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2-20
    地质勘探
    乌北南二段输导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演化研究
    付广 孟庆芬 王朋岩
    2006, 28(6):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1
    摘要 ( 749 )   PDF (300KB) ( 4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输导层内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形态特征,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划分为汇聚型、发散型和平行型3种形式。通过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二段输导层特征分析,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利用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研究原理和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二段输导层各地质时期的油气运移优势路径进行了研究。得到该区各地质时期南二段输导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分布具有相似特征,主要有5个汇聚区,以苏1井、苏21井和乌8井汇聚区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密度大,苏21井汇聚区位于生烃灶的边部,苏1井和乌8井汇聚区位于生烃灶内,有利于油气的运聚成藏。西部两个汇聚区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密度小,且位于生烃灶之外,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该区目前的工业油气流井不是分布在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汇聚点处,就是在其优势路径上,这是该区南二段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

    江汉盆地白垩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李群 郭建华 曾芳 段海亭 
    2006, 28(6):  5-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2
    摘要 ( 1573 )   PDF (431KB) ( 5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江汉盆地露头剖面野外实测、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原理,识别了白垩系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研究表明, 受燕山期幕式构造运动的影响,白垩系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氧化型湖泊四种主要沉积相类型;早白垩世,由于拉张断陷强度较弱,仅在盆地边缘断裂前缘的局部地区发育一套粒度较粗的冲积扇-辫状河砂砾岩沉积;至晚白垩世,在区域引张力的作用下盆地整体拉伸断陷,从盆缘往盆内方向依次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氧化型湖泊沉积,构成一个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

    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段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赵永刚 陈景山 雷卞军 李延钧 杨金利
    2006, 28(6):  9-1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3
    摘要 ( 925 )   PDF (343KB) ( 4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区嘉二段构造起伏平缓,断裂及裂缝相对较小,碳酸盐岩和蒸发岩发育,基本属于(半)局限蒸发台地相,部分属于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台内雏滩、(半)局限台地泻湖和(半)局限台地潮坪等亚相影响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蒸发台地泻湖、蒸发台地潮坪和局限台地泻湖等亚相控制盖层的分布。通过对烃源条件、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天然气运聚特征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认为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气藏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形成中型气藏的潜力,其中天然气的近源垂向运聚和理想的保存条件,是形成嘉二气藏的重要保障。有利的沉积亚相、建设性成岩作用、背斜构造、烃源断层和硬石膏岩层是该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烃源断层和硬石膏岩层的分布,为油气聚集层位及有利成藏区块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信息。

    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
    张庄 曾伟 杨西燕
    2006, 28(6):  13-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4
    摘要 ( 821 )   PDF (204KB) ( 4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物性的好坏受成岩作用的控制,研究成岩相及其展布规律,能有效地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根据控制沉积物孔隙形成与演化的成岩作用,将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划分为五种成岩相,即浅埋藏强压实相、浅中埋藏钙质胶结相、中埋藏绿泥石胶结相、中深埋藏硅质胶结相和深埋藏溶蚀高岭石胶结相。各种成岩相的形成和分布与沉积物的原始组分密切相关。各成岩相之间储层物性差别大,它们的不同组合可形成成岩圈闭。在蜀南地区的中部(川中—川南过渡带)有形成成岩圈闭的条件,因而在该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应不局限于构造圈闭。

    川西拗陷压实规律研究
    李阳兵 牟中海 谢用良 何 会
    2006, 28(6):  16-1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5
    摘要 ( 591 )   PDF (194KB) ( 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川西拗陷各井声波测井资料分别制作了泥岩、砂岩的压实曲线,统计了部分井压力系数与层位的关系,通过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了川西拗陷的压实规律。研究认为,川西拗陷在纵向上存在四个压实阶段,即快速压实阶段、正常压实阶段、过渡阶段、欠压实阶段;川西拗陷从北向南,各压实层段顶界深度有逐渐增大趋势;上三叠统的砂岩与泥岩存在类似的异常高压现象;不同压实阶段,油气分布特征不同,但气藏主要存在于过渡带和欠压实带。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围岩影响及校正方法研究
    吴宝玉 夏宏泉 张智勇
    2006, 28(6):  20-2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6
    摘要 ( 1340 )   PDF (238KB) ( 5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钻电阻率在随钻测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钻电阻率受井眼(井径,泥浆)、围岩(高阻或低阻邻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测井值常不同于实际地层的电阻率值。对随钻测井曲线进行环境影响校正主要使用图版法。校正图版是根据理论计算或实验结果做出的,不适合于逐点对所有井段的地层进行较全面的环境影响校正。以Schlumberger、Haliburton和Bakerhuges三大公司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围岩影响校正图版,研究了围岩电阻率、地层厚度和倾角与随钻电阻率测井值的关系,对图版采样读值,并采用神经网络法进行最优拟合得到校正公式,编制程序来实现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围岩影响自动校正。应用表明,用这种自动校正法处理得到的结果合理,校正效果明显。

