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01
    地质勘探
    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期岩相古地理
    田景春;郭维;黄平辉;林小兵
    2012, 34(2):  1-8. 
    摘要 ( 445 )   PDF (1241KB) ( 5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 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的岩性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茅口组为台内浅滩和开阔海微相环境,并可划分出3 个沉积旋回,代表了茅口期的3 次海平
    面升降变化。其中第二沉积旋回海平面下降阶段为最重要的成滩期,这一时期浅滩广泛发育亮晶生屑灰岩,局部
    高地发育白云岩,经后期东吴运动改造,有望成为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特征的储集层。
    吐哈盆地北部红旗坎地区侏罗系构造特征研究
    吴勇;周路;季卫华;陈颖;龙飞
    2012, 34(2):  9-18. 
    摘要 ( 503 )   PDF (2444KB) ( 6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旗坎地区整体为由北向南的双重逆冲推覆叠瓦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发育。受NW—SE 向挤压应力作用,
    侏罗系主要发育SW—NE 向主控断裂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NW—SE 向或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主控断裂由北向南逐
    次逆冲叠置,形成特有的前展式叠瓦状断裂组合样式和平面彼此平行呈“川”字型展布的断裂分布特征。红旗坎构造
    带从西向东呈现出叠瓦逆冲—叠瓦堆垛—叠瓦逆冲三段有所差异的双重叠瓦逆冲构造特征,其叠瓦逆冲构造发育期
    主要为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末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红旗坎双重逆冲叠瓦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经喜马拉雅
    期大角度逆冲推覆运动改造而定型。
    巴喀地区西山窑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刘登明;;龙群芬;王时林;秦章晋
    2012, 34(2):  19-23. 
    摘要 ( 600 )   PDF (31540KB) ( 6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芯及薄片的观察,结合扫描电镜、X 衍射和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对巴喀地区西山窑组致密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喀地区西山窑组在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环境下形成了一套低孔、低渗的长石
    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成岩作用主要处于中成岩A 期,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
    中,压实作用对储层的破坏性最大,溶解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北非NK 地区上白垩统灰岩裂缝油藏成藏因素
    邓毅林;吕磊;张静;杨荣军
    2012, 34(2):  24-28. 
    摘要 ( 527 )   PDF (3474KB) ( 6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非Pelagian 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North Kairouan 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勘探成果,但仍
    存在油藏成藏条件复杂,主控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勘探成效低等问题。以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研
    究区上白垩统灰岩裂缝储层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裂缝的走向及发育程度、有效输导层
    以及盖层的分布共同控制,北西向断层及裂缝发育、具备复式输导层和厚层盖层的构造发育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指
    出NK 地区中部复杂背斜带和东部鼻状隆起带为两个有利油气勘探带,对该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八道湾组储层特征研究
    况昊;瞿建华;王振奇;柳妮;马文睿
    2012, 34(2):  29-36. 
    摘要 ( 405 )   PDF (23294KB) ( 6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对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侏罗系八道湾组
    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及孔隙演化史。研
    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孔隙度经历了多期的演化过程,由
    原始的高孔隙度演化为现今低孔隙度。
    利用频变地震反射系数识别含气储层
    许多;甘其刚;唐建明;李勇
    2012, 34(2):  37-42. 
    摘要 ( 592 )   PDF (12851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的渐进方程可用于在地震频带内计算法向入射反射系数,这个频变的反射系数可用
    一个无量纲的参数ε 来表示,ε 可表示为储层流动性参数(即粘滞性的倒数)、流体密度和信号频率的乘积。利用该表
    达式,对中国新场气田的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新场气田的储层大多为超致密的砂岩并且渗透率很低。在计算结果上
    观测到了砂岩储层内过渡区的气水界面上反射系数在地震频带内随频率变化的现象。利用该研究结果指导了地震反
    演并提取了相应的地震属性,这些属性被首先用于进行的流体(气或水)辨别,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含气和含水储
    层的识别。
    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康素芳;向宝力;廖健德;阿布力米提 依明;孙平安
    2012, 34(2):  43-53. 
