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01
    地质勘探
    塔河油田4 区岩溶缝洞型储层及其控制因素
    廖明光1,裴钰1,2,陈培元1,刘学利3,何嘉2
    2013, 35(4):  1-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1
    摘要 ( 237 )   PDF (10423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4 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以溶洞、溶孔和裂缝为主,溶洞是最有效的储集体,裂缝次之。基质孔
    渗性极差,难以构成有效的储集空间。受海西早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北北东、北北西以及北东向3 个方向
    的裂缝。综合岩芯岩溶特征描述、电子探针元素分析以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4 期岩溶作用,
    其中加里东中晚期与海西早期的岩溶作用对研究区溶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岩溶地貌控制了缝洞型储集
    体的分布,处在不同岩溶相带的古水系对缝洞体形态产生影响,断裂及其伴生裂缝增加了地表水及地下水与碳酸盐岩
    的接触面积和溶蚀范围,使得研究区内放空漏失井90% 集中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是裂缝与岩溶发育的密集带。

    羌塘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初探
    彭清华1,2,杜佰伟1,2
    2013, 35(4):  9-17.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2
    摘要 ( 207 )   PDF (1059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作为一种前景巨大的清洁能源资源,近年来迅速成为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而发育有多套优质泥
    页岩质烃源岩的羌塘盆地页岩气勘探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分析国内外主要页岩气盆地勘探开发关键地质参数,归
    纳总结了有利页岩气勘探区评价标准。在对羌塘盆地主要泥页岩质烃源岩层厚度、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类型、有机
    碳含量等已知关键页岩气地质参数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羌塘盆地主要发育有两套有利页岩气勘探层:上三
    叠统泥页岩层、下侏罗统曲色组泥页岩层;遴选了5 个有利页岩气勘探区:藏夏河有利区、沃若山有利区、土门格拉有
    利区、毕洛错有利区、木苟日王有利区。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
    程倩1,李曦鹏2,刘中春1,胡向阳1,李博2,3
    2013, 35(4):  18-2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3
    摘要 ( 292 )   PDF (664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拟颗粒模拟技术”应用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设计多尺度缝洞网络概念模型,分析模型的水驱过程,揭
    示:由于溶洞和油井配置关系不理想,溶洞顶部滞留的洞顶剩余油和由于高导流通道而未被水体波及的剩余油是缝洞
    型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存在形式。由模型的含水变化特征类比实体油藏单井的见水规律,选塔河4 区S48 单元TK412
    井为类比对象,在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从储集体最高点逐级向下切片,按网格积分初步估算TK412 井控制溶洞顶部
    滞留的“洞顶剩余油”110×104 t。分析表明:油井含水达90% 以上,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油藏开发潜力极大。

    塔北东河砂岩次生油藏油气运聚模式及启示
    周波,贾进华,陈秀艳
    2013, 35(4):  25-3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4
    摘要 ( 185 )   PDF (1265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主要由东河塘和哈得逊两个油藏构成。通过解析两个油藏的流体特征、充注时间、
    油区构造演化、油气运移通道及距离和储量规模,指出两个油藏的主要充注时间晚于烃源岩生烃时间,均为次生油藏,
    油源为奥陶系古油藏,新油藏靠近古油藏运移并聚集。推断东河塘和哈得逊具有不同的油气运移模式:东河塘构造型
    油藏原油来源于下伏的奥陶系油藏,借助纵向断裂运移至此;哈得逊为北倾的地层型圈闭,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的古
    油藏,运移通道为石炭系和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结合近5 年来新钻井揭示的地质现象,认为塔北南部东河砂岩相
    变尖灭带油气成藏比较困难,后续勘探应当谨慎且尤需重视次生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
    陈薇1,司学强1,智凤琴1,张华2,邓小梅3
    2013, 35(4):  35-4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5
    摘要 ( 237 )   PDF (1211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芯宏观观察、显微镜下铸体薄片精细观察,讨论了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岩相特征、
    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分析了成岩作用类型与孔洞形成机制。结合火山岩岩石化学分析,并依据火山岩
    成岩变化特征和过程与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成岩作用归纳为9 种类型、
    4 个成岩期或阶段。冷凝结晶固结成岩作用期和埋藏—热液成岩作用期沸石类杏仁体和充填缝是风化壳储层形成的
    关键物质基础,早期和晚期表生成岩作用期在各类缝的沟通系统内易溶组分的强烈溶蚀作用是风化壳储层形成的关
    键作用,并由此形成喷发间期风化壳储层和区域构造抬升剥蚀风化壳储层两类风化壳储层。

