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01
    地质勘探
    文昌19-1 油田珠江组二段I 油组沉积相研究
    雷霄1,胡余2,梁文锋1,廖纪佳2 *,廖明光2
    2015, 37(4):  1-1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1.17.02
    摘要 ( 283 )   HTML   PDF (1433KB) ( 8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石学、测井相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对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19 1 油田珠江组二段I 油
    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层主要为滨岸相沉积,共识别出前滨、临滨两种亚相,前滨滩坝、临滨滩砂、临滨泥和
    海泛泥4 种微相。前滨滩坝发育于潮间带,岩性主要为肉红色陆源碎屑质生屑灰岩、灰白色钙质砂岩,块状构造,层理
    不明显,垂向上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自然伽马呈低幅枣核状、锯齿形或箱形;临滨滩砂和临滨泥发育于潮下带,岩性
    主要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泥质条带,波纹层理,常见生物扰动构造,在自然伽马曲线上,滩砂呈中幅漏斗型,
    临滨泥呈高幅钟形;海泛泥发育于水体加深、水动力减弱的区域,为一套广泛分布的细粒沉积物,岩性主要为泥岩、粉
    砂质泥岩,透镜状层理,常见生物扰动构造,自然伽马呈高幅锯齿形、钟形。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灰岩段混积储层特征
    刘辰生1,2 *,于汪1,2
    2015, 37(4):  13-2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1.14.04
    摘要 ( 211 )   HTML   PDF (885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湖凹陷灰岩段为灰岩与砂岩混层沉积,灰岩储层与砂岩储层特征差异较大。综合运用岩芯、物性分析以及
    铸体薄片资料分析灰岩段储层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灰岩段由3 个沉积韵律组成,每个韵律的下部为泥岩或泥灰岩,
    上部为生物碎屑灰岩或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平均孔隙度12.7%,平均渗透率为21 mD,属低孔低渗型储层。灰岩储集
    空间以粒内孔为主,粒间溶孔和铸模孔为辅,裂缝多被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6.36%,平均渗
    透率为47.11 mD,属中孔中渗型储层,砂岩储层以粒间孔为主。灰岩储层铸体薄片资料显示储层孔隙和喉道分选均较
    差,非均质性强,而砂岩储层孔隙和喉道分选性好,较均一。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明显受到沉积环境、米级旋回和成岩
    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平面上,构造高部位生物碎屑灰岩发育,储层物性好,非均质性弱,纵向上,米级旋回上部生物碎
    屑灰岩发育,储层物性也较好。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胡伟1 *,杨胜来1,李斯鸣2,王智林1,李滢1
    2015, 37(4):  22-28.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8.30.31
    摘要 ( 227 )   HTML   PDF (421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杏六区油藏经过43 a 的注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总体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地下油水
    关系复杂,亟需对剩余油分布进行精细研究。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杏
    六区油藏的动静态资料,筛选出4 个地质因素、5 个开发因素共计9 个动静态因素构成剩余油潜力评价因素集。依据
    二次加密后取芯井资料和各小层水洗资料,对各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和权重统计,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剩余
    油分布。将最终计算出的S2 7 小层各单井点剩余油概率评价结果绘制成剩余油平面分布概率图,并与数值模拟结果
    和现场取芯分析结果对比,单层剩余油识别符合率达到86.7%。该方法能够精确预测剩余油分布,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和可靠性,为类似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依据。

    涪陵北部长兴组礁滩相沉积模式与勘探领域
    李宇平*
    2015, 37(4):  29-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8.29.07
    摘要 ( 219 )   HTML   PDF (1091KB) ( 7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前期区域沉积相研究和露头调查基础上,以四川盆地涪陵区块周边钻井层序地层纵向叠置、演变关系入
    手,建立地震解释模型开展骨干地震剖面解释,利用层序地层骨架地震剖面开展长兴组地震相、沉积相解释,并建立了
    储层发育相带模型,从而明确了该区长兴组主要勘探领域及其地震响应特征。涪陵区块长兴组发育两个沉积旋回,存
    在台地边缘高能礁滩相带。长兴组沉积前古地貌存在两个地形坡折,一为台地边缘向陆棚过渡坡折,一为台地内部阶
    地坡折。两处地形坡折控制了两排高能礁滩相带发育,是该区主要勘探领域。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后期精细地质建模技术对策
    邹拓1 *,徐芳2
    2015, 37(4):  35-4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2.08.03
    摘要 ( 272 )   HTML   PDF (498KB) ( 8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开发后期复杂断块老油田二次开发挖潜剩余油,需要准确认识储层三维空间分布、精细预测储层属性参
    数,展开了精细地质建模技术研究。采用逐级控制、分步建模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复杂断块断层多、配置关系复杂、单
    砂层层多且薄的构造建模难题。利用SKUA 软件地质网格系统,避免建模网格变形、坍塌及不稳定性等问题。同时,
    采取多条件控制、嵌套约束模拟属性建模方法,保证物性模拟参数优相关性,借助GPU 加速、多核并行运算等技术手
    段,重点单砂层重点剖析的方法,建立30.0 m×30.0 m×0.5 m 精度模型,准确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将上述技术对策用
    于港西油田五区二三维地质建模中,实现了储层精细三维可视化,提高了储层参数预测精度,为后续精细油藏数值模
    拟预测剩余油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模型。

