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20
    地质勘探
    乌伦古拗陷石炭系烃源岩再认识
    张奎华1,2,李艳丽2,张关龙2,白仲才2
    2013, 35(5):  1-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1
    摘要 ( 217 )   PDF (597KB) ( 5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伦古拗陷是否发育石炭系烃源岩以及烃源岩发育层位一直存在争议。在乌伦古拗陷伦 6 井北发现了石炭
    系姜巴斯套组烃源岩露头,证实了乌伦古拗陷确实发育石炭系烃源岩。该剖面烃源岩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为一
    套滨浅海相沉积。烃源岩潜力分析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ITOC 平均为 1.23%;有机质类型好,以 II1 型
    为主,利于生油;烃源岩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同时,烃源岩的饱和烃、芳烃特征反映该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的微咸水环
    境,说明该区滨浅海相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能够形成规模的源岩层,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

    川中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薇1,郝毅1,倪超1,朱吟1,2,厚刚福1
    2013, 35(5):  7-1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2
    摘要 ( 292 )   PDF (1483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钻井岩芯及露头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大量薄片观察及全岩X 衍射、同位素分析、CT 扫描
    等实验分析为依据,对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安寨段储集岩类型可以主要分
    为结晶介壳灰岩及泥质–有机质介壳灰岩两大类。而储集空间主要有溶蚀孔、晶间隙、壳内溶孔、壳缘隙、壳间隙、介
    壳微缝、层间缝、构造缝等。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到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以及构造破裂作用等因素控制。其中
    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有利储层得以保存的条件;溶蚀作用及构造裂缝是储层改善的关键因素;而压
    实、压溶、胶结、交代等成岩作用则对储层的发育是不利的。

    古气候及其对碳酸盐岩滩坝发育的控制作用
    王延章1,王新征2,石小虎3,肖淑明2,路达4
    2013, 35(5):  15-2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3
    摘要 ( 159 )   PDF (834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孢粉法、古气候指数法、元素纵向变化分析法、元素比值法等方法对20 口井300 余块样品进行了分析,研
    究了沙四段古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古气候对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沙四段对应于喜热植物和喜温植物均较发育的
    温热适中的温度环境,也对应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均较发育的中等略偏潮湿的湿度环境。下部温度较低、相对较干旱,
    上部温度偏高、偏潮湿。滩坝发育于较干旱的温热适中的气候环境,较干燥的环境使蒸发作用较大,有利于化学岩的形成
    和碳酸盐岩滩坝的发育。同时,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腹足类和介形类古生物大量发育,有利于形成生物湖相碳酸盐岩。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成岩相特征
    向芳,陈康,李凤杰,孟繁星,孟立娜
    2013, 35(5):  23-3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4
    摘要 ( 295 )   PDF (1016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的储层特征、成岩特征和成岩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长9 油层组储层主要为粒度较粗的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杂基含量较少,以绿泥石和浊沸石胶结物为主,
    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2)储集砂岩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A 期—B 期,弱的压实作用、胶结物和自生矿物
    有限充填作用和较为发育的长石和浊沸石溶蚀作用,对原生粒间孔的保留和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将该区
    划分出浊沸石溶蚀相、绿泥石环边残余粒间孔相和硅质胶结相,其分布与物源供给、沉积特征和水动力作用有关;(4)该
    区最为有利的成岩相为与分流河道砂体相关的绿泥石环边残余粒间孔相和浊沸石溶蚀相。

