。通过两组模拟实验,测定了参与生成水合物的CH4 的物质的
    量和置换反应的置换率及反应速率,并分析了置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置换反应的置换率为70.63%,平均速率为
    0.001 3 mol/d,且随着置换反应的进行置换速率快速下降。因此,CO2 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反应在动力学上是可
    行的,其置换效率较高,但置换速率较慢。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钻井液污染储层深度预测
    范翔宇1,2,王俊瑞2,夏宏泉2,龚明3,张萍2
    2013, 35(3):  98-10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3
    摘要 ( 208 )   PDF (393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钻井液污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单一的函数关系对钻井液污染储层深度加以预测。灰色理论认
    为一切随机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区域内变化的灰色过程,众多离散的信息总可以发掘出其潜在规律。研究表明,钻
    井液污染储层深度与地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电性、井筒压差、泥浆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把与影响钻井液
    污染深度的诸多参数看成观测值,基于灰色理论建立了钻井液污染深度的灰色静态和动态预测模型,并编写了基于灰
    色系统理论的钻井液污染储层深度预测程序。同时通过对塔中某井钻井液污染深度的定量预测,给出了基于灰色理
    论预测钻井液污染深度可信度的判断标准,为实现钻井液污染深度的随钻实时化、快速化、智能化预测奠定了必要的
    理论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确定低渗岩芯气体启动压力梯度的一种新方法
    李中超1,2,李闽3,蒋雨江3
    2013, 35(3):  105-11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4
    摘要 ( 258 )   PDF (449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量实验表明气体在低渗透气藏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由于气体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难以直接测定,目
    前大多通过低压下低速渗流实验,测量气体渗流速度,建立气体渗流速度与压力平方差的关系,根据其非线性特征求
    解气体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但低压下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在地层条件下几乎不存在,因此,这种方法求得的启动压
    力梯度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气体启动压力梯度值,提出了一种消除滑脱效应确定气体启动压力
    梯度的新方法,该方法确定的启动压力梯度为低渗透气田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徐深气田气井多因素动态配产方法研究
    赵庆波1,单高军2
    2013, 35(3):  111-11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5
    摘要 ( 147 )   PDF (375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气藏储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气水关系复杂,若配产不合理,会造成能量损失、储层伤害、井底积液甚至
    水淹等问题,严重影响气井产能和气藏采收率。徐深气田单井控制储量小,产能低,开采过程中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
    快,产水现象普遍。传统的单因素配产方法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根据系统试井产能分析、节点系统分析、出水动态
    分析、单井动态储量分析以及携液临界流量和底水锥进临界产量的计算,以能量合理利用、压降均衡、采气速度均衡、
    有效控水、携液安全为原则,综合考虑地层压力、井底流压、生产水气比等对配产界限的动态影响,对气井配产进行优
    化,形成了一套适合火山岩气藏气井开采的多因素动态配产方法。

    本期导读
    随钻地层压力测试增压效应响应机理研究
    杨再生1,2,陈平1,杨川1,马天寿1
    2013, 35(3):  117-123.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6
    摘要 ( 254 )   PDF (699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钻地层压力测试可在钻井的过程中实时提供地层压力信息,达到提高钻井效率,优化钻井工艺的目的。但
    由于钻井过程中泥浆滤液侵入地层,造成近井地带地层出现增压效应,增压效应导致随钻地层压力测试结果失真。因
    此,针对随钻地层压力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增压效应,分析增压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形成机理,建立了泥饼形成条件
    下增压压力的理论模型,采用该模型模拟了不同地层、地层流体、泥饼和井筒环境下的增压响应规律,揭示了随钻地层
    压力测试增压效应的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地层渗透率、泥饼渗透率和过平衡压力的大小是影响增压效应的主要因
    素,在地层渗透率较低、泥饼渗透率较高情况下增压效应明显增大。