    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生烃潜力模糊评价方法
    熊德明1,2 *,张明峰1,吴陈君1,2,妥进才1
    2015, 37(4):  41-5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17.01
    摘要 ( 293 )   HTML   PDF (451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烃源岩主要包括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因此,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也是油气成藏和含油气系统的基础。对
    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评价,通常只侧重于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由于不同的沉积盆地在沉积古环境,母质类型的
    输入以及有机质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仅以烃源岩物理化学性质为侧重点的烃源岩评价方法很难评
    价不同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为了快速有效评价碳酸盐烃源岩生烃能力,对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过程4 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
    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新模型;避免了在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过程中由于参数过多而导致的
    矛盾现象,避免了选取参数时的盲目性,提高了烃源岩评价效率。在渤海湾盆地进行了生烃潜力评价,实际应用表明
    该方法快速、实用、可靠,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福山凹陷美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刘琴琴1,2 *,黄传炎2,3,金思丁2,3,刘恩涛2,3,夏存银4
    2015, 37(4):  51-5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18.01
    摘要 ( 187 )   HTML   PDF (1080KB) ( 6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分析了福山凹陷西部美
    台断层的活动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美台断层在流沙港二期开始活动,在流沙港二期至一期,断层活动速率达到最高,
    此后活动性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活动强度大的部位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迁移;同一时期断层的不同部位活动强度
    也具有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在美台断层中部断层活动性最强,而在断层两端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区域地层总沉降
    速率和沉积体系分析,初步探讨了断层对凹陷沉降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偏差系数计算方法评价
    熊治富*,邓金花,陈丹
    2015, 37(4):  60-6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03.28.04
    摘要 ( 174 )   HTML   PDF (322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偏差系数是气藏储量计算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可通过高压物性PVT 实测取得,也可以通过计
    算方法计算求得。针对在川东北地区各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精度不是特别明确的问题,开展了各种计算方法
    的评价研究,研究中利用4 种常用计算方法的预测结果分别与Standing–Katz 天然气偏差系数图版中不同拟对比压力
    及拟对比温度下对应的偏差系数及川东北地区实测天然气偏差系数对比分析及评价,获得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认为DAK 及DPR 方法实用范围较宽,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适用于川东北地区高温高压条件天然气偏差系数的计算。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
    李延丽1 *,王爱萍1,郑红军1,2,陈更新1,苟迎春1,2
    2015, 37(4):  67-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1.05.03
    摘要 ( 301 )   HTML   PDF (560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实践证明,厚油层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是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单砂体注采关系及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
    素。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A 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发育厚油层,厚油层内部泥质隔夹层发育,在岩芯标定测井的基础
    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识别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标准开展了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根据隔夹层的纵向分
    布、平面展布特征将区内隔夹层分为稳定型隔夹层、次稳定型隔夹层和不稳定型隔夹层等3 种类型。水动力条件及基
    准面旋回是控制隔夹层厚度变化及分布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分析3 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参数下
    限值为约束条件利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了井间隔夹层的空间分布,建立了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注采
    关系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提供了地质依据。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
    段宝良1,宋殿光1,2 *,魏宝君3,张贵宾2
    2015, 37(4):  73-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04.01
    摘要 ( 221 )   HTML   PDF (608KB) ( 8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原始曲线探测深度不确定的问题,开展了将原始测井结果合成为具有固定探测
    深度曲线的研究。研究中首先采用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迭代反演算法进行曲线的围岩校正处理,之后利用高斯牛顿梯
    度下降反演算法对每层地层进行三参数反演,获得地层的侵入带电阻率、侵入半径和地层真电阻率,再根据提出的伪
    源距概念,利用获得的三参数绘制探测深度与源距、源距与视电阻率的关系图版,最终通过插值获得具有固定探测深
    度的测量曲线。通过一系列数值模拟发现,合成后的不同探测深度曲线在有侵地层中出现有规律的分离现象,该现象
    与地质特征吻合很好,相比原始曲线能更直接地反映地层侵入特性,说明本方法能够提升该类仪器的应用效果,可以
    与阵列感应曲线进行对比,方便地质解释人员做出更准确的地层评价。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叠加原理不能求解含启动压力梯度渗流方程
    李道伦1,2 *,杨景海3,查文舒2,王磊4,卢德唐1
    2015, 37(4):  81-89.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4.11.28.01
    摘要 ( 165 )   HTML   PDF (595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不是齐次方程,使用叠加原理对其进行求解时会引起误差。首先建立含启动
    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然后基于PEBI 网格进行数值求解,最后将数值计算的试井曲线与基于叠加原理的试井曲线进
    行对比。数值求解的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使得关井后的井底压力很快稳定,并且井底压力不能恢复到原始压
    力,同时,关井段的压力导数曲线下掉。基于叠加原理的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使关井后的井底压力持续上升、
    数百天乃至数千天都不能使恢复压力稳定,并且压力导数上翘。这不仅与数值解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也与封闭边界压
    力导数下掉的趋势相悖。这表明叠加原理不适用来求解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