    碳酸盐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模型发展及分析
    王敏
    2013, 35(5):  31-4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5
    摘要 ( 211 )   PDF (501KB) ( 7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导电方式、研究方法的不同,将目前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水
    饱和度模型分为4 种:基于阿尔奇方程的经验性扩展模型;按照不同孔隙发育类型划分、基于双重及三重孔隙的饱和
    度模型;按照孔隙尺寸大小划分、基于双重及三重孔隙的饱和度模型;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基础的饱和度模型。从导电
    机理、基本假设、应用情况对不同的饱和度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基于阿尔奇方程的经验性扩展模型形式简洁,在实验
    数据刻度下往往可以达到数值上的等效,而基于三重孔隙的饱和度模型是目前最有希望达到通用性应用的一种。对
    于碳酸盐岩饱和度模型的研究,建议今后从导电机理,岩石物理实验、模型参数求取及应用等方面做更深入的工作,并
    指出基于数字岩芯的孔隙网络导电模型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金秋区块须四段储层成岩相及测井识别
    赖锦1,2,王贵文1,2,郑懿琼3,黄龙兴4,郑新华5
    2013, 35(5):  41-49.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6
    摘要 ( 200 )   PDF (1017KB) ( 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芯观察并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等资料,对金秋区块须四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
    矿物、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等进行了研究。根据成岩作用、成岩矿物等将须四段储层划分为压实致密、碳酸盐胶
    结致密、伊/蒙混层充填、不稳定组分溶蚀和绿泥石环边胶结5 种成岩相。选取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中子和自然伽
    马能谱等测井曲线,建立了各成岩相的测井识别标准,并对JH1 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其成岩相剖面展布
    规律。根据成岩相识别与物性分析的匹配结果,认为在裂缝不发育的情况下,绿泥石环边胶结和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发
    育层段物性最好,伊/蒙混层充填相次之,压实致密相再次之,碳酸盐胶结致密相最差。

    成岩圈闭及其在油气勘探实践中的认识
    李洪玺1,吴蕾2,陈果1,李兆刚1
    2013, 35(5):  50-5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7
    摘要 ( 278 )   PDF (1441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岩圈闭在阿姆河右岸西区广泛发育,具有气水关系复杂、一井一藏的特征。通过研究成岩圈闭的成因,深
    化了成岩圈闭的概念,探讨了成岩圈闭的勘探方法。针对阿姆河右岸西区成岩圈闭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勘探潜力大
    的特性,利用古构造恢复技术、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了阿姆河右岸西区成岩圈闭的特点,总结了在成岩圈
    闭勘探中的认识,得出后期成岩作用和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成岩圈闭的两大关键因素,所形成的成岩圈闭具有气水关系
    复杂、气水界面倾斜、一井一藏的特征。阿姆河右岸西区成岩圈闭的勘探实践得出,以研究古构造为出发点,利用岩芯
    资料,结合储层预测研究成岩作用和储层发育,是勘探成岩圈闭的有效方法。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低渗储层综合评价
    王永建1,王延斌2
    2013, 35(5):  57-6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8
    摘要 ( 295 )   PDF (665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山1 段至盒3 段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但各段的储集性能仍存在一定差别。因此,从
    沉积相、岩石学、成岩作用、孔隙度、渗透率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山1 段至盒3 段沉积体系由三角洲相向河
    流相逐渐演变;储层成岩作用较强,尤其压实作用破坏原生孔隙严重,山1 段至盒3 段压实作用及溶蚀作用逐渐减弱;
    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山1 段至盒3 段呈增加趋势。最后,根据沉积相、成岩作用、孔渗特征、孔隙类型等建立适合研
    究区的评价标准,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盒3 段、盒2 段储集性能最好,其次是山1 段,而盒1 段、山2 段最差。

    本期导读
    边际油田薄油层开发中的地质导向技术
    邹晓萍1,陈恭洋2
    2013, 35(5):  65-7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09
    摘要 ( 237 )   PDF (1534KB) ( 5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Z25–3 油田是中国海上某探区第一个用钻采平台开发的边际油田。油田构造幅度低,油层多且薄,储量规
    模小。针对两个油藏油层薄、非均质性强、连续性差的特点,首先精细设计了两口水平井的轨迹,其次应用近钻头的
    方位密度及成像使水平井成功着陆在距砂岩顶0.5 m 的储层中。并通过地层边界探测技术结合三维地质模型的实时
    更新技术进行随钻跟踪、实时调整井眼轨迹,在不到2.0 m 的薄油层中钻水平段420~500 m,砂岩钻遇率达80% 以上。
    初期日产油达400 m3 以上,水平井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边际油田的经济效益。