    柴北缘冷湖五号构造上干柴沟组储层特征研究
    贾艳艳1,2,史基安1,申玉山3,周飞3,孙国强1
    2013, 35(4):  43-5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6
    摘要 ( 264 )   PDF (972KB)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柴北缘冷湖五
    号上干柴沟组储层主要为三角洲相细砂岩和粉砂岩,少部分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及溶蚀等成
    岩作用,具有压实、溶蚀作用中等和胶结作用较强的特点,胶结物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硫酸盐胶结、硅质胶结和自生黏
    土矿物胶结。储层现处于晚成岩阶段A 期。研究区的孔隙类型主要是残余粒间孔和溶蚀扩大孔。储层物性受控于沉
    积相带和成岩作用,优质储层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砂、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席状砂,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溶
    蚀作用对孔隙的扩大和压实、胶结作用对孔隙的破坏。

    塔北却勒地区古近系薄砂层地震沉积学研究
    陈戈1,闫晓芳1,赵继龙1,刘永福2,郑伟东3
    2013, 35(4):  51-5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7
    摘要 ( 282 )   PDF (1118KB) ( 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频谱分解和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结合关键井岩性资料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在塔
    北却勒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区古近系开展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优选出的GR 拟声波反演最能有效预测目标砂体。通
    过对一系列典型地层切片的分析研究,结合钻井信息进行动态解释,可以看出研究层段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
    河道砂体和席状砂,纵向上主河道多期迁移叠置,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间沉积了相对稳定的滨浅湖泥岩。

    井间河道砂体的井震结合法精细解剖刻画
    夏世强1,刘景彦1,邓纪梅1,李全2,高达1
    2013, 35(4):  59-6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8
    摘要 ( 233 )   PDF (1181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开发程度的加深,储层非均质性矛盾日益严重,在密集的井网条件下如何有效预测
    井间河道砂体展布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以大庆萨北开发区北二西区块为例,在多学科综合思想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刻画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在地震地质层位追踪的前提下沿参考层分别向上向下开取一
    定的时窗提取多种地震属性,以反距离加权平均法提取井点属性,利用某商业软件的二维聚类分析及作者研究的线性
    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地震属性与井点处储层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认为,该方法可用于优选刻画河道砂体的
    地震属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井数据的纵向优势与地震属性的横向优势编制了目的层段的河道砂体平面展布图。