    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冯 凯 和冠慧 尹成 田继东 赵维坤
    2006, 28(6):  24-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7
    摘要 ( 741 )   PDF (967KB) ( 6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对比目前生产实践中所使用的几种常见的窄方位与宽方位观测系统、多接收线与重复炮点的宽方位观测系统、陆上水网地区与滩浅海过渡带的宽方位观测系统的参数与属性,说明了三维地震采集宽方位观测系统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应该大力推行的技术。提出了对于道距、线距和炮点距完全规则相等的全方位三维采集观测系统的理想目标,认为海底电缆(OBC)技术、陆上万道采集系统、微机集群技术的推广使全方位、高密度及高覆盖观测系统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成为可能。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郝斐 程林松 李春兰 周体尧 姚运杰
    2006, 28(6):  29-3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8
    摘要 ( 847 )   PDF (209KB) ( 7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单相和油水两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产生机理和对渗流规律的影响问题,通过稳态“压差—流量”测定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别用模拟油、地层水、注入水和蒸馏水对我国某油田119块典型特低渗岩芯进行驱替实验,得到了单相和油水两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值,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物理模拟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不同渗流介质测得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均成幂函数关系,并且幂指数近似为-1。同时,由于毛管力和贾敏效应作用,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远远大于单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结合油田实际,说明了启动压力梯度在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考虑注采关系的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王伯军 张士诚 张劲 甘云燕
    2006, 28(6):  33-3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09
    摘要 ( 716 )   PDF (292KB) ( 4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地应力受注水、火烧油层等因素的影响状态发生改变,对油气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以地下流固耦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油水井注采关系的地应力场的数学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考虑孔隙压力变化的三维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应用组合网格法解决地层尺寸和井口尺寸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计算困难;以油田地质和开发实际数据作为计算输入,通过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系统计算得出油田注采开发时的流体压力、饱和度、固体变形以及应力场在空间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情况;其结果为油田开发采取适当措施,达到最优开采目的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后期开发调整、重复压裂、套管损坏预测等提供理论依据。

    凝析气藏水驱机理研究
    汪周华 吐依洪江 郭平 陈远忠 高慧君
    2006, 28(6):  36-3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0
    摘要 ( 900 )   PDF (194KB) ( 4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全世界凝析气田开发主要采用衰竭和注气两种开发方式。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注气,应用受到限制;衰竭式开采凝析油采收率低,对于凝析油含量高的气藏开采效果不好。凝析气藏注水开发是一新的开发方式,国内对此方面研究较少,值得探索。以大港板桥废弃凝析气藏室内岩芯注水驱替实验为基础,对水驱的可行性及其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凝析油和天然气的采收率最高可分别增加3.39%、10.11%;较高速度下注水效果好于在低速下水驱效果;存在一最佳注水量值;在废弃压力条件下注水效果优于复压后注水效果。

