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4-20
    地质勘探
    井眼轨迹和地层剖面及测井曲线综合成图研究
    范翔宇 夏宏泉 陈平 宋帆 海川 阎爽
    2004, 26(2):  1-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1
    摘要 ( 1434 )   PDF (240KB) ( 6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空间解析几何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对井眼轨迹和地层剖面及测井曲线综合成图进行了研究,借助VB6.0语言编程,实现了测井曲线、井眼轨迹和地层剖面综合成图,直观显示出井眼轨迹与地层的三维空间接触关系,赋于井眼轨迹三维地质信息和测井信息。通过处理实际资料,综合成图效果较理想,该程序使用方便和三维可视化绘图功能强,为研究人员进行水平井和大斜度井的电缆测井曲线或随钻测井曲线的地质参数解释及其地质导向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
    李连生; 朱军 李辉 林社卿; 胡艳革
    2004, 26(2):  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2
    摘要 ( 902 )   PDF (263KB) ( 6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通过对斜坡带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油规律研究,指出主控断层的育规模、连续性及与砂体、鼻状构造走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和油气藏类型及丰度。以此指导该二次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砂西构造N1—N12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陈新领 牟中海 马力宁 谭开俊 吴青鹏
    2004, 26(2):  7-1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3
    摘要 ( 842 )   PDF (337KB) ( 6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开发方案实施的基础,常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根据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在大分层的的基础上,采用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并结合等时法、切片法对砂西构造N1—N12油藏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从油水关系与小层划分的对比结果来看,采用这一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是切实可行的。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油田开发规划措施结构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谢祥俊 刘志斌 杜玉洪 田克中
    2004, 26(2):  11-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4
    摘要 ( 736 )   PDF (296KB) ( 6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功能模拟原理(微分模拟方法及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油田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对采油厂或开发单元研究并建立了油田措施产量最大(定措施工作量、定措施费用)、措施费用最低(定措施产量、定措施工作量)、措施效益最好(定措施工作量、定措施产量、定措施费用)的措施结构优化模型。这些优化模型成功地解决了油田(或采油厂)各项措施产量(通常包括压裂、酸化、大修以及其它措施等)及对应的各项工作量及其它开发指标的最优构成问题,将模型应用于国内某中后期开发油田的开发规划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钻井实体膨胀管纵向金属流动的试验研究
    张建兵 施太和 许茜 练章华 杨龙
    2004, 26(2):  15-1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5
    摘要 ( 1738 )   PDF (172KB) ( 7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井眼中钻井实体膨胀时的力学环境,选用35CrMo钢管,将金属塑性加工领域的网格法引入石油管程领域,对实体膨胀管的纵向金属流动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膨胀管膨胀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纵向金属流动不现象,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膨胀后的管子材料进行了金相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证实了网法的分析结果,说明了将网格法引入石油工程领域是可行的。

    油田注水过程中油藏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鲍祥生 尹成 符志国 丁峰
    2004, 26(2):  18-2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6
    摘要 ( 782 )   PDF (299KB) ( 7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注水过程中不仅会引起储层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而且会引起储层温度、压力的变化。它们的变化都会对纵波速度造成不同的影响,并会在时移地震剖面上有所反映。利用Biot Gassman方程,并结合各种经验公式,获取流体体积模量、岩石弹性模量,分析讨论了砂岩地层纵波速度随温度、压力、含水饱和度单独变化和共同作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渤海油田砂岩地层纵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该地区时移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时移地震监
    测油藏变化的能力。
    候选注气油藏筛选的指标综合权重优化新方法
    熊钰 熊玉滨 陈天钢 李拥军
    2004, 26(2):  22-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7
    摘要 ( 482 )   PDF (330KB) ( 7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注气混相驱以及非混相驱机理入手,系统的分析了影响注气效果的各种因素,筛选出多个重要油藏参数。根据大量注气方面的文献调研,评价出各项指标的技术界限,引入正态和半正态分布函数建立起影响注气效果参数的分布评分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评分法得到指标综合权重优化模型,给出了各个评价参数的综合权重和侯选注气油藏注气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对三个实例油藏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结合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油藏对注气适合性,客观反映侯选注气油藏集中各油藏对注气适合性的综合特征,
    表达油藏的注气潜力大小。

    井眼倾斜角和倾斜方位对裸眼完井地层出砂的影响
    刘向君 何湘清 罗平亚 练章华
    2004, 26(2):  26-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8
    摘要 ( 776 )   PDF (240KB) ( 6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等效塑性应变准则定量地研究了井眼倾斜角和倾斜方位对裸眼完井砂岩油藏出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应力和地层条件下,井斜角在0~45°时,随着井斜角的增加,井壁内的塑性应变最大值和塑性区范围都不断增加,出砂的趋势增大;当井斜角在45°~90°时,随着井斜角的增加,井眼内最大塑性应变逐渐减小,出砂趋势减小。井斜角相同,但井眼倾斜方位不同的井,井壁内产生塑性变形的区域不同,塑性变形的程度也不同,从防砂的角度,井眼,尤其水平井眼应该沿原地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或尽可能靠近最小主应力方向。