    基于地震正演和属性分析技术预测河道砂体
    曹卿荣,李珮,仝敏波,余若愚
    2013, 35(4):  69-7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09
    摘要 ( 246 )   PDF (788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R 字井斜坡带泉四段属河流相沉积,储层为超低渗透储层,埋藏深,物性差,砂体薄,横向上
    变化快,优质储层位于河道主体部位。但由于受泉四段T2 强反射界面的影响,掩盖了下伏泉四段I 砂组储层的部
    分有效信息,从而加大了储层预测难度。通过建立不同围岩组合、不同砂体厚度的地震正演模型,明确了泉四段河
    道砂体与地震反射振幅、频率等属性的相关性。以地震沉积学的理论为依据,井震结合,重新解释砂体包络面,优
    选与河道砂体厚度变化相关性好的敏感属性,预测河道砂体储层展布规律。该方法对于薄层、非均质储层的预测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大斜度井随钻电磁波层厚影响模拟及机理分析
    文艺,韩晓梅
    2013, 35(4):  75-8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0
    摘要 ( 229 )   PDF (728KB) ( 7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测井解释和地层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主要是针对直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在随钻
    电磁波测井中,层厚和井斜的影响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傅里叶–汉克尔变换法得到斜井中的电磁波电阻率测
    井响应,模拟分析了不同井斜条件下层厚对电磁波测井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受围岩影响:曲线
    探测深度越大,围岩影响越严重。深相位电阻率在大斜度井低阻围岩情况下,层厚校正模板中校正电阻率值不再随层
    厚增加单调递减;当层厚较小时,视电阻率在大斜度井中的校正值小于直井中的校正值;随着层厚的增大,大斜度井中
    的校正值大于直井中的校正值。这些结论可以有效指导大斜度井环境下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资料的解释。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岩石脆性实验及压裂缝高度与宽度测井预测
    夏宏泉1,杨双定2,弓浩浩1,王成龙1
    2013, 35(4):  81-89.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1
    摘要 ( 298 )   PDF (1029KB) ( 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低孔低渗储层已成为主要勘探开发对象,几乎所有井的储层都要经过
    压裂改造才有产能。储层压裂改造的规模需要考虑岩石脆性剖面变化特征,其脆性系数从岩石力学的角度间接反映
    了储层被压开的难易程度。以长庆油田姬塬地区延长组地层为例,通过岩芯三轴脆性实验数据(杨氏弹性模量和泊松
    比)得到岩石脆性系数,并用其校正测井计算的岩石脆性系数,由此建立连续的岩石脆性系数剖面。在此基础上,推导
    并建立了岩石脆性系数与最小水平地应力的定量关系式,实现了基于岩石脆性系数的储层压裂缝高度与宽度的定量
    预测。将此方法应用于工区多口油井的压裂改造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渤海稠油聚合物驱增油量评价方法适应性分析
    郑伟1,张贤松1,姜汉桥2,耿彬3,陈民锋2
    2013, 35(4):  90-9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2
    摘要 ( 250 )   PDF (354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原油黏度覆盖范围广、实施聚合物驱时机早晚不一的问题,需对预测水驱产油量的水驱特
    征曲线方法进行适应性分析,以便筛选合适的增油量评价方法。根据渤海海域某稠油油田实际油藏数据,建立典型模
    型,考虑不同聚合物驱时机和不同原油黏度情况下,分别用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不同含水阶段下
    水驱产油量,从而得到相应的聚驱增油量,与数模计算结果对比,计算其平均误差和标准差,从而筛选出合适的增油量
    评价方法。根据适应性分析结果,对渤海某聚合物驱试验区进行增油量分析,与数值模拟跟踪评价结果对比其结果误
    差较小,准确性高。为准确计算渤海油田聚合物驱增油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低渗透油藏分层动用状况判别方法
    徐慧1,林承焰1,孙彬2,宋新利3,曲丽丽1
    2013, 35(4):  95-10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3
    摘要 ( 216 )   PDF (492KB) ( 6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层砂岩低渗透油藏油水井动态监测资料少,分层动用状况分析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较实用的分
    层动用状况研究新方法。从微观渗流机理和宏观开发规律出发,研究了渗流阻力倒数、平均孔喉半径、夹层频数倒数、
    射开油层有效厚度、单井月产液量等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动、静态因素与单井累产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值,建立了油水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确定油井的分层产油量,判别油藏分层动用状况。
    以张强凹陷Q1 区块和渤南油田四区低渗透油藏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能够用以分析无动态监测资
    料井点的分层产油量,对下一步的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冲砂洗井泡沫携砂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万里平1,何保生2,唐洪明1,林铁军1,赵峰1
    2013, 35(4):  101-10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4
    摘要 ( 244 )   PDF (927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水平井冲砂洗井过程中泡沫流体携砂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油管居中情况下泡沫流体在环空中心部位体积分量最大,砂粒颗粒体积分量最小。砂粒在泡沫携带下,中心区域
    的砂粒速度随着运移路程不断变化,砂粒平均速度比入口速度略有增加。随着砂粒直径增加,发生冲蚀区域增加,
    其对泡沫携砂能力将产生更大影响,但总体而言,砂粒对管壁的冲蚀速率非常小。泡沫流速为0.30 m/s 时,直径在
    0.12.0 mm 的砂粒基本上可以悬浮在泡沫流体中随泡沫一起运动,没有沉降现象;泡沫流速为0.90 m/s 和1.50 m/s
    时,0.12.0 mm 直径砂粒可以顺利通过水平井段环空流道,砂粒直径越大,泡沫携砂能力越低。