    确定气井二项式产能系数的新方法
    潘昭才;阳广龙 孙红海 肖云 冯鹏洲
    2006, 28(6):  40-4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1
    摘要 ( 784 )   PDF (141KB) ( 4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是计算气井无阻流量的常用方法,其关键在于确定系数值。分析推理得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不需要地层静压,只通过井底流压和产气量的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法,即可建立二项式产能方程,同时还能够反推确定地层压力。在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藏的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计算结果可靠。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考虑热损失稠油热采双孔介质不稳定试井分析
    陈荣灿 刘彬 贾永禄 余佳 李龙云
    2006, 28(6):  42-4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2
    摘要 ( 836 )   PDF (257KB) ( 4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蒸汽吞吐热采技术已经成为开发稠油油藏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蒸汽波及范围外的油层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因而油藏流体物性可以分为两个区。针对双孔介质中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热采井蒸汽波及区和未波及区流体的流动性质的差别,提出了试井问题所必须采用的径向流体复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蒸汽在上下盖层的热损失问题。建立了内区考虑热损失的径向流体复合模型,求得了无限大地层情况下的拉氏空间解,并通过数值反演方法作出了相应的样板曲线,并且对样板曲线作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为稠油开发油藏压力动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

    核磁共振成像在射孔完井中的应用
    赵敏 齐敦苏 孙新波 陈凤
    2006, 28(6):  46-4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3
    摘要 ( 784 )   PDF (307KB) ( 3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贝雷砂岩进行射孔试验,并分别对射孔后的靶体进行酸化、压裂工艺处理,利用核磁共振和工业XCT技术分别对未射孔的靶体、射孔后的靶体、射孔后酸化的靶体、射孔后压裂的靶体进行测试。定量分析了射孔对砂岩靶体的损害及酸化、压裂对射孔损害的解除作用,并进行现场试验验证。对合理有效地规划油田采油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西部地区巨厚砾石层钻井难点及对策
    郭鸣黎;
    2006, 28(6):  49-5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4
    摘要 ( 745 )   PDF (220KB) ( 4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中浅层巨厚砾石层,在钻井施工时难度非常大,事故频现,从而导致钻井周期长、成本高。针对这种胶结性差、结构松散,易垮塌、掉块地层,通过对几口井钻砾石层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 应当选用正电胶膨润土钻井液体系,要求动/塑比值≥1,对于下部胶结较好的砾石层,应选用高矿化度防塌钻井液体系,能减少砾石层的掉块。总结出了砾石层安全、快速钻进的一些成功经验,为以后钻砾石层顺利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掺稀采油在塔河油田的应用研究
    杨亚东 杨兆中 甘振维 蒋海 曾夏茂
    2006, 28(6):  53-5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5
    摘要 ( 816 )   PDF (193KB) ( 4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是中石化在西部的主产油田,该区块具有超深、超稠等特点。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结合室内掺稀降粘评价,利用多相管流计算方法分析深井稠油掺稀降粘优化设计模型,对掺稀降粘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运用表明,掺稀降粘工艺是一种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卫城低渗、复杂断块油田稳产技术
    肖利平
    2006, 28(6):  56-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6
    摘要 ( 762 )   PDF (217KB) ( 4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卫城油田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存在的层间吸水不均,层间矛盾突出,井况事故严重,注采完善程度低,油井严重供液不足,稳产基础差等问题,通过加强地质基础研究、深化储层、构造认识等一系列的做法,落实了剩余油的地区分布量,介绍了挖潜改造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水驱控制程度变好,区块连续三年实现产量上升,采油速度上升,投入产出比为1∶1.67。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提出了注水开发老油田的分析指标,为老油田的稳产积累了认识资料。