    陆良与保山盆地第三系浅层气田开发规律探讨
    王嫩范
    2004, 26(2):  29-3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09
    摘要 ( 1795 )   PDF (300KB) ( 7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云南陆良、保山盆地第三系浅层气田为例,结合国内外浅层气田的开发经验,探讨浅层气田的开发规律,以指导同类气田的开发。浅层气田一般气藏规模小,气柱高度小;产层疏松,大部分气藏为有水气藏;生产时气藏无水生产时间短、稳产时间短,气井容易出水、出砂,其开发规律明显区别于中深层整装构造型气藏。针对陆良、保山浅层气田生产表现的“三低”(低单井日产水平、低采气速率、低采出程度),气井见水快,井筒容易积液,产层容易出砂,出水大则出砂也大等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1)依据多井小压差原则,进一步完善井网,避免频繁激动气井; (2)严格按规定压差生产,及时确定气井“三稳定”的最佳工作制度,生产中; (3)尽量减少或杜绝井口气量调节,更不能轻易关井;(4)一旦发生气井水淹,尽快采取措施,避免造成井底或地层的严重污染,给复产带来困难; (5)加强气田生产测井、试井、产能测试,取全取准各项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分析与动态监测,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从而保证气田平稳、正常开采。

    特高含水期油藏调整挖潜研究
    李光泉 崔虹霞 尹文军 周化彬 林娟
    2004, 26(2):  34-3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0
    摘要 ( 776 )   PDF (332KB) ( 7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胜坨油田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挖潜的难度增大,在非均质油藏中,潜力往往分布于压力水平较低的层段,从压力状况入手分析油藏潜力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对胜坨油田二区83-5单元地层压力状况的分析,指导特高含水期油藏调整挖潜的工作,总结出了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有着指导意义的一些结论和建议,在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进入特高含水后期的老油田的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低速非达西渗流复合油藏DST段塞流试井分析
    蒋维军 贾永禄 刘长印 秦旭生 王健松
    2004, 26(2):  38-4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1
    摘要 ( 884 )   PDF (333KB) ( 8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实际低速非达西复合油藏DST测试非自喷井渗流规律的基础上,导出了其有效井径数学模型,并利用Laplace变换及特殊物理方程理论,导出了该模型的拉氏空间解析解;利用简便的Stehfest数值算法进行数值反演,得出了实空间解,绘制了无因次样板曲线。可有效运用于现场DST段塞流试井分析。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油气田开发中CO2腐蚀研究进展
    李春福 王斌 张颖 罗平亚
    2004, 26(2):  42-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2
    摘要 ( 1590 )   PDF (305KB) ( 9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油气田开发中CO2腐蚀的存在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腐蚀状况的机理,针对超临界流状态下CO2的性质及腐蚀实际,提出超临界腐蚀的观点。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一种分析泡沫钻井液稳定性的新方法
    李晓明 蒲晓林 罗兴树
    2004, 26(2):  47-4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3
    摘要 ( 1660 )   PDF (245KB) ( 7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价泡沫钻井液性能最关键的参数是其稳定性,通常用泡沫半衰期来衡量。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常规量筒法测泡沫半衰期。该方法简便易操作,但由于人为原因存在较大误差,而且不能记录到泡沫衰变的中间过程。为克服这一局限,采用了一种评价泡沫稳定性的新方法,即采用近红外扫描分散稳定性扫描仪(MA-2000 TurbiScan)进行泡沫稳定性分析。该方法较先进和精确,完全由电脑控制仪器自动完成,分析结果为两条电脑输出的曲线,从曲线上可清楚地观测到泡沫衰变过程及读出泡沫半衰期。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裂缝性油藏酸液滤失模型研究
    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刘学利
    2004, 26(2):  50-5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4
    摘要 ( 747 )   PDF (363KB) ( 8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液在酸压裂缝内流动时,有少数较大的岩石孔隙或天然裂缝首先受到过量酸液的溶蚀而迅速增长形成蚓孔,使滤失主要在蚓孔内发生。因此研究天然裂缝性油藏酸液滤失,必须考虑酸蚀蚓孔的影响。基于裂缝性油藏酸压中酸液的流动反应特性,建立了酸蚀蚓孔的增长模型、酸液在蚓孔内流动反应模型和滤失的酸液在地层中流动模型,提出了便于现场应用的裂缝性油藏酸压滤失计算方法;就影响蚓孔增长及滤失的裂缝净压力、蚓孔密度和酸液粘度等因素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对于现场酸压施工中有效控制酸液的滤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水溶性固体阻垢剂的合成及阻垢性能研究
    吴雁 杨旭
    2004, 26(2):  54-5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5
    摘要 ( 968 )   PDF (309KB) ( 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AA—SAS)二元共聚水溶性固体阻垢剂的合成工艺及对碳酸钙的阻垢效果。探讨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与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关系,测定了共聚物在不同水质中的阻垢性能。结果表明,AA—SAS水溶性共聚物对CaCO3垢具有很好的防止效果。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抗高温降滤失剂PAX的合成及性能
    许娟 黄进军 李春霞 彭修军
    2004, 26(2):  57-5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6
    摘要 ( 945 )   PDF (306KB) ( 9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氧化还原体系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等乙烯基单体为基本原料合成出了新型抗高温二元共聚物PAX系列处理剂。该降滤失剂在220℃的高温下及饱和盐水中具有良好的降滤失作用。