    摘要 ( 550 )   PDF (26321KB) ( 6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是否发育有效烃源岩一直具有不确定性。为解决这种不确定性提供参考,以盆地南缘地区
    三叠系暗色泥岩为例,通过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初步评价了其生烃潜力。
    结果表明,三叠系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等到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类型为III 型,也有
    少量II 型有机质样品;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演化阶段,凹陷区和冲断带下盘可达到高过成熟演化;因此,三叠系是
    潜在的烃(特别是气)源岩,这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值得加以重视。
    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的深层浊积扇刻画研究
    王建花;唐何兵;张良庆;吴明生;尹成
    2012, 34(2):  54-64. 
    摘要 ( 674 )   PDF (14356KB) ( 6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东营组存在大量各种类型的水下浊积扇,这些浊积扇体都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
    标之一。但由于埋藏较深,且只有少量的探井可供利用,因此,对这些浊积扇的研究只能依靠地震资料来进行。利用
    LD22–1 地区地震资料上提取的多种类型的地震属性,研究了该地区深部两种典型的浊积扇体及其内幕特征,不但分
    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而且还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类型地震属性上的表现特征,并从物理意义和地质意义两方面分析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特征,并得到了12 种对浊积扇体识别刻画敏感的地震属性。
    储层模型正演模拟及AVO 特征研究
    王元君;滕玉波;魏立新
    2012, 34(2):  65-71. 
    摘要 ( 474 )   PDF (6146KB) ( 7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在多波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解决多波信息识别难的问题,基于弹性波正演技术,针对某油田勘探区块的
    实际储层地质模型,采用高阶交错网格差分技术正演模拟非零偏炮集多波地震记录,并经多波资料处理,得到纵波和
    转换波CMP 和CCP 叠前含AVA 的动校正道集及叠加剖面。在已知模型的AVA 计算、模型层位参数与正演纵、横波
    波场关系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正演记录中各储层的纵波和转换波对应关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
    AVA 分析结果吻合,同一储层的纵波和转换波波场响应有明显差异。
    基于目的层反射能量二次导数的炮检距设计
    徐峰;陈立;苏悦;刘福烈;李志勇
    2012, 34(2):  72-78. 
    摘要 ( 602 )   PDF (18343KB) ( 6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地震勘探中,观测系统的设计对提高采集资料的品质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常规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已经
    无法满足现阶段复杂的地形需求,针对复杂地区提出了基于目的层反射能量二次导数的炮检距设计思路。在地震照
    明的基础上,构建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观测系统接收目的层能量最大及效率最高的原则,将积累能量和能量
    导数结合起来,设计最大炮检距。通过对塔西南复杂山地地区实际资料建立模型的模拟实验,推断出观测系统的最大
    炮检距,为复杂地区的最大炮检距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低渗透砂岩压裂层位优选的测井评价模型
    刘晓虹;刘克智;李凌高
    2012, 34(2):  79-85. 
    摘要 ( 639 )   PDF (9545KB) ( 6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典型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严重、储层产能受岩性和物性因素影响较大、自然产能相对较低等特点,
    需要对储层进行改造才能见到较好的效果。水力压裂是低渗透储层增产的有效手段,选井选层直接影响压裂效果,目
    前油田主要依靠经验选择施工井层,不能保证压裂后获得很好的增产效果。利用测井资料处理分析得到低渗透砂岩
    储层产能评价的关键参数,可以有效地开展低渗透储层压裂产能预测与层位优选,评价产能改造潜力,指导酸化压裂
    层位的选取和施工,提高油藏开发效益。利用测井、岩芯及测试等资料,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矿物、粘土矿物、钙
    质胶结物、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低渗透砂岩产能的储层因素,构建了储层精细评价和产能预测的测
    井优化模型,确定了低渗透砂岩储层压裂层位优选标准和图版,最终实现了对压裂优选层位的分级划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克拉玛依九9 区齐古组稠油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冯国庆;郭书菊;郑爱萍;孙术汀
    2012, 34(2):  86-90. 
