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曾用刊名: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主办:西南石油大学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60年
ISSN 1674-5086
CN 51-1718/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酒西盆地原油溶解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研究
李秀芬 张晓宝 马立元
2004, 26(1): 1-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1
摘要
(
833
)
PDF
(417KB) (
7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酒西盆地青西坳陷青西油田和南部隆起鸭儿峡油田8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稀有气体测试分析,探讨了原油中氦的来源问题。青西油田4口井和鸭儿峡油田527井、702井原油3He/4He (Rc)为10-8量级,推测其原油中稀有气体是壳源放射性成因的,同时也说明与青西油田和鸭儿峡油田527井、702井有关的推覆断层的切割深度限于地壳范围内。鸭儿峡油田501井、114井原油样品3He/4He (Rc)达10-7量级,说明有少量幔源氦的混入,而与这两口井有关的推覆断层的切割深度可能已达地幔。酒西盆地大地热流值较低,平均50.9 mWm-2(6),表明其大地构造活动性较我国东部盆地弱。
库车坳陷西段第三系盐上层基底沉降分析
陈书平;汤良杰;贾承造 皮学军 谢会文
2004, 26(1): 5-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2
摘要
(
937
)
PDF
(311KB) (
8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震层速度资料与地层砂泥岩含量的关系,求得新生界各层砂泥岩含量,结合经验的和实测的其它必要参数,计算了库车坳陷西段第三系盐上层的总沉降和构造沉降。根据变化趋势,可将沉降曲线划分为两种类型:上凸型和下凹型,北单斜带为下凹型,其余构造带为上凸型,沉降曲线不同阶段沉降速度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天山造山带与库车坳陷的盆山耦合作用。根据总沉降和构造沉降曲线的关系,上凸型沉降曲线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类,第一亚类为构造沉降曲线与总沉降曲线协调变化;第二亚类为两者不协调变化,反映盐的流动特点,这种现象在克拉苏构造带的南亚带最明显。
中国天然气资源研究
刘成林;李景明 李剑 朱玉新 王浩
2004, 26(1): 9-1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3
摘要
(
1553
)
PDF
(335KB) (
9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天然气资源从类型、富集程度、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中国常规天然气储量探明史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储量增长上了3个台阶,集中分布于六大盆地;其次,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海域,其特点为:时代分布老、丰度低、探明程度低、潜力大;第三,中国煤层气资源量,主要富集在东部、中部和西北部;第四,致密砂岩气有一般致密砂岩气和深盆气两种赋存形式,中国许多盆地具备形成深盆气的条件,也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第五,中国海域的南海和东海,陆地的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可能富含天然气水合物;第六,中国众多含油气盆地的地层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溶气资源;最后,泥页岩气、深源气、二氧化碳气和硫化氢气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油层含油性判别分析
唐洪
2004, 26(1): 13-1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4
摘要
(
934
)
PDF
(309KB) (
7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安寨油组是川中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油气多产于碳酸盐岩地层,开采时间较长,不少井产量下降,甚至枯竭,因而研究大安寨油井含油特征、预测产能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试油井段的产能分析,将储层分为干层、低产层和高产层三类;应用测井、地质及试油试采资料,归纳出不同类型产层的定性特征;并建立起判别产层的模型,形成一套选取
产层和预测产能的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双船作业中炮船的应用
鲁军 张白林 杨凯
2004, 26(1): 16-1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5
摘要
(
1094
)
PDF
(271KB) (
7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有时工区内会有平台、礁石、小岛等障碍,使用双船作业(Undershooting)是获得该障碍区域优良地震资料的一个好方法。根据三维地震勘探原理,只要在勘探面积上获得分布均匀的地下数据点,且具有足够的覆盖次数;检波器网格的大小满足空间采样定理,则三维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就可以满足要求。所以海上的地震电缆(检波点)就可以绕过障碍区而获得足够的地下三维数据。阐述了双船作业的方法原理,就炮船(Source vessel)震源与导航系统的配置,以及近场检波器的安装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在实践中,应用该方法使炮船取得了很好的作业效果。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合理井身结构设计的新方法研究
刘绘新 张鹏 熊友明
2004, 26(1): 19-2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6
摘要
(
889
)
PDF
(332KB) (
11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岩对建井投资风险的影响是国际性普遍问题。考虑盐岩蠕变的井身结构设计研究的关键在于思想方法的更新。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如下考虑因素:一条剖面、一个参数,然后根据压力平衡关系设计出合理的井身结构方案。基本思想是:利用井身结构设计确保钻井过程及油气井开采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最小,最大限度地延长油井寿命,获取最佳的油气井系统工程综合效益。根据盐岩蠕变规律研究成果,在塔里木油田秋参1井井
身结构设计中得到成功应用。
井筒与油藏耦合条件下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Ⅰ)——数学模型
段永刚 陈伟 黄诚 张勇
2004, 26(1): 23-25.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7
摘要
(
769
)
PDF
(217KB) (
7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准确有效地预测水平井产能是进行油藏工程分析和采油工艺设计的重要基础,常规的稳态产能预测方法由于内在理论缺陷导致严重的误差。以不稳态渗流理论为基础,将水平井的油藏渗流与水平井井筒流动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建立油藏与井筒耦合条件下的不稳态流动数学模型,在井筒流动模型中考虑流体磨阻、动量变化、井筒壁面流入的混合干扰等复杂因素,应用边界积分法建立井筒油藏耦合模型,可以与不同的油藏模型组合,从而为水