    页岩中甲烷虚拟饱和蒸汽压的计算方法研究
    熊健*,刘向君,梁利喜
    2015, 37(4):  90-10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3.05.07
    摘要 ( 261 )   HTML   PDF (541KB) ( 8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烷在页岩中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同时甲烷在页岩储层中呈超临界状态吸附。引入过剩吸附量,对吸附实
    验中吸附气量进行修正,并对Dubinin Astakhov(D A)方程进行改进,将改进后方程应用于研究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的
    吸附特征曲线,并对虚拟饱和蒸汽压计算经验公式进行优选。研究结果表明:Dubinin 方法和Reid 方法计算虚拟饱和
    蒸汽压偏低,Antoine 方程外推方法和Astakhov 方法计算虚拟饱和蒸汽压偏高;Amankwah 方法是计算虚拟饱和蒸汽
    压的最优方法。页岩中超临界甲烷吸附特征曲线与温度无关,且得到具有物理意义参数的吸附特征曲线表达式。

    大段合采油井层间干扰主控因素研究
    张继成1,2 *,何晓茹1,2,周文胜2,3,耿站立2,3,唐恩高2,3
    2015, 37(4):  101-10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3.12.02
    摘要 ( 221 )   HTML   PDF (335KB) ( 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段合采油井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层间干扰研究,确定层间干扰的主控因素。结合现
    场试油实践,以层间干扰系数作为定量评价层间干扰程度的指标,对部分井的产能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流压、生
    产压差、含水率等因素均可对层间干扰程度造成影响。收集油田数据资料,计算了渗透率级差、厚度级差、层数、地层
    压力系数级差、生产压差级差、平均黏度、孔隙度级差、流压级差等因素。采用复相关系数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初筛
    选,根据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筛选后因素与层间干扰系数间的关联度,确定出层间干扰的主控因素,分
    别为渗透率级差、层数、静压系数级差、合测含水率、生产压差级差和流压级差。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超孔隙压力研究
    张炜1,2 *,李新仲1,李清平1,曹静1
    2015, 37(4):  107-11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4.16.01
    摘要 ( 251 )   HTML   PDF (571KB) ( 10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和海洋工程施工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引发的工程风险问题,展开了天然气水合
    物分解超孔隙压力理论模型研究。研究中采用理论解析方法,基于水合物分解前后的相态模型和热力学中的通用气
    体定律,推导了水合物分解导致的沉积物体积膨胀模型,进一步采用土力学中土体的压缩和回弹特性,最终获得了水
    合物分解超孔隙压力理论解析模型。采用典型的海底滑坡工程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并针对模型中复
    杂的影响参数展开参数考察,获得了不同参数的影响效应。研究对认识水合物分解产生的超孔隙压力的演变机理,保
    证水合物的储层稳定性,规避水合物分解带来的工程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种新的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井耦合模型
    乐平*,杜志敏,陈小凡,莫非,黎伟
    2015, 37(4):  117-12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5.07.01
    摘要 ( 168 )   HTML   PDF (495KB) ( 7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和井筒压力分布问题,开展了分支水平井井筒与油藏渗流的耦合模
    型研究。研究利用底水油藏下边界恒压供给的特点,采用微元思想,用储层细分的方法代替井筒细分的处理方法,建
    立了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井储层渗流与井筒流动的耦合模型。对储层微元细分处理属于一类新的微元处理方法和
    研究手段,由此获得的简化耦合模型求解产能和压降剖面时可大幅减小计算量,节约计算成本。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
    符合精确模型的基本规律和认识,同时给出了简化模型向精确模型修正的比例,按此比例修正后的简化模型进行产能
    的快速估算是一种实际可行的简便方法,为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产能预测,为进一步计算延缓底水上升的临界产
    量、临界压差等参数提供了研究基础。