    自生CO2 结合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数值模拟
    汤勇1,汪勇2,邓建华3,杨付林3,薛芸1
    2013, 35(4):  107-113.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5
    摘要 ( 252 )   PDF (1432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内自生CO2 吞吐是低渗小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既发挥了CO2 混相或非混相驱油机理又解决
    CO2 气源和注入过程井筒腐蚀等问题。针对目前自生CO2 以及结合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参数优化研究很少等情
    况,探索了应用化学驱、热采模型对层内自生CO2 以及注入表面活性剂的操作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基于某实际
    低渗透油藏单井径向模型和室内自生CO2 及表面活性剂实验测试结果,在对流体相态、自生CO2 过程、表面活性剂驱
    相关参数及生产动态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气剂注入量、生气剂浓度、注入速度、关井时间、采液强度对复合吞吐效果
    影响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生气剂注入量、注入浓度和采液强度对复合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并且存在最佳的取值范
    围,其中:最佳生气剂量为200~250 t、摩尔分数为3.0%~5.0%、采液强度为7 m3/d;适当增加注入速度和延长关井时间
    有助于提高吞吐效果。该研究对于自生CO2 复合吞吐的优化以及该技术在小断块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领域的推广应
    用具有重要意义。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的深部调驱性能
    姚传进,李蕾,雷光伦,高雪梅
    2013, 35(4):  114-12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6
    摘要 ( 322 )   PDF (588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弹性微球调驱应用现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弹性微球的粒径分布;
    利用填砂管岩芯(单管、长管、非均质双管、非均质三管)驱替实验,研究了弹性微球的封堵特性、运移能力、分流特性、
    驱油性能及聚驱后的深部调驱性能。结果表明,弹性微球粒径具有单峰分布特征,服从威布尔分布;弹性微球可在岩
    芯中不断运移和封堵,具有良好的深部调驱性能;弹性微球可选择性封堵高渗层,用于非均质岩芯调驱分别提高采收
    率16.11%(低渗管)、11.28%(中渗管)和5.02%(高渗管),说明弹性微球可改善中低渗层及高渗层中低渗区的波及状况
    和驱替效果,有效提高采收率;聚驱后弹性微球调驱比单一聚驱提高采收率5.73%,具有良好的聚驱后深部调驱效果。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高含CO2 天然气的含水量
    侯大力1,孙雷1,潘毅1,秦山玉1,董卫军2
    2013, 35(4):  121-125.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7
    摘要 ( 281 )   PDF (404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高含CO2 天然气的含水量的新方法。网络输入变量CO2 摩尔分数、
    温度、压力,网络的输出为高含CO2 天然气的含水量。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估算温度在20.0200.0 ℃,压力在
    0.170.0 MPa,CO2 摩尔分数高达70% 天然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对比文中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目前常用的3
    种预测高含CO2 天然气的含水量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的平均相对误差值最小,为1.275%,3 种经验
    模型在CO2 含量较高时,预测精度较低。这就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高含CO2 天然气含水量时,比3 种常用
    的经验模型更具有优势。