平井的油藏工程研究、完井及采油工程设计提供更先进的手段。
井筒与油藏耦合条件下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Ⅱ)——计算模型
黄诚 陈伟 段永刚 张勇 吕晓梅
2004, 26(1): 26-2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8
摘要
(
884
)
PDF
(369KB) (
7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段永刚、陈伟等提出的井筒与油藏耦合作用下的水平井产能预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借鉴Cinco H等人求解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压裂井压力动态的计算方法,建立产能预测计算模型,同时,考虑到工程应用计算的方便性与实用性,进一步建立Laplace空间中的计算模型,从而能够在油藏模型中利用大量现存的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及其压力解,通过迭代求解可以获得定产量条件下的井筒流入流率分布、井筒压降分布等重要信息。
井筒与油藏耦合条件下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Ⅲ)———实例分析
陈伟 段永刚 黄诚 张勇
2004, 26(1): 29-31.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09
摘要
(
1502
)
PDF
(318KB) (
8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段永刚、陈伟、黄诚等提出井筒与油藏耦合作用下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实例计算表明:油藏与井筒耦合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能够全面考虑水平井和油藏形态及参数影响;水平井的摩阻压降比加速度压降高出2~3个数量级,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井筒流体加速度的影响;水平井存在一定的最优水平段长度范围,通过耦合模型计算能够快速的确定最优长度;所开发的耦合模型具有很好的扩展能力,为不同条件下水平井的油藏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通用模式。
低渗透气藏气体渗流速度修正式
王彬 梅海燕 张茂林 李闽 孙良田
2004, 26(1): 32-3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0
摘要
(
1669
)
PDF
(296KB) (
8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渗流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是100多年前法国水利工程师达西提出的,他是通过液体实验得到的。对于气体渗流来讲,存在着滑脱效应,特别是在低渗、低速和低压时,滑脱效应更为显著。在考虑了气体渗流的特点后,结合分子扩散理论得到了考虑滑脱效应的气体渗流速度方程,为进一步开展低渗透气藏渗流理论研究,油藏工程研究和动态分析建立了基础。
低渗透各向异性地层合理井排距比研究
李忠兴 韩洪宝 程林松
2004, 26(1): 35-3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1
摘要
(
983
)
PDF
(385KB) (
10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庆油田某区块为例,从低渗透油藏流体地下渗流机理出发,根据低渗透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建立了102个不同的地质模型。通过102种方案的设计,在相应的地质模型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合理井排距比进行了研究,得到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排距比理论图版,利用图版可以确定对低渗透油田不同各向异性程度下合理井排距比,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地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涂兴万; 陈林媛; 莫文丽 莫小国 杨建成
2004, 26(1): 39-4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2
摘要
(
1454
)
PDF
(243KB) (
7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水期陆相复杂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油藏模拟难度大。马11复杂断块油藏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部署实施了以调整井、调剖、堵水、油水井大修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方案,油藏含水上升率大幅度下降、采油速度上升、采收率提高了。
测量储层多孔介质孔隙度及其分布的新方法
易敏 黄瑞瑶 孙良田 王珏
2004, 26(1): 43-4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3
摘要
(
866
)
PDF
(264KB) (
6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储层岩样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分布的深入研究,应用工业CT技术,提出了一种测量储层岩样孔隙度及分布的有效方法—CT密度差测量法,并对某油田岩样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说明,采用CT密度差法测量孔隙度及分布是有效的,与常规方法相比较,具有快速、精度高、不伤害岩样并能模拟油藏条件测量等特点,是检测储层岩样性质和跟踪地层流体的先进手段。
酸性天然气压缩因子实用算法对比分析
汪周华 郭平 李海平 冉新权 钱治家
2004, 26(1): 47-5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4
摘要
(
820
)
PDF
(230KB) (
8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方法;并针对酸性天然气压缩因子计算时由于H2S和CO2的影响、校正体系拟临界参数的方法和思路作了相关论述,并进行了实例对比分析。
一种计算裂缝砂卡位置的新方法
王正茂 李治平 李允 王嘉淮 赵志辉 彭少涛
2004, 26(1): 51-53.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5
摘要
(
1707
)
PDF
(308KB) (
8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压裂施工作业过程中有可能在裂缝中形成砂卡,砂卡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到压裂施工压力,为了准确计算裂缝中砂卡的位置,可以对压裂施工压力进行分析。通过做出压裂施工压力和施工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可以确定砂卡发生后的压力响应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得直线段斜率,然后根据求得的斜率和相关的裂缝参数,即可求出裂缝中砂卡的位置。这对于正确指导压裂施工作业以及获得优质裂缝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物驱后双液法固定技术试验研究
徐婷 李秀生 张学洪 赵福麟
2004, 26(1): 54-5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6
摘要
(
775
)
PDF
(412KB) (