    摘要 ( 541 )   PDF (20544KB) ( 6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九9 区齐古组油藏由于埋藏浅,地层胶结疏松,汽窜出砂严重,影响了油井的生产效果。针对
    该油藏逐步进入蒸汽吞吐的中后期,采出程度高,油井高含水,产能低,边底水侵入,开采难度加大,产量递减加快,开
    发效益下降等现状,为了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选择该油藏有代表性的井组,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下步开发
    方案设计与指标预测。数值模拟结果符合油田开发实际。研究表明:克拉玛依油田九9 区齐古组油藏吞吐生产后转连
    续蒸汽驱对改善生产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研究和展望
    郭大立;贡玉军;李曙光;曾晓慧;李臻
    2012, 34(2):  91-98. 
    摘要 ( 593 )   PDF (1212KB) ( 8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工艺技术流程是钻井、压裂和排采,排采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环节。作为开发链条上的
    重要环节,很长时期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煤层气的排采机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提出煤层气
    井压裂裂缝三维延伸模型和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分析了煤层气排采不合理所造成的问题,可以通过控制生产压差和排采
    速度,调整排采组合方式,采用定压排采和定产排采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或缓解。实现煤层气排采定量化和自动化,对合
    理开发煤层气、提高煤层气藏开采规模、降低成本和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煤层气井产气量控制因素分析
    秦学成;段永刚;谢学恒;曹亚芹;康如坤
    2012, 34(2):  99-104. 
    摘要 ( 812 )   PDF (5418KB) ( 8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沁水盆地东北部和顺区块煤层气井排采经验,分别从地质因素(构造位置、陷落柱、断层等)、工程因素(水
    力压裂的缝高控制、裂缝半长等)和排采因素(排液速度、套压控制、停电停抽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块煤层气井产气量
    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区块煤层气井产气量受构造位置的影响较大,与陡坡带的距离和煤层含气量呈现明显的相关
    性;区块高构造部位水力压裂易出现压开含水层及井间压窜现象;见气时套压的控制与产气量具有一定规律,套压小于
    0.5 MPa 开井产气,效果最差,套压0.51.0 MPa 开井产气,效果次之,套压大于1.0 MPa 开井产气,效果最好。
    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
    杨思松
    2012, 34(2):  105-110. 
    摘要 ( 518 )   PDF (5780KB) ( 6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 年吉林油田在长岭断陷的中部凸起带发现长岭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该区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复
    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底水体积大、能量强,给气藏开发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有效开发长岭气田火山岩气
    藏,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开展有效开发方式论证,确立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并通过水平井的优化部署及现场地质导向,
    实现了储量的高效动用,水平井成功率100%、气层钻遇率达到92% 以上。
    S 油藏产能评价及开发方式优化设计
    陈祖华;郑永旺
    2012, 34(2):  111-118. 
    摘要 ( 607 )   PDF (1165KB) ( 7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 油藏属于复杂断块和局部异常高压油藏,在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现有10 口试油测试和试采井共23 井次的测
    试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试井边界探测分析、产能评价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S 油藏P1、P2、P3 组
    等3 套含油层系的压力系统、原油性质、测试产能、米采油指数和采油强度等开发设计所需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评价,
    认为:P1 组为一套正常压力系统、普通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能力在20 t 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弹性水压驱动
    油藏;P2、P3 组为异常高压、轻质挥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在4050 t 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天然能量驱动油
    藏。结合S 油藏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以及经济最佳井网密度等计算方法
    确定了S 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井距,运用复杂断块油藏建模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水开采S 区块P1 油藏、天然能量间
    歇开采P2 和P3 油藏的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最佳开发方案为部署直井14 口井,水平井3 口,预测15 年后
    方案累产油93.48104 t,采出程度分别达到22.53%、8.19% 和12.95%。
    优势流场发育阶段定量确定方法研究
    辛治国;贾俊山;孙波
    2012, 34(2):  119-124. 