    油藏中沥青质沉积机理研究
    贾英 孙雷 孙良田 王胜华 张勇
    2006, 28(6):  60-6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7
    摘要 ( 757 )   PDF (400KB) ( 5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沥青质沉积资料的基础上,对沥青质的物理化学沉积机理、沥青质堵塞储层孔喉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沥青沉积模型划分为基于相劈分的沥青质沉积模型及基于胶体不稳定性的沥青质沉积理论模型,指出了各模型的局限性及其存在根源。通过分析原油中沥青质发生絮凝的温度、压力、组分,可以找出发生沥青质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搞清沥青质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为油藏注气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对防止储层损害,确保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稀油井区螺杆泵采油工艺技术研究
    柳海 李纲要 马增辉 冯学章 张晓红
    2006, 28(6):  65-6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8
    摘要 ( 1204 )   PDF (431KB) ( 4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螺杆泵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结合油井生产条件,选择适合螺杆泵采油工艺的油井,利用专业优化软件进行螺杆泵采油工艺设计。根据油井流入动态分析和实际生产情况,确定油井的实际供排关系,以选择螺杆泵的排量范围和型号,进行抽油杆、驱动装置和井下举升系统的配套优化设计,经过现场实测螺杆泵采油工艺与抽油机采油工艺的能耗数据对比,油井供排关系和举升系统都能正常运行。阐述了螺杆泵采油技术节能降耗效果,为深井中质油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对油田开发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陆梁油田生产系统结垢机理及防垢对策研究
    梁光川 郑云萍 张建华 王中武 蒋伟
    2006, 28(6):  69-7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19
    摘要 ( 1678 )   PDF (176KB) ( 4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陆梁油田生产系统中,生产井筒、抽油杆、集输管线、分离器、加热炉、注水管线等部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垢现象,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和安全。水质分析表明陆梁油田的采出水、注入水和地表水均为高矿化度水,有氯化钙和重碳酸氢钠两种水型,水质极不稳定,具有成垢的离子条件。垢物成份分析表明主要以碳酸钙垢为主。说明陆梁油田不同层位的采出水、注入水互不相容,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下,一经混合则发生结垢。提出了相应的防垢对策,对保证油田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阻力系数法测定就地CO2降低原油粘度能力
    林波 蒲万芬 赵金洲 刁素 周明
    2006, 28(6):  72-7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0
    摘要 ( 721 )   PDF (137KB) ( 4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就地CO2 在多孔介质中降低原油粘度技术是一种新研制开发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有效技术,研究了就地CO2技术降低原油粘度的测定办法,提出了阻力系数法。对单液法和双液法就地CO2体系在填砂管中对原油的降粘能力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在油藏条件下,当原油粘度为12904.1mPas,温度70℃,压力6MPa时,单液法可以使原油粘度降低42.15%,双液法可以使原油粘度降低52.69%。证明阻力系数法测定原油粘度下降是可行有效的。

    西峰白马区润湿反转剂驱模拟研究
    赵冀 李春兰 王文清 万晓玲 赵巍
    2006, 28(6):  74-7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1
    摘要 ( 755 )   PDF (322KB) ( 4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藏平均渗透率为0.77×10-3μm2,属低渗透率油藏,储层岩石润湿性普遍存在中性偏亲油性。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针对该油藏条件开展了室内润湿反转剂驱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选出适合该油藏的最佳驱油方案为:段塞尺寸为0.1倍孔隙体积,段塞组合为1000mg/L(0.05PV)+200mg/L(0.05PV)。应用润湿反转剂模型预测最佳驱油方案的原油采收率可以达到36.75%,与注水开发相比提高9%左右,润湿反转剂换油率达到538t/t。可以认为低渗透油藏注润湿反转剂开发是可行的。

    交联聚合物驱技术的矿场应用效果及开采特征
    马艳;陈祖华 李超 崔秀清 周生友
    2006, 28(6):  78-8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2
    摘要 ( 713 )   PDF (319KB) ( 4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技术存在用量高,抗温抗盐性差,调整剖面能力弱,易串流等局限性,提出了使用交联聚合物驱技术。并在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Ⅱ2断块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矿场先导性试验。对比交联聚合物驱与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认为交联聚合物体系在地层中的注入性良好,压力上升幅度比聚合物驱大且调整剖面的能力比聚合物驱强,产液能力弱,动液面下降幅度大,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仍处在较低水平,产量降幅小,有效地延缓了后续水驱突破。对于指导其他油田的弱凝胶调驱技术的矿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临南油田注入水改性pH值优化研究
    王业飞 丛洪良 王冬梅 曹方起 由庆
    2006, 28(6):  81-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3
    摘要 ( 730 )   PDF (197KB) ( 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南油田产出水矿化度高且呈弱酸性,导致处理后的注入水腐蚀性强、结垢严重,注入水严重不达标。研究了注入水水质改性的工艺原理以及注入水改性pH值与腐蚀性、污泥量和结垢的关系,确定了临南油田注水改性优化的pH值为8.20。临南注入水改性后,腐蚀电流密度不及原注入水的1/3,污泥量也仅为优化前污泥量的1/5,结垢量也大大降低。现场应用表明,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管网井筒结垢、腐蚀减轻;注水井增注效果变好;注水井启动压力下降、吸水指数提高,对油田开发步入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