    缝网压裂控制条件研究
    胡永全1,贾锁刚2,赵金洲1,张烨3,米强波3
    2013, 35(4):  126-13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8
    摘要 ( 278 )   PDF (785KB) ( 9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北美页岩气藏体积改造实践与裂缝监测成果,全面阐述了缝网压裂的力学控制条件:岩石脆性指数是多
    点起裂而形成多裂缝的基础,发育良好的结构弱面(节理与天然裂缝)是形成网络的必要条件,储层水平主应力差与天
    然裂缝逼近角是诱发缝网的控制条件,低渗–致密储层是采用缝网压裂的前提。阐述了形成缝网的工艺条件:低黏流
    体是诱发复杂裂缝网络的前提,较高净压力(系数)是提高缝网波及区域的工艺手段;对比了常规压裂与缝网压裂改造
    理念的的差异,为正确判别和使用缝网压裂提供了思路。明确提出了缝网压裂的控制条件,对于指导缝网压裂实践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高渗油藏水驱后富气混相驱小井距先导试验
    王生奎1,2,袁向春1,魏跃进3,张凤丽3,付焘4
    2013, 35(4):  133-13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19
    摘要 ( 216 )   PDF (616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注气混相驱项目具有井距大、项目实施周期长的特点。为尽早获得该类油藏富气混相驱替
    规律,提供推广依据,用小井距井组开展先导试验。结合Eclipse 组分模拟器,用灰色关联多目标决策模型对井距方案
    进行了优化,并对日注量、段塞大小、注入方式以及注入层位等注入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给出了推荐方案。矿场实
    施表明,富气驱替效果明显,小井距注采井组可加快试验周期,能充分揭示矿场驱替规律。但油藏渗透性好、剩余油分
    散,气窜等问题严重,建议采取有利于扩大富气波及体积的非连续性注气技术加以预防和控制。

    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
    陈朝晖1,谢一婷2,邓勇3
    2013, 35(4):  139-14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0
    摘要 ( 236 )   PDF (641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石薄片模型,采用微观可视化技术,通过气水驱替实验模拟疏松砂岩气藏成藏过程中束缚水的形成以
    及开发过程中地层出水的渗流机理,进行了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充气完全时,储层中
    仅有束缚水,地层压力的降低导致束缚水转化为次生可动水,在驱替压差下逐渐产出,但其实际出水量较小,对气井生
    产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2)充气不完全时,超过束缚水饱和度的地层水在原始状态下就可动,形成原生可动水,开
    井后原生可动水逐渐产出,由于出水量较大,对气井生产将产生严重影响;(3)利用气驱水实验得到的初始含气饱和
    度以及水驱气实验得到的残余气饱和度估算涩北气田最终采收程度为64.00%,分析了次生可动水及原生可动水对气
    藏开发的影响、气藏的合理开发年限及最终采收率,为气藏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挥发性油藏组分梯度模型研究
    杨宝泉1,杨莉1,王星2,苑志旺1,卜范青1
    2013, 35(4):  145-151.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1
    摘要 ( 240 )   PDF (785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挥发性油藏的地层流体由于受到压力、温度和深度的影响,常表现出组分随深度的变化,即组分梯度特征,国
    内对该类型流体表征研究甚少。首先归纳总结了考虑重力、地温梯度和热扩散效应下的组分梯度理论模型;选取一个
    典型的存在组分梯度的挥发油藏,模拟计算了在重力和地温梯度双重作用下的原油组分、体积系数和气油比随深度的
    变化规律;应用该模型中体积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地质储量的计算精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应用该组分梯度
    模型,其气油比和井底压力拟合的精度远高于定组分模型,说明该组分梯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该油藏的开发动态特
    征;该成果可以对油藏开发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同类型油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复合
    陈海玲1,郑晓宇1,李先杰2,蒋庆哲1
    2013, 35(4):  152-15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2
    摘要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调驱技术,开展了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的溶液性能及其
    在溶液中结构形态的研究。研究中依据微观结构形态决定宏观溶液性质的原理,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交联聚合物
    微球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非疏水缔合聚合物(SNF3640D)在溶液中的微观复合形态,并测定了交联聚合物微
    球–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 非疏水缔合聚合物(SNF3640D)复合体系的黏浓性质和剪切恢复能力,两种实验方法的
    结果相互印证,说明了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与交联聚合物微球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二者的
    复合机理奠定了基础。