    摘要 ( 585 )   PDF (10437KB) ( 7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物性差异、水油流度差异、注采差异、注入水长期冲刷及剥蚀等因素影响,油
    层内逐渐形成优势流场。矿场生产证明,优势流场对流体的分布和运移起重要作用,对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有较强影
    响。但是实践也证明,不同开发区块、不同油藏类型、不同井网类型以及不同工作制度等条件下形成的优势流场有很
    大差异。依据优势流场中流场强度大这一主要特征,引入流场强度指数作为定量的界定指标,并与PV 数指数、采出
    程度及注水效率等参数结合,定量界定了优势通道的形成及所处阶段。当流场强度指数大于1.5,注水效率高,采出程
    度低时说明这是优势流场的初期阶段;流场强度指数大于1.5,注水效率低,采出程度低时说明是狭窄的优势通道,为
    优势流场的中期阶段;流场强度指数大于1.5,注水效率低,采出程度高时说明是优势流场的后期阶段,即已成为优势
    通道。
    一种改进的聚合物驱孔隙网络模型
    孙传宗;姜汉桥;侯健
    2012, 34(2):  125-130. 
    摘要 ( 639 )   PDF (4233KB) ( 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幂律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模型,建立了幂律流体剪切率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式。对关系式进行校正并代入
    Carreau 模型中,得到了改进的Carreau 流体有效黏度模型。新模型中有效黏度是流速的函数,将原来的非线性问题简
    化为线性问题。应用新建立的有效黏度模型,综合考虑聚合物渗流机理建立聚合物驱微观模拟模型。进行了聚合物
    驱微观模拟,统计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更趋分散:网络状剩
    余油体积比例明显减少,但油水混合状、孤粒/孤滴状、斑块状剩余油体积比例都有所提高。
    低渗透气藏应力敏感性及其变形机制研究
    王峰;李崇喜
    2012, 34(2):  131-136. 
    摘要 ( 539 )   PDF (1212KB) ( 7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气藏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地层压力的下降会对渗透率造成伤害而影响气井产能。
    目前,一般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储层应力敏感性。以吉林油田龙深气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岩石硬度、裂缝分
    布、粘土矿物含量以及含水饱和度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气藏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储层岩石存在较
    强的泥化现象,粘土矿物含量高是产生应力敏感的主要原因,形成了储层岩石变形的规律性认识。为了降低应力敏感
    带来的危害,应用了降低粘土矿物膨胀程度的压裂液进行体积压裂,优化了合理的生产压差,新井试气结果理想。研
    究结果为该类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特低渗透油藏入井流体顺序接触储层损害评价
    程秋菊;冯文光;康毅力;游利军;张晶晶
    2012, 34(2):  137-143. 
    摘要 ( 570 )   PDF (6897KB) ( 7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在剩余油气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由于低孔低渗的特点,特低渗透油层在钻井、完井、
    采油、增产改造、EOR 等全过程均会发生储层损害。以镇泾油田长8 组为研究对象,对钻井完井液、压井液和压裂液
    顺序接触储层对储层的损害进行了方法探讨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钻井完井液对储层的损害最严重,压裂液次之,
    压井液最轻。分析表明,流体敏感性损害和漏失损害是钻完井液损害储层的主要因素。压裂液乳化、残渣、液相圈闭、
    浸泡时间损害,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堵塞,压裂液的冷却效应是压裂液损害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了加入封堵剂改善
    钻完井液性能,从压裂工艺、压裂液体系出发改善压裂液的解决方式,实现全过程储层保护是特低渗油藏开发的关键。
    低渗透油藏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许建红
    2012, 34(2):  144-148. 
    摘要 ( 552 )   PDF (606KB) ( 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低渗透油藏产能的因素众多而复杂,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这些因素,对于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石油地质学、测井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结合,分析了影响低渗透油田产能和开发效果的主要
    因素,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并与油田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研究表明,储层产能宏观上受沉积微相和流动
    单元的控制。油层有效厚度及其渗透率是影响储层产能的主要因素,部署井位时,要确保有较大的油层厚度,否则,井
    的产量不但不高,而且无法保持稳产。对于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储层,部署开发井网时,要优选最优的井排距比和井网
    形式,确保油藏有较高的整体采收率。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高温下表面活性剂与钠离子钙离子的作用机理
    周明;赵金洲;贺映兰
    2012, 34(2):  149-155. 