    双段塞选择性堵水技术研究
    黎真 李平 宋燕高
    2006, 28(6):  85-8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4
    摘要 ( 1675 )   PDF (171KB) ( 4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井出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给油气井生产、油气集输和油田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的油田,带来严重的影响。选用水溶性的改性树脂聚合物复合堵剂(DM3)作为第一段塞,进行了大孔道裂缝型岩芯的堵水实验,发现堵剂对裂缝有较好的暂堵能力和选择性封堵能力,通过煤油浸泡24h后,油解封率大于82.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地层伤害率低于25%,随着解封时间增长,解封率不断提高,暂时封堵率下降。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高渗透性水泥段塞的粗粒径水泥配方,完成了施工性能的调节,在四川金华地区的金78井进行现场施工,取得了成功。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胶筒系统接触有限元优化设计
    伍开松 朱铁军 侯万勇 张勇 谢斌
    2006, 28(6):  88-9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5
    摘要 ( 815 )   PDF (259KB) ( 3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封隔器胶筒几何参数对密封性能影响,将套管、隔环、中心衬管和胶筒作为一个系统建立接触有限元优化设计模型。应用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编制其命令流。研究了几何特征参数和峰值接触压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胶筒的总厚度对密封性能影响很大,胶筒子厚度对密封性能影响较小,胶筒的高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存在最优方案,接触倾角选取必须慎重。高度和接触倾角双因素优化设计结果显示:与初始方案相比,高度降低37.5%,接触倾角降低8.9%,峰值接触压力升高13.38%。

    钻铤母扣接头改进设计的有限元分析
    陈勇 练章华 林元华 李荣 陈敏
    2006, 28(6):  91-9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6
    摘要 ( 786 )   PDF (603KB) ( 4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钻井过程中,钻具疲劳失效事故频繁发生,其失效部位主要位于应力相对集中的螺纹接头处。以177.8mm钻铤母螺纹接头作为研究对象,用有限元方法对加工有不同应力减轻槽的钻铤母螺纹接头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3种不同母螺纹结构在相同边界条件和载荷作用下螺纹消失端的应力集中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应力减轻槽效果较好,抗疲劳性能最佳,建议采用这种应力减轻槽结构。

    提高油管漏磁检测设备性能的新方法
    杜志叶 阮江军 余世峰 马保军
    2006, 28(6):  94-9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7
    摘要 ( 1729 )   PDF (241KB) ( 5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实际的漏磁检测设备相关参数,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确定了励磁线圈的形状和工作参数,获得最佳的信噪比。提出了在励磁线圈外面增加辅助磁路的措施来消除检测时的端部效应。通过在Hall探头两侧表面加装导磁块的方法,提高了探头对缺陷漏磁信号的轴向分量的检测能力。仿真数据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已经用在钢管漏磁检测设备的开发生产中。 

    石油生产函数及在产量最大化中的应用
    刘志斌;贾闽慧 康小军
    2006, 28(6):  98-9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8
    摘要 ( 1262 )   PDF (146KB) ( 5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在石油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石油资源与石油生产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生产与一般产品生产的区别,从经济角度讨论了石油生产要素的特征及各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对石油产量与生产要素进行定性研究后推荐使用功能模拟方法建立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联关系,并在一定的假设下得到了具有变量可分离和具有时滞的石油生产函数,最后以此生产函数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石油产量最大化模型,用动态规划求解该类特殊优化模型,获得石油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基于灰色理论的城市燃气负荷预测
    苏欣;袁宗明 张琳;黄坤 谢英
    2006, 28(6):  100-10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6.06.029
    摘要 ( 751 )   PDF (168KB) ( 4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燃气负荷与城市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传统的城市燃气负荷GM(1,1)预测模型仅与历史数据有关,预测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燃气负荷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应用灰色GM(1,N)模型,将工业产值和城市人口两个因子引入燃气负荷预测模型,建立一个一阶3个变量的灰色GM(1,3)模型,进行预测。实例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城市燃气负荷,而且该模型考虑了影响燃气负荷的主要因素,使得预测模型和结果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