    基于数值模拟的套管受力单因素分析
    于献彬1,2 *,陈晓清1,纪佑军3
    2015, 37(4):  127-134.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3.04.02
    摘要 ( 240 )   HTML   PDF (462KB) ( 6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套管损坏一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棘手难题,对套管受力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保证套管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考虑开发过程中储层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作用,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围岩组合体系
    的数学力学模型,根据单因素理论,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套管的径向挤压力随注水压力、套管参数、地层参数和地应
    力的变化规律:套管的径向挤压力随注水压力、套管壁厚、地层泊松比、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套管弹性模量、
    直径、地层渗透系数、地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研究成果将为油田套管保护和预防套损提供理论指导。

    聚驱后残留聚合物分布及对二元驱的增效作用
    谢晓庆1,2 *,冯国智1,2,刘立伟1,2,石爻1,2,曾杨1,2
    2015, 37(4):  135-14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4.02.02
    摘要 ( 313 )   HTML   PDF (406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如何将聚驱后残留在油藏中的有限聚合物发挥出最大限度效益的问题,开展了聚驱后残留聚合物分布及
    对二元复合驱增效作用的研究。研究中调研并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聚合物驱后的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了符合海
    上油田S 区块油藏地质特征的大型三维平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通过对水驱、聚驱、聚驱+ 表面活性剂的二元复合驱
    及后续水驱等不同阶段的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场、浓度场和压力场等值线图的取样监测,认识了残留聚合物的分布规律
    及对聚驱后二元复合驱的影响。结果表明:注聚结束时,主流线浓度最高,两翼部分最小;后续水驱结束,主流线浓度
    最小,聚合物大部分被驱出。岩芯中残留的聚合物越多,对二元复合驱的辅助作用越强,注聚结束后越早实施接替技
    术越好。研究成果对聚驱后如何利用接替技术继续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CO2 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张艳玉1 *,李延杰2,孙晓飞1,白需正3,苏玉亮1
    2015, 37(4):  141-14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5.27.04
    摘要 ( 207 )   HTML   PDF (382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注CO2 提高采收率项目实施之前,对油藏进行注CO2 筛选评价可提高注CO2 项目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从CO2 混相驱机理出发,综合分析了影响注CO2 混相驱开采效果的12 个油藏和流体参数作为筛选油藏的综合评价
    参数。根据对国内外大量CO2 混相驱项目的统计,运用理论分析、现场经验和概率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这些参数
    的量化方法。在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参数的综合权重的基础上,结合理想解法与灰色关联分析
    法的优点,建立了用于多油藏筛选评价的加权灰色关联理想模型(GC 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应用该筛选方法对
    5 个典型的候选油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结合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正确评价各候选油藏注
    CO2 混相驱潜力的大小。

    克拉玛依油田注水井解堵增注技术研究
    胡书勇1 *,刘学2,黄晶3,王勇4,李建国4
    2015, 37(4):  147-151.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3.11.02
    摘要 ( 214 )   HTML   PDF (384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注水开发油田地下矛盾进一步突出,产水量不断上升,产量逐年递减。克拉玛依油田
    自投入开发以来实施污水回注,由于回注污水水质不达标等因素,造成地层堵塞严重,注入压力高,注入量少。通过分
    析注水井动态资料和堵塞物情况,剖析了注水井的堵塞机理,针对不同堵塞机理,研制了相应的解堵剂,并对解堵液溶
    蚀岩样、降解聚合物、清除FeS 垢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解堵液溶蚀能力强,可大幅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
    度、可氧化分解聚合物凝胶,能有效清除FeS 垢。对水敏性储层砂岩酸化所存在的问题,采用FP 1 防膨剂酸化增注
    工艺。现场实施后,措施效果显著,这对于其他油田类似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油气化学工程
    二元驱油水界面Marangoni 对流启动残余油机理
    罗莉涛1,2,3 *,刘先贵3,廖广志4,刘卫东3,崔彬5
    2015, 37(4):  152-16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3.05.02
    摘要 ( 176 )   HTML   PDF (633KB)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元驱的Marangoni 对流在启动油藏残余油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其微观机理对更好地应用二元驱技术提高
    采收率具有重大意义。设计了验证Na2CO3 溶液、KPS 表活剂溶液及二者的二元驱溶液与原油接触后产生Marangoni
    对流效果的实验和利用能产生强Marangoni 对流的二元驱进行微观仿真模型驱油的实验,分析了二元驱中油水界面
    Marangoni 对流启动残余油微观机理。结果表明:Na2CO3 溶液、KPS 表活剂溶液及二元混合溶液与原油接触后都能产
    生Marangoni 对流效果,且浓度越大,Marangoni 对流效果越好;Na2CO3 和KPS 对于产生Marangoni 对流有协同作用;
    1.2%Na2CO3 和0.3%KPS 二元驱产生的强Marangoni 对流引起了界面扰动和自发乳化作用,对启动膜状、岛状和盲端
    等残余油均有显著效果。建议油田采用能够产生强Marangoni 对流的二元驱。