    摘要 ( 584 )   PDF (541KB) ( 7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温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DBS 和NPSS–10 与Na+ 和Ca2+ 的静电作用机理:(1)SDBS 浓度大于临
    界胶束浓度(cmc)时Na+ 作用较弱,Na+ 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屏蔽了离子头基的静电排斥力,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头基的极性,活性剂分子排列更加紧密。(2)NPSS–10 浓度大于cmc 时与Na+ 的作用
    较强,水化的氧乙烯基高温下部分失水和Na+ 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的共同作用促使表面活性剂的极
    性降低,抗盐性能增加。(3)在Ca2+ 浓度较低时,SDBS 与钙离子没有相互作用,无沉淀产生,原因是生成的烷基磺酸
    钙盐有一定的溶解度;在Ca2+ 浓度较高时,SDBS 与Ca2+ 有强相互作用,电极电位发生显著变化,产生烷基磺酸钙盐
    沉淀。(4)在低浓度Ca2+ 溶液中,NPSS–10 与Ca2+ 有较强的作用,无沉淀产生,NPSS–10 中的氧乙烯基团与Ca2+ 形
    成络合物。在高浓度Ca2+ 溶液中,NPSS–10 与Ca2+ 没有作用,这是因为NPSS–10 在高Ca2+ 溶液中的极性减弱,再
    加上空间效应,使得磺酸基头与Ca2+ 的相互作用减小,形成离子对的能力减弱,避免了Ca2+ 与磺酸基头的作用产生
    沉淀,从而使它具有很强的抗Ca2+ 能力。
    微米级滑石粉补强丁腈橡胶的性能研究
    王煦;吴金花;舒博钊;邱岳峰
    2012, 34(2):  156-160. 
    摘要 ( 423 )   PDF (520KB) ( 7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使滑石粉补强丁腈橡胶(NBR),研究了滑石粉的粒径、用量和表面经偶联剂处理时对NBR 硫化胶的力学
    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滑石粉在粒径很小、用量适中时才显示较好的补强效果,2 500 目、60 份时橡胶的拉伸强度为
    13.5 MPa、撕裂强度41.4 kN/m;用质量分数为1% 的KH550 处理滑石粉,橡胶的综合性能获得进一步提高,其拉伸强
    度可达14.1 MPa、撕裂强度48.1 kN/m,SEM 分析指出这与偶联剂改善了滑石粉在NBR 中的分散性及相容性有关。
    石油机械工程及其他
    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庄须叶;黄涛;邓勇刚;王浚璞;姚军
    2012, 34(2):  161-172. 
    摘要 ( 552 )   PDF (1306KB) ( 12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于传统电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耐酸碱腐蚀、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不产生电火花
    以及可实现分布式、实时在线、永久性监测等特点,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油田开发中获得了广泛应
    用。对应用于油田开发中的光纤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用于温度、压力、流场、声波、应力
    等方面检测的光纤传感技术。阐述了各种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各传感技术的优缺点进行
    分析,并与现有的传统传感技术比较,指出了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并对光纤传感
    技术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半埋热油管道传热研究
    王凯;李清平;宫敬;宇波
    2012, 34(2):  173-179. 
    摘要 ( 548 )   PDF (755KB) ( 7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飓风、暴雨、泥石流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埋地管道可能局部处于半掩埋状态。目前半埋管道传热计算多采
    用“线性插值”模型。建立了半埋热油管道的流(空气水)—管—土耦合传热机理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条
    件下管道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出口温度和土壤蓄热量与管道的相对埋入面积呈明
    显的非线性关系;线性模型与机理模型的计算结果在趋势与数值方面均具有较大偏差;管道刚好完全掩埋时与完全不
    掩埋时相比,总传热系数出口温度的差异较大,且管径越大,差异越显著;当环境流体的温度较低时,管道出口温度对
    相对埋入面积更敏感。
    博导论评
    任11 碳酸盐岩油藏注CO2 提高采收率研究
    郭平;周耐强;张茂林;张晓辉
    2012, 34(2):  180-184. 
    摘要 ( 530 )   PDF (509KB) ( 6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许多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任11 碳酸
    盐岩油藏存在单井产油量低,注入水利用系数低,水驱效率越来越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途径,以便进一步发挥
    油藏生产潜力。分析了任11 油藏注CO2 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任11 油藏注CO2 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从注气
    强度、注气方式、注气部位,生产气油比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油藏注CO2 方案模拟计算20 年,产油量显著上
    升,采用注CO2 可比目前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3.5%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