    基于代理模型的复杂结构井热采产能评价方法
    祝金利1,李俊键2,周元龙3,秦杰4,桑国强2
    2013, 35(3):  124-13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7
    摘要 ( 185 )   PDF (447KB) ( 7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结构井是开采稠油油藏的重要手段,其产能计算一直是评价工作的重点。针对辽河油区复杂结构井实施
    情况,从油层厚度、油层渗透率、分支井长度、分支数目、分支间距、分支与水平段夹角、注汽量、注汽速度、注汽干度、
    焖井时间等10 个方面对复杂结构井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
    井产能的代理模型,提出了预测复杂结构井产能新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辽河油田某区块的复杂结构井,计算的产
    能与实际产能误差较小,平均为8.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苏里格西区含水气藏合理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刘琦1,2,孙雷1,罗平亚1,王嘉2
    2013, 35(3):  131-13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8
    摘要 ( 183 )   PDF (709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田的合理产能是油气田开发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衡量开发方案执行情况以及制定开发调整方案的
    基本依据。合理产能的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采气指示曲线法、数值模拟法、产量不稳定分析法以及矿场生产统计
    法等方法,具体应该选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油气田自身特点而定。针对苏里格气田西区的苏59 区块投产时间较短,
    气水同产,难以进行产能评价及合理产量确定等问题,开展了对区块的产水特征研究。采用生产资料拟合建立气井模
    型和矿场生产统计两种方法对该区块进行合理产能评估,并用两种方法的配产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评价区块气井
    的合理配产情况,为苏里格气田西区含水气藏气井产能评价及合理产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本期导读
    低渗透油藏水锁伤害机理及解水锁实验研究
    杨永利1,2
    2013, 35(3):  137-141.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19
    摘要 ( 309 )   PDF (394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地层压力低(压力系数小于1)、油井含水率低(小于50%)的低渗油井,水锁伤害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
    了毛细管效应和贾敏效应对产生水锁现象的机理认识。通过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得到了水锁现象与渗透率的关系,
    即:渗透率越低,水锁程度越严重,10.00 mD 以下的岩芯,压力升高值基本在25% 左右,而大于10.00 mD 的岩芯压力
    升高值在15% 左右。注入表面活性剂后,解除水锁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渗透率越低,效果越明显,最高驱替压力值
    下降幅度达到了近50%。说明表面活性剂对解水锁具有很好的效果。

    华北油田油井腐蚀原因分析
    杜清珍1,谢刚1,杨梅红2,郑云萍3,田中太4
    2013, 35(3):  142-14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20
    摘要 ( 262 )   PDF (706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井腐蚀、结垢严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的问题,开展了腐蚀、结垢原因及机理分析研究。通过对不同断
    块不同油层200 多口油井采出水离子、腐蚀结垢产物、腐蚀速率仿真计算以及油田生产中发现的腐蚀结垢实际情况的
    综合分析,认为:产出液含水量升高是产生油井腐蚀的直接原因。由于地层水偏酸性,游离CO2,H2S,HCO??
    3 含量高,
    矿化度高,电化学反应强烈是腐蚀存在的机理;而产出液中Ca2+,Fe3+,Fe2+ 及Mg2+ 含量的不同是导致多油井结垢程
    度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为快速定性地明确油井腐蚀、结垢类型和结垢治理奠定了基础。

    油气化学工程
    柴油脱硫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唐克,洪新
    2013, 35(3):  149-153.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21
    摘要 ( 168 )   PDF (442KB)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先以二甲基亚砜为唯一硫源,通过初筛,筛选出28 株菌株,再以二苯并噻吩(DBT)为唯一硫源复筛,筛选
    出降解DBT 较好的菌株HT1。菌株液体发酵实验表明,菌株HT1 生长的最适pH 值为6.57.5,最佳温度30 ℃;酸性
    和碱性条件均对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二苯并噻吩降解能力降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菌株生长最好,但存在底物抑
    制作用,以甘油作为碳源时,菌株生长及DBT 降解能力略低,但不存在底物抑制作用;菌株HT1 既能利用有机氮源也
    能利用无机氮源,但利用有机氮源的能力远远大于无机氮源,对DBT 的降解能力却正好相反,其中以硝酸铵作为氮源
    时,对DBT 降解能力最大。最终确定甘油为最佳碳源,浓度为5 g/L,硝酸铵为生长氮源,最佳浓度为2 g/L。