    一种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谭芳 赵光勇 贾朝霞 郑焰
    2004, 26(2):  60-6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7
    摘要 ( 877 )   PDF (340KB) ( 8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采用氧化还原体系合成了AM/AMPS/ C16DMAAC共聚物。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共聚物特性粘数和转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范围,并研究了浓度、温度、盐及剪切速率对聚合物表观粘度的影响。

    低渗透砂岩储层低伤害缓速酸研究与应用
    姚奕明 翟恰 邢德刚
    2004, 26(2):  64-6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8
    摘要 ( 754 )   PDF (226KB) ( 8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煤层发育、软地层等原因使压裂技术尚未突破。针对宝浪油田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岩屑含量高、孔隙中充填物含量多、孔喉半径小、通道中杂质含量高的地质特点和对酸化技术要求,研究出了一种新型低伤害缓速酸实现深部酸化。该酸液具有对岩石溶蚀能力强、缓速性能好、表面张力低、防乳破乳率高、易返排的特点。在宝浪油田应用中取得好的增产效果,为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醇处理减缓低渗气藏水锁效应的实验研究
    赵东明 郑维师 刘易非
    2004, 26(2):  67-6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19
    摘要 ( 824 )   PDF (243KB) ( 8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锁效应是低渗透砂岩气藏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气体有效渗透率,尝试用醇来减缓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效应。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对醇处理原理进行了探讨,评价并比较了几种醇溶液用于减缓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效应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醇处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缓低渗透砂岩气藏中由水锁效应产生的伤害。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高压水射流与机械联合作用处理堵塞油管
    徐依吉 赵付国 陈宏道
    2004, 26(2):  70-7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20
    摘要 ( 1665 )   PDF (304KB) ( 6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田开发过程水泥浆堵塞油管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将这些堵塞的油管报废,结果造成很大的浪费。在系统研究高压水射流流动规律和动力特性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水力与机械联合破岩机理,根据不同使用条件和适用对象,对水射流参数进行了调整,对钻头切削齿和喷嘴布置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创了一种高压水射流处理水泥堵塞油管新技术,设计制造了清洗堵塞油管专用设备和工具,现场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输管线清洗研究与应用
    刘裕威 缪建成
    2004, 26(2):  74-7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21
    摘要 ( 801 )   PDF (235KB) ( 6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卞杨长输管线污垢类型进行分析,并从化学清洗方法的角度对清洗剂的组成作了讨论。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无机酸—盐酸对污垢有较好的清洗能力;酸液浓度,清洗温度等对清洗有很大影响;清洗剂中氧化剂的添加可有效控制有害气体—硫化氢的生成。

    长输管道故障树及可靠性增长对策
    王维顺 蒋大旭
    2004, 26(2):  77-79.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24
    摘要 ( 1159 )   PDF (208KB) ( 7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大部分通过远距离运输和销售,管道运行的可靠性对天然气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影响道运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提高管道运行可靠性的对策与措施,供管道运行管理者参考。

    石油经济管理
    油田油井增产措施经济极限分析研究
    陈武 陈光海 王莉 邓刚
    2004, 26(2):  80-8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23
    摘要 ( 963 )   PDF (236KB) ( 7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田开采中后期,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加深,措施作业边际产量递减,措施作业边际费用递增,措施作业增量边际成本递增。通过对中后期油田油井措施作业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措施作业边际费用递增规律,措施增量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分析,把措施费用看作一项再投资,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原因和经济极限产量计算的方法,以油田单井增产措施为分析对象,提出了油田油井增产措施经济极限的分析模型。这对中后期油田油井开发经济效益的分析和
    关井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对经济评价中固定资产余值回收的初步探讨
    刘斌 易维容 宋玉琳
    2004, 26(2):  82-8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2.024
    摘要 ( 948 )   PDF (208KB) ( 7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评价中回收固定资产余值是在评价期期末,固定资产净值以资金回收的形式进入现金流。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方式的不同(如一次性投资和滚动投资)以及评价期长短的不同(一般6至15年),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对经济评价结果影响很大,甚至于改变项目可行性的结论。通过对不同投资方式及评价期开发方案的经济评价,提出了对固定资产净值处理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