    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
    朱超1,宫清顺1,黄革萍1,吴义平2
    2013, 35(5):  73-8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0
    摘要 ( 213 )   PDF (1035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地震属性及反演为代表的地震技术是进行储层预测的最为普遍且有效的技术,以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
    白垩系阿尔善组火山岩为例,通过井震标定,总结火山岩在常规地震剖面及水平时间切片上的反射特征,对火山岩进
    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针对火山岩储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特点以及常规地震反演对模型依赖性较大的缺陷,探讨
    性地采用分频属性反演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储层参数反演分别对该区火山岩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将两种预测结果综
    合分析,指出了该区较确切的火山岩有效储层分布区与非储层区,与实际钻井资料吻合较好,为下一步开展火山岩勘
    探生产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该技术方法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特殊岩体的储层预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考虑井网格影响的油水两相低渗油藏数值模拟
    王建忠,姚军,王伟
    2013, 35(5):  81-8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1
    摘要 ( 201 )   PDF (582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流体在低渗透油藏流动过程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建立了三维油水两相油藏数值模拟数学模型;基于
    拟稳定渗流理论,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油藏数值模拟定井底压力、定产油量和定产液量条件下的内边界条
    件;通过全隐式差分格式建立了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数值模型,并采用预处理共轭梯度法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
    明,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的压力场有明显的影响,定产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压力变化越剧烈,压降的影
    响范围越大。井–网格条件对油藏压力场的影响不明显,但对井底压力影响较大,定产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
    井底流压越低。

    水驱实验模拟注水开发对储层的影响
    史长林1,张凤红2,陈平1
    2013, 35(5):  87-93.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2
    摘要 ( 201 )   PDF (739KB)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电镜扫描、压汞实验和铸体薄片分析,研究了水驱模拟实验前后渤海湾某油田中孔中渗储层的变化情
    况。实验表明,水驱前后储层物性的宏观特征、微观特征以及流体分布特征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水驱后储层平均
    孔隙度增加,渗透率在500.0 mD 以上的样品水驱后渗透率增大,而渗透率在500.0 mD 以下的样品水驱后渗透率变
    小;水驱后最大孔喉半径和孔喉平均配位数增加,而平均孔喉半径和汞饱和度中值半径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水驱后
    中—粗岩砂岩(粒度中值大于1.5 µm)储层平均孔隙直径和平均喉道直径增大,而细砂岩(粒度中值小于1.5 µm)储层
    平均孔隙直径和平均喉道直径减小;水驱后储层微观均质系数减小、变异系数增大,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水驱后剩余油
    主要分布于颗粒表面、粒间孔边沿、微孔及喉道等水驱未波及到的部位。

    本期导读
    超临界CO2 驱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超,李兆敏,张东
    2013, 35(5):  94-99.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3
    摘要 ( 202 )   PDF (822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并研究了储层岩石经过N2、CO2 及SC–CO2(超临界CO2)驱替后注入气体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利用X
    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技术对储层岩石进行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O2 注入储层后能够溶蚀岩石
    中的矿物成分,使孔隙度变大,渗透率升高;由于溶解快、扩散快的特性,SC–CO2 在注入地层时,前期对储层物性的
    改变十分明显;另外,脱落的黏土矿物发生运移又会堵塞岩石孔隙,导致岩石渗透性变差。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发现
    CO2 所溶蚀的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长石,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岩石溶蚀前后的微观孔隙结构发现,溶蚀后样品疏松,次生
    孔隙发育充分,连通性变好。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渤海M 油田注采系统渗流场特征及布井优化
    王力群1,黄凯1,邓琪1,吕栋梁2
    2013, 35(5):  99-108.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4
    摘要 ( 187 )   PDF (633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常规稀油油田缺少相关水平井开发理论的问题,以渤海M 油田为研究对象,利用保角变换与势叠加
    原理,研究了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一注一采模式(I)、水平井采油–水平井注水一注一采模式(II)、水平井采油–直井
    注水一注二采模式(III)及水平井采油–水平井注水一注二采模式(IV)等4 种典型水平井注采模式的势场方程、无因次
    产量表达式、等势线分布图和无因次产量变化图版。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生产井与注水井正对时,I~ III 类模式产量最
    大;水平井井网交错时,IV 类模式产量在注采井距小于水平段半长时最小,在注采井距大于水平段半长时最大,且注
    采井距等于其实际水平段长度时,两生产井之间最优距离为0.5~1.0 倍水平段半长。油田实例分析表明:获得的理论
    产量与油井实际产量具有一致性。