    室内注二氧化碳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肖朴夫1 *,杨正明2,王学武2,戴兴星3
    2015, 37(4):  161-165.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5.03.09.03
    摘要 ( 219 )   HTML   PDF (399KB) ( 8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大庆外围特低渗透储层岩芯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注水、注气、注水转注气这3 种方式的驱油微观机
    理,对现场注水转注CO2 提出可参考性建议。实验中主要利用了CO2 的萃取、降黏等特点,与水驱相比,CO2 驱驱油
    效率更高,增油效果明显。实验表明:对于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效果最差,约为40%;不同注水时机转气驱效果均好
    于水驱,而且注水时机越早采出程度越高,在10% ~20% 含水率转注气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注气驱采出程度最好且
    采出程度都能达到67% 左右。通过核磁信号测量,对比不同开发方式的剩余油分布可以得出,水驱和气驱动用的主要
    都是大孔隙中的油,而水驱转气驱由于CO2 的波及范围更广,能对小孔隙中的部分原油进行动用。

    石油机械工程
    基于管柱声场模型的油井动液面检测新方法
    周伟1 *,贾威2,郭小渝3,李太福1,易军1
    2015, 37(4):  166-172.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17.11
    摘要 ( 180 )   HTML   PDF (452KB) ( 7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回波法测油井动液面存在回波信号弱、干扰噪音大和液面波辨识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管柱声场
    模型的油井动液面检测方法。受管乐器声乐频率可反映乐管长度的启发,利用管道声学理论对典型的管柱结构进行
    分析,借助管柱的声场特性和管内空气柱的共振原理,建立油井动液面深度与管内声场固有频率的关系,再通过快速
    傅立叶变换测定管内声场的固有频率,从而获得管内动液面深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验证了管柱空气共振
    频率和动液面深度的关系,能较精确地得到管内液面深度,相对误差在2% 以内,为精确检测油井动液面深度提供了
    一种新途径。

    自调流式喷管型ICD 的设计与数值验证
    曾泉树1,汪志明1 *,魏建光2,王小秋1,郭肖1
    2015, 37(4):  173-180.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11.01
    摘要 ( 207 )   HTML   PDF (497KB)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喷管型流入控制装置(ICD)在低流量下流动阻力等级(FRR)过大,而高流量下过小的不足,提出了改进
    思路,并进行了数值验证。为了更好地评价装置改进后的性能,选取流动阻力等级为0.8 的其他3 种ICD(喷嘴型、喷
    管型和螺旋通道型)与之比较,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各装置的流体参数敏感性及结构参数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装置受不同流体敏感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黏度上。FRR 大小取决于最小过流面积大小和流道长度,而最小
    过流面积影响ICD 的抗冲蚀和防堵塞性能。自调流式喷管型ICD 对黏度变化较不敏感,最小过流面积较大,抗冲蚀
    和防堵塞性能较强,并能够根据储层流量的大小自动调整FRR,使得流入剖面更加均匀,总产量最大。

    博导论评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冯其红1,王波2 *,王相1,王守磊3,韩晓冬4
    2015, 37(4):  181-186.  DOI: 10.11885/j.issn.1674-5086.2013.01.16.02
    摘要 ( 273 )   HTML   PDF (397KB) ( 6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地质情况、井网条件、流体物性影响,在注水开发油藏中的某些部位会出现以注入水快速突破、注入水无效
    循环等为特征的不均衡驱替。对于非均质油藏,为了实现相对较高的均衡驱替,获得更高的原油采收率,布井时必须
    充分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井网优化设计。通过分析,选取油藏流场强度变异系数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井网
    优化数学模型,使用遗传算法求解数学模型,获取与储层非均质匹配的最优井网。油藏实例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用
    优化后的井网进行生产,水驱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