    本期导读
    稠油氧化自生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崔盈贤1,2,唐晓东3,李晶晶3,苏旭4,赵文森1,2
    2013, 35(3):  154-159.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22
    摘要 ( 237 )   PDF (403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渤海稠油为原料,研究了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对稠油组成和性质的影响;并抽提分离出氧化稠油中石油羧
    酸,制成石油羧酸盐,评价其乳化性能;最后以稠油氧化程度、乳化助剂加量、含水率和乳化温度考察了助剂作用下氧
    化稠油的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稠油经空气低温催化氧化72 h 后,沥青质+ 胶质下降了4.4%,相对平均分子质量
    减小5.18%,氧化对稠油起到了一定的改质作用;同时稠油酸值由氧化前的2.78 mgKOH/g 增长到5.05 mgKOH/g;石
    油羧酸盐能形成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稠油经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后,在复合乳化助剂作用下产
    生自生表面活性剂,形成水包油型乳液体系达到乳化降黏,降黏率达92% 以上。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改进GA-BP 算法的油气管道腐蚀剩余强度预测
    孙宝财1,武建文1,李雷2,佘志刚3
    2013, 35(3):  160-167.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23
    摘要 ( 282 )   PDF (604KB) ( 5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逼近任意复杂函数的特性,可对在役油气管道的腐蚀剩余强度进行预测,但其缺点在
    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化分配具有随机性且只是一种局部优化算法,收敛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极小解。
    引入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特性和不依赖于梯度信息特性,对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的BP 神经网络的权
    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并结合由敏感性分析确定的油气管道失效压力的影响因素,建立GA-BP(L-M)网络预测模型。采
    用Modified ASME B31G 计算出的样本数据训练网络并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GA-BP(L-M)网络预测模型可以相
    对更好地预测油气管道的失效压力,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是一种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

    本期导读
    欠平衡下牙轮钻头牙齿侵入系数及钻速研究
    李玮,许兴华,闫铁,毕雪亮
    2013, 35(3):  168-173.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24
    摘要 ( 163 )   PDF (434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欠平衡条件下,钻井机械钻速大幅度提高,但钻头牙齿的侵岩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以岩石侵入理论为基础,
    在考虑欠平衡钻进条件下,针对牙轮钻头侵岩、破岩问题展开研究,推导了欠平衡钻进井底条件下牙轮钻头牙齿的侵
    入系数方程,并进一步建立了欠平衡钻进条件下的钻速模型。岩石侵入系数不受牙齿载荷和侵深的影响,是一个描述
    岩石抗侵入能力的基本参数。以徐深气田为例,理论和实验分析了内摩擦角和刃尖角对侵入系数和机械钻速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井底有效法向应力的增大侵入系数增大;随内摩擦角和刃尖角的增大侵入系数呈指数增大;随有效法向
    应力的增大机械钻速明显减小;随内摩擦角和刃尖角的增大机械钻速呈线性减小。

    博导论评
    水基泡沫降低稠油流动阻力的新思路
    敬加强1,代科敏1,李业1,明亮1,汤皓2
    2013, 35(3):  174-18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3. 025
    摘要 ( 251 )   PDF (1089KB) ( 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泡沫油”产量比普通稠油产量高数倍及微气泡可降低湍流边界层摩阻的事实,提出采用水基泡沫来实
    现稠油流动边界层隔离与润滑减阻的新思路。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探讨水环、微气泡和水基泡沫减
    阻的有效性,剖析水环输送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分析利用水基泡沫环在水平管与垂直管中实现稠油流动减阻的可行
    性。结果表明,泡沫环减阻思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且井筒及深水立管之类的垂直管更容易实施,其深入研究可望解
    决水平管内稠油–水中心环状结构的油流“偏心”难题;筛选合适的泡沫剂体系可有效缓解油水乳化与油在管壁上黏
    附,改善管壁的润滑性,提高中心环状流的稳定性;然而,泡沫环减阻思路的实际应用尚需深入研究其相关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