    基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压裂裂缝参数优化
    段伟刚1,卢聪2,张立会3,刘力铭2,林海3
    2013, 35(5):  109-117.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5
    摘要 ( 201 )   PDF (1129KB)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均质地质模型或概念模型的整体压裂裂缝参数优化方法未能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砂体展布的影响,优化结
    果与储层匹配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运用储层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压裂裂缝参数优化的研究,采用精细地质
    建模技术,考虑储层物性和砂体展布在平面和纵向上变化,建立了储层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以地层系数和层系分布为依据
    对储层类型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类型储层,结合产量模型和经济评价模型进行了整体压裂裂缝参数优化,最终建立了整体
    压裂裂缝参数指导图版。由于在优化过程中将优化对象进行了细分,因此区块的最优裂缝参数并非常数,而是随储层类
    型的变化发生改变,优化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区块整体压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漂移模型的气体溢流动态模拟
    王旭东1,陈平1,胡德云2,陈奕阳3
    2013, 35(5):  118-122.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6
    摘要 ( 211 )   PDF (398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在目前工程上的溢流计算模型相对粗糙,不能准确地对溢流动态进行描述,模型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
    差,溢流相关参数计算和现场相差过大,计算所提供的压井参数计算不准确,使得压井困难甚至失败等问题,以气液两
    相漂移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来表征相间作用,以双流体模型来体现流动的动态情况,建立了溢流动态控制模型,并对模
    型进行了离散求解。使用现场实际资料分析了溢流时井筒中气相分数的变化规律,压井过程中含气段的长度与含气
    段位置的变化,最后使用模型对压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现场实测数据和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吻合,模型对溢流动
    态进行描述较为准确。本模型为安全有效地井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储气库建设条件筛选与优化
    李玥洋1,田园媛1,曹鹏2,贾虎1,张成3
    2013, 35(5):  123-129.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7
    摘要 ( 244 )   PDF (449KB)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世界范围内各类储气库存在的储气库建设类型较少、伴生气处理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中国
    地质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实际,提出进行垫气处理、SCADA 信息系统应用、开采中末期地质信息收集等措施;
    在储气库优选方面,针对各类油气藏作为储气库建设目标的适应性,归纳了储层物性特征对储气库应用的影响,同时
    对储气油气藏地质构造特点进行了总结;基于储气库设计的复杂性,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压力设
    计、构造力学监测、安全评估等与目前常规设计思路相比更优的设计方案。本文旨在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储备提
    供参考意见,并为储气库的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特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王杰祥,王腾飞,韩蕾,任文龙
    2013, 35(5):  130-13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8
    摘要 ( 217 )   PDF (391KB) ( 5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块是一主力区块,为特低渗岩性油藏,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难度大,油
    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模拟其油层条件,开展了氧化管、加速量热仪和单双管驱油实验,主要研究了
    原油的低温氧化性能及特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五里湾一区油藏原油在油藏条件
    下即能发生氧化反应,且当温度达到100 ℃左右时氧化反应速率迅速增加,原油活化能E=61 354 J/mol;特低渗油藏水
    驱后转空气泡沫驱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20%,且油藏渗透率越高,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空气
    泡沫的注入时机对原油采收率影响显著,开发后期转空气泡沫驱,原油最终采收率更高,对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更有利。

    砾石充填防砂对稠油井产能影响研究
    司连收1,2,李自安1,张健3
    2013, 35(5):  135-14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19
    摘要 ( 221 )   PDF (434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前人在稠油开采过程中模型复杂,防砂对稠油开采带来的附加影响严重问题,展开了砾石充填防砂研
    究。建立了防砂井流动模式及产能预测模型。在常规套管射孔井的预测基础上,附加考虑了这些区域的流动阻力和
    表皮问题,形成了砾石充填油井的产能预测模型。对砾石层渗透率压降影响分析表明:炮眼砾石层压降随砾石渗透率
    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原油黏度的增高,炮眼压降增大,油井产能会大大降低,而原油黏度特别大的油井,会出现充填防
    砂后供液不足的情况。研究认为:选择适当尺寸的充填砾石,在防砂施工过程中避免砾石破碎,从而保持较高的渗透
    率,有利于充填防砂井获得较高的产能。对指导出砂井的稠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可循环泡沫钻井完井液防地层污染数值模拟
    张彬1,黄建喜2,曹佳艺3
    2013, 35(5):  141-145.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20
    摘要 ( 184 )   PDF (472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场施工中难以观察可循环泡沫钻井完井液的井下情况,为模拟其对地层的保护机理,建立了合理的地层
    孔隙简化模型,对可循环泡沫钻井完井液在井下如何防止地层污染的流场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可循
    环泡沫钻井完井液的气泡可以进入地层,有效地阻止了钻井液组分进入地层伤害储层,并随着孔隙尺寸不同而具有较
    好的适应性。在现场试验中也证实了可循环泡沫钻井完井液能够很好地保护油气层、防止储层受损伤。

