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徐杰
    2003, 2(1): 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言类型归纳是语言理论分析的一个副产品。本文以普遍语法为理论背景,重新考察了不同语言之间跟主语和话题有关的语法对立,综合评论了文献中跟这两个概念相关的三派分析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主语和话题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语法范畴,前者是一种普通的句法成分,跟谓语、宾语等句法成分同类并列,而后者原本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进入形式语法的运算系统后即转化为一个语法特征[+TOP];作为一种语法特征,话题有其独特的语法地位,当它被指派给某些句法成分后,会在某些语言中诱发诸如“移位”、“加标”等语法操作,在此意义下,话题跟另外一个语法特征焦点[+FOCUS]性质相似。这一新的解决方案既能承袭前人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内容,又能解决它们可能面对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对主语和话题的任何类型归纳都必须分开进行,跟主语和话题相关的语法对立可以建立三个语言类型,其中两个跟主语成分有关,一个跟话题特征有关。
  • 论文
    马真
    2003, 2(1):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比较法和考察语义背景法探讨了“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得出的结论是:1、“已经”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行为动作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2、“曾经”强调句中所说的事情或情况是以往的一种经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
  • 论文
    杨永龙
    2003, 2(1): 2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吗”的语法化过程,认为“吗”是在“VP无”格式中语法化的,整个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无”语义泛化,与句法功能的扩展有关;一是“VP无”句式的主观化,与表达功能的扩展有关。
  • 论文
    周统权
    2003, 2(1): 3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上/下”及其相关结构的不对称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及其明显的表现。本文从认知和功能角度阐明:“上/下”的不对称首先源于其原型的不对称,并在语义特征上表现出序列规律性;借助隐喻投射,“上/下”从其方位词用法向动词等其它用法延伸,从而引起了新的不对称。考察“上/下”被投射的历程(从空间认知域到非空间认知域),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演变的一个普遍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知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受制于具体的民族文化环境,这是“上/下”不对称的根本动因,也适合对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 论文
    黎新第
    2003, 2(1): 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叶以来,对明清官话语音及其基础方音有过多种不同的定性。本文在此基础上予以归纳综合、补充修正,针对体现在存世文献中的明清官话语音纷纭复杂的特点,认为有必要将其区分为普通官话音和地方官话音两个系列,又分别包含读书音、口语音、南音、北音、拟古音、趋时音等多个不同层次的变体。依据各类变体的区别特征,本文还尝试拟订出便于操作的检测条例。  
  • 论文
    汪寿明
    2003, 2(1):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中前后重出、引书名称及所引名为《切韵》实今《广韵》等几方面作粗略考查,认为《续一切经音义》虽署“希麟集”,然其始成书时恐已非一人之力所为,而有众人助之;后于北方流传过程中,又有不少释子依《广韵》为其增补,方成今日之《续一切经音义》。
  • 论文
    孙宏开
    2003, 2(1): 6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马语分布在四川省的平武、九寨沟、松潘等县和甘肃省的文县,使用人口1-1.2万。作者对白马语多次进行实地调查,认为白马语虽然有不少与藏语相同的特点,但与藏语各方言比较表明,它与藏语的远近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中国境内藏语3大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应该认为是一个不同于藏语但属于藏语支的独立语言。但张济川和黄布凡都发表文章,认为白马语和藏语的特点基本相同,特别是它们的词汇,应该是藏语的一个方言,他们都认为白马语应属于藏语康方言。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证据,讨论白马语的归属问题。同时结合中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区分语言和方言的界限、语言的底层问题等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 论文
    邢欣
    2003, 2(1):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疆汉语方言中,有许多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外来词,本文对这些外来词做了详尽的列举,并从外来词的构词方式、使用范围和语种来源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构词分析上,探讨了音译词、半音译词及简称形式;在使用范围上按通用程度分为通用词、次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三类;在语种来源上列出了源于不同民族的外来词。
  • 论文
    张成材
    2003, 2(1):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表现形式、意义、语言结构的归属等方面讨论了商州方言中的“形+人+哩”结构。  
  • 论文
    郭锡良
    2003, 2(1): 8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有其不可抹煞的成绩,但是它始终只是训诂学、辞章学的附庸,没有进入语法学的范畴。《经传释词》虽是古代虚词研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却也不免给训诂式的虚词研究开了失误的先河。《马氏文通》能从语法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某些论述比现在许多语法论著还要高明,但是《文通》是一部泛时的语法著作,缺乏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难免带来某些不足或失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古汉语虚词专著仍不免杂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但已有某些论文开始把虚词的历时的追本溯源和共时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既关注每个虚词的历史变化,又重视各个时期虚词系统的发展,预示了虚词研究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 论文
    姚小平
    2003, 2(1):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汉字注音、汉语语法和汉语汉字三个方面介绍了16-19世纪西方学人对汉语汉字的研究,并对《西方早期汉语研究调查》一书作了简要的评介。
  • 论文
    斯特梅尔1,2 乔姆斯基3 沈兴安1,2 方环海1,2
    2003, 2(1): 104-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