8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由于不合理的流度比造成后续注入水迅速沿高渗透层突破进入油井,使油井很快水淹。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平板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双液法固定技术。研究得出:聚合物驱后采用双液法注入固定剂溶液,可以充分固定地下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形成的冻胶体系可以有效封堵这部分高渗透孔道,迫使后续注入水进入中、低渗透层,提高了聚合物驱后的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后若恢复水驱,通过絮凝和双液法固定技术,可以充分絮凝低浓度聚合物溶液,并有效固定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该技术对于高渗透层的封堵十分有效,使注水剖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了水驱的原油采收率。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泡沫分流酸化模型进展
黄颖辉 赵立强 陈冀嵋 刘欣
2004, 26(1): 58-6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7
摘要
(
856
)
PDF
(398KB) (
7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泡沫可以帮助酸转入低渗透或更需要酸化的地层中来优化酸液置放。泡沫分流酸化模型是在泡沫驱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的泡沫分流酸化模型有:基于分流理论的临界毛管压力模型,气泡总量关系模型和Robert-Mack模型。概况了泡沫分流酸化的模型,对比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更完善合理模型所需做的进一步工作。
泡沫增强聚合物体系配方研究
杨建军 叶仲斌 施雷庭 魏举鹏 冯翌
2004, 26(1): 61-6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8
摘要
(
973
)
PDF
(257KB) (
6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就地起泡形成泡沫的泡沫增强聚合物体系以减小聚合物沿大通道窜流的问题。为了有效确定该体系的配方,实验中采用了均匀设计实验方法安排实验,并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处理,找出了影响该体系性能的主要因素。
泡沫酸性能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关富佳 姚光庆 刘建民
2004, 26(1): 65-67.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19
摘要
(
879
)
PDF
(335KB) (
8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应用常规酸化技术对低渗油层进行改造时,由于返排不彻底对其造成二次污染,故建议使用泡沫酸。并对其一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介绍,列举了一些在现场的成功经验,以便进一步说明泡沫酸液的优越性能。
胶体聚合物造粒用分散剂研究
赵普春
2004, 26(1): 68-70.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20
摘要
(
1327
)
PDF
(331KB) (
8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正交试验研究出了一种胶体聚合物造粒用分散剂新配方,该分散剂含有“10%工业肥皂(即水溶性硬脂肪酸盐)+60%煤油+30%自来水”。同时考察了分散有效期,分散剂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分散剂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新分散剂要求的造粒机性能、分散剂操作方式、造粒的单位用量与普通的分散剂一样。且在相同条件下造粒更均匀、成颗性更好。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
钻井泵活塞接触应力分析
夏元白 蒋春梅 吕治忠
2004, 26(1): 71-74.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21
摘要
(
867
)
PDF
(391KB) (
7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塞的密封性及摩擦磨损等性能都主要和活塞皮碗与缸套内壁间所形成的接触应力有关,因此,接触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出了活塞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在改变活塞尺寸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接触应力的分布问题。
抽油杆断脱原因分析
蔡俊杰
2004, 26(1): 75-78.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22
摘要
(
790
)
PDF
(464KB) (
6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抽油杆断脱次数不断升高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减少抽油杆断脱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在减少维护性作业及提高油井免修期方面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油田开发规划决策软件系统
刘志斌 傅青山 丁辉 凡括元
2004, 26(1): 79-82.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23
摘要
(
785
)
PDF
(419KB) (
6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开发规划所要解决的开发动态预测、产量构成优化、措施结构优化、产量最优配置、措施最优控制和综合规划方案。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介绍了“油田开发规划决策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流程,并进行了模块功能设计,开发了“油田开发规划决策软件系统”,经多个油田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OMPASS、WELLPLAN软件在钻井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华远信 张桂强 朱伟鸿 孟会堂
2004, 26(1): 83-86. DOI:
10.3863/j.issn.1000-2634.2004.01.024
摘要
(
1894
)
PDF
(303KB) (
8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对钻井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和钻井技术的进步,高难度井的数量不断增多,为满足钻井设计及现场施工要求,引进了LANDMARK公司的COMPASS、WELLPLAN应用软件。这两套软件功能强大,较好地满足了油田近两年来高难度井的设计及施工要求。提高了钻井设计和现场施工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原来存在的钻井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钻井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为领导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并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