    高效铝–胺基封堵防塌钻井液体系探讨
    张世锋,邱正松,黄维安,钟汉毅,孟猛
    2013, 35(4):  159-16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3
    摘要 ( 276 )   PDF (394KB) ( 6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阻缓泥岩中孔隙压力传递、提高泥岩井壁稳定性,研制出了新型腐植酸–铝封堵防塌剂。泥岩压力传递
    测试结果表明,腐植酸–铝(HA–Al)较聚合醇和硅酸盐更能有效阻缓泥岩中的压力传递,与其作用后的泥岩样品中传
    递1 MPa 的压差需要20.0 h,较作用前的泥岩(约为1.5 h)有大幅度提高。将腐植酸–铝与聚胺两种新型井壁稳定剂
    优化组合,构建了高效铝–胺基封堵防塌体系,该体系抗氯化钠达8% 以上,抗钙能力在1.0% 以上,抗劣土达8% 以
    上,抗温能力处于150 ℃以上,180 ℃以下,具有较优的耐温能力、流变性、滤失性、抑制性、抗污染性能以及抗温耐温
    性能。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有杆抽油泵固定阀阀球运动规律模拟分析
    万国强1,于大川2
    2013, 35(4):  165-17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4
    摘要 ( 285 )   PDF (545KB) ( 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常规有杆抽油泵流体进泵过程中,固定阀阀球的运动规律是影响固定阀开启程度、过阀流量以及流体进泵
    时间的主要因素之一。详细描述分析固定阀阀球的运动规律,对有杆抽油泵进泵流量和开启程度的准确计算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以往的固定阀阀球运动规律模型在对阀球受力分析以及求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综合考虑泵阀
    开启和关闭阶段对阀球运动的影响,对阀球的受力和运动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完善的固定阀阀球运动规律模
    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阀球运动规律的影响,并对泵阀开启和关闭阶段出现的滞后现象进行了详
    细的计算分析。

    洪水冲击流动管道基于DQM 的临界长度研究
    谭东杰1,2,施宁1,李亮亮2,庚琳1,祝悫智2
    2013, 35(4):  173-179.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5
    摘要 ( 244 )   PDF (480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洪水冲击含有内流流动的管道时所形成管跨的危险临界长度的研究问题,介绍了微分求积法的原理、适
    用条件及其用于有限元运算的优势。分析了洪水作用下管道的激振频率、固有频率、共振条件,以及内流对于管道动
    力特性的影响。针对管内流动与管外洪水冲击对于管道的作用,建立了内、外流共同作用下的管道动力控制方程,并
    基于微分求积法(DQM)进行了求解。该方程既可用于稳定流动也可用于不稳定流动,同时考虑了洪水冲击及内部流
    动,具有较广的适用性。通过该方程可以计算出洪水冲击下所形成管跨的危险长度。通过一条实例管道分析得到,对
    于洪水冲击下的管道问题应该考虑内外流的共同作用,且内流的速度、压力、密度都会对管跨长度产生影响,这些结论
    对于现场实际或设计均极具参考意义。

    博导论评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层钻井液漏失概率判定
    康毅力1,王海涛1,游利军1,杜春朝2
    2013, 35(4):  180-18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4. 026
    摘要 ( 359 )   PDF (516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待钻层段漏失发生概率进行评价分级,是做好防漏治漏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针对漏失通道复杂性和随
    机性的特点,引入层次分析法将控制井漏的各种地质因素及邻井资料等因素层次化,逐层比较各因素重要性,建立易
    量化指标的隶属度函数,采用加权合成得到最终的井漏概率评价值,并实例说明该方法在塔河油田钻井实践中的应
    用。实例井计算结果表明,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地层漏失概率进行综合评判具有可行性,有助于防漏预案的制订和治漏
    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