    油气化学工程
    Gemini 表面活性剂催化氧化柴油脱硫研究
    彭国峰1,2,赵田红2,黄志宇3,陈经纬1,柴军军1
    2013, 35(5):  146-150.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21
    摘要 ( 180 )   PDF (415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柴油中所含硫是形成大气 SOx 酸雨的有害源之一的问题,开展了以硫化物为核心的柴油深度脱硫技
    术研究。为了加快柴油氧化脱硫反应速度,提高脱硫率,笔者以自制合成的新型季铵盐 Gemini 表面活性剂(简记
    为 DAEQ9–Cl)作为相转移催化剂,用过氧化氢–乙酸作为氧化体系,以南充炼油厂直馏柴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H2O2/CH3COOH/DAEQ9–Cl体系催化氧化柴油脱硫的适宜反应条件及脱硫效果。实验表明,在柴油氧化脱硫反应中,
    DAEQ9–Cl 是一种优良的相转移催化剂,柴油中的硫含量降为 28µg/g,脱硫率为 96.2%。本研究对治理环境污染开展
    环境保护有推广价值。

    石油化学工程
    特超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黏动力学机理研究
    吴川,苏建政,张汝生,张祖国,龙秋莲
    2013, 35(5):  151-156.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22
    摘要 ( 205 )   PDF (415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离水热裂解催化降黏反应前后的特超稠油,利用元素分析仪、分子量测定仪、核磁共振仪对反应前后沥青
    质及胶质的元素分析、平均分子量及核磁共振氢谱进行测定,结合化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特超稠油水热裂解
    催化反应动力学机理。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的特超稠油黏度大幅度降低,胶质及沥青质氢碳原子比均增大,芳碳率降
    低;分子量降低,尤其是沥青质的分子量降低幅度较大;胶质分子总能量降低,沥青质分子总能量增加,胶质分子在水
    溶液中稳定性增强,沥青质分子稳定性变差,降黏催化剂能与稠环芳烃盘中心核沥青质接触作用,稳定的芳环盘状结
    构破坏;胶质与沥青质分子尺寸明显减小。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稠油掺稀液压反馈式抽稠泵杆柱设计优化
    袁波,杜林辉,梁志艳,唐健,姜建华
    2013, 35(5):  157-164.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23
    摘要 ( 234 )   PDF (757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为碳酸盐岩超深、超稠油油藏,因油稠配合掺稀生产,有杆泵举升主要以针对稠油掺稀设计的液压
    反馈式抽稠泵为主。对液压反馈式抽稠泵在掺稀井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各种载荷的构成因素进行敏感性评
    价,得出动液面及混合液黏度是影响载荷的最敏感因素。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目前杆柱设计方法存在的问
    题,并对杆柱断脱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大量实测及计算数据对比,得出优化后杆柱受力计算误差更小、受力状况评
    价更加准确的结论,应用优化后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目前各种机杆泵组合情况下的最大抽深,用于指导生产管理。

    基于金属磁记忆效应的管道泄漏定位技术研究
    杨勇,王观军,孙东,柳言国,姬杰
    2013, 35(5):  165-171.  DOI: 10. 3863/j. issn. 1674 – 5086. 2013. 05. 024
    摘要 ( 225 )   PDF (822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道泄漏通常会造成管体的变形和破坏,利用金属磁记忆技术可有效检测由于泄漏而造成的管道应力集中。
    针对含有干扰噪声的非稳态磁记忆信号泄漏点特征信息提取,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信号分析方法。该
    方法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将磁记忆信号分解成本征模式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Mi(t))),分离和提取Mi(t) 分量并对信号进行重构,然后通过对重构信号的Hilbert 包络谱进行分析,可
    以达到提取管道泄漏点特征信息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管道压力、泄漏量等参数的影响,能够有效提取
    管道泄漏点的特征信息,具有很好的泄漏点识别准确率。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油气管道泄漏点的定位误
    差小于1.0 m,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